一、新疆麦兹及克朗盆地火山热水沉积成矿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玲玲[1](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牛悦沣[2](2017)在《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可塔勒铅锌矿是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铜-锌多金属成矿带的一个大型铅锌矿床。本文在充分收集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岩矿石的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对近矿围岩的主微量地球化学和闪锌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黄铁矿和闪锌矿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矿床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相似矿床进行对比,划分了矿床类型。可可塔勒矿床赋存于早泥盆世的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二岩性段的火山沉积建造内,位于麦兹沉积盆地向斜南东转折端的北东倒转翼。矿体受地层控制,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组成。矿石中的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等结构构造,显示矿床形成过程的多阶段成矿特点;碎裂结构、揉皱结构、镶边(反应边)结构等结构构造,显示矿床遭到后期的变质作用和构造应力的叠加改造。矿床的近矿围岩变流纹质凝灰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富集Ba、U、Nd、Sm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元素,而亏损Nb、Sr和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闪锌矿和围岩变流纹质凝灰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都相对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贫重稀土元素(HREE),并具有负的Eu异常,Ce无异常,显示成矿与火山活动有关。矿床中硫同位素值为-20.6‰5.1‰,且集中在-15‰-6‰范围内,指示其来源于细菌还原硫。铅同位素数据研究指示其具有多源性,不仅来自地幔,也来自上地壳。矿石中闪锌矿的Ga/In值为0.0130.047,远小于1,说明其形成受到火山热液的影响;黄铁矿的S/Fe值为0.961.11,Co/Ni的值为0.493.15,显示既有沉积成因特点,又有火山热液成因特点,说明其经历了火山喷流沉积成矿过程。基于以上研究,可可塔勒铅锌矿床是产于早泥盆世大陆边缘活动带的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火山-沉积岩容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VSHMS型矿床),且经过后期变质作用和构造应力的叠加改造。
罗典[3](2017)在《康定市双牛棚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双牛棚金矿床地处大渡河金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和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两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处于道孚-康定三叉裂谷系的中心,也是南北向安宁河深断裂、北西向鲜水河深断裂、北东向茂汶深断裂和北川—映秀深断裂四大断裂带的交汇处。其属于前震旦系康定杂岩体基底与盖层界面中的金矿床,属于大渡河金矿带中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收集地质资料,并结合到研究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利用槽探钻探等山地工程等技术手段,采用显微镜薄片观察、电子探针等实验分析测试手段。主要对康定市双牛棚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物组构和成分及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康定双牛棚金矿床中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晋宁—澄江期石英闪长岩体中,岩性主要为浅灰-灰色角闪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多已发生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沿大渡河一带出露大面积晚元古代的晋宁—澄江期“康定杂岩”。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东西向断裂(F16断层)为其主要的控矿构造,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向东延伸出研究区;以及北东向断裂(F1断层)为区域推覆断层,是北东向、北西向的次级控矿、容矿断层。通过槽探钻探工程控制,研究区内矿体共有7条,矿体编号为1、2、3、4、5、6、7号,矿体多呈平行脉状分布,局部呈透镜状,严格受断裂控制。通过野外观察矿化分布情况及围岩蚀变特征,矿体与围岩界线模糊,两者呈渐变式接触关系,多见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收集前人地质资料,并经过实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对双牛棚矿床地质特征对其控矿因素进行分析得出:(1)其大地构造背景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地段,控制着区域金矿的形成。该区域岩浆热液等运动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超大断裂及褶皱等集聚,不仅是深部各种物质、元素和热能动能聚集释放的良好位置,而且是金矿等成矿物质特别富集的重要区域。(2)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其中F16断层作为主要的控矿构造,是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成矿提供在它的构造破碎带里面,岩石的破碎程度不仅决定着矿体的空间展布及产出时的产状,而且关乎到矿化时的富集情况等。与此同时金矿(化)体在构造破碎带里面产出形态为脉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等,并且经常呈膨缩、复合分支等状态产出;(3)岩浆活动为金矿成矿提供热源,形成含矿热液沿通道运移富集成矿,岩浆侵位演化、交代重熔、动力分异是控制金矿形成的重要因素;(4)基底地层主要由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角砾(条带)状混合岩、角闪斜长混合片麻岩、黑云变粒岩、二长浅粒岩等组成,其中基性混合岩类的金丰度也大大高于地壳平均丰度值,也是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之一。(5)综合分析认为在研究区外围,在区域性推覆逆断层(F1)上、下盘次级断裂破碎带中,已发现十多处中、小型矿床、矿点,其控矿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次为北西向;其中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云英岩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等,并且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强度大,具有三带和浓集中心的金异常,是寻找金矿的远景区,特别是与康定杂岩有成因联系的康定大渡河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区域上位于大渡河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是寻找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的有利地区。
张辉[4](2017)在《阿尔泰克兰盆地VMS矿床变质叠加成矿及找矿评价》文中指出阿尔泰地区早中泥盆世形成的VMS矿床在晚泥盆世以来的造山环境里经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目前对于该地区VMS矿床变形变质以及后期叠加成矿作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论文就这一方面做了重点研究,提出了成矿作用的新认识。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阿尔泰克兰盆地内塔拉特铅锌矿床、铁木尔特铅锌矿床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地质、成矿流体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最新成果,总结出该地区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对该区找矿潜力做出评价。塔拉特铅锌矿床与铁木尔特铅锌矿床是克兰盆地内典型的海相火山沉积矿床,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岩系,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后期脉状硫化物-石英脉叠加作用明显,可以识别出2个明显的成矿期: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成矿期和变质热液叠加成矿期。这两个矿床在晚石炭世以来的阿尔泰造山运动中均遭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条带状、层纹状硫化物矿石与围岩一起在不同程度上被改造。塔拉特铅锌矿床富CO2流体包裹体发育,早期变质石英脉Q1和晚期石英脉Q2中原生CO2-H2O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94~368℃、142~360℃,最小捕获压力为100~370 MPa。铁木尔特铅锌矿床与金矿化有关的热液流体主要由富CO2流体组成,Th,tot为180~342℃,最小捕获压力为100~350 MPa,金矿化来源于变质流体体系。富CO2流体的形成环境与造山带区域变质晚期或峰期后的P-T演化一致。铁木尔特铅锌矿及萨热阔布金矿的黄铜矿铜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65Cu=-0.14‰~-0.02‰ (3)、δ65Cu=-0.28‰~0.12‰ (2),该金矿化的成因类型与萨热阔布金矿同为造山型。克兰盆地内典型海相火山沉积矿床闪锌矿锌同位素组成为:δ66Zn=0.00~0.09‰(3),其成因类型为VMS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试显示出克兰盆地海相火山沉积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泥盆世(392±92Ma)。而萨热阔布金矿的黄铁矿、黄铜矿Rb-Sr同位素测试反映出晚二叠世—三叠纪发生的造山-变质成矿作用(237±53Ma)。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分析显示,硫(δ34S=-26.46‰~+4‰)主要来源于的海水硫酸盐的无机还原和细菌还原作用。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较为均一(206Pb/204Pb=16.86~18.073,207Pb/204Pb=15.42~15.623,208Pb/204Pb =37.27~38.097),铅可能来自于地幔物质与围岩的均匀混合作用。本次工作建立了该地区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早泥盆世额尔齐斯古亚洲洋洋壳向西伯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阿尔泰南缘形成弧后拉张盆地,由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海相火山沉积铅锌矿床。而在晚石炭世一早三叠世,阿尔泰地区发生强烈的弧陆碰撞造山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变形变质作用,富CO2的变质流体不断萃取具有Au高背景值地区的火山岩地层中的Au,并在构造有利部位发生沉淀,形成萨热阔布金矿和铁木尔特上部金矿化。通过对该地区已有地质勘查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铅锌矿体深部具有较大的延伸,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此外在变形变质强烈的区域,特别是脉状硫化物发育地段具有形成金(铜)矿床化的潜力。
卫晓锋,阴元军,刘泽群,杨凯,徐九华,程志龙,丁汝福[5](2015)在《新疆富蕴县克乃特糜棱岩带铜金矿化流体特征》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新疆麦兹盆地东南部的可可塔勒铅锌成矿带。对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其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00℃,盐度为0.18%8.41%,流体密度为0.791.04g/cm3,主要成分为H2O、CO2,少量CH4,流体来源于变质流体,混入少量大气降水。铜金矿化期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富CO2的变质流体,与洋陆俯冲体制下弧后盆地的VMS型铅锌矿化期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几乎不含CO2的海水流体明显不同。显示该地区存在晚期与造山-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成矿事件,对本区的找矿评价具有启示意义。
郭旭吉[6](2015)在《新疆富蕴县铁热克萨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铁热克萨依铅锌矿矿床位新疆阿尔泰南缘成矿带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矿体产于泥盆系康布铁堡组上亚组变钙质砂岩中,矿区内分南北两个矿带,7个铅锌矿体产状同围岩基本一致,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矿等,综合研究认为矿床为受火山沉积洼地控制的火山喷流沉积加后期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
李艳斌,吴文骥[7](2014)在《新疆富蕴县塘巴拉铅锌矿成矿浅析》文中提出塘巴拉铅锌矿位于西伯利亚古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克兰晚古生代火山弧东部的麦兹火山-沉积盆地之中。,产于下泥盆系下统康布铁堡组中,矿体呈层状、透镜状,矿体地表沉积硫化物铁帽,矿床的成因类型为火山碎屑喷流沉积改造型。该文分析了矿区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该矿区的成矿原因。
王宇利[8](2013)在《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库铁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境内,距富蕴县城北西直距70km。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阿尔泰晚古生代活动陆缘。蒙库铁矿属于阿尔泰南缘成矿带,该成矿带内发现大量矿床,规模较大的有阿舍勒铜铅锌矿、克因布拉克铜锌矿、铁木尔特铅锌矿、铁木尔特铁矿、阿巴宫铁-铅锌矿和可可塔勒铅锌矿等,区域成矿条件优越。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赋矿地层为康布铁堡组下亚组,主要岩性有浅粒岩、变粒岩及斜长角闪岩等,其原岩为一套海相火山岩。区内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均发育,蒙库铁矿主要产于走向NW的铁木下尔滚次级紧闭向斜内。后期NE-SW向强烈挤压作用,造成矿体在走向上呈连续拉长定向,而垂向上不连续分布,表现为拉长甚至拉断的似层状、透镜状近平行于围岩分布。主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具有同生沉积特征。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金属矿物有磁铁矿,其次有磁赤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赤铁矿以及少量的白铁矿、斑铜矿、自然铂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透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其次有黑云母、绿帘石、石榴石、方解石以及少量榍石、锆石等。蒙库铁矿经历了三次成矿作用,分别是海相火山沉-积成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喷流成矿期)、与矽卡岩有关的成矿期和变质变形改造期。矿床由于受到后期变质变形作用,使矿体形态发生变化,表现为走向上较为连续拉长定向分布,而垂向上甚至被拉断呈断续分布,最终形成现在“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征。热水喷流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27.3275.3℃,盐度值为4.010.9wt%NaCl.eqv,密度为0.810.98g/cm3。硫同位素特征显示来源主要为内生深源的特点,但是又不完全和陨石硫的成分一致,认为蒙库铁矿硫来源于深部同时有海水硫酸盐中重硫的混合。氢氧同位素值在氢-氧同位素图解上位于海水和岩浆水之间。成矿流体是海水、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蒙库铁矿的铁矿化从早到晚经历了三个成矿期,分别为海相火山-沉积成矿期(热水喷流成矿期)、与矽卡岩有关的成矿期和区域变质成矿期。其中热水喷流成矿期形成了蒙库铁矿西部最大规模和最具工业意义的矿体。
焦方谦[9](2013)在《彩花沟铜矿区综合异常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手段取得了快速发展,一种快速地球化学勘查分析方法——X荧光射线法得到行内认可、应用及推广,X荧光射线法可以实现一定精度内样品快速分析,短时间内准确分析上千件样品多种元素,与传统元素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便捷性和高效性特点,为靶区快速优选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选择新疆托克逊县彩花沟铜矿作为研究区,以矿区内发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为研究对象,应用X荧光射线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实现靶区的快速优选与评价。对前期工作中圈定的四个化探异常靶区做更为精细的野外快速地球化学勘查,并对主矿体同一垂向不同中段矿石采样分析。利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和重心法分别对彩花沟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研究,所得元素分带序列基本一致,从上部到下部为:Hg-Zn-Cu-Ag-Cd-As-Pb-Ba-Bi-Co-Fe-Sn-Mo,矿床原生晕垂向分带显着:前晕及近矿元素(Hg-Zn-Cu-Ag-Cd-As-Pb-Ba),尾晕元素(Bi,Co,Fe,Sn,Mo)。依据原生晕分带原理,利用矿体前晕与尾晕元素累加或累乘比尝试建立彩花沟矿区剥蚀程度判别指标,为矿区深部矿体预测、含矿性及矿体剥蚀深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侧重于靶区地球化学勘查,依据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元素间相互关系,确定指示元素和可能指示的地质—地球化学—成矿过程,对比研究各靶区与各中段样品元素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寻找追索成矿线索,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充分挖掘元素数据的内在关联性,从元素共生组合研究角度,对成矿作用加以区分和解释,对靶区做出初步筛选和评价。初步判定Ⅱ号靶区成矿远景较小,Ⅲ号靶区有很好的成矿远景,Ⅴ和Ⅸ号靶区没有成矿远景。由于异常形成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需要化探与地质、物探配合,建立综合信息找矿评价模型来提高识别率、尽量减少误判。用获取的地质、化探、物探等资料在AcrGIS平台下实现空间上的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靶区与经济价值矿床的相关性。建立的综合异常评价模型,对彩花沟矿区找矿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并指出Ⅲ号靶区的Ⅲ-3异常区成矿前景最好,应做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应用X荧光射线分析化探快速找矿法方便、快捷、高效,在短时间内完成研究区3000余件样品33种元素快速分析,实现化探异常快速圈定,再辅助以地质、物探方法综合分析,实现靶区快速优选与评价;X荧光射线分析化探快速找矿法使用中仍有不足之处,对前晕元素Ag,尾晕元素Sn、Mo检出限偏高,仍需技术方面的改进,使得在本矿区利用矿床原生晕剥蚀判别指标进行深部矿体预测有一定困难。
曹锦元[10](2012)在《新疆麦兹盆地铁、铅锌找矿模式与靶区优选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阿尔泰陆块南缘的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内,同时也是各类金属矿产聚集地,蕴含丰富的多金属资源。前人对该区域内的多金属矿床铅锌矿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了麦兹盆地内典型矿床—蒙库铁矿和可可塔勒铅锌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盆地内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矿床成因及区域成矿模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矿体的产出明显受地层、构造和岩性的控制。矿石矿物较为简单,主要的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指示成矿具有典型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特征。结合区域上火山沉积地层中较高的Pb、Zn含量,推断矿床的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含矿盆地中的沉积地层,矿石中硫同位素分布范围较广(-15.3‰-+5.1‰),指示铅锌成矿所需的还原性硫来源较为广泛。基于矿床野外地质特征,并结合前人利用Rb-Sr等时线法对成矿时间的测定结果,推测麦兹盆地的主要矿床的成矿时限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成矿事件可能和亚洲洋闭合引发的洋壳俯冲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找矿模式,并选取麦兹盆地东南端的克乃特矿点进行远景评价,利用地质、物探、化探三位一体及地球化学手段展开评价工作。通过对矿区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克乃特矿区变质岩原岩类型主要为安山质凝灰岩、流纹质碎屑凝灰岩、角斑岩及泥灰岩、泥质岩等,对比区域地层柱状图表明矿区地层以康布铁堡组上亚组为主,该层是区域上主要的铅锌赋矿层位。通过原生晕异常圈定俩条矿化蚀变带。Ⅰ号矿化蚀变带主要为Cu异常,局部出现Ag、Pb、Zn异常,所对应的岩性主要为矿化或不纯大理岩、硅质岩(变粒岩)、片岩、浅粒岩等;Ⅱ号矿化带主要出现Ag、Pb、Zn、As异常,所对应的岩性主要为含铁锰大理岩、片岩、硅质岩、浅粒岩等。结合钻孔深部验证出现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及金矿化,判断克乃特铅锌矿床具有发现受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及与构造—热液—蚀变有关金矿化体的良好前景。
二、新疆麦兹及克朗盆地火山热水沉积成矿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麦兹及克朗盆地火山热水沉积成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区域研究现状 |
1.2.2 铅锌矿床类型划分研究现状 |
1.2.3 可可塔勒矿区勘探简史 |
1.2.4 可可塔勒铅锌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下古生界 |
2.1.3 上古生界 |
2.1.4 第四系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2.5.1 区域矿产概述 |
2.5.2 典型矿床简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1.4 变质作用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矿物成分及特征 |
3.3.3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3.3.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期次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
4.4.1 闪锌矿化学成分特征 |
4.4.2 方铅矿化学成分特征 |
4.4.3 黄铁矿化学成分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矿床成矿时代 |
5.2 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硫同位素 |
5.3.2 铅同位素 |
5.4 矿物成因分析 |
5.4.1 闪锌矿成因分析 |
5.4.2 黄铁矿成因分析 |
5.5 矿床成因探讨 |
5.5.1 矿床成因分析 |
5.5.2 与相似矿床的对比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康定市双牛棚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 |
1.2.1 金矿分类 |
1.2.2 造山型金矿研究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 |
1.3.2 自然地理与经济 |
1.4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
1.4.1 双牛棚金矿床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金(Au)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志留系下统(S1) |
3.1.2 第四系(Q)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含矿建造 |
4.2 矿体特征 |
4.2.1 矿体分布情况 |
4.2.2 矿体特征分述 |
4.3 矿石组构 |
4.4 矿石矿物成分 |
4.5 矿石类型 |
4.6 近矿围岩蚀变 |
4.7 成矿期次划分 |
第5章 控矿因素分析 |
5.1 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
5.2 岩浆活动为成矿的控制作用 |
5.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4 地层岩性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5 找矿潜力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阿尔泰克兰盆地VMS矿床变质叠加成矿及找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2 文献综述 |
2.1 VMS矿床及其变形变质 |
2.1.1 VMS矿床基本特征 |
2.1.2 VMS矿床变形变质研究 |
2.2 克兰盆地地质背景及成矿研究 |
2.2.1 克兰盆地地质背景 |
2.2.2 克兰火山—沉积盆地成矿研究 |
2.3 变质流体研究 |
2.3.1 变质流体的性质及CO_2来源研究 |
2.3.2 变质流体的叠加成矿 |
2.4 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 |
3 克兰盆地海相火山沉积矿床及变形变质研究 |
3.1 塔拉特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 |
3.1.3 成矿期次和阶段 |
3.1.4 矿石变形变质特征 |
3.2 铁木尔特铅锌矿床及叠加金(铜)矿化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 |
3.2.3 成矿期次和阶段 |
3.2.4 矿石变形变质特征 |
3.3 海相火山沉积矿床变形变质综合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 塔拉特铅锌矿床 |
4.1.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
4.1.2 包裹体岩相学 |
4.1.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4.1.4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4.2 铁木尔特铅锌矿床的金矿化 |
4.2.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
4.2.2 包裹体岩相学 |
4.2.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4.2.4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4.3 富CO_2流体与变质作用P-T条件 |
4.3.1 富CO_2流体捕获的P-T条件 |
4.3.2 变质流体特征及演化 |
4.4 本章小结 |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5.1 铜、锌同位素研究 |
5.1.1 分析方法 |
5.1.2 测试结果 |
5.1.3 结果分析 |
5.1.4 存在问题 |
5.2 Rb-Sr同位素研究 |
5.2.1 样品选择及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分析及意义 |
5.3 硫同位素研究 |
5.4 铅同位素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成矿模式及找矿评价 |
6.1 成矿模式 |
6.1.1 控矿条件 |
6.1.2 变形变质作用 |
6.1.3 金与铅锌的关系 |
6.1.4 矿床成矿模式 |
6.2 找矿评价 |
6.2.1 成矿元素相关性特征 |
6.2.2 成矿元素空间变化规律 |
6.2.3 区域找矿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野外地质照片 |
附录B 剖面岩矿样品鉴定表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新疆富蕴县克乃特糜棱岩带铜金矿化流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糜棱岩带特征 |
2 矿化特征 |
3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1 包裹体岩相学 |
3.2 显微测温 |
3.3 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4 氢氧同位素 |
5 讨论 |
6 结论 |
(6)新疆富蕴县铁热克萨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成矿背景 |
2矿床地质特征 |
2.1矿体特征 |
2.2矿石特征 |
3成矿时代 |
4控矿因素 |
5矿床成因浅析 |
(8)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0.2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
0.3 研究现状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区域地层 |
1.2 区域岩浆岩 |
1.3 区域构造 |
1.4 区域矿产分布 |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层 |
2.2 矿区构造 |
2.3 矿区侵入岩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矿化分带 |
3.4 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次和矿化阶段 |
第4章 蒙库铁矿容矿岩石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容矿岩石岩相学特征 |
4.2 容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 容矿岩石的构造环境及成因研究 |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及流体特征 |
5.2 稳定同位素特征及物质来源 |
5.3 成矿时代讨论 |
5.4 蒙库铁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 |
致谢 |
(9)彩花沟铜矿区综合异常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化探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该区域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4 本文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侵入岩 |
2.2 地球物理特征 |
2.2.1 重力场特征 |
2.2.2 磁场特征 |
2.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4 矿床地质 |
2.4.1 矿体地质 |
2.4.2 矿石类型 |
2.4.3 围岩蚀变 |
2.5 元素地球化学 |
第3章 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及工作布置 |
3.1 X荧光射线法 |
3.1.1 基本原理 |
3.1.2 实际应用 |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2.1 样品采集 |
3.2.2 样品测定 |
3.3 数据质量检测 |
第4章 原生晕分带序列研究 |
4.1 原生晕分带基本原理 |
4.2 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原理 |
4.3 异常下限确定 |
4.4 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计算 |
4.4.1 线金属量的计算及其标准化 |
4.4.2 分带指数计算 |
4.4.3 变化指数和变化指数梯度差 |
4.4.4 格式法垂向分带序列 |
4.5 重心法分带 |
第5章 地球化学特征统计分析 |
5.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5.2 聚类分析 |
5.3 因子分析 |
5.3.1 因子分析原理 |
5.3.2 因子分析应用 |
5.3.3 因子分析小结 |
5.4 靶区元素共生组合 |
第6章 综合异常评价模型 |
6.1 剥蚀程度判别指标 |
6.2 化探异常评价 |
6.2.1 Ⅱ号靶区化探异常 |
6.2.2 Ⅲ号靶区化探异常 |
6.2.3 Ⅴ号靶区化探异常 |
6.3 物探异常评价 |
6.3.1 激电法评价 |
6.3.2 地面磁法评价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10)新疆麦兹盆地铁、铅锌找矿模式与靶区优选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案 |
1.4.3 预期成果 |
1.4.4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宇(Pt) |
2.1.2 泥盆系(D) |
2.1.3 侏罗系(J) |
2.2 主干断裂及褶皱构造系统 |
2.2.1 巴寨断裂 |
2.2.2 阿巴宫-库尔特断裂 |
2.2.3 褶皱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3.3 变质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 |
2.6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蒙库铁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可可塔勒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萨乌斯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背景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式研究 |
4.1 区域控矿因素 |
4.1.1 区域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4.1.2 区域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
4.1.3 火山机构与成矿关系 |
4.2 成矿规律 |
4.2.1 区域矿床成矿时代 |
4.2.2 区域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3 盆地综合演化与矿床成因模式 |
4.4 综合找矿模型研究 |
第5章 克乃特铜多金属靶区优选与评价 |
5.1 靶区优选 |
5.2 评价准则 |
5.3 克乃特靶区概况及地质背景 |
5.3.1 矿区地层 |
5.3.2 矿区构造地质特征 |
5.3.3 岩浆岩 |
5.3.4 矿化体特征 |
5.3.5 矿石特征 |
5.3.6 铜矿石镜下特征 |
5.4 克乃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4.1 主量元素特征 |
5.4.2 变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
5.4.3 变质岩微量元素特征 |
5.4.4 构造环境判别 |
5.4.5 矿区地层判别 |
5.4.6 小结 |
5.5 矿区物探特征 |
5.5.1 岩石物性参数特征 |
5.5.2 激电异常 |
5.5.3 磁异常 |
5.6 矿区化探特征 |
5.7 靶区验证 |
5.8 矿床成因 |
5.9 靶区评价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四、新疆麦兹及克朗盆地火山热水沉积成矿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2]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牛悦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3]康定市双牛棚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D]. 罗典.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4]阿尔泰克兰盆地VMS矿床变质叠加成矿及找矿评价[D]. 张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5]新疆富蕴县克乃特糜棱岩带铜金矿化流体特征[J]. 卫晓锋,阴元军,刘泽群,杨凯,徐九华,程志龙,丁汝福. 西北地质, 2015(03)
- [6]新疆富蕴县铁热克萨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 郭旭吉. 新疆有色金属, 2015(04)
- [7]新疆富蕴县塘巴拉铅锌矿成矿浅析[J]. 李艳斌,吴文骥. 科技资讯, 2014(29)
- [8]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王宇利. 吉林大学, 2013(09)
- [9]彩花沟铜矿区综合异常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焦方谦. 新疆大学, 2013(10)
- [10]新疆麦兹盆地铁、铅锌找矿模式与靶区优选评价[D]. 曹锦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