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河南坠子作为一种曲艺表演的艺术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各有创新,称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但当今社会,群众多元化的文化娱乐生活对河南坠子冲击很大,如何应该找回当年的那份辉煌和那么多“粉丝”呢?本文对河南坠子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河南坠子;发展;创新
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它是由河南、皖北的“道情书”结合“莺歌柳书”、三弦书发展而成。光绪年间它遍及豫东、豫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约在1927年由豫东流入南阳。由于它的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曲目丰富,唱词通俗易懂,适于表现生活,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很快在南阳“落户生根”,传唱开去。但是现今社会,电影、电视机已经步入了农村的生活,群众的娱乐方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因不适应社会发展急剧衰落了。“河南坠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更是面临着前景暗淡、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何找回当年的那份辉煌和那么多“粉丝”呢?本文对河南坠子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一、传承要在创新中“与时俱进”
首先,我们一起探讨河南坠子文化的传承,我认为首先要弄清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文化”。
据专家考证,“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又可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简单地说:“化”即“变”也。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涵宽广的多维概念,有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大文化”,“小文化”等之分。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文化”这个“宗”,就是“交错”、“变化”与“创新”。
纵观亿万年历史,无论是物种,还是人种,还是“文化”等等,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传承,都是要在创新中与时俱进的,否则,肯定会自取灭亡。也就是说,所有的传承都是要在创新中与时俱进。这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久经历史考验的现实命题。
据了解,河南坠子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当年,年轻的河南坠子女艺人乔清秀(1910—1944)和她的师傅乔利元(后来成为夫妻)从河南到天津行艺。其间,她和乔利元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30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乔派”。民国十二年(1923)前后,有车姓男艺人在天桥撂地演唱坠子,因脸上有麻子,人称他“车大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很有滋味,社会的人士喜见奇怪,瞧着他又拉又唱,都听他唱会儿,亦听不出什么意思,看的乐了,扔钱就走。”(见云游客《江湖丛谈》)他每日可挣两三元钱。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京,争演于天桥爽心园、天华园等杂耍园子,孙家、贾家等茶馆,及露天棚场之中。这一时期有鸳鸯档(按即夫妻二人搭档表演)卢永爱、大老黑夫妻俩尤受欢迎。“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他名叫任永泰)专会抓哏,形容态度,使人解颐。”(见《江湖丛谈》)女演员姚俊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嗓音甜润,动作潇洒。“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见《人民首都的天桥》)她拿手的段子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剑阁闻铃》等。男女拼档的赵勤堂、赵金兰(后易名李玉芳)生意同样很火,也能叫满堂座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唱坠子的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坠子演员们积极编演了一批新曲目,宣传新思想,歌颂新生活。姚俊英演唱了《十女夸夫》、《小姐俩摘棉花》等宣传《婚姻法》的作品,周玉花演唱了《考神婆》、《杨发贵摔子》、《魏兵义下江南》等破除迷信、歌颂解放军英雄事迹的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56年以后,新一代北京河南坠子演员也成长起来,他们在努力继承传统、大力编演新曲目当中,应时代的发展,对河南坠子的音乐、表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马玉萍六岁从师李祥东学艺,1955年进京参加了北京市曲艺团。吐字发音上,在保持坠子河南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糅进了京腔京韵;唱腔上,广泛吸收豫剧、大调曲子、京剧、评剧等音乐素材,加以融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拿手的曲目有《穆桂英指路》、《三叫门儿》、《爱个光荣人》、《土地还家》、《姑娘的心愿》、《雨夜变迁记》、《十个大鸡子儿》、《常青指路》等。郭文秋演唱的河南坠子是以“乔派”为基础,并有所发展。她的声音甜美,清脆,吐字清楚,善唱贯口。她演唱的《偷石榴》感情细腻真挚,准确地把握了小女婿与未婚妻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把小女婿的愚顽,未婚妻的恼怒与哀怨,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她更发挥了乔派坠子把乡间曲艺所特有的自然美,与都市曲艺华丽、考究的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既保持了唱腔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唱得酣畅、俏丽,《偷石榴》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是曲艺晚会中的保留节目。
由此可见,河南坠子100多年了经历了许多风雨和坎坷,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人,现如今,更应该将其传承好,并不断创新,努力尝试让坠子也走进学校教室、举办河南坠子沙龙和坠子广场等,以较强的市场意识和有力的推介措施,让坠子在创新中传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豫剧文化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坠子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坠子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增强市场观念和观众意识,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坠子文化,让坠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剧本的创作要出新。既要注重坠子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要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要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进行剧本创作。剧本是一剧之魂,一个好的剧本是一出好戏的基础和灵魂。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历史背景上,用创新的艺术手法,以黄河、嵩山等中原名胜为平台,以历史悠久、喜闻乐见的坠子元素为主调,将河洛文化上古风情与现代意识熔为一炉,谱写一曲瑰丽凄美的爱情诗篇。
其次,唱腔和音乐设计要创新。把坠子唱腔和炽烈火爆的现代音乐剧和歌剧元素有机结合,也是为了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河南坠子文化,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需求。为广大观众奉献一道好听好看、载歌载舞、感人至深、回味悠长的文化大餐。让河南坠子走向国际市场,在唱腔和音乐设计方面也要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正像河洛文化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与发展一样,也要吸纳、融合当代戏剧创作和音乐创作中先进的元素和方式、方法。
以上是我对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河洛文化与豫剧文化的一些切身感受和初步的看法。希望大家对河南坠子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让我们共同传承河南坠子、振兴河南坠子、繁荣河南坠子。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光耀五湖、弘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