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静电除尘装置,包括放电极、集尘板以及移动机构;所述放电极设置在入光面的前方并具有放电区域,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放电极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放电极沿所述入光面平行移动使所述放电区域依次涵盖过整个所述入光面;所述集尘板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下侧并用于吸引带电后的灰尘。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除尘装置可以提高除尘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极、集尘板以及移动机构;所述放电极设置在入光面的前方并具有放电区域,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放电极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放电极沿所述入光面平行移动使所述放电区域依次涵盖过整个所述入光面;所述集尘板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下侧并用于吸引带电后的灰尘。
设计方案
1.一种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极、集尘板以及移动机构;
所述放电极设置在入光面的前方并具有放电区域,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放电极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放电极沿所述入光面平行移动使所述放电区域依次涵盖过整个所述入光面;
所述集尘板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下侧并用于吸引带电后的灰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与所述集尘板平行设置且跨越所述入光面,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所述放电极沿垂直于所述放电极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电机、传动组件以及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光面平行且与所述放电极相垂直,所述放电极与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电机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使所述放电极沿所述导向杆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为缆绳,所述缆绳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移动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导向杆\/所述放电极上,所述移动电机与所述放电极\/所述导向杆相固定,所述移动电机通过缠绕控制所述缆绳的放出长度进而使所述放电极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移动电机与所述放电极相固定,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移动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齿条与所述导向杆平行设置,所述移动电机带动所述齿轮转动并与所述齿条啮合移动进而使所述放电极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与所述导向杆一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为绝缘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连接件以及电磁锤,所述集尘板以及所述电磁锤二者之一通过所述软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入光面的下侧,当所述电磁锤通电时,所述集尘板与所述电磁锤能够相互吸引并通过所述软连接件的形变撞击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板的两端均通过所述软连接件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静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电磁锤分别对应所述集尘板的两端设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获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电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控、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摄像机进行图像获取。摄像机是一种通过镜头收集物体发出的或者反射的光进行成像的监控取景设备,当摄像机被安装在空气环境中时,由于空气中含有灰尘,这些灰尘会不断附着在镜头的入光面上形成积尘,影响成像效果。
相关技术中,一些方案采用静电除尘装置除积尘,如图1所示,其具体方案是在摄像机的入光面2’的上侧设置放电极10’,在入光面2’的下侧设置集尘板11’,放电极10’利用尖端放电将放电极周围灰尘带电,带电后的灰尘会被集尘板11’吸引而吸附在其上,从而去除入光面2’上的积尘。
然而,由于相关技术中的放电极10’放电区域有限,仅能使其周围的灰尘带电,但却无法涵盖整个入光面2’,因此处于放电极10’影响范围之外的灰尘依然会附着在入光面2’上,因此除尘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静电除尘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电除尘装置,包括放电极、集尘板以及移动机构;
所述放电极设置在入光面的前方并具有放电区域,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放电极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放电极沿所述入光面平行移动使所述放电区域依次涵盖过整个所述入光面;
所述集尘板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下侧并用于吸引带电后的灰尘。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放电极与所述集尘板平行设置且跨越所述入光面,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所述放电极沿垂直于所述放电极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电机、传动组件以及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光面平行且与所述放电极相垂直,所述放电极与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电机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使所述放电极沿所述导向杆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传动组件为缆绳,所述缆绳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移动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导向杆\/所述放电极上,所述移动电机与所述放电极\/所述导向杆相固定,所述移动电机通过缠绕控制所述缆绳的放出长度进而使所述放电极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移动电机与所述放电极相固定,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移动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齿条与所述导向杆平行设置,所述移动电机带动所述齿轮转动并与所述齿条啮合移动进而使所述放电极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齿条与所述导向杆一体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导向杆为绝缘杆。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还包括软连接件以及电磁锤,所述集尘板以及所述电磁锤二者之一通过所述软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入光面的下侧,当所述电磁锤通电时,所述集尘板与所述电磁锤能够相互吸引并通过所述软连接件的形变撞击在一起。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集尘板的两端均通过所述软连接件固定。
可选地,上述的静电除尘装置中,所述电磁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电磁锤分别对应所述集尘板的两端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静电除尘装置通过移动机构带动放电极移动使放电区域依次涵盖整个入光面,可以使入光面上所有的灰尘均带电,从而更为有效地被集尘板吸引,提高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背景技术中的静电除尘装置的安装结构侧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静电除尘装置非使用状态下的正视结构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静电除尘装置使用状态下的正视结构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采用第一种方案的传动组件的局部装配结构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采用第二种方案的传动组件的局部装配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放电极、11’-集尘板、2’-入光面;
10-放电极、11-集尘板、12-移动机构、120-移动电机、121-传动组件、121a-齿轮、121b-齿条、122-导向杆、13-软连接件、14-电磁锤、2-入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静电除尘装置,如图2至图5所示,摄像机具有入光面2,该入光面2可以是镜头本身的表面,也可以是设置在镜头前方的保护玻璃的表面。该静电除尘装置被设置在摄像机的入光面2的前方,因为静电除尘装置在不工作时最好不会遮挡进入入光面2的光线,因此静电除尘装置的各部件可以设置在入光面前方稍外侧的位置,让出入光区域。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静电除尘装置包括放电极10、集尘板11以及移动机构12,放电极10设置在入光面2的前方,放电极10本身具有一定的放电区域,能够使处于该放电区域范围内的灰尘带电。放电区域的大小与放电极10自身的形状、尺寸以及电场强度等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确定。集尘板11设置在入光面2的下侧,集尘板11自身的电性与灰尘相反,因此能够吸引带电后的灰尘。
在通常情况下,放电极10自身所拥有的放电区域相对于入光面2的面积而言是很小的,因此放电极10所拥有的放电区域无法将入光面2全部同时涵盖进去。因此,本实施例将移动机构12与放电极10连接,通过移动机构12带动放电极10沿入光面2平行移动,在放电极10平行移动的同时其放电区域也会一起移动,从而涵盖入光面2的其它区域。通过这种方式,根据放电极10的放电区域大小以及形状,技术人员可以合理地规划放电极10的移动路径,并使放电区域依次涵盖过整个入光面2。
随着放电极10的移动,放电区域会依次涵盖入光面2的所有区域,因此附着在入光面2上的灰尘会随着放电区域的到来而先后带电,并被集尘板11所吸附。当通过放电极10的移动使放电区域涵盖过整个入光面2一次之后,放电极10便相当于对入光面2的表面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扫,使附着在入光面2上各个区域的灰尘均能够带电并被集尘板11吸附,因此能够大幅提升除尘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放电极10的移动路径需要根据放电极10的放电区域进行设计,例如,放电极10的移动路径可以为一条直线、一条曲线,甚至包含曲线以及旋转。而放电极10的移动路径又关系到移动机构12的结构复杂程度,例如,对于直线的移动路径,移动机构12可以仅具有一维直线运动结构,而对于曲线的移动路径,通常需要移动机构12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维度的运动结构,对于更高维度的移动路径,移动机构12还需要增加相应地转动结构等。因此,移动路径的维度越多则移动机构12的结构复杂度也就越大,因此要想降低移动机构12的结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降低移动路径的维度来实现。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放电极10可以与集尘板11平行设置并且使放电极10的长度足以跨越入光面2,这样放电极10的放电区域也可以跨越入光面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移动机构12带动放电极10沿垂直于放电极10的方向移动,放电极10便可扫过入光面2的所有区域。这种方案中移动机构12只需要进行垂直于放电极10的方向带动放电极10进行一维直线移动,因此移动机构12的结构可以大幅简化。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移动机构12可以包括移动电机120、传动组件121以及导向杆122,导向杆122的延伸方向与入光面2平行且与放电极10相垂直,放电极10与导向杆122滑动连接,通过导向杆122控制放电极10的移动路径。移动电机120作为放电极10移动的动力源以及控制源,移动电机120通过传动组件121使放电极10沿导向杆122移动。
移动电机120以及传动组件121与放电极10的配合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列举几种作为参考。
如图4所示,在第一种方案中,传动组件121可以为缆绳,缆绳的一端缠绕在移动电机120的输出端上,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导向杆122或者放电极10上,具体固定在何处需要视移动电机120的设置方式而定。例如,如果移动电机与放电极10相固定,则缆绳的另一端便固定在导向杆122上(图4中采用该结构),而如果移动电机120与导向杆122相固定,则缆绳的另一端便固定在放电极10上。移动电机120通过正反旋转可以控制缆绳的缠绕量,进而控制缆绳的放出长度,当缆绳的长度大于缆绳的固定端与移动电机120之间的间距时,则缆绳对放电极10无拉扯作用,放电极1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向下移动,而当缆绳的长度减少时,放电极10会被缆绳向上方拉扯,从而实现放电极10的移动。
如图5所示,在第二种方案中,传动组件121可以包括齿轮121a和齿条121b,移动电机120与放电极10相固定,即二者一起移动。齿轮121a设置在移动电机120的输出端上,并能够在移动电机120的带动下进行正反方向的转动。齿条121b与导向杆122平行设置,齿轮121a与齿条121b啮合,当齿轮121a在移动电机120的带动下转动时,由于啮合结构会使齿轮121a移动,进而使移动电机120以及放电极10一起移动。
在该方案中,齿条121b可以独立设置,但考虑到结构简化,齿条121b也可以与导向杆122一体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因导向杆122传导而引起短路以及导向杆122自身带电,优选采用绝缘材料作为导向杆122的原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放电极10能够更平稳的移动,可以在放电极1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套移动机构12。
集尘板11积满灰尘后需要及时清理,而如果采用人工清理方式不但过程繁琐,还可能影响摄像机的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自动清理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静电除尘装置内部还包括软连接件13以及电磁锤14,集尘板11以及电磁锤14二者之一通过软连接件13固定在入光面2的下侧,当电磁锤14通电时可以产生磁力,这种磁力会导致集尘板11与电磁锤14相互吸引,而由于软连接件13的存在,集尘板11与电磁锤14相互吸引的过程会导致软连接件13发生形变,最终使集尘板11与电磁锤14撞击在一起。因撞击带来的冲击可以使吸附在集尘板11上的灰尘自行掉落,实现灰尘的自动清理。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采用电磁锤14通过软连接件13固定使电磁锤14移动撞击集尘板11的方式,则电磁锤14对集尘板11的局部会形成较强的冲击,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集尘板11的被撞击部位发生形变,导致集尘板11弯曲甚至断裂。而如果将集尘板11的两端通过软连接件13固定,则由于集尘板11会整体移动,因此局部动能较小,与电磁锤14的撞击力度也较低,因此可以有效避免集尘板11变形。软连接件13可以采用弹簧、弹片、弹力绳甚至普通的绳索。
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可以在对应集尘板11的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电磁锤14,这样电磁锤14的位置偏僻,容易设置,并且在撞击时可以由集尘板11的两侧同时向集尘板11的中部传递冲击波,提高集尘板11的晃动幅度,保证灰尘清除率。在本实施例中,集尘板11以及电磁锤14均可以将导向杆122作为固定平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除尘装置可以提高除尘效果。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5760.9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519915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B03C 3/10
专利分类号:B03C3/10;B03C3/76
范畴分类:41B;
申请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阡陌路555号
发明人:周斌;王汉荣;叶展
第一发明人:周斌
当前权利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施敬勃;南霆
代理机构:1131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静电除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