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论文和设计-王兴旺

全文摘要

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通过中空轴马达减速机驱动主传动轴转动,并且由主传动轴两侧结合的左、右主动链轮带动其啮合的左、右传动链条,配合该左、右前惰轮、左、右后惰轮与该链条导轨的导引而传动左、右前从动链轮与左、右后从动链轮进行链条输送作业;由于左、右前惰轮心轴分别与左、右输送支架的外壁面以及左、右轴心固定板结合固定,而左、右后惰轮心轴也分别与左、右输送支架的外壁面以及左、右轴心固定板结合固定,该左、右前惰轮心轴也分别与左、右输送支架的上、下内壁面以及左、右内补强板结合固定,且左、右后惰轮心轴也分别与左、右输送支架的上、下内壁面以及左、右内补强板结合固定,进而提升结构强度与输送时的顺畅性与稳固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脚架(1)以及结合于该脚架(1)上方左、右两侧的左、右输送支架(2),该左、右输送支架(2)各包含一外壁面(21)、一连接于该外壁面(21)上、下两侧的上、下壁面(22)、(23),该各上、下壁面(22)、(23)的内侧分别向内连接上、下内壁面(24)、(25),而该各外壁面(21)与上、下内壁面(24)、(25)的前、后两侧分别结合一对前、后支撑板(26)、(27)以及分别枢设一左、右前从动链轮(31)与一左、右后从动链轮(32),该各上壁面(22)的上端面各结合一链条导轨(221),而该各外壁面(21)分别结合一左、右轴心固定板(28)后再分别结合一左、右轴承座(33),而该左、右各外壁面(21)分别设有第一、二穿孔(211)、(212),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分别设有第三、四穿孔(281)、(282);一主传动轴(4),与一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驱动轴心链接固定,使该主传动轴(4)可被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驱动而转动,该主传动轴(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该左、右轴承座(33)活动的连接;一左、右主动链轮(41),分别结合于该主传动轴(4)的左、右两侧;一左、右前惰轮心轴(5),各包括一第一枢接部(51)以及一连接该第一枢接部(51)的第一抵靠部(52),该第一抵靠部(52)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接部(51)的直径,且该第一抵靠部(52)向外连接一第一外固定部(521),而该第一枢接部(51)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一内固定部(511),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分别由其第一枢接部(51)通过一第一轴承(53)枢设左、右前惰轮(50),且该左、右前惰轮(50)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前侧上方,而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抵靠部(52)的外端缘(520)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外壁面(21)的内端面(210),并且分别由该第一外固定部(521)穿过该外壁面(21)的第一穿孔(211)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的第三穿孔(281)分别通过一第一锁固组件(54)结合固定;一左、右前惰轮心轴(6),各包括一第二枢接部(61)以及一连接该第二枢接部(61)的第二抵靠部(62),该第二抵靠部(62)的直径大于该第二枢接部(61)的直径,且该第二抵靠部(62)向外连接一第二外固定部(621),而该第二枢接部(61)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二内固定部(611),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分别由其第二枢接部(61)通过一第二轴承(55)枢设左、右后惰轮(56),且该左、右后惰轮(56)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后侧上方,而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抵靠部(62)的外端缘(620)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外壁面(21)的内端面(210),且分别由该第二外固定部(621)穿过该外壁面(21)的第二穿孔(212)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的第四穿孔(282)后分别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57)结合固定;一左、右内补强板(7),分别通过数第三锁固组件(701)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上、下内壁面(24)、(25)结合固定,该左、右内补强板(7)各具一第一定位孔(71)以分别通过第四锁固组件702与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内固定部(511)结合固定,而该左、右补强板(7)各具一第二定位孔(72)以分别通过第五锁固组件(703)与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内固定部(611)结合固定;一左、右传动链条(60),分别与前述左、右主动链轮(41)、左、右前从动链轮(31)、左、右后从动链轮(32)啮合。

设计方案

1.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脚架(1)以及结合于该脚架(1)上方左、右两侧的左、右输送支架(2),该左、右输送支架(2)各包含一外壁面(21)、一连接于该外壁面(21)上、下两侧的上、下壁面(22)、(23),该各上、下壁面(22)、(23)的内侧分别向内连接上、下内壁面(24)、(25),而该各外壁面(21)与上、下内壁面(24)、(25)的前、后两侧分别结合一对前、后支撑板(26)、(27)以及分别枢设一左、右前从动链轮(31)与一左、右后从动链轮(32),该各上壁面(22)的上端面各结合一链条导轨(221),而该各外壁面(21)分别结合一左、右轴心固定板(28)后再分别结合一左、右轴承座(33),而该左、右各外壁面(21)分别设有第一、二穿孔(211)、(212),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分别设有第三、四穿孔(281)、(282);

一主传动轴(4),与一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驱动轴心链接固定,使该主传动轴(4)可被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驱动而转动,该主传动轴(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该左、右轴承座(33)活动的连接;

一左、右主动链轮(41),分别结合于该主传动轴(4)的左、右两侧;

一左、右前惰轮心轴(5),各包括一第一枢接部(51)以及一连接该第一枢接部(51)的第一抵靠部(52),该第一抵靠部(52)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接部(51)的直径,且该第一抵靠部(52)向外连接一第一外固定部(521),而该第一枢接部(51)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一内固定部(511),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分别由其第一枢接部(51)通过一第一轴承(53)枢设左、右前惰轮(50),且该左、右前惰轮(50)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前侧上方,而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抵靠部(52)的外端缘(520)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外壁面(21)的内端面(210),并且分别由该第一外固定部(521)穿过该外壁面(21)的第一穿孔(211)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的第三穿孔(281)分别通过一第一锁固组件(54)结合固定;

一左、右前惰轮心轴(6),各包括一第二枢接部(61)以及一连接该第二枢接部(61)的第二抵靠部(62),该第二抵靠部(62)的直径大于该第二枢接部(61)的直径,且该第二抵靠部(62)向外连接一第二外固定部(621),而该第二枢接部(61)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二内固定部(611),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分别由其第二枢接部(61)通过一第二轴承(55)枢设左、右后惰轮(56),且该左、右后惰轮(56)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后侧上方,而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抵靠部(62)的外端缘(620)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外壁面(21)的内端面(210),且分别由该第二外固定部(621)穿过该外壁面(21)的第二穿孔(212)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的第四穿孔(282)后分别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57)结合固定;

一左、右内补强板(7),分别通过数第三锁固组件(701)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上、下内壁面(24)、(25)结合固定,该左、右内补强板(7)各具一第一定位孔(71)以分别通过第四锁固组件702与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内固定部(511)结合固定,而该左、右补强板(7)各具一第二定位孔(72)以分别通过第五锁固组件(703)与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内固定部(611)结合固定;

一左、右传动链条(60),分别与前述左、右主动链轮(41)、左、右前从动链轮(31)、左、右后从动链轮(32)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外固定部(521)为外螺牙部或内螺牙孔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内固定部(511)为内螺牙孔部或外螺牙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外固定部(621)为外螺牙部或内螺牙孔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内固定部(611)为内螺牙孔部或外螺牙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固组件(54)为螺帽或螺丝,该第二锁固组件(57)为螺帽或螺丝,该第四锁固组件(702)为螺丝或螺帽,而该第五锁固组件(703)为螺丝或螺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轴心固定板(28)或右轴心固定板(28)的下方的其一结合一马达支撑架(401),以支撑前述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内补强板(7)进一步包括一缺槽(77)以避免干涉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本体部(41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输送支架(2)分别在其上、下内壁面(24)、(25)加装至少一内盖(78)、(780),该内盖(78)、(780)为单一板体或者也可由前述左、右内补强板(7)一体延伸形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指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涉及一种提升结构强度以及链条输送顺畅性与稳定性的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的相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按,现有技术所用如图1所示链条输送机8,其左、右前惰轮心轴81与左、右后惰轴心轴82虽然通过锁固组件80与其左、右输送支架83的外壁面831以及左、右轴心固定板84结合固定,经查当马达减速机85通过第一链轮91传动第一链条92,再由第一链条92传动第二链轮90带动传动轴93转动,再由传动轴93左、右两侧所设第三链轮94通过左、右前惰轮95与左、右后惰轮96的导引,并且分别由左、右传动链条97传动左、右前从动链轮98以及左、右后从动链轮99以进行输送作业,然而经查枢设前述左、右前惰轮95的左、右前惰轮心轴81的内侧端以及左、右后惰轮96的左、右后惰轮心轴82的内侧端缺乏支撑,因此不但整体结构强度低,而且输送作业不顺畅,容易产生抖动,特别是负载较重的输送作业更明显,即使相关构件的厚度、高度增加,仍然无法有效改进,从而有待改善;另外,前述马达减速机85须另由第一、二链轮91、90以及第一链条92来传动该传动轴93的传动结构也较复杂,进而组装作业相对较不方便,且成本也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可以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与输送时的荷重能力,相对也提高输送作业的顺畅性与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包括:

一脚架以及结合于该脚架上方左、右两侧的左、右输送支架,该左、右输送支架各包含一外壁面、一连接于该外壁面上、下两侧的上、下壁面,该各上、下壁面的内侧分别向内连接上、下内壁面,而该各外壁面与上、下内壁面的前、后两侧分别结合一对前、后支撑板以及分别枢设一左、右前从动链轮与一左、右后从动链轮,该各上壁面的上端面各结合一链条导轨,而该各外壁面分别结合一左、右轴心固定板后再分别结合一左、右轴承座,而该左、右各外壁面分别设有第一、二穿孔,该左、右轴心固定板分别设有第三、四穿孔;

一主传动轴,与一中空轴马达减速机驱动轴心链接固定,使该主传动轴可被中空轴马达减速机驱动而转动,该主传动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该左、右轴承座活动的连接;

一左、右主动链轮,分别结合于该主传动轴的左、右两侧;

一左、右前惰轮心轴,各包括一第一枢接部以及一连接该第一枢接部的第一抵靠部,该第一抵靠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接部的直径,且该第一抵靠部向外连接一第一外固定部,而该第一枢接部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一内固定部,该左、右前惰轮心轴分别由其第一枢接部通过一第一轴承枢设左、右前惰轮,且该左、右前惰轮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的前侧上方,而该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抵靠部的外端缘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的外壁面的内端面,且分别由该第一外固定部穿过该外壁面的第一穿孔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的第三穿孔分别通过一第一锁固组件结合固定;

一左、右前惰轮心轴,各包括一第二枢接部以及一连接该第二枢接部的第二抵靠部,该第二抵靠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二枢接部的直径,且该第二抵靠部向外连接一第二外固定部,而该第二枢接部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二内固定部,该左、右后惰轮心轴分别由其第二枢接部通过一第二轴承枢设左、右后惰轮,且该左、右后惰轮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的后侧上方,而该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抵靠部的外端缘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的外壁面的内端面,且分别由该第二外固定部穿过该外壁面的第二穿孔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的第四穿孔后分别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结合固定;

一左、右内补强板,分别通过数第三锁固组件与该左、右输送支架的上、下内壁面结合固定,该左、右内补强板各具一第一定位孔以分别通过第四锁固组件与该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内固定部结合固定,而该左、右补强板各具一第二定位孔以分别通过第五锁固组件与该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内固定部结合固定;

一左、右传动链条,分别与前述左、右主动链轮、左、右前从动链轮、左、右后从动链轮啮合。

所述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外固定部为外螺牙部或内螺牙孔部。

所述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内固定部为内螺牙孔部或外螺牙部。

所述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外固定部为外螺牙部或内螺牙孔部。

所述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内固定部为内螺牙孔部或外螺牙部。

所述第一锁固组件为螺帽或螺丝,该第二锁固组件为螺帽或螺丝,该第四锁固组件为螺丝或螺帽,而该第五锁固组件为螺丝或螺帽。

所述左轴心固定板或右轴心固定板的下方的其一结合一马达支撑架,以支撑前述中空轴马达减速机。

所述左、右内补强板进一步包括一缺槽以避免干涉该左、右主动链轮的本体部。

所述左、右输送支架分别在其上、下内壁面加装至少一内盖,该内盖为单一板体或者也可由前述左、右内补强板一体延伸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

1.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外固定部分别通过第一锁固组件与左、右输送支架的外壁面以及左、右轴心固定板结合固定,而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外固定部也分别通过第二锁固组件与左、右输送支架的外壁面以及左、右轴心固定板结合固定,且同时该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内固定部也分别通过第四锁固组件与左、右输送支架的上、下内壁面以及左、右内补强板结合固定,而该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内固定部也分别通过第五锁固组件与左、右输送支架的上、下内壁面以及左、右内补强板结合固定,进而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与输送时的荷重能力,相对也提高输送作业的顺畅性与稳固性。

2.因结构强度提升,也可以相对减少左、右轴心固定板的厚度与高度、采用较小规格的第一、二轴承等构件,进而也可以节省构件的重量以及成本。

3.主传动轴直接由中空轴马达减速机驱动,不须另外通过额外的链条与额外的链轮来传动该主传动轴,既可节省构件成本,也可节省组装成本。

兹配合图式详加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所用链条输送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链条输送机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部份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部份立体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尚未结合左内补强板的部份立体放大图示意;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尚未结合右内补强板的部份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左\/右内补强板的立体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左\/右前惰轮心轴内外两侧分别结合左\/右内补强板的部份组合断面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左\/右后惰轮心轴内外两侧分别结合左

\/右内补强板的部份组合断面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左、右前惰轮心轴的第一内固定部替换为外螺牙而第四锁固组件替换为螺帽的部份组合断面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左、右后惰轮心轴的第二内固定部替换为外螺牙而第五锁固组件替换为螺帽的部份组合断面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装内盖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记:

现有技术:

8...链条输送机;80...锁固组件;81...左、右前惰轮心轴;82...左、右后惰轮心轴;83...左、右输送支架;831...外壁面;84...左、右轴心固定板;85...马达减速机;90...第二链轮;91...第一链轮;92...第一链条;93...传动轴;94...第三链轮;95...左、右前惰轮;96...左、右后惰轮;97...左、右传动链条;98...左、右前从动链轮;99...左、右后从动链轮。

本实用新型:

1...脚架;10...链条输送机;2...左、右输送支架;20...惰轮间距调整装置;21...外壁面;210...内端面;211...第一穿孔;212...第二穿孔;22...上壁面;221...链条导轨;23...下壁面;24...上内壁面;25...下内壁面;26...前支撑板;27...后支撑板;28...左、右轴心固定板;281...第三穿孔;282...第四穿孔;283、284、285、286、705、706、707、708、781、782、783、784...垫片;31...左、右前从动链轮;32...左、右后从动链轮;33...左、右轴承座;4...主传动轴;40...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1...马达支撑架;41...左、右主动链轮;410...本体部;5...左、右前惰轮心轴;50...左、右前惰轮;51...第一枢接部;511、511’...第一内固定部;52...第一抵靠部;520...外端缘;521...第一外固定部;53...第一轴承;54...第一锁固组件;55...第二轴承;56...左、右后惰轮;57...第二锁固组件;6...左、右后惰轮心轴;60...左、右传动链条;61...第二枢接部;611、611’...第二内固定部;62...第二抵靠部;620...外端缘;621...第二外固定部;7...左、右内补强板;701...第三锁固组件;702、702’...第四锁固组件;703、703’...第五锁固组件;71...第一定位孔;72...第二定位孔;77...缺槽;78、780...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2~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其中该链条输送机10设置于一自动仓储设备的出口处(图未示)或入口处(图未示),包括:

一脚架1以及结合于该脚架1上方左、右两侧的左、右输送支架2,该左、右输送支架2各包含一外壁面21、一连接于该外壁面21上、下两侧的上、下壁面22、23(如图3所示),该各上、下壁面22、23的内侧分别向内连接上、下内壁面24、25,而该各外壁面21与上、下内壁面24、25的前、后两侧分别结合一对前、后支撑板26、27以及分别枢设一左、右前从动链轮31与一左、右后从动链轮32,该各上壁面22的上端面各结合一链条导轨221(如图4所示),而该各外壁面21分别结合一左、右轴心固定板28后再分别结合一左、右轴承座33(如图2、图4所示),该左、右各外壁面21分别设有第一、二穿孔211、212(如图8~图9所示),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分别设有第三、四穿孔281、282(如图8~图9所示);

一主传动轴4,与一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驱动轴心链接固定,使该主传动轴4可被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驱动而转动,该主传动轴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该左、右轴承座33活动的连接;

一左、右主动链轮41(如图5~图6所示),分别结合于该主传动轴4的左、右两侧;

一左、右前惰轮心轴5(如图5~图6、图8所示),各包括一第一枢接部51以及一连接该第一枢接部51的第一抵靠部52(如图8所示),该第一抵靠部52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接部51的直径,且该第一抵靠部52向外连接一第一外固定部521(如图8所示)例如外螺牙部(如图8所示)或内螺牙孔部(图未示),而该第一枢接部51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一内固定部511(如图5~图6、图8所示)例如内螺牙孔部(如图8所示)或外螺牙部(如图10所示),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分别由其第一枢接部51通过一第一轴承53(如图5~图6所示)枢设左、右前惰轮50(如图5~图6所示),且该左、右前惰轮50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前侧上方,而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抵靠部52的外端缘520(如图8所示)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外壁面21的内端面210(如图8所示),且分别由该第一外固定部521(如图8所示)穿过该外壁面21的第一穿孔211(如图8所示)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的第三穿孔281(如图8所示)并且分别通过一第一锁固组件54例如螺帽(如图3、图8所示)或螺丝(图未示)且配合垫片283、284(如图8所示)结合固定;

一左、右前惰轮心轴6,各包括一第二枢接部61(如图9所示)以及一连接该第二枢接部61的第二抵靠部62(如图9所示),该第二抵靠部62的直径大于该第二枢接部61的直径,且该第二抵靠部62并向外连接一第二外固定部621例如外螺牙部(如图9所示)或内螺牙孔部(图未示),而该第二枢接部61的内侧则具有一第二内固定部611例如内螺牙孔部(如图5~图6、图9所示)或外螺牙部(图9未示),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分别由其第二枢接部61通过一第二轴承55(如图5~图6所示)枢设左、右后惰轮56(如图5~图6所示),且该左、右后惰轮56恰分别位于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后侧上方,而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抵靠部62(如图9所示)的外端缘620(如图9所示)分别抵靠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外壁面21的内端面210(如图9所示),且分别由该第二外固定部621穿过该外壁面21的第二穿孔212以及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的第四穿孔282后分别通过一第二锁固组件57(如图3、图9所示)例如螺帽(如图9所示)或螺丝(图未示)并配合垫片285、286(如图9所示)结合固定;

一左、右内补强板7(如图2~图3、图7~图9所示),分别通过数第三锁固组件701(如图2~图3所示)与该左、右输送支架2的上、下内壁面24、25(如图3所示)结合固定,该左、右内补强板7各具一第一定位孔71(如图7~图8所示)以分别通过第四锁固组件702例如螺丝(如图8所示)或螺帽(图未示)且配合垫片781、782与该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内固定部511例如内螺牙孔(如图8所示)结合固定,而该左、右补强板7各具一第二定位孔72(如图7、图9所示)以分别通过第五锁固组件703例如螺丝(如图9所示)且配合垫片783、784(如图9所示)或螺帽(图未示)与该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内固定部611例如内螺牙孔(如图9所示)结合固定;

一左、右传动链条60,分别与前述左、右主动链轮41、左、右前从动链轮31、左、右后从动链轮32啮合;

通过此,当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1启动时即可驱动主传动轴4转动,并由该主传动轴4左、右两侧结合的左、右主动链轮41带动其啮合的左、右传动链条60,并且配合该左、右前惰轮50、左、右后惰轮56以及该链条导轨221的导引而传动左、右前从动链轮31与左、右后从动链轮32进行链条输送作业。

再者,前述左轴心固定板28或右轴心固定板28的下方的其一结合一马达支撑架401(如图2、图4所示),以支撑前述中空轴马达减速机40。

另者,前述左、右内补强板7进一步包括一缺槽77(如图3、图7所示)以避免干涉该左、右主动链轮41的本体部410(如图3所示)。

又,前述左、右内补强板7的第一定位孔71在本实施例中为横向长形穿孔,主要是配合该左、右轴心固定板28所设惰轮间距调整装置20(如图2所示),唯此种惰轮间距调整装置20为现有技术所用,故不另赘述。

另外,如图10所示,前述左、右前惰轮心轴5的第一内固定部511’替换为外螺牙部,而该左、右内补强板7分别通过替换为螺帽的第四锁固组件702’配合垫片705、706与该第一内固定部511’结合固定。

如图11所示,前述左、右后惰轮心轴6的第二内固定部611’替换为外螺牙部,该左、右内补强板7分别通过替换为螺帽的第五锁固组件703’另配合垫片707、708与该第二内固定部611’结合固定。

另外,前述左、右输送支架2分别在其上、下内壁面24、25选择进一步加装至少一内盖78、780(如图12所示),该内盖78、780为单一板体或者也可由前述左、右内补强板7一体延伸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各种零部件的构造进行材料和结构的改进,或者是采用技术等同物进行替换。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设计图

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1662.5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467701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B65G 23/24

专利分类号:B65G23/24;B65G23/26

范畴分类:32F;27D;

申请人:阳兴造机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阳兴造机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内湖区新明路273巷1号

发明人:王兴旺

第一发明人:王兴旺

当前权利人:阳兴造机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玉东

代理机构:1111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链条输送机的驱动结构论文和设计-王兴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