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对照组进行非手术治疗,研究组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和骨密度。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是2.53±0.86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是5.15±0.64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及骨密度分别是16.69±3.14、4.10±1.02及-1.00±0.69,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VAS评分较低,相关临床指标恢复较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054-02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质不同于正常人,其骨密度已经发生变化,在外界因素下,易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性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本文主要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中有20例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60岁至83岁间,平均年龄是75.1±6.5岁,病程在2到10天,平均病程是4.3±0.9天;对照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60岁至81岁间,平均年龄是74.9±5.9岁,病程在3到9天,平均病程是4.1±1.0天。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即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受损的椎体位置放置矫形的复位枕垫,通过镇痛药物使脊柱处于过拉伸的状态,通过体位姿势进行复位。给予研究组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局部麻醉后取俯卧位,在X线透视下,通过椎弓根的入路方式,将针尖斜向内15°插入,椎弓根皮质的外缘处缓慢的进针到椎体前的1/3处,注入骨水泥,注意避免骨水泥溢出椎体的边缘。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和骨密度。
1.4数据分析
将所有临床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组间差异若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对比
①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即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较治疗前的低,P<0.05;③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较对照组的低,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①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即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③治疗后,研究组的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均显著较对照组的低,而骨密度(SD)则显著较对照组的高,P<0.05,见表2。
3.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椎弓根穿刺,在压缩的椎体内注入适量的填充剂,从而提高患者伤椎的受力强度,可以增强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因此,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值得应用的,该手术疗法属于在影像的引导下所进行的脊柱外科的微创技术手术,以处理疼痛性的锥体压缩性的骨折术式,手术中无需内固定,可以保留患者的上下两运动的节段。
本结果显示,①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的低,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均明显较对照组的低,而骨密度(SD)则显著较对照组的高,P<0.05。
综上,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VAS评分较低,相关临床指标恢复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程长.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8):20-22.
[2]陈懿,,太珍,陈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OPG、RANKL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8,18(11):1643-1645.
[3]刘江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2):14.
[4]冯现锋,杨建锋,毛帅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10):1233-1234.
[5]纪晓军,胡海涛,张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