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代性,文艺学,旅行,微澜,死水,大嫂,学人。
人的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慈[1](2019)在《吴大羽艺术思想及其形成脉络研究——兼论民国绘画现代性中的“人本”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关吴大羽的学术研究呈现日渐活跃面貌。然就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而言,现有成果大多以"中西融合"论及"意象"油画观作为理论预设,着力于绘画作品的形式风格分析,对推动其风格形成的艺术思想所论较少。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建构吴大羽与同时代文艺界人士的社交网络,并追踪吴氏艺术思想的形成脉络,对阐释其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艺术是"人"的艺术,艺术与人的密切关系,绘画创作中深层的"人本"精神,是吴大羽艺术创作与教育的基石。(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周博,韩宾娜[2](2019)在《旅行救国:民国学人对旅行事业的现代性话语构建——从《旅行杂志》的视角评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旅行"之于民国以降的中国而言是一项现代性事业。"旅行事业""游览产业"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被纳入民国学人的国家现代性视域,他们对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的探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增加外汇收入和发展地方经济;利于人之交谊及中国文化之推广;以国交亲善谋国际地位之提升;以旅行教育培养爱国热忱。究其原因,上述探讨是民国学人在抵御外辱和构建民族国家的双重政治话语下,挽救经济国难、重塑国际形象进而"获取近代国家资格"的一种现代性诉求,其话语构建之目标在于以旅行事业助成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冯建军[3](2019)在《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必须确立个人主义、主体性和技术理性的现代性理念。教育以培养人为手段,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在根本上指向人,提升人的现代性,培育现代人格。但我们必须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现代性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因此,发达国家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我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既要发展现代性,也面临现代性的危机,因此,发展现代性,又必须超越现代性,走一种综合现代化之路。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一方面以提升人的现代性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现代性的泛滥,以传统性和后现代性匡正和重构现代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跃[4](2019)在《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中国人民围绕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了艰难求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哲学经历了四次现代性的发育,中国的现代性本质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第一次浪潮是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第二次浪潮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叁民主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与民主,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第叁次浪潮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群众路线的实施,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得到确立;第四次浪潮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历了这四次浪潮,中国的政治哲学走向了成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郑波[5](2019)在《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物"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发展的规范性基础,随着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包括人与物的对峙分裂、人与物的高度接合、人与物居间关系的价值迷失等,并将引发(或可能引发)生态失衡、道德沦丧、情感扭曲,甚至人类毁灭性的生存灾难。对此,寄希望于回到"未分裂的世界",开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彼此朗照和让渡融合的共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居间性"危机。(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苏菲[6](2019)在《从一个侧面看李劼人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劼人自觉以现代意识书写成都周边社会,其代表作《死水微澜》将女主人公蔡大嫂个人的命运沉浮与社会历史变迁相结合,通过探索女性在社会进化中精神特质的变化,揭示了西方文明入侵中国后的社会嬗变过程,从而完成了一种新的历史小说写作方式,体现了"五四"新思潮在现代历史小说中的萌芽与发展,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典范。同时,蔡大嫂作为表现作家"现代性"追求的化身而在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里光彩照人、熠熠生辉。(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婷婷[7](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现代性”构建:历史回顾及当代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社会发展又要求人能充分适应新环境。从人的发展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现代性”基础特征的命题。鸦片战争武力开启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门,却没能唤醒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传统中国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才真正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在认识中发展人、在学习中解放人的近代化进程。可以说,近代中国是一部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更是一部人的思想解放史。建国以来,人对自身的认识,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在不断更新。从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要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到改革开放以来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再到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时刻铭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性”。而实现“人的现代性”,必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梳理了近现代我国“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历史,探寻“人的现代性”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人的现代性”构建困境,最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人的现代性”的五维启示。全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该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肯定研究“人的现代性”的当代价值。同时,还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整理及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人的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对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性、“人的现代性”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第叁部分:分析近现代我国历史进程中人的发展脉络。科学地将我国近现代历史划分成叁个时间维度,总结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态及社会地位。第四部分:总结“人的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论述了“人的现代性”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的观点。并总结二者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五部分: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发展困境,并对其做出相应的回归路径探析。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总结出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困境。第六部分: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思考“人的现代性”构建问题。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资源、内容、方式、环境五个方面探析发展“人的现代性”路径。以期在构建“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转型。(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钟晓林,洪晓楠[8](2019)在《拉图尔论“非现代性”的人与自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图尔通过对盖娅理论的彻底解读,从非现代性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盖娅是自然的世俗形象,其中的行动者都是有生命的,而且盖娅不能称为统一的整体。他进一步批判了现代主义的人类形象和全球概念,创造性地定义了人类世时代的地面人和新气候政权,盖娅影响下的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联系是物的议会。拉图尔和新唯物主义都着力于颠覆现代制度的哲学根基,构建反人类中心的科学观,天地境界的人和拉图尔的地面人角色也是非常契合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佘国秀[9](2019)在《差异、误读与浅层搁置——现代性知识话语论域中文人画研究的“别样”异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西方汉学家、艺术史家在建构中国艺术史过程中大都将文人画擢升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美国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1853-1908)则是独立特出的一位。他以哲学家的视角切入中国艺术,在东西艺术交流的宏大视野中,以"空间(spacing)"这一中西视觉艺术共有的感型特征衡量中国绘画,极力贬抑文人画,褫夺了文人画在现代性知识话语论域中的翘楚地位,甚至试图将其从正统画史中排除。他在基督教文明的立场上,由全面否定儒家文化体系而否定文人画,推翻文人艺术理论,将文人画诗、书、画结合的出位思致浅层搁置。费诺罗萨对文人画的迥异处理方式反映了西方现代性知识话语模式与中国独特绘画艺术的深层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文化误读。相比同一时期西方学者对中西艺术表层通约性的推重,费诺罗萨的误读与浅层搁置具有更大的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韩福东[10](2019)在《野蛮国学班“毁人不倦”,义务教育不能远离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学校提倡独立思维和多元教育,但现在各地盛兴的一些国学班则恰恰相反,他们乞灵于古人的只言片语,反对现代性,反对多元教育,也反对独立思维。该对玉琨学校这种无法无天的国学班进行整治了。前不久,9岁的睿睿死于他就读的吉林玉琨国学实验学校。这所学校甚(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3-27)
人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行"之于民国以降的中国而言是一项现代性事业。"旅行事业""游览产业"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被纳入民国学人的国家现代性视域,他们对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的探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增加外汇收入和发展地方经济;利于人之交谊及中国文化之推广;以国交亲善谋国际地位之提升;以旅行教育培养爱国热忱。究其原因,上述探讨是民国学人在抵御外辱和构建民族国家的双重政治话语下,挽救经济国难、重塑国际形象进而"获取近代国家资格"的一种现代性诉求,其话语构建之目标在于以旅行事业助成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闫慈.吴大羽艺术思想及其形成脉络研究——兼论民国绘画现代性中的“人本”精神[J].艺术探索.2019
[2].周博,韩宾娜.旅行救国:民国学人对旅行事业的现代性话语构建——从《旅行杂志》的视角评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冯建军.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9
[4].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
[5].张郑波.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J].文艺理论研究.2019
[6].苏菲.从一个侧面看李劼人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林婷婷.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现代性”构建:历史回顾及当代审视[D].福建农林大学.2019
[8].钟晓林,洪晓楠.拉图尔论“非现代性”的人与自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9].佘国秀.差异、误读与浅层搁置——现代性知识话语论域中文人画研究的“别样”异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10].韩福东.野蛮国学班“毁人不倦”,义务教育不能远离现代性[N].深圳特区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