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把,包括卡圈和提环,卡圈内沿均匀设置有多个卡齿,所述提环包括环臂、连接部和固定部,环臂位于卡圈外周且沿着卡圈方向延伸,环臂中部位置设置有握持部,固定部固定连接在靠近握持部的卡圈外沿,环臂的端部远离固定部设置,连接部连接环臂端部和固定部,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拐角。该提把能用最小的距离拥有适于提握的长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提把,包括卡圈(1)和提环(2),卡圈(1)内沿均匀设置有多个卡齿(11),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环(2)包括环臂(21)、连接部(22)和固定部(23),环臂(21)位于卡圈(1)外周且沿着卡圈(1)方向延伸,环臂(21)中部位置设置有握持部(211),固定部(23)固定连接在靠近握持部(211)的卡圈(1)外沿,环臂(21)的端部远离固定部(23)设置,连接部(22)连接环臂(21)端部和固定部(23),连接部(22)具有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拐角(221)。
设计方案
1.一种提把,包括卡圈(1)和提环(2),卡圈(1)内沿均匀设置有多个卡齿(11),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环(2)包括环臂(21)、连接部(22)和固定部(23),环臂(21)位于卡圈(1)外周且沿着卡圈(1)方向延伸,环臂(21)中部位置设置有握持部(211),固定部(23)固定连接在靠近握持部(211)的卡圈(1)外沿,环臂(21)的端部远离固定部(23)设置,连接部(22)连接环臂(21)端部和固定部(23),连接部(22)具有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拐角(2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211)与卡圈(1)之间的距离仅允许手指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211)靠近卡圈(1)的一侧设置成直线状,并设置成与手指吻合的连续沟状,握持部(211)远离卡圈(1)的一侧设置成往外凸出的弧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211)靠近卡圈(1)的一侧设置有护手筋(2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3)靠近握持部(211)的端面具有内凹的弧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2)为与卡圈(1)匹配的弧形且紧贴卡圈(1)设置,环臂(21)为与连接部(22)匹配的弧形且紧贴连接部(22)设置,环臂(21)包裹连接部(22)和卡圈(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臂(21)的握持部(211)部分由靠近卡圈(1)的一侧往另一侧整体向上翘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环(2)边沿设置有加强筋(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221)内部设置有沿拐角(221)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圈(1)在环臂(21)端部之间的位置连接有供手指套入的拉环(4),卡圈(1)在拉环(4)处的厚度薄于卡圈(1)其他位置的厚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瓶或者桶装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瓶或桶装食用油、饮料或者饮用水等包装行业的提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应用于瓶或桶装食用油、饮料或者饮用水等包装行业的提把的结构大部分是类似于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3274110B中的发明名称为“一种新型提手环”公开的提把的结构,参见图1,所述提把包括卡圈1’和提环2’,卡圈1’内沿设置若干卡齿11’,提环2’整体形状为U型且开口端的两端部连接在卡圈1’外沿。上述U型的提环位于卡圈的一侧,通过加大卡圈与握持部之间距离才能达到适于提握的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把,该提把能用最小的距离拥有适于提握的长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把,包括卡圈和提环,卡圈内沿均匀设置有多个卡齿,所述提环包括环臂、连接部和固定部,环臂位于卡圈外周且沿着卡圈方向延伸,环臂中部位置设置有握持部,固定部固定连接在靠近握持部的卡圈外沿,环臂的端部远离固定部设置,连接部连接环臂端部和固定部,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拐角。
进一步的,所述握持部与卡圈之间的距离仅允许手指穿过。
进一步的,所述握持部靠近卡圈的一侧设置成直线状,并设置成与手指吻合的连续沟状,握持部远离卡圈的一侧设置成往外凸出的弧线状。
进一步的,所述握持部靠近卡圈的一侧设置有护手筋。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靠近握持部的端面具有内凹的弧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与卡圈匹配的弧形且紧贴卡圈设置,环臂为与连接部匹配的弧形且紧贴连接部设置,环臂包裹连接部和卡圈。
进一步的, 所述环臂的握持部部分由靠近卡圈的一侧往另一侧整体向上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提环边沿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拐角内部设置有沿拐角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卡圈在环臂端部之间的位置连接有供手指套入的拉环,卡圈在拉环处的厚度薄于卡圈其他位置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提把的环臂端部位于握持部的远端,固定部位于握持部的近端,环臂端部和固定部通过带拐角的连接部连接,在保证合适的提握长度外,能够有效缩短握持部与卡圈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卡圈在环臂两端部之间设置拉环,便于提环的破开取出,利用有限的提环空间增加了提环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提环应力大的弯肘内部设置加强筋,提高了拐角的强度,从而保证了提拉过程中的提环的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提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卡圈、11-卡齿、2-提环、21-环臂、211-握持部、212-护手筋、22-连接部、221-拐角、23-固定部、3-加强筋、4-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2至图5,一种提把,包括套装至容器瓶口处的卡圈1以及用于手提的提环2。所述卡圈1为圆环状,所述卡圈1内沿均匀设置有多个卡齿11。
所述提环2包括环臂21、连接部22和固定部23,所述环臂21位于卡圈1外周且沿着卡圈1方向延伸,所述环臂21中部位置设置有握持部211。所述固定部23固定连接在靠近握持部211的卡圈1外沿,所述环臂21的端部远离固定部23设置,所述连接部22连接环臂21端部和固定部23,所述连接部22具有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拐角221。
所述握持部211与卡圈1之间的距离仅允许手指穿过。所述握持部211靠近卡圈1的一侧设置成直线状,并设置成与手指吻合的连续沟状,所述握持部211的沟状侧边上设置有形状匹配的护手筋212。所述握持部211远离卡圈1的一侧设置成往外凸出的弧线状,所述握持部211的护手筋221与弧状侧边之间的空间用于印制LOGO。优选的,所述固定部23靠近握持部211的端面具有内凹的弧度,以扩大握持部211与卡圈1之间的空间。
所述连接部22为与卡圈1匹配的弧形且紧贴卡圈1设置。所述连接部22上的拐角221为“n”型。所述环臂21为与连接部22匹配的弧形且紧贴连接部22设置。所述环臂21包裹连接部22和卡圈1。
参见图5,所述环臂21在握持部211的部分由靠近卡圈1的一侧往另一侧整体向上翘起,便于手从握持部211的下方伸入提环2内抓握握持部211。
所述提环2边沿设置有加强筋3。所述拐角221内部设置有沿拐角221方向延伸的圆弧形的加强筋3。
所述卡圈1在提环2端部(即环臂21的两端部)之间的位置连接有供手指套入的拉环4,所述卡圈1在拉环4处的厚度薄于卡圈1其他位置的厚度,便于破开卡圈1从而将卡圈1从容器瓶口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3903.8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337193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B65D 23/10
专利分类号:B65D23/10
范畴分类:34B;
申请人:漳州市紫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创意共享(福建)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漳州市紫山矿泉水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3119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颜厝镇田址村
发明人:钟凯均;洪水河;杨居斌
第一发明人:钟凯均
当前权利人:漳州市紫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创意共享(福建)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代理人:严欢
代理机构:35001
代理机构编号: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加强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