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绿球藻论文_肖喜林,曾庆璐,张锐,焦念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绿球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盐,温度,盐度,地球化学,基因组,脂肪酸,氨基酸。

原绿球藻论文文献综述

肖喜林,曾庆璐,张锐,焦念志[1](2018)在《原绿球藻病毒研究进展——从多样性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是地球上体积最小、丰度最高的光合自养生物.作为贫营养海区及大洋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原绿球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碳循环的重要贡献者.病毒对原绿球藻的生长、碳固定、进化、环境适应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原绿球藻病毒研究在研究方法、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原绿球藻病毒潜在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为海洋病毒及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蒋霞敏,毛欣欣[2](2015)在《原绿球藻的营养组分分析及饵料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marinus)的应用,采用生化分析测定了其营养组分,并进行了投喂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原绿球藻干品中含粗蛋白42.32%,粗脂肪11.47%,碳水化合物15.11%和灰分17.48%。含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5.88 mg/g,包括必需氨基酸8种(占总氨基酸的37.54%);粗脂肪中含1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8种(占粗脂肪总重的58.26%),单不饱和脂肪酸(54.12%)含量较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4.14%)。用原绿球藻投喂蒙古裸腹溞,藻最佳浓度是400×104 cells/m L,溞世代净生殖率达4.33,内禀增长率为0.23。蒙古裸腹溞在用原绿球藻强化之后,二十碳五烯酸(EPA)能有效富集,浓度可达6.69%。不同密度的原绿球藻饲喂对褶皱臂尾轮虫抱卵数和抱卵率均影响显着。投喂藻密度在48—96h阶段以600×104 cells/m L为佳,而96—144h以400×104 cells/m L为佳。通过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饵料效果,但在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培养中,仍建议与其他藻混合投喂。(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毛欣欣,蒋霞敏,钱鹏[3](2014)在《原绿球藻固定化培养去除NH_4~+-N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固定化微藻去除污水中NH4+-N的效果,以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为藻种,采用褐藻胶包埋技术,进行了不同藻球密度(0、100×104、300×104、500×104、700×104、900×104cells·ball-1)、不同藻球用量(固定化藻球与人工污水的体积比V水/V藻球为4∶1、3∶1、2∶1、1∶1)及藻球加固工艺(Ca Cl2加固)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藻比悬浮藻生长缓慢,去除NH4+-N的速率小于悬浮藻;固定化藻球藻细胞密度越高,去除NH4+-N的效果越好,但考虑单位藻细胞去除率,包埋密度以700×104cells·ball-1为宜;经N饥饿处理的藻细胞去除NH4+-N效果显着优于未饥饿组;固定化藻球用量大,去除NH4+-N越快,V水/V藻球为1∶1培养3 d后去除率可达100%;固定化藻球定期加固,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加对NH4+-N的吸收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张燕[4](2013)在《东海聚球藻及其噬藻体和原绿球藻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东海沿岸2011年8月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了2株聚球藻及其噬藻体和4株原绿球藻。所有纯化培养的海洋聚球藻和原绿球藻均能利用NH4+和NO3-,只是生长速率有所差异。2株聚球藻的吸收光谱显示其能有效吸收蓝光,并且具有较高的PUB/PEB比值,而4株原绿球藻的叶绿素b/a比值普遍高于0.95,与已知大多数原绿球藻情况相似。基于16S rDNA、ITS和psbA基因序列的分析比对显示,2株聚球藻为近岸种且与marine cluster A(MC-A)类群中的clade III成员极其相似,而4株原绿球藻与High-B/A类群中的clade IV(LLIV)成员极其相似。从16S rDNA.ITS、 psbA基因构建的进化树来看,这2株聚球藻总是聚类在一起;而16S r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从相同氮源生长培养基中分离出来的原绿球藻之间亲缘关系更加密切。从与宿主相同的采样点处分离出了2株感染上述海洋MC-A型聚球藻的噬藻体,并且建立了稳定的聚球藻-噬藻体系统。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最大可能数法分离纯化了这2株聚球藻噬藻体。对噬藻体负染样品进行透射电子显微观察发现,聚球藻噬藻体SS-2具有一个等二十面体的头部,直径为65nm,和一条灵活的长尾约210nm;聚球藻噬藻体SJ-2具有一个等二十面体的头部,直径为68nm,和一条灵活的长尾约280nm。这2株聚球藻噬藻体都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其中聚球藻噬藻体SS-2能够感染亲缘关系密切的海洋聚球藻SS01和SJ01;聚球藻噬藻体SJ-2仅能感染海洋聚球藻SJ01。这2株聚球藻噬藻体的基因组均小于23kb,且SJ-2的基因组比SS-2更小。此外,这2株噬藻体的基因组对内切酶HindⅢ、 BamHI、EcoRI不敏感,且均无法扩增出g20、psbA、DNApol基因序列,这些特征与已报道的聚球藻长尾噬藻体一致,并且与已知的聚球藻肌尾噬藻体和短尾噬藻体区别明显。(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陆珠润,蒋霞敏,陆艳晶[5](2009)在《氮、磷、铁对原绿球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N、P、Fe对原绿球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单因子试验中,不同形态N、P、Fe及最佳形态N、P、Fe的不同浓度对原绿球藻生长的影响显着,原绿球藻生长的最佳N盐是NH4Cl,其最佳浓度为20mg.L-1;最佳P盐是Na2HPO4,其最佳浓度为1.0mg.L-1;最佳Fe盐是FeCl3,其最佳浓度为0.1mg.L-1.在正交试验中,当N的浓度为35mg.L-1、P的浓度为1mg.L-1、Fe的浓度为0.5mg.L-1时,原绿球藻生长最快.(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9年03期)

王丽,焦念志[6](2009)在《海洋原绿球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绿球藻是贫营养大洋的优势自养类群,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原核类光合自养生物,广泛分布于南北纬40°之间、从表层到真光层底部近200m的水层.新近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可以划分出适应不同水层、不同环境的多种生态型.不同的生态型在光利用、营养盐利用方面的特点均有不同.文中从分子生物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原绿球藻对光、营养盐的适应机制,并分析了原绿球藻基因组学特征.(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6期)

钱鹏,蒋霞敏,张茵[7](2008)在《原绿球藻营养成分与叶绿素a、b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一般营养成分,以及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a、b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原绿球藻含水分80.56%,干品中含有蛋白质42.32%,碳水化合物15.11%,粗脂肪11.47%,灰分17.48%;氨基酸35.88%,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37.54%)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62.46%);13种脂肪酸,包括5种饱和脂肪酸(41.74%),8种不饱和脂肪酸(54.43%).在光照20μmol.(m2s)-1,温度20℃,pH 8.16,盐度20.2‰的条件下藻液蓝绿色,叶绿素a、b的比值为5.24.实验表明:原绿球藻可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有望作为直接投喂的饲料或作为饲料中的添加剂.(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8年01期)

冯宪栋,蒋霞敏,符方尧[8](2007)在《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及其色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A为基础培养基,进行了光照、温度、盐度等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和色素含量影响的单因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绿球藻适宜生长的光照度为500~2500 lx,最适光照度为500~1000 lx;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的盐度为0~44.9,最适盐度为13.7~33.4;适宜生长的pH5~11,最适pH 8~10;最适氮源为NH4-N,其次为(NH2)2CO;适宜生长的氮(NH4Cl)质量浓度为5~25 mg/L,最适质量浓度为15~25 mg/L。理化因子对该藻色素含量的影响与其生长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07年12期)

李正,蒋霞敏[9](2007)在《原绿球藻生态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是一种海水单细胞藻类,个体小(平均长径0.8μm,宽0.5μm),生长繁殖迅速,是水产养殖中一种新的理想生物饵料。笔者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成分(氮、磷、铁单因子试验和氮、磷、铁正交试验)对这种原绿球藻生长繁殖的影响,以确定该藻的最适生态条件。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原绿球藻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的光照范围为20~200μmol/m~2s.最适光照为20~40μmol/m~2s;适宜生长的N、P、Fe含量浓度分别为0~30 mg/L、0~3.0 mg/L、0~1.0 mg/L,最适浓度分别为N-5~30 mg/L、P—0.5~1.5 mg/L、Fe—0.6~1.0mg/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Fe对藻的生长影响极显着,N对藻的生长影响显着,P作用不显着。N和P交互作用显着,N和Fe、P和Fe交互作用不显着。最优水平组合为N-30mg/L、P—1.5mg/ L、Fe-0.8mg/L。(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07年S1期)

蒋霞敏[10](2006)在《原绿球藻的生态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sp.)是一种新分离的极特殊的海洋超微型放氧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其细胞极小(0.6~1μ),生长繁殖迅速,缺乏硝酸氮还原酶,而且其色素组成独特,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以二乙稀基叶绿素 a、b 和α—胡萝卜素作为光合色素的野生型物种,由于这种色素的吸收光谱峰值比正常叶绿素吸收光谱峰值红移8~10nm,因此更能利用真光层底部微弱光进行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期刊2006-08-01)

原绿球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marinus)的应用,采用生化分析测定了其营养组分,并进行了投喂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原绿球藻干品中含粗蛋白42.32%,粗脂肪11.47%,碳水化合物15.11%和灰分17.48%。含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5.88 mg/g,包括必需氨基酸8种(占总氨基酸的37.54%);粗脂肪中含1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8种(占粗脂肪总重的58.26%),单不饱和脂肪酸(54.12%)含量较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4.14%)。用原绿球藻投喂蒙古裸腹溞,藻最佳浓度是400×104 cells/m L,溞世代净生殖率达4.33,内禀增长率为0.23。蒙古裸腹溞在用原绿球藻强化之后,二十碳五烯酸(EPA)能有效富集,浓度可达6.69%。不同密度的原绿球藻饲喂对褶皱臂尾轮虫抱卵数和抱卵率均影响显着。投喂藻密度在48—96h阶段以600×104 cells/m L为佳,而96—144h以400×104 cells/m L为佳。通过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饵料效果,但在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培养中,仍建议与其他藻混合投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绿球藻论文参考文献

[1].肖喜林,曾庆璐,张锐,焦念志.原绿球藻病毒研究进展——从多样性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2].蒋霞敏,毛欣欣.原绿球藻的营养组分分析及饵料效果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5

[3].毛欣欣,蒋霞敏,钱鹏.原绿球藻固定化培养去除NH_4~+-N的效果[J].生态学杂志.2014

[4].张燕.东海聚球藻及其噬藻体和原绿球藻的分离与鉴定[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陆珠润,蒋霞敏,陆艳晶.氮、磷、铁对原绿球藻生长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

[6].王丽,焦念志.海洋原绿球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J].自然科学进展.2009

[7].钱鹏,蒋霞敏,张茵.原绿球藻营养成分与叶绿素a、b含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

[8].冯宪栋,蒋霞敏,符方尧.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及其色素含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7

[9].李正,蒋霞敏.原绿球藻生态条件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7

[10].蒋霞敏.原绿球藻的生态条件研究[C].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2006

论文知识图

西太平洋水域3类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我国原绿球藻垂直分布的叁种...西太平洋水域5类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微食物网的组成及营养关系(引自宁修仁...:调查时期采样站位附近记录的降雨情...左图:P1站表层样品流式细胞计图谱,...

标签:;  ;  ;  ;  ;  ;  ;  

原绿球藻论文_肖喜林,曾庆璐,张锐,焦念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