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束,环糊精,表面活性剂,作用,散体,紫杉醇,姜黄。
增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原浩,张有贤,杜琦,郑玉祥,李二强[1](2019)在《不同类型的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的增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导法测定SDBS、CTAB、FMES 3种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25,30,35℃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并依据CMC和范特霍夫方程计算了3种体系下的ΔH■、ΔS■和ΔG■,测定无机盐(NaCl、Na_2SO_4)和有机物(乙醇、十二醇)对表面活性剂增溶甲苯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体系下ΔG■均为负,这说明3种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均易于形成胶团;3种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大小顺序与对甲苯溶解量的大小顺序不同,说明CMC大小并不是影响甲苯增溶的唯一因素;添加一定量有机物[n(乙醇)∶n(FMES)=1∶4]或者无机盐(0.2 mol/L浓度的NaCl)对甲苯增溶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陆兰芳,杨鹏,王展,汪卓琳,于博[2](2019)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山奈酚的增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溶解度法,在不同温度下测定山奈酚在不同浓度的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磺丁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曲线,研究环糊精对山奈酚的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奈酚溶解度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递增的趋势,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环糊精与山奈酚按1∶1包合,增溶效应顺序为磺丁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α-环糊精,其中α-环糊精的增溶效应较小,磺丁基-β-环糊精的增溶效应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6期)
王杏利,王爽,张雷,罗玉琴,韦铭旻[3](2019)在《新型载体罗汉果苷V对紫杉醇的增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罗汉果苷V作为新型载体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方法以罗汉果苷V为载体,紫杉醇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法制备紫杉醇-罗汉果苷V固体分散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紫杉醇的含量,考察固体分散体中紫杉醇的饱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性能的变化。同时,用差示热扫描法(DSC)进行物相鉴别,评价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晶型变化。结果紫杉醇-罗汉果苷Ⅴ固体分散体的饱和溶解度比紫杉醇增加约375倍;与紫杉醇比较,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度明显提高;差示热扫描法结果表明,紫杉醇在固体分散体内以无定形存在。结论罗汉果苷V能明显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且该载体安全、无毒,有望成为难溶性药物增溶的新型载体。(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6期)
白文强[4](2019)在《基于离子液体与微射流协同作用的酵母β-葡聚糖增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酵母β-葡聚糖(Yeastβ-D-glucan,YG)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被卫生部列为“新资源食品”。然而β-葡聚糖分子的叁螺旋构象,导致其难溶于水及大多数有机溶剂,严重制约了在各领域的应用。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acetate,EmimAc)结合高压微射流(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HPM)可用于改性增溶β-葡聚糖,但其改性增溶机制尚未明晰。本文明确了修饰改性过程中β-葡聚糖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揭示了EmimAc-HPM改性增溶β-葡聚糖的机制,并进一步将EmimAc-HPM技术用于可德兰多糖改性增溶研究。β-葡聚糖水溶性的提高,将扩大其在食品领域、化妆品领域及生物医药行业的应用,促进酵母行业的发展。优化了EmimAc-HPM改性增溶酵母β-葡聚糖的工艺参数:β-葡聚糖浓度2 wt%,HPM压力24000 psi,HPM循环处理8次,EmimAc循环使用5次。基于最佳工艺,EmimAc处理β-葡聚糖(EYG)水溶性达75.53±0.49%,EmimAc-HPM改性β-葡聚糖(EMYG)水溶性达85.01±0.45%。表明EmimAc对酵母β-葡聚糖聚合物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EmimAc-HPM技术可显着提高β-葡聚糖水溶性。明确了处理前后酵母β-葡聚糖分子量、流变性及热特性变化。未处理β-葡聚糖(YG)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Mw)为598300 g/mol,处理后EYG和EMYG的Mw分别为528000和171300 g/mol,分散度却由1.213增加至2.187,表明EmimAc与HPM处理降低了β-葡聚糖Mw,使大分子β-葡聚糖解聚为小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其水溶性增加;改性后β-葡聚糖流变学特性改变,即YG高浓度样品损耗模量G’’大于低浓度样品,储能模量G’小于低浓度样品,然而改性后EMYG高浓度样品G’和G’’均小于低浓度样品,是由于改性后β-葡聚糖溶解度增加导致其动态粘弹性变化。处理后β-葡聚糖热分解温度显着下降,热稳定性逐渐降低。阐明了处理前后β-葡聚糖结构与构象变化。处理前后β-葡聚糖形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由最初紧密严实的叁螺旋构象转变为EmimAc-HPM改性后的无规则链状结构;YG在9.5°与31°处均具有衍射吸收峰,而处理后β-葡聚糖相对应的衍射吸收峰却明显消失,表明处理后β-葡聚糖结晶度降低,是因为β-葡聚糖天然的叁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处理后β-葡聚糖最大吸收峰由185 nm逐渐红移到187.5 nm,反映了其叁螺旋结构逐渐被破坏,最终转变为“类β-折迭”结构;处理前后β-葡聚糖一级结构不变,仍以β-(1-3)糖苷键相连。揭示了EmimAc-HPM改性增溶酵母β-葡聚糖的机制:EmimAc阳离子环上的氢(H)质子与β-葡聚糖上的羟基(-OH)形成氢键,破坏了β-葡聚糖原本存在的分子内、分子间强烈的氢键作用力;同时,HPM破坏了β-葡聚糖天然的叁螺旋构象,降低了其分子量,从而提高了β-葡聚糖水溶性。EmimAc-HPM同样适用于可德兰多糖的改性增溶。EmimAc处理可德兰多糖(RC)与EmimAc-HPM改性可德兰多糖(RMC)的水溶性分别达74.41±0.63%和83.11±0.56%,说明EmimAc对线性可德兰多糖也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研究表明,RC结构变得疏松均一,天然的叁螺旋结构被破坏,结晶度降低,热稳定性下降;EmimAc阳离子上的H原子与可德兰多糖上的-OH形成氢键,使可德兰多糖分子内与分子间强烈的氢键作用力被破坏,从而促使其水溶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刘晓微,卓虹伊,徐霞,李维,邹亮[5](2019)在《基于甘草酸增溶作用的葛根素分散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甘草酸可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从而起增溶作用,筛选葛根素与甘草酸最佳配伍比例,制备葛根素-甘草酸分散片,考察葛根素溶出度。通过比较葛根素与甘草酸质量比为7∶1,6∶1,5∶1,4∶1,3∶1,2∶1时的胶束溶液的粒径、Zate电位及葛根素的溶出量,得出二者质量比为5∶1时,胶束粒径最小,分布均匀,葛根素的溶出量最大,确定葛根素与甘草酸质量比5∶1为最佳配伍比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葛根素-甘草酸分散片最佳处方组成为:葛根素100.0 mg,甘草酸20.0 mg,交联聚维酮为崩解剂24.0 mg,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135.0 m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黏合剂18.0 mg,硬脂酸镁为润滑剂2.7 mg,片重300.0 mg。采用HPLC测定分散片中葛根素含量,葛根素在15.5~248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精密度高(RSD<2.0%),重复性好(RSD<2.0%),回收率为101.1%,RSD 0.89%,不同批次葛根素-甘草酸分散片中葛根素的量无明显差异。以人工胃液为溶出介质时,葛根素-甘草酸分散片在15 min内葛根素的溶出度可达到85%以上;以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为溶出介质时,与葛根素分散片比较,葛根素-甘草酸分散片中葛根素的体外溶出速率更快,30 min内累计溶出度达99.8%,因此,借助甘草酸的增溶作用制备葛根素-甘草酸分散片可提高葛根素的体外溶出。(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陆兰芳,杨鹏,沈汪洋,王展,于博[6](2019)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二氢黄酮苷的增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溶解度法,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二氢黄酮苷在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α-环糊精、γ-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曲线,研究环糊精对二氢黄酮苷的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二氢黄酮苷的溶解度随之增大,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说明二氢黄酮苷与环糊精1∶1包合。7种环糊精均对二氢黄酮苷有增溶作用,增溶顺序为甲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 2-羟丙基-β-环糊精>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α-环糊精。(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3期)
柯秀梅,徐良贤,黄浩洲,张定堃,韩丽[7](2018)在《自乳化释药系统对丹参酮类多组分增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对丹参酮类组分增溶的效果。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SEDDS处方,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含量、SEDDS的粒径和乳化时间为指标对SEDDS进行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优化得SEDDS最佳处方为:油酸∶吐温-2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0.25∶0.52∶0.23),SEDDS粒径为(204±5)nm,乳化时间为(59±2)s。37℃时,SEDDS对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最大载药量分别为5.075、3.397和6.559 mg/g,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138、0.238和0.367 mg/mL。结论:SEDDS对丹参酮类组分的增溶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12期)
刘调调,杨白雪,郭瑛玉,陈娜,李叁鸣[8](2019)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姜黄素的增溶及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不同配比的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和Tween 8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摩尔增溶比(MSR)和姜黄素(Cur)在碱性水溶液(pH 13)及表面活性剂复配碱性溶液中的降解速率(k)来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姜黄素的增溶及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单独使用Tween 80时,增溶能力强但稳定性差;单独使用DTAB时,稳定性好但是增溶能力差;二者以不同的比例复配后稳定性均增强,当DTAB摩尔分数为0.4时,稳定性最好,虽然此时增溶能力不是最好,但是相比于单独使用DTAB, MSR增加了1.7倍。表面活性剂复配在增加溶解度的同时还能增加稳定性,此外,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用量少、毒性小等优点,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苏彤,袁芮,张超,高慧慧,王英姿[9](2019)在《基于体内自组装胶束思维分析千金子脂肪油对4种千金子素的增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模拟人体肠道环境,研究千金子脂肪油与肠液中胆盐所形成混合胶束对千金子素L_1,L_2,L_3,L_8的增溶作用。方法:制备不同千金子脂肪油加入量的混合胶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的形态,运用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HPLC考察混合胶束对4种千金子素溶解度的影响,同时考察放置时间对混合胶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体外模拟形成的千金子脂肪油/胆盐混合胶束呈球形且粒径均一,Zeta电位绝对值均<20 mV;固定脱氧胆酸钠质量浓度为4. 96 g·L~(-1),4种千金子素在千金子脂肪油质量浓度为0. 1~4 g·L~(-1)时的溶解度均显着大于不含千金子脂肪油时的溶解度,混合胶束中4种千金子素的溶解度为其在不含脂肪油胶束体系溶解度的1. 3~4倍;该混合胶束可稳定存在36 h。结论:千金子脂肪油与脱氧胆酸钠所形成的混合胶束对千金子素L_1,L_2,L_3,L_8有显着的增溶作用,可为从药剂学角度阐释千金子去油制霜的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缓[10](2018)在《反式香豆酰酪胺的顺反异构化和增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在对怀山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活性部位的研究中,首次从怀山药中分离得到反式N-p香豆酰酪胺(N-p-t-CT),因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尤为显着。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化合物水溶性差、其溶液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发生顺反异构化反应,生成顺式N-p香豆酰酪胺(N-p-c-CT),从而极大降低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基于此,本文建立了测定怀山药中N-p-t-CT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了怀山药中N-p-t-CT的含量,考察了 N-p-t-CT顺反异构化现象,并通过化学修饰法和物理包裹法增加了N-p-t-C 在水中的溶解度。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怀山药中N-p-t-CT的含量测定和顺反异构化现象以N-p-t-CT为指标,建立了测定不同干燥方式的怀山药不同部位中N-p-t-CT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结果表明,怀山药皮中的N-p-t-CT含量明显高于怀山药去皮块茎中的含量,不同干燥方式对怀山药中N-p-t-CT含量的影响不大,在光照条件下怀山药提取液中的N-p-t-CT发生顺反异构化反应,生成其顺式异构体N-p-c-CT使其含量降低。2.N-p-t-CT 的制备通过合成的方法制备N-p-t-CT。以对羟基苯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制备对羟基肉桂酸,然后以对羟基肉桂酸与对羟基苯乙胺反应得到目标产物N-p-t-CT,其结构经核磁氢谱(1HNMR)、质谱(MS)进行了表征,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结果显示产品纯度达到99%以上,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足量的N-p-t-CT。3.N-p-t-CT的顺反异构化研究建立了分离N-p-t-CT和N-p-c-CT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别考察了光源、溶剂、温度、浓度、溶液的pH值对N-p-t-CT顺反异构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是诱导N-p-t-CT顺反异构化的主要因素;随着溶剂极性的减小,异构化程度降低;温度对N-p-t-CT没有影响;浓度越大异构化程度越低;溶液pH值越高异构化程度越低。因而N-p-t-CT在避光条件、小极性溶剂、高浓度、碱性条件下相对稳定。4.N-p-t-CT的增溶作用研究通过化学修饰,在N-P-t-CT的4'-羟基上引入聚乙二醇mPEG400增加其水溶性。先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强碱的条件下磺酸酯化,同时用二碳酸二叔丁酯(BOC)对对羟基苯乙胺进行氨基保护,将上两步反应的产物在碱性(Cs2CO3)条件下反应,将mPEG400链与对羟基苯乙胺上的羟基结合,得到mPEG化的对羟基苯乙胺,然后在酸性条件下,脱去BOC的氨基保护,最后与对羟基肉桂酸反应得到最终产物。mPEG400的引入使反式N-p香豆酰酪胺水溶性增加了 238倍。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的N-p-t-CT的包合物,载药率为2.8%,包合率为18.2%。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1HNMR检测手段对包合物进行表征,证明包合物的形成。增溶作用结果显示:包合物的形成使N-p-t-CT的水溶性增加了 1461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包合前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1.72±0.2μM和2.73±0.2μM,即包合物的形成既可以增加N-p-t-CT的水溶性又同时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增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相溶解度法,在不同温度下测定山奈酚在不同浓度的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磺丁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曲线,研究环糊精对山奈酚的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奈酚溶解度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递增的趋势,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环糊精与山奈酚按1∶1包合,增溶效应顺序为磺丁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β-环糊精>麦芽糖基-β-环糊精>α-环糊精,其中α-环糊精的增溶效应较小,磺丁基-β-环糊精的增溶效应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于原浩,张有贤,杜琦,郑玉祥,李二强.不同类型的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的增溶作用[J].应用化工.2019
[2].陆兰芳,杨鹏,王展,汪卓琳,于博.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山奈酚的增溶作用[J].中国调味品.2019
[3].王杏利,王爽,张雷,罗玉琴,韦铭旻.新型载体罗汉果苷V对紫杉醇的增溶作用[J].医药导报.2019
[4].白文强.基于离子液体与微射流协同作用的酵母β-葡聚糖增溶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刘晓微,卓虹伊,徐霞,李维,邹亮.基于甘草酸增溶作用的葛根素分散片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6].陆兰芳,杨鹏,沈汪洋,王展,于博.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二氢黄酮苷的增溶作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7].柯秀梅,徐良贤,黄浩洲,张定堃,韩丽.自乳化释药系统对丹参酮类多组分增溶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18
[8].刘调调,杨白雪,郭瑛玉,陈娜,李叁鸣.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姜黄素的增溶及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19
[9].苏彤,袁芮,张超,高慧慧,王英姿.基于体内自组装胶束思维分析千金子脂肪油对4种千金子素的增溶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10].李缓.反式香豆酰酪胺的顺反异构化和增溶作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