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评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库坎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中泰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泰国的汉语教学也因此蓬勃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诸多泰国教学案例表明泰国学生倾向于听说法教学,同时,游戏也是泰国学校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将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中,结合泰国库坎中学汉语教学实践的案例,从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功能角度,探讨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证明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在泰国的汉语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效果的。文章首先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全面调查了泰国库坎中学高二学生的汉语教学现状,对其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学生汉语学习情况等有较深入的把握。结合库坎中学高二学生的学习特点,评述听说法在汉语教学中的优劣,分析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文章对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重点研究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案例,从中挖掘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功能,并以此为视角探究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应用提出建议:提高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汉语教材编写要体现使用者需求;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以听说法为主,注重游戏的功能性;建立汉语教学资料库。
靳小响[2](2021)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首先阐述这两种方法在内涵上的不同,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探讨两种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路,认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结合两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依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类型选择不同方法,按学习阶段调整教学方法,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并应用现代化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具方向性、针对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陈琳[3](2020)在《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在海外汉语综合课中的综合运用研究 ——以里约葡中双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学界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与理论。对外汉语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中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巴西葡中双语学校(C.E.Matematico Joaquim Gomes de Sousa Intercultural Brasil-China)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在综合课教学中尝试将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综合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现将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法的缘由、过程和思考加以整理,形成本文。本文一共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入手,对第二语言教学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介绍了巴西的汉语教学现状,包括巴西的汉语教学概况以及笔者所在的里约葡中双语中学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在内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对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笔者在志愿教学工作前期,对前任教师的教学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两位前任教师分别侧重于使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结合对两种教学法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认为两种教学法在葡中双语中学的课堂应用各有利弊,萌生了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法的想法。第四部分从学生角度、语言学习理论角度以及教学法自身角度对综合运用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为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结合运用于汉语综合课堂的具体实践。笔者选择二年级的两个班中的一个作为实验班,采取综合运用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语言知识、话题以及情境三种模式下的综合运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梳理。最后一部分针对教学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并对综合运用教学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叶新新[4](2020)在《美国斯特拉特福学校中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海外汉语教学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同国家教育文化的不同使得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复杂的现状。本文通过研究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现状,结合美国初高中学生外语学习习惯和特点,基于海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基础上,探讨翻译法、交际法、情景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私立学校初高中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以求为美国初高中年级的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陈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综述了以往学者们对翻译法、交际法和情景法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教学情况分析,第一部分笔者从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成绩评定、学生情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背景说明,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问卷内容、学习对象、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并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即当前教学所面临的考验。第三章为教学设计部分,第一部分结合《HSK标准教程2》分别说明了翻译法、交际法和情景法在初级汉语课堂上的使用技巧,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以《HSK标准教程2》第七课为例作整课的教案设计与说明,第四部分则以第九课的结果补语为例展示语法教学的教案设计。第四章为教学实践评价,先从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学生、学生HSK考试成绩与学生期望五个角度详细说明。然后给出教学建议与总结,针对海外汉语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并说明此篇论文的不足。
张微微[5](2020)在《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现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交际法应用到了该孔院的汉语课堂教学中,旨在提高初级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首先,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探讨交际法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其次,笔者采用对比分析法以实验A班和对照B班两个班级学生的期末口语成绩为参照,论证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与优越性。当然,前人的文献研究也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研究概况主要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交际法的历时进程,重点揭示了交际法在我国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发展。交际法的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交际法产生背景、交际法在我国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以及优势。然后,笔者从学校、课程、教材和教师这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孔院的汉语口语教学现状,以探讨交际法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深入探讨了交际法在该孔院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运用的适用性。然后,笔者以《HSK标准教程1》中第八课《我想喝茶》的第一个课时为例,详细地介绍了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重点是运用对比分析法深刻地分析了实验A班和对照B班两个班级学生期末的汉语口语成绩,以客观的数据论证了交际法对于提高汉语初学者口达能力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最后,笔者总结了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六条参考性的建议:第一,鼓励语言要素的规范引导,适当纠错;第二,完善教材内容的交际性;第三,建立“奖惩”制度,加强课堂活动的监控;第四,扩充对外汉语教学的影音材料;第五,以交际法为主,综合其他教学法;第六,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素养。希望可以完善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运用的国别理论,更切实地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马菁忆[6](2019)在《海外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以匈牙利佩奇市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语课合作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发展,匈牙利是第一个加人“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同时也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最大投资目的国。随着贸易的频繁,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匈牙利把“汉语”纳人了国民教育体系,匈牙利的四所孔院不仅在大学开设了系统的汉语课程,还在中小学开设了系统的汉语课程。但由于匈牙利语是当地的官方语言,当地的小学生英语水平还没有达到流畅交流的水平,所以汉语教师单独授课会遇到一些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因此,在小学的汉语教学方面,当地学校会给汉语教师配备匈方助教辅助教学.在合作教学的同时,还要对当地英语教材进行同步教学,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来体现汉英同步合作教学的内容及实施的情况.汉英同步合作教学的内容包括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特点等。通过英语课的案例与汉语课的案例对比,分析出一些在汉英课程同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对比分析中发现汉语课应该独立于英语教材之外进行教学的部分,来作为重点特色讲解,并且能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汉语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在中外方语言课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这种合作教学模式既有很大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合作教学过程中,中外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对媒介语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匈方助教对汉语基础知识不了解的问题,还有汉语教师信息传递以及匈方助教信息接收出现偏差的问题等。本文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分析了其归因,并且从中外方教师自身、学校方面以及孔院方面等三个角度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旨在促进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希望对以后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参与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之前,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陈刚[7](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王丹[8](2019)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韩国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中可运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不再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新的媒介——PPT作为投影仪、计算机和音响设备的载体,为全新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并且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学话语的多模态性已经成为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本文研究的就是在韩国东豆川外国语高中的汉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问题。并且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法。然后根据教学法选择合适的模态,通过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对汉语课进行了多模态设计。并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东豆川外国语高中的汉语教学情况与实施多模态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通过单一模态教学模式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对比突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东豆川外高语高中汉语课堂上的应用。第三章从课堂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课堂满意度访谈结果分析、教学效果、汉语教育部问卷调查四个方面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汉语课堂教学的反馈。第四章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希望给韩国的汉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也希望给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蒋思琪[9](2019)在《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对高中生交际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交际法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有优势与新颖性,对学习者交际能力有较大作用。语法翻译法应用时间长,符合中国教育现状。国内外关于两者的研究中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比较完善,但在方法改进、尤其是两者结合的改进仍存在不足:针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多重视语法教学而非运用翻译手段促进交际教学,多以大学生或研究生而非高中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较少且多研究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而非书面交际能力。为促进高中生在强化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或提升外语交际能力,应将语法翻译法对语言能力的重视结合到交际法中,注重对学习者翻译技巧、句子类型、英语应用文的教学,而非局限于语法教学。因此,本研究拟解答下列三个问题:(1)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有什么影响?(2)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对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有什么影响?(3)改进教学模式对提升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有什么影响?本研究基于输入假说、输出假说和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构建了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改进后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以58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9周的教学对比实验,通过交际敏感度问卷和交际语言测试考查研究对象的外语书面交际能力,同时借助SPSS.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反映交际法改进后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主要是书面交际能力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1)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从测试成绩显着提高、课堂交际情况得到改善可分析出;(2)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从测试成绩显着提高、书面表达更加流畅准确、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更好可分析出;(3)改进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原因可从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英语水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目标,同时结合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的优势等分析出。本研究是探讨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的翻译技巧、句子类型进行改进后,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主要是书面交际能力作用的实证研究,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
严高荣[10](2018)在《2000—2017年间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热点分析及启示——基于54种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以54种CSSCI收录期刊为文献来源,筛选出2000—2017年间1407篇英语教学法相关论文,分时段考察了论文中关键词的共现情况,结合定量分析,直观展现了18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法的研究热点。根据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对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四种英语教学法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英语教学法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二、浅评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评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库坎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库坎中学汉语教学发展的代表性 |
1.1.2 泰国高中阶段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
1.1.3 泰国汉语教学实践的积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听说法研究的历史 |
1.4.2 听说法研究的反思 |
1.5 创新之处 |
1.5.1 教学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 |
1.5.2 案例设计全面、内容真实 |
1.5.3 体现教学法综合化理念 |
第二章 泰国库坎中学汉语教学现状 |
2.1 库坎中学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
2.2 库坎中学高二学生的汉语教材 |
2.3 库坎中学汉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法 |
2.4 高二学生汉语学习情况 |
2.4.1 汉语学习动机较弱 |
2.4.2 汉语学习态度不积极 |
2.4.3 汉语学习时间较短 |
2.4.4 汉语水平总体较低 |
2.4.5 多数学生不了解HSK考试情况 |
第三章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背景 |
3.1 听说法的内涵 |
3.2 听说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特点 |
3.2.1 听说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
3.2.2 听说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挑战 |
3.3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必要性 |
3.3.1 符合泰国学生的认知方式 |
3.3.2 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 |
3.3.3 提高言语技能训练的频率 |
3.4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可行性 |
3.4.1 游戏与听说法的内在关系 |
3.4.2 泰国库坎中学学生的学习特点 |
3.4.3 泰国库坎中学学生的学习环境 |
3.5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
3.5.1 以学生为主 |
3.5.2 多向互动 |
3.5.3 精讲多练 |
3.5.4 轻松活泼 |
第四章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案例分析 |
4.1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案例 |
4.1.1 语音课纠音案例 |
4.1.2 词汇课有无拼音词语辨认案例 |
4.1.3 语法课区分句子成分案例 |
4.1.4 听说课汉语口语扩展案例 |
4.1.5 读写课笔顺练习案例 |
4.2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
4.2.1 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
4.2.2 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
4.2.3 增强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 |
4.2.4 提高了课程内外衔接的逻辑性 |
4.2.5 促进了听说法教学的完善 |
第五章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效果及建议 |
5.1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效果 |
5.1.1 三次成绩反馈 |
5.1.2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 |
5.1.3 本土教师访谈反馈 |
5.2 游戏应用于听说法教学的建议 |
5.2.1 提高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
5.2.2 教材编写要体现使用者需求 |
5.2.3 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 |
5.2.4 以听说法为主,注重游戏的功能 |
5.2.5 建立汉语教学资料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概述 |
二、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应用对比 |
(一)内涵上的不同 |
(二)交际教学法的优劣势 |
1. 交际法的劣势 |
2. 交际法的优势 |
(三)语法翻译法的优劣势 |
1.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劣势 |
2. 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
三、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应用思路 |
(一)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想 |
(二)交际教学法的教学思想 |
(三)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
(四)语法翻译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
四、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的综合应用 |
(一)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 |
(二)根据学生类型选取教学方法 |
1. 大班教学 |
2. 小班教学 |
(三)按学习阶段调整教学方法 |
(四)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 |
五、结语 |
(3)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在海外汉语综合课中的综合运用研究 ——以里约葡中双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现状 |
1.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现状 |
1.2.3 巴西的汉语教学法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巴西里约葡中双语中学汉语教学概况 |
2.1 巴西汉语教学概况 |
2.2 里约葡中双语中学概况 |
2.2.1 里约葡中双语中学学生情况 |
2.2.2 里约葡中双语中学汉语教师及教学情况 |
第三章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特点 |
3.1 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
3.1.1 语法翻译法课堂教学 |
3.1.2 语法翻译法课堂观察 |
3.1.3 语法翻译法在汉语综合课应用中的利与弊 |
3.2 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
3.2.1 交际教学法课堂教学 |
3.2.2 交际教学法的课堂观察 |
3.2.3 交际教学法在汉语综合课中应用的利与弊 |
第四章 综合运用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 |
4.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综合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
4.1.1 从学生角度来看 |
4.1.2 从语言学习理论角度来看 |
4.1.3 从教学法自身角度来看 |
4.2 海外汉语综合课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综合运用策略 |
4.2.1 引入阶段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
4.2.2 语言点讲解阶段要突出重点内容 |
4.2.3 巩固练习阶段要操练形式多样化 |
4.2.4 回顾总结阶段要强化记忆 |
第五章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综合运用实践 |
5.1 从语言知识入手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综合运用 |
5.1.1 从语言知识入手综合运用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
5.1.2 从语言知识入手综合运用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
5.2 从情景入手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综合运用 |
5.2.1 从情景入手综合运用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
5.2.2 从情景入手综合运用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
5.3 从话题入手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综合运用 |
5.3.1 从话题入手综合运用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
5.3.2 从话题入手综合运用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
第六章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综合运用的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
6.1 对两种教学法综合运用的效果评估 |
6.1.1 教师课堂观察评估 |
6.1.2 与学生的访谈反馈 |
6.1.3 学生成绩对照 |
6.1.4 教学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
6.2 两种教学法综合运用的建议 |
6.2.1 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设计 |
6.2.2 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6.2.3 明确教学法界定,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
6.2.4 学会统筹规划,教授内容恰当 |
6.2.5 考虑实际情况,明确操练范围 |
6.2.6 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建立良好课堂秩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美国斯特拉特福学校中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教学法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2.1 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课程背景介绍 |
2.1.1 外语学习要求 |
2.1.2 外语成绩评定 |
2.1.3 外语课程设置 |
2.1.4 汉语教学情况 |
2.1.5 学生情况 |
2.1.6 教学评价 |
2.2 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
2.2.1 问卷设计与内容 |
2.2.2 学习动机分析 |
2.2.3 学习目标分析 |
2.2.4 课堂教学评价 |
2.2.5 教学方法调查 |
2.2.6 教学问题分析 |
第三章 课堂教学设计 |
3.1 教学法的使用技巧 |
3.1.1 翻译法 |
3.1.2 交际法 |
3.1.3 情景法 |
3.2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
3.2.1 以翻译法为主,结合交际法和情景法 |
3.2.2 系统学习汉字,初级阶段着重培养认读能力 |
3.2.3 强化听力阅读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
3.2.4 遵循巩固性原则,加大复习力度 |
3.3 教学设计案例一 |
3.4 教学设计案例二 |
第四章 教学评价与总结 |
4.1 教学评价 |
4.1.1 教师自我评价 |
4.1.2 家长及学校领导评价 |
4.1.3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
4.1.4 高中班HSK考试成绩分析 |
4.1.5 学生建议 |
4.2 教学建议与不足 |
4.2.1 教学建议 |
4.2.2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汉语学习问卷调查 |
附录二:教学满意度调查 |
附录三 词语翻译考试样本 |
附录四 学生阅读翻译作业样本 |
附录五 学校评价 |
(5)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 实践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概况 |
一 国外交际法运用的研究概况 |
二 国内交际法运用的研究概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交际法理论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
第一节 交际法产生的背景 |
一 社会背景 |
二 语言学理论基础 |
三 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
一 情景真实性原则 |
二 意义性原则 |
三 整体性原则 |
四 任务性原则 |
第三节 交际法的优势 |
一 注重交际能力 |
二 以学生为中心 |
三 “容错”的教学理念 |
四 深入掌握语言知识 |
第三章 交际法在VIT孔院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适用性 |
第一节 韦洛尔科技大学的汉语教学的情况 |
一 学校情况 |
二 课程设置情况 |
三 教材选用情况 |
四 教师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交际法在VIT孔院初级口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适用性 |
一 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 |
二 教师教学情况 |
第四章 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实验 |
第一节 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我想喝茶》为例 |
一 《我想喝茶》的教学总体设计 |
二 《我想喝茶》的教学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50分钟) |
第二节 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
一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测试试卷的设计思路—以新HSK口试(初级)样卷为例 |
二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以实验A班和对照B班的期末口语测试成绩为例 |
第五章 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建议 |
第一节 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忽视语言要素的准确性 |
二 课堂交际性有待提高 |
三 课堂活动监控能力有待提高 |
四 缺乏相应的影音教学材料 |
第二节 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
一 鼓励语言要素的规范引导,适当纠错 |
二 完善教材内容的交际性 |
三 建立“奖惩”制度,加强课堂活动的监控 |
四 扩充对外汉语教学的影音材料 |
五 以交际法为主,综合其他教学法 |
六 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海外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以匈牙利佩奇市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语课合作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设计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方法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海外汉语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
1.3.2 匈牙利汉语教学研究 |
第二章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英同步合作教学基础及特色 |
2.1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外语教学目标及汉语课基本情况 |
2.1.1 外语教学目标 |
2.1.2 汉语教学历史 |
2.1.3 汉语授课条件及环境 |
2.2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语教师情况及教材使用情况 |
2.2.1 汉语教师情况 |
2.2.2 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
2.3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语课程性质及课程安排 |
2.4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语课学生学习基本情况 |
2.4.1 学生基本情况 |
2.4.2 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及水平 |
2.4.3 学生学习风格 |
2.4.4 学生学习动机 |
2.5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英同步合作教学的特色 |
2.5.1 汉英同步的教学模式 |
2.5.2 汉语课上的中英教师合作教学模式 |
第三章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调查实施与分析 |
3.1 汉英同步合作教学的内容 |
3.1.1 教学内容 |
3.1.2 教学目标 |
3.1.3 教学方法 |
3.2 汉英同步教学实施案例与分析 |
3.2.1 汉英同步课中对教材的利用 |
3.2.2 英汉同步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执行力的情况分析 |
3.2.3 对同步英语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况分析 |
第四章 对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与分析 |
4.1 对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查与分析 |
4.1.1 中国志愿者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要求和认识 |
4.1.2 当地语言教师的教学理念 |
4.1.3 中外方教师教学理念的对比 |
4.2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英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
4.2.1 对汉语课发展的意义 |
4.2.2 对汉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 |
4.2.3 促进匈方助教对汉语特点和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 |
4.2.4 促进匈方助教对汉语教学法和教学进度的把握 |
4.3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4.3.1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2 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合作教学模式问题归因 |
第五章 对匈牙利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
5.1 合作教师合作理念与合作方法的改进措施 |
5.1.1 汉语教师所需的改进 |
5.1.2 匈方助教所需的改进 |
5.2 学校方面的改进措施 |
5.2.1 对教学管理的建议 |
5.2.2 对教师工作的建议 |
5.3 孔院方面的改进措施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大纲 |
(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
1.2 研究价值 |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导言 |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
2.4.2 文化融合理论 |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导言 |
3.2 方法的选择 |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
3.3 数据采集 |
3.3.1 叙事探究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课堂观察 |
3.3.4 集体访谈 |
3.3.5 个别访谈 |
3.3.6 原型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信度和效度 |
3.6 研究伦理 |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
4.1 导言 |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
4.2.1 目的 |
4.2.2 态度 |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
4.3.1 方式 |
4.3.2 方法 |
4.3.3 管理 |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
4.4.1 师德 |
4.4.2 专业 |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
4.5.1 特征 |
4.5.2 表现 |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
4.6.1 看法 |
4.6.2 使用 |
4.6.3 经典“新概念” |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
4.7.1 师生关系 |
4.7.2 课堂礼貌 |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
5.1 导言 |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
5.2.1 同一个声音 |
5.2.2 不同的声音 |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
5.4.1 课堂 |
5.4.2 课后 |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
6.1 导言 |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小结 |
7.2 主要发现 |
7.3 研究启示 |
7.4 创新之处 |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
(8)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韩国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回顾 |
一、多模态的定义与分类 |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 |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状况 |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韩国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情况及实施多模态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一节 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基本情况 |
一、学生的情况 |
二、教师的情况 |
三、课程设置 |
四、教材以及授课资料 |
五、授课模式及方法 |
六、考核制度 |
第二节 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的活动载体 |
一、汉语讨论大会 |
二、汉语广播 |
三、唯喜社团 |
四、与中国姊妹学校的交流活动 |
五、文学之夜 |
第三节 东豆川外国语高中实施多模态教学的可行性 |
一、多模态对汉语二语教学的可行性 |
二、师资力量方面的可行性 |
三、学生方面的可行性 |
四、教学设施及学校支持方面的可行性 |
第二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汉语教学中的设计理念 |
一、设计概念的提出 |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汉语教学中的设计模式 |
第二节 单一模态教学模式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 |
一、以单一模态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
二、以多模态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三节 两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实际对比 |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 |
二、模态的选择与搭配方面的不同 |
三、教学环节方面的不同 |
第三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反馈 |
第一节 学生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满意度分析 |
一、课堂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 |
二、课堂满意度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教学效果 |
一、课堂效果的提高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汉语教育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反馈 |
一、汉语教育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汉语教育部问卷调查反馈 |
第四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异质性与同质性 |
二、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 |
三、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多元读写能力 |
第二节 注重模态的选择与搭配 |
一、要注重模态选择的有效性 |
二、要注重模态的搭配 |
第三节 加强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了解与应用 |
一、提高汉语老师的教学理念 |
二、加强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对高中生交际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Feasibilit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2.1.1 Researches Abroad |
2.1.2 Researches at Home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
2.2.1 Researches Abroad |
2.2.2 Researches at Home |
2.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2.3.1 Researches Abroad |
2.3.2 Researches at Home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1 Basic Terms |
3.1.1 Input |
3.1.2 Output |
3.1.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3.2 Relevant Theories |
3.2.1 Input Hypothesis |
3.2.2 Output Hypothesis |
3.2.3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
3.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Subjects |
4.3 Instruments |
4.4 Research Procedures |
4.4.1 Research Period |
4.4.2 Research Design |
4.5 Data Collection |
4.6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Effect of Improv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5.1.1 Scores of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1.2 Comments on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1.3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ment |
5.2 Effect of Improv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n Written CommunicativeCompetence |
5.2.1 Scores of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2.2 Comments on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2.3 Answers to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2.4 Changes in Usual Performance |
5.3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on Writte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5.3.1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
5.3.2 Reasons for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
5.3.3 Existing Problems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Questionnaire |
Appendix Ⅱ Original Questionnaire and Its Source |
Appendix Ⅲ Samples of Questionnaire |
Appendix Ⅳ Pretest |
Appendix Ⅴ Original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 |
Appendix Ⅵ Samples of Pretest |
Appendix Ⅶ Immediate Post-test |
Appendix Ⅷ Original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 |
Appendix Ⅸ Samples of Immediate Post-test |
Appendix Ⅹ Delayed Post-test |
Appendix Ⅻ Original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 |
Appendix Ⅻ Samples of Delayed Post-test |
Appendix ⅩⅢ Standard and 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on |
Appendix ⅩⅣ Contents of Improved Teaching |
Acknowledgements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2000—2017年间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热点分析及启示——基于54种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英语教学法的知识图谱分析 |
三、我国四种主流英语教学法的研究脉络分析 |
(一) 语法翻译法 |
(二) 交际法 |
(三) 任务型教学法 |
(四) 过程教学法 |
四、英语教学法研究趋势分析 |
趋势一: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法研究 |
趋势二:与新兴研究领域进行结合研究 |
四、浅评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在听说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库坎中学为例[D]. 张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靳小响. 现代交际, 2021(10)
- [3]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在海外汉语综合课中的综合运用研究 ——以里约葡中双语学校为例[D]. 陈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4]美国斯特拉特福学校中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D]. 叶新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交际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张微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6]海外汉英同步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以匈牙利佩奇市本吉多纳特小学汉语课合作教学为例[D]. 马菁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3)
- [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韩国东豆川外国语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丹. 苏州大学, 2019(04)
- [9]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对高中生交际能力的影响[D]. 蒋思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2000—2017年间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热点分析及启示——基于54种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严高荣.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