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涉及移动支架领域,包括盖梁架、行走机构、路基箱、第二液压油缸和丝杠机构,盖梁架包括盖梁模板和升降机构,行走机构包括电机、行走轮和轨道,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液压油缸、升降台和底座;通过在盖梁架的下方设置行走机构,通过电机、行走轮和轨道的作用,使盖梁架可以移动,避免需要不停的安装、拆卸、转运满堂支架或钢管贝雷架的情况,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缩短了施工周期;当盖梁成型可以拆卸盖梁模板时,通过升降机构使盖梁和盖梁模板分离,再通过行走机构把盖梁模板移动到下一个施工点,升降机构还可以对盖梁模板的高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使盖梁模板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正常的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盖梁架、多个用于移动盖梁架的行走机构,一个行走机构对应安装在一个盖梁架的下端。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盖梁架、多个用于移动盖梁架的行走机构,一个行走机构对应安装在一个盖梁架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个行走机构包括电机和多个行走轮,多个行走轮均设置在盖梁架的下端,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行走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个盖梁架包括盖梁模板和两个用于调整盖梁模板高度的升降机构,两个升降机构均安装在一个盖梁模板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个升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液压油缸、升降台、底座、多个套杆和多根第一套筒,两个第一液压油缸的上端分别与升降台下方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液压油缸的下端分别与底座上方的两端固定连接,多个行走轮均安装在底座的下方,升降台的上端与盖梁模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套筒的下端固定在底座的上端,每根套杆固定在升降台的下方,一个第一套筒套装在一根套杆上,每根套杆和每个第一套筒上均设置有多个竖向排列的销孔,一根套杆和第一套筒通过可拆卸的销轴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可移动支架还包括可拆卸的第二液压油缸和多个丝杠机构,底座的下端固定有多个第二套筒,一个第二套筒内部的下端与一个丝杠机构中螺母的外圈固定连接,每个丝杠机构中的丝杠下端固定有垫块,第二液压油缸的上端与底座的下端挤压接触,第二液压油缸放置在地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个行走机构还包括路基箱,路基箱设置有轨道,行走轮放置在轨道内,路基箱固定在地面上,当盖梁架升降到位后,多个垫块分别与路基箱挤压接触,当盖梁架升降未到位时,多个垫块与路基箱无接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支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
背景技术
盖梁指的是为支承、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在排架桩墩顶部设置的横梁,墩顶横梁及盖梁施工一般采用满堂支架或钢管贝雷架,但在施工工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施工中需要不停的安装、拆卸、转运满堂支架或钢管贝雷架,暂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延长了施工周期;
2、地面高度存在差距,需要浇筑的梁高度各不相同,同一个支架的高度不能适应所有的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包括多个盖梁架、多个用于移动盖梁架的行走机构,一个行走机构对应安装在一个盖梁架的下端。
进一步地,每个行走机构包括电机和多个行走轮,多个行走轮均设置在盖梁架的下端,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行走轮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盖梁架包括盖梁模板和两个用于调整盖梁模板高度的升降机构,两个升降机构均安装在一个盖梁模板的下方。
进一步地,每个升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液压油缸、升降台、底座、多个套杆和多根第一套筒,两个第一液压油缸的上端分别与升降台下方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液压油缸的下端分别与底座上方的两端固定连接,多个行走轮均安装在底座的下方,升降台的上端与盖梁模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套筒的下端固定在底座的上端,每根套杆固定在升降台的下方,一个第一套筒套装在一根套杆上,每根套杆和每个第一套筒上均设置有多个竖向排列的销孔,一根套杆和第一套筒通过可拆卸的销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可移动支架还包括可拆卸的第二液压油缸和多个丝杠机构,底座的下端固定有多个第二套筒,一个第二套筒内部的下端与一个丝杠机构中螺母的外圈固定连接,每个丝杠机构中的丝杠下端固定有垫块,第二液压油缸的上端与底座的下端挤压接触,第二液压油缸放置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每个行走机构还包括路基箱,路基箱设置有轨道,行走轮放置在轨道内,路基箱固定在地面上,当盖梁架升降到位后,多个垫块分别与路基箱挤压接触,当盖梁架升降未到位时,多个垫块与路基箱无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在盖梁架的下方设置行走机构,通过电机、行走轮和轨道的作用,使盖梁架可以移动,避免了施工中需要不停的安装、拆卸、转运满堂支架或钢管贝雷架的情况,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缩短了施工周期;
2、当盖梁成型可以拆卸盖梁模板时,通过升降机构使盖梁和盖梁模板分离,再通过行走机构把盖梁模板移动到下一个施工点,同时升降机构还可以对盖梁模板的高度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使盖梁模板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正常的使用;
3、通过套筒、套杆和销轴的作用,第一液压油缸调整到位后,插入销轴,由第一液压油缸受力变为套筒和套杆受力,通过第二液压油缸可以对多个盖梁架的高度进行进一步调节,再通过丝杠机构把原来行走中的行走轮受力改变为丝杠机构和垫块受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在移动时垫块的示意图;
其中相应的附图标记为:
1-路基箱,2-垫块,3-丝杠机构,4-第一套筒,5-盖梁模板,6-墩柱模板,7-套杆,8-升降台,9-底座,10-第一液压油缸,11-电机,12-行走轮,13-第二套筒,14-螺母,15-丝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包括多个盖梁架、多个用于移动盖梁架的行走机构,一个行走机构对应安装在一个盖梁架的下端。
如图2、图3所示,每个行走机构包括电机11和多个行走轮12,多个行走轮12均设置在盖梁架的下端,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行走轮12连接。
如图2所示,每个盖梁架包括盖梁模板5和两个用于调整盖梁模板5高度的升降机构,两个升降机构均安装在一个盖梁模板5的下方。
如图2所示,每个升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液压油缸10、升降台8、底座9、多个套杆7和多根第一套筒4,两个第一液压油缸10的上端分别与升降台8下方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液压油缸10的下端分别与底座9上方的两端固定连接,多个行走轮12均安装在底座9的下方,升降台8的上端与盖梁模板5的下端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套筒4的下端固定在底座9的上端,每根套杆7固定在升降台8的下方,一个第一套筒4套装在一根套杆7上,每根套杆7和每个第一套筒4上均设置有多个竖向排列的销孔,一根套杆7和第一套筒4通过可拆卸的销轴固定连接。
如图2、图3所示,可移动支架还包括可拆卸的第二液压油缸和多个丝杠机构3,底座9的下端固定有多个第二套筒13,一个第二套筒13内部的下端与一个丝杠机构3中螺母14的外圈固定连接,每个丝杠机构3中的丝杠15下端固定有垫块2,第二液压油缸的上端与底座9的下端挤压接触,第二液压油缸放置在地面上。
如图1、图2、图3所示,每个行走机构还包括路基箱1,路基箱1设置有轨道,行走轮12放置在轨道内,路基箱1固定在地面上,当盖梁架升降到位后,多个垫块2分别与路基箱1挤压接触,当盖梁架升降未到位时,多个垫块2与路基箱1无接触。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盖梁现浇的可移动支架的工作原理如下:
移动时,垫块2与路基箱1不接触,电机11通过行走轮12和轨道带动盖梁架移动;当盖梁架移动到位后,不插入销轴的情况下,启动第一液压油缸10,对盖梁模板5的高度进行第一次调节,调节到位后插入销轴,使盖梁模板5和底座9固定,在再把第二液压油缸放置在底座9的下方,通过第二液压油缸对盖梁架的高度进行第二次调节,调节到位后,旋转底座9下方的丝杠机构3,使垫块2与路基箱1挤压接触,把原来的行走轮12受力改变为垫块2和丝杠机构3受力,同时第二液压油缸可以泄压,防止盖梁架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行走轮12而出现错位的情况,当盖梁架安装好以后,再固定墩柱模板6完成安装,进行砼浇筑;浇筑完成并达到脱模条件时,第二液压油缸加压,调整丝杠机构3使垫块2与路基箱1脱离,第一液压油缸10带动盖梁模板5下降完成脱模,拆除墩柱模板6后,通过行走机构带动盖梁架移动到下一个施工点。
通过在盖梁架的下方设置行走机构,通过电机11、行走轮12和轨道的作用,使盖梁架可以移动,避免了施工中需要不停的安装、拆卸、转运满堂支架或钢管贝雷架的情况,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缩短了施工周期;当盖梁成型可以拆卸盖梁模板5时,通过升降机构使盖梁和盖梁模板5分离,再通过行走机构把盖梁模板5移动到下一个施工点,同时升降机构还可以对盖梁模板5的高度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使盖梁模板5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正常的使用;通过套筒、套杆7和销轴的作用,第一液压油缸10调整到位后,插入销轴,由第一液压油缸10受力变为套筒和套杆7受力,通过第二液压油缸可以对多个盖梁架的高度进行进一步调节,再通过丝杠机构3把原来行走中的行走轮12受力改变为丝杠机构3和垫块2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9594.9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636643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E01D 21/00
专利分类号:E01D21/00;E01D19/02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中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二段100号
发明人:雷成龙;杨宇;谢阳福;余骏;雷丽;高军;董贵林
第一发明人:雷成龙
当前权利人:中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春
代理机构:113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