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玻璃论文_秦静,邱宁,赵恒博,陈修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酞菁玻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凝胶,玻璃,性能,异丙苯,结构,溶胶,基质。

酞菁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秦静,邱宁,赵恒博,陈修辉[1](2015)在《氯铝酞菁复合凝胶玻璃的制备及光限幅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Sol-gel)工艺在二氧化硅(SiO2)凝胶玻璃基质中掺入氯铝酞菁(AlPcCl),制备了掺杂AlPcCl的复合凝胶玻璃;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lPcCl复合凝胶玻璃的组成和结构,并且分析了掺杂浓度对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通过开孔Z-扫描测试和激发态吸收谱测试对复合干凝胶的光限幅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均匀掺杂AlPcCl的复合凝胶玻璃具有优于AlPcCl在DMF溶液中的光限幅效应,其主要机理为非线性散射,这为新型复合光限幅材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黄娟,郑婵,冯苗,詹红兵[2](2009)在《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基质中原位合成镍酞菁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酞菁材料化进而器件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将其引入到固相基质制备酞菁掺杂的复合材料。文章以邻苯二腈和可溶性镍盐为反应试剂,通过一定温度的热处理,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在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基质中原位合成镍酞菁,制备了复合凝胶玻璃材料,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了其制备过程。由于镍酞菁在可见光区域有明显吸收,以镍酞菁物理掺杂的复合凝胶玻璃作为参照,用670 nm处的吸光度来计算原位合成镍酞菁的量。研究了原位合成动力学,拟合出原位合成NiPc的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拟合曲线呈"S"形,与Avrami-Erofeev公式相符。由此推导出在180,185,190,195和200℃时的反应级数分别是4.5,4.5,3.7,3.2,1.9。(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9年01期)

林春莺,杜育红[3](2007)在《荧光酞菁复合凝胶玻璃的光限幅行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 Sol-gel 法将两种具有较高荧光量子产率的四磺化酞菁锌(ZnTSPc)、酞菁氯镓(GaPcCl)分别植入二氧化硅凝胶基质,制备均匀掺杂的复合凝胶玻璃,并对其荧光效应和光限幅性能进行测试。从荧光发射的角度佐证了无机基金属酞菁复合材料的光限幅效应是基于酞菁分子的反饱和吸收机理。(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秦静,林志鹏,詹红兵[4](2006)在《四取代4-异丙苯基苯氧基酞菁铅复合凝胶玻璃的结构及光限幅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湿化学工艺将四取代4-异丙苯基苯氧基酞菁铅PbPc(CP)4掺入二氧化硅(SiO2)凝胶玻璃基质,制备均匀掺杂的PbPc(CP)4复合凝胶玻璃,并通过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TEM)图像对PbPc(CP)4在复合凝胶玻璃中的存在状态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对PbPc(CP)4在液相体系和固相体系中的光限幅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bPc(CP)4以团簇形式存在于复合凝胶玻璃中,并由于钢性结构固相基质的保护作用使其在复合凝胶玻璃相对于液相体系中表现出较强的光限幅特性。(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6年09期)

林爱梅,詹红兵,陈文哲[5](2006)在《四磺化酞菁镍复合乙烯基改性二氧化硅凝胶玻璃的谱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工艺,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VTES)为硅源,以VTES中的乙烯基(CH CH2)为有机改性剂,制备乙烯基改性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并在此过程中将四磺化酞菁镍(NiTSPc)掺杂其中制得复合凝胶玻璃。所得样品分别进行红外(IR)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的表征以测试其组成、结构和NiTSPc在复合体系中的存在状态。结果表明,VTES中的乙烯基被成功地引入SiO2网络并实现了对其改性;复合凝胶玻璃中NiTSPc的掺杂对基质的组成、结构未产生影响;NiTSPc在乙烯基改性后的凝胶玻璃基质中得到很好的分散,基本以单体形式存在。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6年07期)

秦静,赵旭成,林爱梅,詹红兵[6](2006)在《酞菁氯镓复合凝胶玻璃的谱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湿化学工艺将酞菁氯镓(GaPcCl)掺入二氧化硅(SiO2)凝胶玻璃基质,制备出均匀掺杂的GaPcCl复合凝胶玻璃,并对复合体系的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荧光光谱等谱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GaPcCl的掺杂对凝胶玻璃基质的红外光谱没有产生显着影响;掺杂GaPcCl在复合体系中二聚体吸收峰的强度较其DMF溶液有所增大;掺杂GaPcCl在复合体系中荧光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远大于DMF溶液。(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6年02期)

詹红兵,陈文哲,王民权[7](2005)在《酞菁分子结构特征对复合凝胶玻璃体系光限幅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溶胶凝胶法将2组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特征的酞菁配合物分别植入二氧化硅凝胶基质,制备均匀掺杂的复合凝胶玻璃,并对其光限幅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掺杂酞菁分子结构特征对其复合体系的光限幅性能有显着影响。掺杂无金属酞菁(phthalocyanine, H2Pc)和不同金属酞菁配合物(metallophthalocyanine, MPc)的硅氧凝胶玻璃,其光限幅效应随中心离子不同而异,并依 H<Ni<Pb顺序增强,表现出光限幅的中心离子效应。选择和变换酞菁周环取代基,将显着影响复合体系光限幅性能,表现出光限幅的取代基效应。(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詹红兵,陈文哲,王民权[8](2004)在《酞菁掺杂复合凝胶玻璃孔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酞菁掺杂复合凝胶玻璃的光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酞菁分子在无机凝胶基质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微化学环境。因此,通过调整溶胶-疑胶工艺参数实现对凝胶孔结构的裁剪与设计,研究和了解凝胶孔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起因,是无机基金属酞菁复合固态光限幅(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叁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6-30)

韩俊鹤[9](2002)在《自动Z扫描测试系统的建立及酞菁玻璃的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年Mansoor Sheik-Bahae等人提出了单光束2扫描技术,由于该方法具有实验装置简单、结果易于分析、灵敏度高等优点,因此该方法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现在Z扫描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测量非线性光学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对该方法及其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在该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自动Z扫描测试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Z扫描控制及数据采集软件、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电动导轨和功率能量系统。其中,Z扫描控制及数据采集软件是在Windows98操作系统下,利用LabWindows/CVI开发出来的,利用该软件进行双通道扫描可以很方便的消除由于功率波动引起的实验误差;多功能数据采集卡是我们自行开发的,它可以同时控制电动导轨和进行数据采集;电动导轨是由光学精密导轨和步进电机等组装成的;功率能量系统采用的是Molectron Detector Inc.的EPM2000。 我们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八异戊氧基钯酞菁玻璃,并利用自动Z扫描测试系统对该样品的叁阶非线性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大的叁阶非线性系数。此外,我们还对掺八异戊氧基钯酞菁玻璃自相互作用过程、光限幅特性和损伤阈值等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在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作用下,引起酞菁玻璃非线性折射率改变的不同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钯酞菁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好的光限幅特性和较大的损伤阈值,因此该材料可以作为可见光区的光限幅器。我们认为自衍射是影响光限幅特性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吸收引起的热效应是影响损伤阈值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2-06-01)

李福山[10](2002)在《酞菁掺杂SiO_2凝胶玻璃的光谱特征及非线性光限幅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功能互补和协同优化来开发一类高性能新型非线性光功能材料及器件,是十多年来不断发展的信息材料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湿化学技术成功地将一系列具有优良非线性光学性能的金属酞菁配合物引入到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基质中,制备了一批均匀掺杂、具有良好理化性质的复合非线性光学材料;采用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二氧化硅凝胶玻璃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变化,揭示了金属酞菁配合物掺杂微化学环境的变化规律;系统地研究了金属酞菁配合物在无机基质中的光谱特征和存在状态随溶胶-凝胶过程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酞菁配合物聚合行为的一系列因素,为降低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复合体系中的聚合倾向、提高以单体形式存在的浓度从而提高其光学活性提供理论依据;着重研究了酞菁配合物的存在状态对复合体系非线性光限幅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不同种类、不同酞菁掺杂浓度二氧化硅凝胶玻璃的非线性光限幅性能及其物理起因,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新成果。 跟踪了复合体系在溶胶凝胶过程中的组成变化,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体系中的溶剂总量不断减少,同时水醇比越来越大;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的结果证实,在凝胶玻璃中存在着大量纳米级的微孔,为有机物质的掺杂提供了有利条件。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复合体系中四磺化酞菁锌(ZnTSPc)、四磺化酞菁镍(NiTSPc)、四磺化酞菁铝(AlTSPcCl)及酞菁钯(ArOPcPd)的光谱特征,发现分子结构是影响其聚合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采用的几种不同类型酞菁配合物在复合体系中的聚合倾向大小依次为:ZnTSPc>NiTSPc>AlTSPcCl>ArOPcPd;随着溶胶凝胶化进程,溶胶微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将对酞菁的聚合产生相反的作用,前者促进酞菁分子聚合,而后者将抑制酞菁分子二聚。首次在溶胶先驱液中加入药物分散剂DIS,结果表明DIS的加入可以有效抑制酞菁分子聚合,保证酞菁分子在体系中以单体形式存在。 研究了掺杂酞菁掺杂凝胶玻璃的非线性光限幅性能,分析了酞菁分子的存在状态对凝胶玻璃非线性光限幅性能的影响,证实了提高酞菁单体的浓度对改善材料光限幅性能的重要意义。同时发现,由于中心金属离子对系际跃迁贡献大小不同,ArOPcPd的光限幅性能大大优于其它酞菁;药物分散剂DIS的引入可以提高凝胶玻璃的光限幅性能;此外,随着酞菁掺杂浓度的增大,凝胶玻璃的光限幅特性亦随之增强。(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2-01-01)

酞菁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现酞菁材料化进而器件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将其引入到固相基质制备酞菁掺杂的复合材料。文章以邻苯二腈和可溶性镍盐为反应试剂,通过一定温度的热处理,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在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基质中原位合成镍酞菁,制备了复合凝胶玻璃材料,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了其制备过程。由于镍酞菁在可见光区域有明显吸收,以镍酞菁物理掺杂的复合凝胶玻璃作为参照,用670 nm处的吸光度来计算原位合成镍酞菁的量。研究了原位合成动力学,拟合出原位合成NiPc的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拟合曲线呈"S"形,与Avrami-Erofeev公式相符。由此推导出在180,185,190,195和200℃时的反应级数分别是4.5,4.5,3.7,3.2,1.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酞菁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1].秦静,邱宁,赵恒博,陈修辉.氯铝酞菁复合凝胶玻璃的制备及光限幅效应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

[2].黄娟,郑婵,冯苗,詹红兵.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基质中原位合成镍酞菁的动力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

[3].林春莺,杜育红.荧光酞菁复合凝胶玻璃的光限幅行为及机理研究[J].陶瓷学报.2007

[4].秦静,林志鹏,詹红兵.四取代4-异丙苯基苯氧基酞菁铅复合凝胶玻璃的结构及光限幅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

[5].林爱梅,詹红兵,陈文哲.四磺化酞菁镍复合乙烯基改性二氧化硅凝胶玻璃的谱学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

[6].秦静,赵旭成,林爱梅,詹红兵.酞菁氯镓复合凝胶玻璃的谱学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

[7].詹红兵,陈文哲,王民权.酞菁分子结构特征对复合凝胶玻璃体系光限幅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5

[8].詹红兵,陈文哲,王民权.酞菁掺杂复合凝胶玻璃孔结构的研究[C].全国第叁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9].韩俊鹤.自动Z扫描测试系统的建立及酞菁玻璃的光学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2

[10].李福山.酞菁掺杂SiO_2凝胶玻璃的光谱特征及非线性光限幅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7 最高性能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中(a)和(b)分别为PbPc(CP)4在DMF溶液和...CuPc薄膜与NO2气体作用前后可见光谱电极在不同基板上成膜(a)玻璃;...在电压一定不同沉积时间条件下在ITO玻...酞菁粒子群撞击玻璃靶实验结果

标签:;  ;  ;  ;  ;  ;  ;  

酞菁玻璃论文_秦静,邱宁,赵恒博,陈修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