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后表面论文_王艳,张嵘,叶向彧,胡颖峰,关照

导读:本文包含了角膜后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角膜,表面,曲率,透镜,白内障,激光,高度。

角膜后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张嵘,叶向彧,胡颖峰,关照[1](2019)在《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A)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8月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174例(190眼),分为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AA)组:顺规散光组67例(75眼)、逆规散光组77例(80眼)、斜轴散光组32例(35眼)及总AA组174例(190眼);PA组:顺规散光组23例(23眼)、逆规散光组138例(149眼)、斜轴散光组18例(18眼)及总PA组174例(190眼)。术前通过Pentacam测得患者的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水平直径(white-to-white,WTW),通过IOL Master测量患者的眼轴(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Bland-Altman分析模拟角膜散光值(simulated keratometry,SimK)与总角膜散光的差异;线性回归分析AA与PA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其他眼内生物参数与PA的相关性。结果角膜SimK与总角膜散光的散光值及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land-Altman显示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70~0.55 D、-63.4°~70.2°。顺规散光组AA与PA呈弱的正相关(r=0.316,P=0.005);逆规散光组PA与WTW呈弱的负相关(r=-0.214,P=0.015);而AL、CCT、ACD均与PA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逆规性PA与WTW有弱的负相关,而PA与AL、ACD、CCT等参数没有相关性,且数值大小稳定。(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苏敏[2](2019)在《切削深度对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切削深度对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近视眼手术98例(191只眼),按照切削深度分为3组:第1组:小于50μm(31例61只眼);第2组:50~99μm(42例82只眼);第3组:大于等于100μm (25例48只眼)。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191只眼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别比较每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第1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角膜后表面有前凸趋势,但其他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凸趋势,但其他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切削深度对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近视眼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影响不一。低等切削深度(小于5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未发生明显前凸。中等切削深度(50~99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发生在术后极早期,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曲率即逐渐回复到术前。高等切削深度(大于10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呈逐渐前凸趋势,术后3个月较明显,但变化幅度很小,总体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文洁[3](2019)在《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对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1.0D的患者进行角膜后表面散光生物学特性分析,对比模拟角膜散光和全角膜散光的差异,评价Toric IOL植入储备人群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对全角膜散光的影响。2.观察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影响,计算角膜后表面散光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PA),对比模拟角膜散光SIA(SIAKA)和全角膜散光SIA(SIATA)的差异,为准确评估Toric IOL植入术前需矫正的全角膜散光提供理论基础。3.对比基于数学模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New Alcon Toric计算器、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和基于角膜后表面散光实际测量值的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以及不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的Original Alcon Toric计算器在不同散光类型、不同散光大小以及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情况下的准确性。方法:1.横断面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角膜散光≥1.OD白内障患者1029眼,术前行Pentacam检查,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全角膜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的分布及相关性,采用算术法和矢量法分析全角膜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的差异,并按照眼轴长度(AL)分为高度近视组(AL≥26mm)和对照组(20≤AL<26m)。其中高度近视组94例94眼,对照组121例121眼,观察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2.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62例89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采用矢量分析法,分别计算角膜后表面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的术源性散光,并分析不同情况下SIATA和SIAKA的差异。3.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78例109眼。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IOL-Master500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代入Original Alcon Toric计算器、New Alcon Toric计算器、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和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对每个病例进行重复计算,记录植入Toric型号对应的残余散光大小及轴位,与术后3个月主观验光结果进行矢量分析,分别计算四种计算器的矢量误差。以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分为≥2.5D组和<2.5D组两组,对比两组之间不同计算器的准确度。对比观察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患者四种不同计算器的准确性并提出初步优化方法。结果:1.角膜散光≥1.0D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算术平均值:0.33±0.22D,79.11%为逆规型散光。顺规散光组角膜后表面散光(0.40±0.29D@91°)大于逆规散光组(0.08±0.24D@94°)和斜轴散光组(0.23±0.31D@88°)。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的矢量差为0.50±0.55D@92°,其中33.8%的患者矢量差≥0.5D。顺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的绝对误差最小(0.27±0.27D),逆规散光组最大(0.30±0.26D)。顺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高估全角膜散光0.08±0.29D,逆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低估全角膜散光0.11±0.44D。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3±0.20D,正常眼轴组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1±0.18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7)。角膜后表面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和全角膜散光差值成正相关性(r=0.221,P<0.05),与眼轴无相关性(r=0.067,P=0.160)。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矢量误差与年龄、Km(KA)、角膜顶点与最薄点厚度差成正相关(r=0.208、0.144、0.138,P<0.05),与眼轴、模拟角膜散光无相关性(r=-0.083、0.020,P>0.05)。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算术平均值:0.22±0.20D,其中84.27%的患者前表面属于逆规型散光。对于角膜后表面为顺规散光而前表面为逆规散光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438,P=0.033)。2.白内障手术切口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类型几乎并未发生转变,仍大多为逆规散光(80.90%至84.27%)。SIAPA为0.09±0.06D,与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大小成正相关性(r=0.228,P=0.032)。SIAKA和SIATA差异在顺规散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IAKA低估SIATA0.09±0.22D,对于逆规散光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SIAPA可以忽略,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时,忽略SIAPA会引起低估SIAKA;当模拟角膜散光>2.0D时,若忽略SIAPA,则会引起低估SIAKA。3.四种计算器之中均表现为Original Alcon计算器的误差最大(0.21 ±0.55D@173°,0.26±0.51D@177°,0.11±0.59D@149°),误差向逆规方向漂移,与其余叁种计算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余叁种计算器均为顺规方向误差;对于顺规散光组,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误差最小(0.24±0.52@94°);对于逆规散光组,则为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的误差最小(0.22±0.26D@109°)。在总体及逆规散光情况下,角膜散光≥2.5D组四种计算器(总体:0.26±0.68D@161°,0.30±0.64D@102°,0.27±0.67D@106°,0.28±0.67D@102°;逆规散光:0.24±0.64D@121°,0.45±0.61D@102°,0.46±0.73D@107°,0.27±0.68D@117°)均表现为矢量误差大于角膜散光<2.5D组(总体:0.20±0.46D@1°,0.23±0.54D@93°,0.26±0.50D@92°,0.24±0.55D@92°;逆规散光:0.15±0.54D@172°,0.22±0.60D@104°,0.29 ±0.57D@97°,0.20±0.58D@102°),Original Alcon 计算器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顺规散光情况下,除Original Alcon计算器外,其余叁种计算器计算结果接近。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Y轴误差与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在总体和逆规散光组情况下成正相关(r=0.197,0.377,P=0.04,0.03),在顺规情况下无相关性(r=0.085,P=0.470),而 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Y轴误差则与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任何情况下均无相关性(P>0.05)。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患者占总体患者9.17%,且随着散光值的增加,叁种新型计算器的误差值也随之增加,两者之间成强相关性(r=0.788,0.788,0.658,P=0.007,0.007,0.039)。使用 New Alcon 计算器和 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的矢量误差(0.48±0.59D@108°,0.56±0.72D@110°)大于 Original Alcon 计算器(0.33±0.67D@130°)和 Barrett Measured PA 计算器(0.33±0.70D@125°),与常规结果相反,且远大于平均值,经过型号调整后矢量误差降低至 0.17±0.49D@171°和 0.12±0.49D@147°。结论:1.角膜散光≥1.0D白内障患者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会导致约70%顺规散光患者模拟角膜散光高估全角膜散光,逆规散光患者模拟角膜散光低估全角膜散光,而约30%患者则相反。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前应观察个性化角膜后表面散光,避免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增加术后屈光误差。2.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术源性散光可以忽略。而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忽略白内障手术切口引起的SIAPA会引起顺规散光患者SIAKA低估SIATA,而逆规散光患者SIAKA高估SIATA。3.即使叁种新型计算器考虑到了影响因素并加以调整,且减少了矢量误差,相对于Original Alcon计算器顺规散光的过矫和逆规散光的欠矫,均表现为顺规散光的欠矫和逆规散光的过矫。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虽考虑了个性化角膜后表面散光值的大小和轴位,但在顺规散光组矢量误差反而要更大一些。在顺规散光组,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矢量误差小,而逆规散光组则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矢量误差最小。当模拟角膜散光≥2.5D时,逆规散光组四种计算器的矢量误差值均大于<2.5D组,这种情况下应用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会减少误差。而对于少数角膜后表面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随着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叁种新型计算器的误差值随之增加,在植入Toric IOL时应考虑到实际的真实全角膜散光与大部分患者的区别,对型号做出相应调整,以减少术后的误差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曾丽娟,韦琦,左慧懿,谭少健[4](2019)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眼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中高度近视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SMILE手术的63例(110只眼)中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的检查结果,包括角膜顶点及以顶点为圆心2 mm与4 mm直径范围上45°、135°、225°、315°角膜后表面高度,以此9点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平均值作为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后表面的高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和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与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平均手术切削深度、平均剩余角膜厚度及角膜切削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在术后1个月内呈下降趋势并在术后1个月时开始恢复,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分别为(0.52±2.46) mm、(0.39±2.21) mm、(0.33±2.33) mm、(-0.06±2.18) mm及(0.00±2.72) mm,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18±0.90) mm、(1.16±0.76) mm、(1.06±0.76) mm、(1.04±0.74) mm及(1.09±0.89)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4,0.62;P>0.05)。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13±1.43) mm、(-0.19±1.74) mm、(-0.58±1.65) mm及(-0.52±1.96) mm,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2±0.68) mm、(-0.12±0.74) mm、(-0.14±0.78) mm及(-0.09±0.95)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8,0.47;P>0.05)。各时间点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及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与患者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平均手术切削深度、平均剩余角膜厚度及角膜切削比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MILE矫正中高度近视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无明显变化,并在术后早期恢复,对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小,安全性和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董兴国,张印博,康焕君,刘延东,王萌萌[5](2019)在《飞秒激光与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飞秒激光与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3例(66眼)飞秒激光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择取同期收治的33例(66眼)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天、第3天、1周后2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均出现微小变化,术后1个月2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趋近于术前水平,2组不同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飞秒激光手术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将会出现微小变化,但随着时间变化将会恢复至术前水平,与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相比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买尔哈巴·玉素甫,罗怡[6](2019)在《Pentacam和KR-1W像差仪在白内障手术前、后对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测量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和KR-1W像差仪测量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IOL植入术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比较两种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98眼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利用Pentacam系统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量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同时利用KR-1W像差仪测量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记录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叁叶草、四叶草以及总叁阶、四阶像差的测量值,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前测量结果:Pentacam测量各类像差值均比KR-1W偏大,其中总高阶像差、球差、四叶草差和总四阶像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和0.003)。术后测量结果:两种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其中Pentacam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叁叶草差、叁阶和四阶像差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14、0.005、0.003和0.001);KR-1W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叁叶草差、叁阶和四阶像差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4、0.019、0.023和0.001)。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叁叶草差、四叶草差、叁阶和四阶像差术后均比术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均> 0.05)。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除外球差),可能影响术后视觉质量,Pentacam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值比KR-1W测量值偏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江霞,张青松[7](2018)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飞秒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12我院收治的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3例226眼,其中51例102眼行SMILE术治疗,62例124眼行Fs-LASIK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并分析手术安全性。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两组患者角膜水肿、角膜感染、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及眩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术与Fs-LASIK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矫正视力,但两种术式术后均出现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情况。(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琪[8](2018)在《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及全角膜散光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CA)、模拟角膜散光(keratometric astigmatism,KA)及全角膜散光(total corneal astigmatism,TA)大小及轴位的分布特征。对比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之间的差异,及两者差值与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相关性。研究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与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眼,术前行Pentacam检查。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es,Toric IOL)植入的患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Pentacam检查。入选标准:无角膜疾病、无眼部外伤史及手术史、近2周未佩戴角膜接触镜、无葡萄膜炎及其他眼部疾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角膜散光数值及轴位、高阶像差、前房深度、角膜厚度、角膜直径。将所有患眼按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分为叁组:顺规散光(with the rule,WTR)、逆规散光(against the rule,ATR)、斜轴散光(Oblique)。描述各组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分析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植入普通人工晶状体的患者2421眼(平均年龄67.66岁,范围6-95岁),其中行双眼检查的为841例患者1682眼。对比同一患者的双眼,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无显着性差异。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类型多数为逆规散光,WTR、ATR及Oblique组,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算数平均值分别为(0.36±0.19)D、(0.23±0.15)D、(0.30±0.19)D。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数值方面,角膜后表面散光与年龄、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球差及角膜厚度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103、0.264、0.211、-0.065、0.064)。计算全角膜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的矢量差,其差值与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及角膜后表面散光有相关性(r=0.212、r=0.365及r=0.122)。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的患者22例29眼,平均年龄56.13岁(18岁-84岁)。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矢量差与手术源性散光呈正相关(r=0.472)。结论:因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获得角膜屈光力的原理不同,其得出的散光值大小有差异,该差值与全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大小有相关性。不能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对全角膜散光的影响,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与年龄、全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球差及角膜厚度有相关性。手术源性散光越大引起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越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19)

姜丹丹[9](2018)在《正常角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研究及白内障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年龄正常角膜人群的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研究白内障患者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分析来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及欲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71例(989眼)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结果,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大小和轴位,总结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并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根据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矢量分解计算。回顾性地分析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63例来天津市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观察组30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时行角膜前表面散光陡峭子午线位置切口;B组为对照组33例行普通颞上(右眼)或鼻上(左眼)角膜透明切口,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分别在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和1个月进行检查,记录测量的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和角膜曲率计散光,总结不同位置的角膜切口对角膜前后表面散光以及总散光的影响。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值为(0.34±0.16)D,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平均值为(87.59±65.72)°,34.8%(345眼)为顺归散光,62.5%(618眼)为逆归散光,2.6%(26眼)为斜轴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平均值为(1.22±0.75)D,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平均为(89.88±63.70)°,36.7%(363眼)为顺归散光,58.2%(576眼)为逆归散光,5.1%(50眼)为斜轴散光。2.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正相关(r=0.576,P<0.05),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呈正相关关系(r=0.381,P<0.05)。3.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与角膜总散光大小分别为(1.21±0.76)D、(1.43±0.8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1);二者的散光轴位分别为(89.88±63.70)°、(89.29±6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4.A组患者术前矫正视力(0.32±0.19),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86±0.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前矫正视力(0.25±0.18),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76±0.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1)。5.术后1月A组角膜前表面散光(0.51±0.38),B组角膜前表面散光(0.97±0.7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A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28),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术后1个月A组患者角膜总散光(0.66±0.42),B组患者角膜总散光(1.10±0.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1)。6.A、B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分布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顺规散光分布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2),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分布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4、1.07,P=0.07、0.78);B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分布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7.36,P=0.01、0.01),斜轴散光各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P=0.61)。结论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主要为逆规散光,其大小和轴位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均呈正相关;角膜后表面散光与角膜总散光呈正相关,且角膜后表面散光增加角膜总散光,如果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总散光的估计差异。2.两种手术切口均对患者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术后1个月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较B组患者明显减小,但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没有明显变化,两组患者角膜总散光的变化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基本保持一致;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分布两组患者进行比较也没有明显变化,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两组顺规散光术后较术前减少,逆规散光较术前有所增加,斜轴散光变化不大。这说明角膜轴位切口可明显降低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而普通切口增加角膜前表面散光,两种不同的切口位置对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影响不大,但均可使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由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转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梁伟麒[10](2018)在《Pentacam在成人角膜后表面曲率的测量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应用Pentacam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成人角膜后表面曲率的研究背景: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部位均趋向老化,而人眼角膜亦是其中之一,人眼的屈光状态是一个从顺规向逆规性散光状态的转变过程。研究清楚人眼的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治疗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应用广泛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corneal anterior surface refraction power),但其与全角膜屈光力(total corneal refraction power)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差异主要来自角膜后表面屈光力(corneal posterior surface refraction power)。Pentacam HR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角膜后表面,从而完整地了解角膜。目的: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角膜曲率参数,探讨不同年龄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共275人,年龄为18-40周岁,其中青年患者144例(288眼),77例(122眼)角膜散光≤1.00D(轻度散光)的患者纳入A1组,平均年龄(29.3±5.8)周岁,99例(166眼)角膜散光为1.00-4.00的患者纳入A2组,平均年龄(27.5±5.4)周岁,以及老年患者131例(166眼),年龄为50-88周岁,其中83例(101眼)角膜散光≤1.00D(轻度散光)的患者纳入B1组,平均年龄(71.3±8.5)周岁,56例(65眼)角膜散光为1.00-4.00D(中度散光)的患者纳入B2组,平均年龄(73.5±9.5)周岁,分别应用Pentacam HR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全角膜曲率进行检查,收集其参数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A1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平坦轴曲率)、K2(陡峭轴曲率)、Km(平均角膜曲率)值分别为(42.90±1.13)D,(43.54±1.15)D,(43.22±1.13)D;(-6.15±0.20)D,(-6.43±0.22)D,(-6.30±0.20)D;(42.47±1.17)D,(43.04±1.21)D,(42.75±1.18)D;B1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88±1.55)D,(44.41±1.54)D,(44.14±1.54)D;(-6.25±0.35)D,(-6.52±0.32)D,(-6.39±0.31)D;(43.57±1.66)D,(44.26±1.65)D,(43.91±1.64)D;A2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2.62±1.29)D,(44.13±1.41)D,(43.37±1.32)D;(-6.13±0.19)D,(-6.53±0.22)D,(-6.33±1.97)D;(42.20±1.40)D,(43.65±1.53)D,(42.92±1.44)D;B2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37±1.36)D,(44.90±1.34)D,(44.13±1.32)D;(-6.28±0.24)D,(-6.52±0.26)D,(-6.40±0.23)D;(43.20±1.47)D,(44.77±1.50)D,(43.98±1.43)D。在A1与B1组、以及A2组与B2组的比较中,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K1、K2以及Km,以及角膜后表面K1、K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K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全角膜K1、K2、Km和年龄呈正相关,角膜后表面K1、Km与年龄呈负相关。角膜散光未对结果造成差异。结论:除角膜后表面陡峭轴曲率无变化外,角膜前表面平坦轴、陡峭轴、平均角膜和全角膜平坦轴、陡峭轴、平均角膜曲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角膜后表面平坦轴及平均角膜曲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角膜后表面陡峭轴不随年龄增大而改变。且角膜散光大小对角膜曲率随年龄的改变无影响。第二部分角膜后表面曲率对人工晶体测算的影响分析背景:目前临床上为白内障患者测量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主要应用Sim K(Simulated keratometry,角膜模拟散光值,仅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往往忽略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在精准化治疗的今天,角膜后表面曲率有可能为人工晶体度数及相关参数作出校正,从而提高患者视力或视觉质量,在白内障的研究中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角膜曲率参数,探讨角膜后表面曲率对人工晶体度数的校正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8年4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31例166眼(右眼77眼,左眼89眼),年龄为50-88周岁,将散光度数≤1.00D(轻度散光)患者纳入A组,共81例(101眼)(右眼49眼,左眼52眼),其中男性29例(34眼),女性53例(67眼),平均年龄(71.3±8.5)周岁,将中度散光(散光度数为1.00-4.00D)的患者纳入B组,共56例(65眼)(右眼28眼,左眼37眼),其中男性19例(21眼),女性37例(44眼),平均年龄(73.5±9.5)周岁,收集其参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组的角膜前、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88±1.55)D,(44.41±1.54)D,(44.14±1.54)D;(43.57±1.66)D,(44.26±1.65)D,(43.91±1.64)D,应用Sim K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8.51±5.98)D,应用TCRP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8.86±5.83)D;B组的角膜前、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37±1.36)D,(44.90±1.34)D,(44.13±1.32)D,(43.20±1.47)D,(44.77±1.50)D,(43.98±1.43)D,应用Sim K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9.40±5.89)D,应用TCRP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9.53±5.67)D,在A与B组的比较中,A组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平坦轴、陡峭轴及平均角膜曲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im K与TCRP计算出额人工晶体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平坦轴、陡峭轴曲率,以及应用Sim K与TCRP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与全角膜的平均角膜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内选取共97眼,应用Sim K和TCRP计算Toric人工晶体,有47眼(48.45%)晶体型号发生改变,有51眼(51.55%)晶体型号无改变。B组内选取共60眼,应用Sim K和TCRP计算Toric人工晶体,有29眼(48.33%)晶体型号发生改变,有31眼(51.67%)晶体型号无改变。两组人工晶体型号改变无统计学意义。A组共选取62眼,应用Sim K及TCRP计算的Toric IOL轴向为(44.47±26.58)°,(53.73±40.94)°;B组共选取60眼,应用Sim K及TCRP计算的Toric IOL轴向为(58.03±57.12)°,(61.87±58.22)°,两组的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轻度散光患者角膜前表面与全角膜曲率有差异,中度散光患者该两项无差异,证明角膜后表面随角膜散光增大而变小。无论角膜散光大小,对无矫正散光的普通人工晶体均无需应用全角膜参数进行人工晶体度数校正。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尽量使用全角膜散光对Toric IOL进行型号的校正,而放置的轴向则不需要矫正。(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角膜后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不同切削深度对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近视眼手术98例(191只眼),按照切削深度分为3组:第1组:小于50μm(31例61只眼);第2组:50~99μm(42例82只眼);第3组:大于等于100μm (25例48只眼)。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191只眼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别比较每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第1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角膜后表面有前凸趋势,但其他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凸趋势,但其他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切削深度对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近视眼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影响不一。低等切削深度(小于5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未发生明显前凸。中等切削深度(50~99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发生在术后极早期,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曲率即逐渐回复到术前。高等切削深度(大于10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呈逐渐前凸趋势,术后3个月较明显,但变化幅度很小,总体趋于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角膜后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张嵘,叶向彧,胡颖峰,关照.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9

[2].苏敏.切削深度对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J].临床眼科杂志.2019

[3].刘文洁.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4].曾丽娟,韦琦,左慧懿,谭少健.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眼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

[5].董兴国,张印博,康焕君,刘延东,王萌萌.飞秒激光与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的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6].买尔哈巴·玉素甫,罗怡.Pentacam和KR-1W像差仪在白内障手术前、后对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测量的应用研究[J].新疆医学.2019

[7].江霞,张青松.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8

[8].王琪.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及全角膜散光的相关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9].姜丹丹.正常角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研究及白内障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8

[10].梁伟麒.Pentacam在成人角膜后表面曲率的测量及临床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差异图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后表面散光...眼压正常是角膜后表面曲率为-7...中的虚线;角膜后表面到巩膜的前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叁次测量值之间...角膜后表面前凸与残留角膜床厚...

标签:;  ;  ;  ;  ;  ;  ;  

角膜后表面论文_王艳,张嵘,叶向彧,胡颖峰,关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