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体性思维论文_赵汀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主体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思维,文学,武术,遗产,能动性,人工智能。

新主体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赵汀阳[1](2018)在《“自造人”:主体性思维的极端梦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基因科学和人工智能从一开始就在理论上敞开了不确定的未来,埋下了未知的风险,但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基因科学和人工智能无论前进还是停滞,都不是十分激动人心的消息,因为距离成功或危险似乎都很遥远。近年来开始有了真正惊人的消息,比如阿法狗的出现,可见实践使问题尖锐化。人类需要眼见为实,能够眼见的事实才具有震憾心灵的力量,(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8年12期)

朱芳辉[2](2018)在《交互主体性思维观照下阅读推广主客体关系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交互主体性思维观照下阅读推广主客体关系的再建构为切入点,通过对交互主体性思维的概念阐释、逻辑脉络把握及对以往阅读推广理论中主客体关系学说的分析、梳理,指出交互主体性思维为阅读推广关系再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进一步提出从平等共在性、场域融合性两个方面来完成阅读推广关系的理论再建构。(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翁飞霞[3](2017)在《以主体性思维成就内生式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理学校要让教师和学生成为主体,要变层级式管理为内生式管理。课程管理要立足师生发展需求,把主动权交给教师;学校事务管理要以主体性思维优化问题解决方式,依靠团队力量和智慧,激发成长的内在动力,使事务管理成为育人的有效途径;评价管理要用心记录师生的成长过程,把校园生活当作生命成长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期刊2017年09期)

王平[4](2016)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科都开始寻找新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很多,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只能通过先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循序渐进地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发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学很有帮助。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通过对主体性思维现状的分析和探究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53期)

邵春美[5](2015)在《译者主体性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主体性思维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和源语文化两个客体的理解与阐释,可根据思维学的分类法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翻译中的难点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应突显翻译思维的不同形态及综合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闫民[6](2015)在《武术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武术文化中体现的主体性思维及武术理论中存在的主体性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归纳出武术理论中的主体性思维因素,提出武术主体性思维的表现类型;其次,对武术在劲、套路动作和武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进行剖析;最后,从武术动作命名、动作劲力运用、动作方法解释、健身理念、传承原则、功夫境界等方面呈现的主体性思维特征予以具体阐释。文章认为,浸润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武术文化,从动作编排,到动作含义的阐释,再到功夫的修炼,均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思维特征。(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王红军[7](2014)在《遗产保护的主体性思维 评《当代保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文化遗产(heritage)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大,意义不断丰富来看,我们正处在一个遗产蔓延的时代。从历史建筑、纪念遗址、考古文物到文化景观以及无形遗产,遗产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史学家大卫·洛温塔尔(David Lowenthal)这样写道:"遗产并不是我们联系过去的唯一纽带。历史、传统、记忆、神话及传记等也能使我们多样化地参与到过去的时光中,与先辈们以及早先的我们进行交流。这些通往过去的不同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边界也不是固定的:它们相互重迭,其关注的重点也在不断地变(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张勇[8](2012)在《浅谈写实油画色彩主体性思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在写实油画中作为抽象因素是通过色彩表现力和经画家主观调配出的色调来实现的。这一方面取决于对写实绘画一般客观的造型规律的运用,另一方面取决于画家在画面上构织色调,通过色彩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色彩的感觉因人而异,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和认知不免同时受到客观环境的刺激和主观心理的影响,这使得他们观察客观物象的方式及在自己作品中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也是形成不同写实油画家的个人语言特征和绘画风格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09期)

刘妍玢[9](2011)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调动学生主体性思维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打造高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要提高教学的目的性、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四个方面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只有在教师进一步转变自身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各项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1年06期)

黄小灵[10](2008)在《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交互主体性思维的到来是人类思维内在逻辑演进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性,是现实需要与历史前行的综合结果。交互主体性思维是继原始思维、客体性思维与主体性思维之后的又一新的思维形态。交互主体性理论发端于现代、凸显于当代,是现当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体性基础上的突破与延伸。交互主体性理论不仅对文学接受反应理论而且对文学接受反应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为它不仅对文学接受理论具有积极整合、矫正(对读者反应批评的极端性与偏激性)与推进之重要作用,而且对文学接受实践中的审美属性具有极大的阐释价值。读者与文本、文本与作者在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与对话,实现主体与文本(准主体)的通约性;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可通约性。通约性促使主体双方或多方发生交感与认同,从而使文学的生命力得以延存;不可通约性则使双方或多方存在差异乃至“误读”,从而使文学阐释的空间得以拓展。文学交互主体性理论的研究,可使文学接受开拓新的研究与解释的空间,将会推进文学接受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内在的交流与对话将会使文学接受中的意义与价值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张扬。这种新的思维形态将冲破与超越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实现文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此前已有人运用交互主体性理论对文学活动进行了研究,但多局限于宏观性的阐述,对文学接受这一维度的研究还有些薄弱。因此作为专题,本文从交互主体性思维的角度对文学接受(包括文学接受理论与文学接受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审视与探究就显得具有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在文学审美属性的基础上对文学交互主体性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即文学的交互主体性是以具体的文学实践(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活动)为基础,以主体的体验、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为心理场域,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为存在空间的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不是单纯主体性或客体性的,而是主体间的“对话——理解——通约”所形成的多元共生之局面,因此,文学交互主体性具有文学空间性、文学平等性、文学对话性与文学共通性之特征。此视野下的文学接受则是踏进文学作品精神世界中的读者与文本(世界)、作者、读者之间进行双向的对话与交流;是以文本为中心、以读者(包括同时代与不同时代)为圆周、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为存在空间的审美化狂欢;是对人生在世之生存的言说、把握与体悟。同时,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与文学接受实践两个层面对文学接受进行了探究,试图对文学接受进行积极重构与推进。此外,本文还从交互主体性理论角度,结合着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机制对文学通约性与文学不可通约性进行了阐释,对文学接受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了新的解读。因此交互主体性思维对文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接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0)

新主体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交互主体性思维观照下阅读推广主客体关系的再建构为切入点,通过对交互主体性思维的概念阐释、逻辑脉络把握及对以往阅读推广理论中主客体关系学说的分析、梳理,指出交互主体性思维为阅读推广关系再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进一步提出从平等共在性、场域融合性两个方面来完成阅读推广关系的理论再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主体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1].赵汀阳.“自造人”:主体性思维的极端梦想[J].探索与争鸣.2018

[2].朱芳辉.交互主体性思维观照下阅读推广主客体关系的再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3].翁飞霞.以主体性思维成就内生式管理[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

[4].王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6

[5].邵春美.译者主体性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

[6].闫民.武术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J].体育与科学.2015

[7].王红军.遗产保护的主体性思维评《当代保护理论》[J].时代建筑.2014

[8].张勇.浅谈写实油画色彩主体性思维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2012

[9].刘妍玢.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10].黄小灵.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6)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7)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5)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3)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4)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1)

标签:;  ;  ;  ;  ;  ;  ;  

新主体性思维论文_赵汀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