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剩余论文_亨利克·斯莱费尔,张雪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剩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经济,剩余价值,垄断资本,剩余价值率,方法论,体系。

经济剩余论文文献综述

亨利克·斯莱费尔,张雪琴[1](2018)在《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剩余范畴招致了诸多质疑与反对,并且,巴兰和斯威齐似乎也并未完全理解经济剩余的所有理论意涵。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运行的角度考察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动力的决定性因素,有必要超越纯粹比较性的分析框架,采用动力学框架才有可能领会经济剩余这一范畴的重要性,并且才能理解它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因此,文本从比较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的角度,探讨了资本积累(以及利润率水平)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该方法有助于厘清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有关的一些理论难题。(本文来源于《政治经济学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崔晓雪[2](2018)在《巴兰和斯威齐的经济剩余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当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进行剖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垄断统治下经济的运转原理和运动规律所造成后果的研究却较少。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巴兰和斯威齐结合当时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去分析垄断及其后果,提出了以经济剩余为核心范畴的经济剩余理论,批判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鼓励社会主义道路。巴兰和斯威齐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和论证的:第一,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潜在经济剩余”的构成内容:过度消费、非生产性工人、冗余的组织结构和失业,同时这些也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潜在经济剩余大于实际经济剩余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比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剩余”却可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剩余,不存在非生产性劳动、过度消费等因素,通过这种对比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提供了论据;第二,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决定性经济单位——巨型公司所采取的价格政策和成本政策,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剩余增长的来源,这也是影响经济剩余产生的长期因素。此外,在一定价格和成本下开工率的变动也会对剩余产生的大小产生影响,这是影响经济剩余产生的短期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剩余的总量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包括资本家的消费、投资、销售努力、政府民用支出等都无法提供足够的吸收经济剩余的出路,因而使得剩余吸收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资本积累停滞,引发经济危机,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提供了另一论据。每一个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巴兰和斯威齐的经济剩余理论同样如此,主要集中在方法论问题方面,具体表现在没有处理好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巴兰和斯威齐的经济剩余理论毕竟是当时美国最初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探讨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理论,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7-01)

张孝荣[3](2016)在《盘活经济剩余 分享经济席卷中国,大势不可阻挡》一文中研究指出凡有剩余,皆可分享。分享经济的产生,源于经济剩余。所谓经济剩余,在个人表现为叁闲资源:闲物、闲钱、闲功夫,在企业表现为闲置库存和产能。只要有经济剩余存在,便会有分享行为产生。分享经济作为一场经济变革,我们当前所见到的这一切,是其多年厚积之下的薄发。分享经济不是新生事物,在2000年已经开始出现,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09年才出现了实质性大幅增长(即2008年金融危机后),而最近两年则出现了井喷——从2014至(本文来源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期刊2016年09期)

苗珊珊[4](2015)在《基于大国经济剩余模型的农业技术进步福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8—2011年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估计的基础上,运用大国开放条件下农业研发的经济剩余模型对粮食产业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开放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粮食生产经济总剩余增加,粮食贸易总量的提高对农户福利的改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的福利分配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动具有非均衡性,生产者剩余占经济总剩余的72.58%,消费者剩余占经济剩余的27.42%,福利分配偏好于生产者.(本文来源于《研究与发展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聂志红[5](2015)在《发达与不发达:基于经济剩余概念的解析——巴兰和斯威齐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兰和斯威齐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在国际和国内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他们创立并运用经济剩余概念,对垄断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例)、不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剩余吸收利用状况进行了系统剖析,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剩余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浪费是其剩余吸收的主要特征;不发达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剩余被掠夺,以及特殊的剩余吸收机制,最终陷入不发达的"陷阱";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趋于僵化的制度。巴兰和斯威齐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海派经济学》期刊2015年04期)

姬旭辉,邱海平[6](2015)在《中国经济剩余价值率的估算:1995~2009——兼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价值率不仅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也反映了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与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状况。运用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两种计算方法,来考察中国经济1995~2009年的剩余价值率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根据这两种方法计算的剩余价值率都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提高的态势,而造成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超过实际工资的提高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的相对下降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方式提高剩余价值率则是不可取的。(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贾恒欣[7](2015)在《经济剩余理论与剩余价值学说之比较——重读《垄断资本》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垄断资本》中所阐述的经济剩余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对比了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的概念,并分析了经济剩余理论与剩余价值学说在逻辑思路、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进而提高理论甄别能力,并发现经济剩余理论研究的有益之处,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帮助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10期)

孙淑桥#副教授[8](2013)在《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探析——读《垄断资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他们合着的《垄断资本》中,明确界定了经济剩余这一关键概念,并对经济剩余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而剩余价值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二者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剩余是剩余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不同于经济剩余,它是经济剩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探析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3年33期)

王生升[9](2013)在《破除新古典经济效率的迷思——“经济剩余”范型的方法论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来衡量市场经济的效率,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型。根据这一范型,自发的市场均衡是效率最优和利益和谐的迭加状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任务就在于如何推动现实经济向这一理想状态不断逼近。然而,"经济剩余"范型依赖于四个有历史局限性的方法论原则,即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形式逻辑推理原则、和谐均衡分析原则、理论检验绝对免疫原则。"经济剩余"范型无助于我们评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效率,其真正功能在于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供辩护,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征。(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曾伟[10](2012)在《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发达”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从保罗·巴兰“经济剩余论”的新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剩余通过贸易、投资与援助等叁种主要方式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不发达国家的"落后"源于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源于控制不发达国家社会潜在经济剩余的利用或被滥用的社会阶级形态及其不完善的经济环境,以及源于不发达国家特殊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二战后主宰世界经济的"中心-边缘"格局并未改变,并且这种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对于不发达国家,一条借助但不依赖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之路应如何去走?"中国模式"或许能提供受益良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2年10期)

经济剩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初期,当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进行剖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垄断统治下经济的运转原理和运动规律所造成后果的研究却较少。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巴兰和斯威齐结合当时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去分析垄断及其后果,提出了以经济剩余为核心范畴的经济剩余理论,批判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鼓励社会主义道路。巴兰和斯威齐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和论证的:第一,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潜在经济剩余”的构成内容:过度消费、非生产性工人、冗余的组织结构和失业,同时这些也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潜在经济剩余大于实际经济剩余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比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剩余”却可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剩余,不存在非生产性劳动、过度消费等因素,通过这种对比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提供了论据;第二,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决定性经济单位——巨型公司所采取的价格政策和成本政策,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剩余增长的来源,这也是影响经济剩余产生的长期因素。此外,在一定价格和成本下开工率的变动也会对剩余产生的大小产生影响,这是影响经济剩余产生的短期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剩余的总量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包括资本家的消费、投资、销售努力、政府民用支出等都无法提供足够的吸收经济剩余的出路,因而使得剩余吸收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资本积累停滞,引发经济危机,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提供了另一论据。每一个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巴兰和斯威齐的经济剩余理论同样如此,主要集中在方法论问题方面,具体表现在没有处理好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巴兰和斯威齐的经济剩余理论毕竟是当时美国最初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探讨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理论,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剩余论文参考文献

[1].亨利克·斯莱费尔,张雪琴.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

[2].崔晓雪.巴兰和斯威齐的经济剩余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3].张孝荣.盘活经济剩余分享经济席卷中国,大势不可阻挡[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

[4].苗珊珊.基于大国经济剩余模型的农业技术进步福利效应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

[5].聂志红.发达与不发达:基于经济剩余概念的解析——巴兰和斯威齐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J].海派经济学.2015

[6].姬旭辉,邱海平.中国经济剩余价值率的估算:1995~2009——兼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J].当代经济研究.2015

[7].贾恒欣.经济剩余理论与剩余价值学说之比较——重读《垄断资本》有感[J].学理论.2015

[8].孙淑桥#副教授.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探析——读《垄断资本》[J].商业时代.2013

[9].王生升.破除新古典经济效率的迷思——“经济剩余”范型的方法论批判[J].教学与研究.2013

[10].曾伟.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发达”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从保罗·巴兰“经济剩余论”的新视野[J].现代经济探讨.2012

论文知识图

潜在的和实际的经济剩余经济剩余7两种泊位定价下的经济剩余结果对...一21997一20巧年转基因棉花在不同棉区的...固定租佃契约下的最优劳动投入与经一4不同阶段转基因棉花引起的生产者消费...

标签:;  ;  ;  ;  ;  ;  ;  

经济剩余论文_亨利克·斯莱费尔,张雪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