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更新世早期论文_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更新世早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湾,组合,盆地,环境,临夏,嵩山,札达。

中更新世早期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1](2015)在《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沉积的巨厚的自上新世末至晚更新世的湖相、河湖相地层,是认识自然、人类及彼此关系的一部难得的―天书―。本研究选择泥河湾盆地中上新世—更新世的地层剖面较为典型的郝家台钻孔为例,进行了孢粉分析,据此探讨了该地区在上新世与更新世转换时期的古气候特征以及规律。分析结果显示,上新世末期花粉组合以松、栎、榆、云杉、蒿属、藜科等花粉为主,且组合中含有常绿栎等亚热带成分。松属花粉含量超过多高于40%,榆(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6)

姜兆霞,刘青松[2](2011)在《上新世末期-更新世早期西北太平洋ODP882A孔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成粉尘是远洋沉积物中主要陆源组分之一,其搬运距离、粒度及含量随气候条件而变化,可用于古气候演化重建.本文以西北太平洋ODP882A孔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分异的方法分离出其中不同粒径组分(<8,8~16,16~64,>64μm),并对各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钻孔中粉尘组分(<8μm)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本文所研究的样品年代覆盖2.85~2.55Ma,其中2.73Ma对应于北半球冰川作用增强时期.在此之前的风成粉尘组分的强磁性矿物含量较少,而在冰川作用增强之后,强磁性矿物含量突然增加.与之对比,冰筏碎屑(>64μm)组分对样品的磁性贡献不大.因此,我们认为在2.73Ma前后样品磁性增强主要是由亚洲粉尘输入量的增加引起.这种新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该区的古环境信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董铭,方小敏,史正涛,明庆忠,苏怀[3](2011)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更新世早期湖泊沉积孢粉记录的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临夏盆地早更新统东山组(2.50~1.76Ma)的孢粉划分为3个孢粉带(含6个亚带),即3个植被、气候阶段:第一阶段(2.50~1.91Ma,带Ⅰ),植被类型是以柏科、榆属和禾本科为优势种的温带森林,气候表现为温凉稍干,并有逐渐干旱化的趋势。第二阶段(1.91~1.80Ma,带Ⅱ)是以云杉属、榆属和禾本科为主的温带森林,气候冷湿;尤其在1.89~1.87Ma期间,云杉林面积最大,气候最为湿润;第叁阶段(1.80~1.76Ma,带Ⅲ),植被类型为以云杉属、梣属和禾本科为主的温带森林,云杉林面积逐渐减小,禾本科逐渐增加,气候逐渐干旱。(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刘武,Ronald,CLARKE,邢松[4](2010)在《湖北建始更新世早期人类牙齿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东亚大陆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代表最早一批由非洲扩散来的人类.古人类学界对这些人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及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在湖北建始发现的3枚更新世早期人类牙齿,以及257枚非洲、欧洲和亚洲不同时代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牙齿齿冠形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这叁类牙齿的齿冠轮廓、对称性以及齿尖排列在化石人类与现代人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包括南方古猿、非洲早期人属和亚洲更新世古人类在内的多数化石人类P3齿冠轮廓明显不对称,咬合面轮廓呈弯曲的长椭圆形;M1咬合面轮廓对称,接近长方形,无明显齿尖突出;M1齿冠呈后尖和次尖略突起,原尖和内尖不显的非对称形状.与此相对,现代中国人和部分欧洲更新世晚期人类P3齿冠呈颊侧宽,舌侧窄的对称轮廓;M1齿冠形状明显不对称,舌侧齿尖向远中方向偏移,尤其以次尖突出显着;M1齿冠轮廓略呈对称的圆形.南方古猿齿冠形状变异范围较大,而亚洲古人类在牙齿形态区域分布比较集中.建始人3枚牙齿齿冠轮廓、对称性以及齿尖排列与亚洲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古人类的同类牙齿形状接近.未发现建始人牙齿齿冠形状明显不同于其它中国直立人,而与南方古猿及非洲早期人属成员特别相似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朱艳明,周力平,张世红[5](2007)在《中国北方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中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偏角的方向能够指示黄土沉积时期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并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古季风的重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转折时期的风成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进一步检验其在古风向重建方面的应用潜力。选择分别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灵台、渭南和保德3个剖面,对红粘土向黄土过渡时期4个不同地层单元古土壤层(S32)、黄土层(L33)、过渡层(TU)以及红粘土沉积(RC)的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结果表明磁线理L值很小,而磁面理F较为发育,这与前人对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4个不同地层单元的磁面理F、各向异性度P和形状因子T在3个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壤发育程度增强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后期的成壤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磁面理、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以及形状因子的大小。与前人对于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3个剖面的S32,L33,TU以及RC的Kmax的偏角似乎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而长期的压实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后期土壤化作用是造成这一时期黄土和红粘土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大轴偏角方向未能反映出当时搬运动力方向(古风向)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6期)

张慧芝,王尚义,董靖保[6](2007)在《环境·技术与流域文明——以晚更新世早期汾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人类活动以适应环境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物质基础,它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早期人类应对自然界的能动手段。期间,流域作为一种自然区域,一方面具有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又孕育出了富有创造性的人类群体,推进着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流域文明。(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7](2006)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 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 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6年06期)

周昆叔,张松林,莫多闻,王辉[8](2006)在《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在嵩山地区黄土层中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多半出产在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可与深海氧同素第5阶段后期对比。这表明约70kaB.P.前末次间冰期嵩山旧石器文化发达,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华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末次间冰期后期的环境变化,对古人类和生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蔡保全,李强[9](2003)在《泥河湾早更新世早期人类遗物和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北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东北约600 m处的马圈沟发现一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文化层,共采获5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和5件旧石器.经研究有化石21种,其中Allophaiomys deucalion,Borsodia chinensis和Yangia tingi等的存在为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据哺乳动物化石对比分析,旧石器的年代早于1.8 Ma BP,可能达2.0 Ma BP,这是华北最早人类活动证据,当时人类生活于温带干旱稀树草原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3年05期)

周厚云[10](2000)在《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事件与灾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发生在早更新世末到中更新世早期,即大致从1.1~0.7MaBP的各种环境事件,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构造活化、侵蚀沉积事件、天文事件、生物迁徙以及古地磁的异常等。其中气候异常和构造活化是基本的环境事件,对其它事件有控制作用。根据气候异常和构造活化的特征,可以认为,从1.1MaBP到0.7MaBP是一个连续的环境异常过程.这一时期各类环境事件集中发生,坏境事件或为灾变的原因,或为灾变的结果,与自然界的灾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中更新世早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成粉尘是远洋沉积物中主要陆源组分之一,其搬运距离、粒度及含量随气候条件而变化,可用于古气候演化重建.本文以西北太平洋ODP882A孔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分异的方法分离出其中不同粒径组分(<8,8~16,16~64,>64μm),并对各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钻孔中粉尘组分(<8μm)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本文所研究的样品年代覆盖2.85~2.55Ma,其中2.73Ma对应于北半球冰川作用增强时期.在此之前的风成粉尘组分的强磁性矿物含量较少,而在冰川作用增强之后,强磁性矿物含量突然增加.与之对比,冰筏碎屑(>64μm)组分对样品的磁性贡献不大.因此,我们认为在2.73Ma前后样品磁性增强主要是由亚洲粉尘输入量的增加引起.这种新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该区的古环境信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更新世早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2].姜兆霞,刘青松.上新世末期-更新世早期西北太平洋ODP882A孔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

[3].董铭,方小敏,史正涛,明庆忠,苏怀.甘肃省临夏盆地更新世早期湖泊沉积孢粉记录的古气候演化[J].第四纪研究.2011

[4].刘武,Ronald,CLARKE,邢松.湖北建始更新世早期人类牙齿几何形态测量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

[5].朱艳明,周力平,张世红.中国北方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初探[J].第四纪研究.2007

[6].张慧芝,王尚义,董靖保.环境·技术与流域文明——以晚更新世早期汾河流域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J].中国地质.2006

[8].周昆叔,张松林,莫多闻,王辉.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J].第四纪研究.2006

[9].蔡保全,李强.泥河湾早更新世早期人类遗物和环境[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10].周厚云.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事件与灾变[J].自然灾害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中更新世早期枯叶蛱蝶的分布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形示意图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岩...中更新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图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古地理图中更新世早期古河道分布图

标签:;  ;  ;  ;  ;  ;  ;  

中更新世早期论文_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