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启蒙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义,鲁迅,民族性,德国,本体,恩格斯,美学。
启蒙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复生[1](2019)在《“幸存者”与“债权人”:“30末”学人的启蒙主义——以洪子诚、钱理群、李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本文并不准备具体讨论洪子诚等人的文学史观念和研究风格,而试图从宏观层面把握他们的精神结构,理解这一代学者的某种思想实质或基座。一旦对此有所领会,他们文学研究的进路自然清晰可见。对于洪子诚等人来说,文学永远不是第一位的,借由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他们总是试图和处身其间的社会历史实践进行对话。所以,理解这一代学人的恰当方式,应该是(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9期)
郭大俊,张锴[2](2019)在《论恩格斯早期启蒙主义世界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格斯青少年时期在接受宗教保守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母亲和外祖父以及中学老师良好的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影响,受到德国民主主义运动和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使他逐步地接受了启蒙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早期的启蒙主义世界观主要表现为:向往理性自由,热烈地讴歌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对德国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厌恶宗教虔诚主义,揭露了宗教虔诚主义的伪善和粗暴;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蒙主义世界观在促使恩格斯的思想从接受宗教保守主义转向自由民主主义再转向黑格尔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包大为[3](2019)在《从启蒙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向与内在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以降,启蒙主义政治解放的构想主导着知识阶层的理论方向。不论是德先生、赛先生,还是移风易俗、重塑人民和改造语言的努力,都是五四启蒙者投身救亡图存的理论凭借。但是,当半殖民半封建的内外危机打破了启蒙式的政治解放的想象,知识分子便开始自觉地反思局限于意识形态变革的启蒙。同时,当十月革命展现了另一条依靠庶民而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便开始成为了五四运动新的历史特征。尽管在一开始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转向由于缺乏组织和理论译介,仍然掺杂着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泛左翼的内容,但随着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逐步获得了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也开始接过了启蒙主义未竟的救亡图存的使命。(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蒋雁虹[4](2019)在《从“幼者本位”到“成人童话”——略论鲁迅的启蒙主义儿童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儿童文学观是以"立人"的启蒙观和"为人生"的文学观为根基的。鲁迅从"幼者本位"出发,对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出了理论上和创作上的贡献。五四之后,鲁迅"儿童本位"思想有所调整,他在关于"成人童话"的论述中更强调儿童的社会教育和启蒙。鲁迅儿童文学观注重思想上"有益"和艺术上"有味",二者统一于"立人"的目标下。从启蒙的意义上说,鲁迅对"成人童话"的肯定,是对"幼者本位"思想的深化和提升。(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新亚[5](2019)在《试论沈从文对启蒙主义女性观的反思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启蒙理性一方面为"妇女解放"提供理论依据、方向、功能,但另一方面却因其非历史性而使"妇女解放"难以在现实层面展开。沈从文能够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之外,关注到女性日常生活的具体性和历史性,认识到"权利"和"义务"在"妇女解放"中的意义;他能够在主张生命的超越性的同时,站在女性本位主义的立场上,体察女性的生理与心理本体。沈从文的女性观对国民性改造思想传统以及中国现代女性性别主体的建构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包大为[6](2019)在《“作新民”还是规训?——马克思对启蒙主义教育观及其历史机制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和政治是启蒙主义的两个主要历史表征:通过教育,启蒙哲人试图塑造出能够通过理性来把握永恒真理和道德原则的"新民";通过革命和民主的政治程序,启蒙哲人又试图将教育成果——"新民"及其"新习俗"转变为法律制度的基石,从而使得缺乏理性而又充满暴力的"旧历史"被永久地终结。但是,这一教育和政治互为前提的启蒙逻辑却在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政治经济秩序中遭遇了失落。为了让率先得到启蒙的体面阶层维持来之不易的"文明"体系,启蒙主义教育最终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相统一,将无产阶级规训为遵守资产阶级法权的"臣民"和符合资本增值需求的"产品"。在马克思的启蒙批判理论和后续发展中,揭示启蒙主义教育的规训本质不仅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更是为了启发面向全面自由解放的未来教育理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弓,张玉能[7](2018)在《审美民族性与德国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性和审美民族性是德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德国古典美学,因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在启蒙主义美学中,莱辛、赫尔德、歌德等都把审美民族性作为形成德意志民族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古典美学同样十分重视审美民族性,康德、席勒、黑格尔都把审美民族性作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象征。审美民族性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为止都是德国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来源于《文化发展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宿珊[8](2018)在《李光洙文学作品中启蒙主义文学观的表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光洙作为朝鲜近代文学的先驱作家,享有无数赞美与批判,是风靡一时的人物。李光洙在文学上提出了许多新概念,也影响了很多作家的创作,对于朝鲜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同时也奠定了韩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李光洙的小说及作品代表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其中,启蒙主义是李光洙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观。(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18期)
丰云,仲冲[9](2018)在《启蒙主义映照下的新故乡叙事——论袁劲梅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故乡书写是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新世纪以来,华人移民渐趋成为跨国移民。持续性的跨界生活,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通讯,使得他们对母国与定居国几乎实现了同步嵌入,也使得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定位有了很多变化。故乡以新的方式回归到新移民的现实版图中。在巨变的故乡与文化异质的定居国之间的频繁切换中,新移民作家的故乡书写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在新的故乡书写中,袁劲梅的写作是独具个性的。她的叙事追求始终都落脚在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国民性批判、民族文化批判上面,试图借助异域文化的他山之石,以攻故乡传统伦理和民族心理积淀中的痼疾与沉珂。这种强烈的现代启蒙冲动背后是对故国故乡的绵厚情感以及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刘晓丽[10](2018)在《错置的启蒙主义者——伪满洲国时期作家古丁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北方的日本非正式殖民地(informal colony)伪满洲国~②《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四期(1937年2月)刊出了"鲁迅语录",《明明》杂志第二卷第二期(1937年11月)刊出了"鲁迅纪念特辑"系列纪念文章和《鲁迅着作解题》长篇译文,"艺文书房"出版单行本《一代名作集——鲁迅集》(1942),这些活动都是由一位名叫古丁的伪满洲国青年文人主导。古丁,何许人?他与鲁迅有怎样的关联?他在伪满洲国处于何种地位?(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启蒙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恩格斯青少年时期在接受宗教保守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母亲和外祖父以及中学老师良好的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影响,受到德国民主主义运动和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使他逐步地接受了启蒙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早期的启蒙主义世界观主要表现为:向往理性自由,热烈地讴歌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对德国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厌恶宗教虔诚主义,揭露了宗教虔诚主义的伪善和粗暴;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蒙主义世界观在促使恩格斯的思想从接受宗教保守主义转向自由民主主义再转向黑格尔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启蒙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复生.“幸存者”与“债权人”:“30末”学人的启蒙主义——以洪子诚、钱理群、李陀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9
[2].郭大俊,张锴.论恩格斯早期启蒙主义世界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包大为.从启蒙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向与内在动力[J].浙江社会科学.2019
[4].蒋雁虹.从“幼者本位”到“成人童话”——略论鲁迅的启蒙主义儿童文学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马新亚.试论沈从文对启蒙主义女性观的反思与突破[J].中国文学研究.2019
[6].包大为.“作新民”还是规训?——马克思对启蒙主义教育观及其历史机制的批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张弓,张玉能.审美民族性与德国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J].文化发展论丛.2018
[8].宿珊.李光洙文学作品中启蒙主义文学观的表现研究[J].牡丹.2018
[9].丰云,仲冲.启蒙主义映照下的新故乡叙事——论袁劲梅的创作[J].华文文学.2018
[10].刘晓丽.错置的启蒙主义者——伪满洲国时期作家古丁论[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