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洲粮食作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粮食作物,美洲,玉蜀黍,番薯,作物,玉米,甘薯。
美洲粮食作物论文文献综述
曹茂[1](2016)在《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与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云南少数民族在农业科技文化对外交流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他们从印缅道引入了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这些粮食作物也许从口感上比不上水稻和小麦,但是通过推广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等高产粮食作物,不仅让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5期)
王胜鹏[2](2015)在《清代四川美洲粮食作物的传种及对饮食产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大规模传入中国。随着清中后期四川人口的膨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玉米、番薯、马铃薯在四川也得到了广泛传种,并对民众日常粮食结构、饮食品种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曹玲[3](2005)在《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我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亩产量提高和粮食总产量增加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动情况考察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又从山区开发、粮食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考察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05年03期)
曹玲[4](2005)在《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一些海外新作物先后被引入我国,其中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叁种来自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尤为重要。随着它们的推广种植,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压力,也使我国的粮食作物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我国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结构,决定了我国人民主食以粮食作物(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05年03期)
曹玲[5](2004)在《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我国学术界五十年来有关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传播和影响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分别对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传播问题以及它们对我国产生的巨大影响问题做出总结 ,并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以及今后研究中应该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04年02期)
曹玲[6](2003)在《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于明中叶陆续传入我国,为我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这叁种作物为中心,探讨从明中叶至民国时期,它们在我国的引入、传播及利用,并重点研究它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叁种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途径历来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本文以明清时期地方志资料和农史典籍记载为依据,分析归纳了各条路线的传入历程,并分区域考察了它们在我国的传播情况,总结出其传播分布基本特征。又详细介绍了我国劳动人民对这些作物的多种利用方式,揭示了它们对我国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叁种作物的传入和推广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亩产量提高和粮食总产量增加叁方面考察它们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动情况;又从粮食商品化、山区开发、经济作物种植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考察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在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叁是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本文从考察清代人口增长情况出发,结合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特征分析其内在联系。四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用方志中大量资料以说明当时由于垦种玉米引起的环境恶化导致农业生产率降低的情况。总之,明清时期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传播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是从饮食角度考察分析这叁种外来作物产生的影响,在美洲粮食作物广泛推广的数百年间,首先成为山区人民的主食,也使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主食结构发生了改变,玉米和番薯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多种传统低产杂粮的种植,在向来以稻麦黍稷为主要作物的传统农业区成为杂粮的主力军,为贫苦农民的饮食生活提供了更为廉价的选择。玉米番薯成为贫民的主粮,反映了农业危机的加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粮贸易。通过分析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了解由美洲粮食作物带来的我国劳动人民饮食体系变化,使这些作物进一步为当今人民生活服务。(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张箭[7](2001)在《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指出某种作物传入某国有几层意思。接着,用主要篇幅论述美洲叁大 粮食作物玉米、土豆、甘薯的被“发现”、传播和在世界各地的扩展;肯定欧洲人 的传播之劳;认为它们在欧洲的传播一般经历了被收藏,在庭院试种供医药学家和 植物学家研究,被误会和歧视,逐步进入餐桌和食槽等几个时期。本文也考释美洲 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路线、时间、方式和中国文献对它们的最初记载,厘清了一些 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本文最后总结出美洲粮食作物所具有的许多 优点,高度评价了美洲粮食作物的驯化、传播和进一步改良在人类历史上和世界范 围内的重大意义和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01年03期)
张筠青[8](1994)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长达7000多年的农作物种植史中,除自己培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外(据统计,全球660余种农作物中约有130多种起源于我国),还从国外引进许多作物。如从16世纪初起引入了美洲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大规模种植。这些高产又易于栽培的作物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学者们称此为中国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以下接引种的先后分别简介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简史。(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1994年03期)
美洲粮食作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大规模传入中国。随着清中后期四川人口的膨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玉米、番薯、马铃薯在四川也得到了广泛传种,并对民众日常粮食结构、饮食品种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洲粮食作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曹茂.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与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
[2].王胜鹏.清代四川美洲粮食作物的传种及对饮食产生的影响[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
[3].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古今农业.2005
[4].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5
[5].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4
[6].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
[7].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J].中国农史.2001
[8].张筠青.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J].生物学教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