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乳酸聚乙二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聚物,聚乳酸,胶束,相容性,羟基,乙醇胺,硅烷。
聚乳酸聚乙二醇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娟,刘玉,李阳,和龙,苟马玲[1](2019)在《奈妥吡坦-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DLLA)提高奈妥吡坦(netupitant)的水溶性,为开发获得一种奈妥吡坦注射液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奈妥吡坦的mPEG-PDLLA纳米粒(NT/mPEG-PDLLA-NPs),以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处方(奈妥吡坦与mPEG-PDLLA的药质比)和工艺(成膜温度和时间)。采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NT/mPEG-PDLLA-NPs的粒径、电位、形态进行表征,采用MTT法对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进行表征。结果 NT/mPEG-PDLLA-NPs的最佳处方和工艺为:奈妥吡坦与mPEG-PDLLA药质比为1∶6,成膜温度为55℃,成膜时间为30 min。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NT-mPEG-PDLLA-NPs呈淡蓝色透明液体,载药量为14%,药物质量浓度高达10 mg/mL,平均粒径58 nm,电位-0.29 mV,电镜下观察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颗粒,药物包载未显着改变奈妥吡坦的细胞毒性。结论成功制备了NT/mPEG-PDLLA-NPs,显着提高了奈妥吡坦的水溶性(10 mg/mL),为开发奈妥吡坦的可注射制剂提供了潜在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波,李祥奎,王华,文之远[2](2019)在《包裹罗哌卡因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植入坐骨神经周围的缓释性能与组织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组采用乳化溶剂挥发O/W法制备了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体外实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药效学与缓释性能。目的:进一步观察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的体内缓释性能与组织相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O/W法制备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将150只雄性Wistar大鼠(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随机分3组处理:空白对照组(n=50)一侧坐骨神经周围间隙植入未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普通药物组(n=50)一侧坐骨神经周围间隙注射盐酸罗哌卡因,缓释药物组一侧坐骨神经周围间隙植入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普通药物组与缓释药物组的罗哌卡因剂量相同。给药后10,30min及1,3,5,7,10,15,30,48h,利用热踏板实验评估大鼠坐骨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提尾实验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运动阻滞情况,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术后1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组织学观察坐骨神经组织与其周围肌肉组织及心、肝、肺、肾、脾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实验已获得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普通药物组给药后30 min后出现坐骨神经感觉与运动阻滞,7 h时感觉阻滞消失,10 h时神经阻滞消失;缓释药物组给药后3 h出现坐骨神经感觉与运动阻滞,48 h时神经阻滞消失;②普通药物组血浆罗哌卡因浓度逐渐升高,至给药1 h时药物浓度到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且较迅速,至7 h时已检测不到;缓释药物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至3 h时上升幅度较大,至10 h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48 h维持在较低的浓度;③缓释药物组大鼠未出现呼吸抑制、惊厥、窒息或死亡等中毒表现,切口均正常愈合,大鼠体质量增加值未受影响,心、肝、肺、肾、脾等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的结构异常与病理改变,给药侧肌肉组织未见明显的坏死、感染与组织纤维化,神经组织也未见明显病理变化;③结果表明,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具有良好的动物体内缓释性能与组织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陈卫,陈莉,刘小艳,杜鹏飞,季文君[3](2019)在《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中细菌内毒素动态显色定量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细菌内毒素动态显色定量方法。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的要求,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细菌内毒素标准品或供试品,制备标准品或供试品系列溶液,并以内毒素检查用水作为阴性对照,分别与动态显色鲎试剂反应,采用酶标仪自动记录各溶液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各溶液中内毒素的含量。通过标准曲线的可靠性实验,供试品的干扰实验以及方法的精密性和准确性验证实验,建立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中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初步应用。结果: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中,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lgT=-0.27 lgC+5.98,r>0.999,干扰实验中,供试品用水浓度0.625 mg·mL~(-1)(稀释40倍)时对内毒素(终浓度为0.25 EU·mL~(-1))的干扰作用较小,回收率接近100%。标准曲线各浓度点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均<7%,加入各浓度的内毒素标准品的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均<5%,回收率在94%~112%之间,检测供试品3批,内毒素含量结果均小于限值,阳性回收率在97%~105%之间。结论:本法可用于定量检测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中的细菌内毒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品标准》期刊2019年03期)
李佳琪,秦璐,郑煌亮,李晓然,MICHAEL,Moehwald[4](2019)在《聚乙二醇磷脂包裹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防止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PLGA)微球体系在肺部缓控释递药系统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肺巨噬细胞的吞噬清除极大地限制了药物在肺深部的长期滞留。为规避肺巨噬细胞清除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种经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olyethylene glycol-distearoyl-glycero-phosphoethanolamine,PEG-DSPE)包裹的PLGA微球,并探究了PEG-DSPE链长及比例对巨噬细胞摄取的影响。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经膜乳化联合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各PLGA微球制剂,粒径控制为3~5μm、包封产率大于90%。在细胞液中孵育48 h后,荧光素体外泄漏量低于1.5%,排除了游离荧光素对细胞摄取的干扰。选用鼠源性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各制剂对细胞均无毒性。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与未包裹制剂相比,高低比例(PEG-DSPE/PLGA 1∶1、0.25∶1) PEG_(5000)-DSPE、PEG_(10000)-DSPE包裹均可显着减弱巨噬细胞对粒子的吞噬作用。对于PEG_(2000)-DSPE包裹微球,可通过增加PEG在粒子表面的比例达到逃逸巨噬细胞吞噬的效果。综上, PEG-DSPE链长及比例是影响巨噬细胞摄取的关键因素,在肺部缓控释递药系统中,可通过选用高分子量PEG-DSPE (PEG_(5000)-DSPE、PEG_(10000)-DSPE)或高比例(PEG-DSPE/PLGA 1∶1)的PEG_(2000)-DSPE包裹微球,达到逃逸肺巨噬细胞吞噬、延长药物肺内滞留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荣烨[5](2019)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二醇叁嵌段共聚物囊泡药物缓释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随着医药迅速发展,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可降解性,因而成为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聚乳酸(PLA)和聚乙二醇(PEG)的共聚物已用于生物医学工程,包括手术缝合线、心脏封堵器、骨支架、药物缓控释载体和组织工程支架等。近几年,研究者们对由两亲性叁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囊泡药物缓释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囊泡具有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在肿瘤部位可以实现高浓度积累,同时满足体内长循环的要求。囊泡具有“亲水-疏水-亲水”叁层结构,因此可同时包载亲、疏水两种水溶性不同的药物。因此,研究两亲性叁嵌段共聚物囊泡的药物缓释并将其应用于癌症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本文以mPEG为引发剂,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通过丙交酯开环聚合反应得到PEG-PLA二嵌段共聚物,PEG-PLA二嵌段共聚物末端炔烃化后再与PEG-N_3反应得到PEG-PLA-PEG叁嵌段共聚物。利用~1H NMR、GPC等方法研究了叁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及结构、分子量及热力学性质等。通过共溶剂蒸发法制备囊泡,借助TEM、DLS等观察囊泡的形态和尺寸。本课题选用两种水溶性不同的药物,疏水性紫杉醇和亲水性顺铂,利用透析法进行载药,叁嵌段共聚物囊泡的包封率、载药量以及载药后的药物释放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测试。为了检验所合成叁嵌段共聚物材料的毒性,进行了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以及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根据一系列实验数据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对PEG-PLA-PEG叁嵌段共聚物囊泡进行了体外降解实验,使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模拟体内环境,通过透射电镜(TEM)、粒径(DLS)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叁嵌段共聚物材料的降解行为。综上得出以下结论,PEG-PLA-PEG叁嵌段共聚物通过共溶剂蒸发法自组装形成囊泡,载药性能较好,且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药物释放曲线趋于平稳。囊泡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论是细胞、血液相容性评价,还是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都指示该自组装形成的囊泡是比较理想的临床药物缓释体系。同时,囊泡载药体系两种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都比较高,药物在一周内的释放曲线较平稳,没有明显的突释现象。另外,当疏水段的长度较短时,疏水性药物释放速率较快。降解实验显示叁嵌段共聚物囊泡在45天时降解较完全,PLA疏水链段降解时间取决于链段的长度,如果PLA链段比例较高,则降解时间延长,结构崩解趋于缓慢。(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2)
龚勇吉[6](2019)在《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LA-PEG-PLA叁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水中能形成水凝胶,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重大应用潜力。形成PLA-PEG-PLA水凝胶的驱动力有疏水作用和立构络合作用两种,PLA链段间的立构络合作用可在水凝胶内部构成立构络合的交联网络,形成物理机械性能较好立构结晶水凝胶。因此,研究PLA-PEG-PLA叁嵌段共聚物的结晶可为水凝胶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含立构结晶结构的水凝胶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相对较好,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需求,LAP由于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水中可分散成物理交联网络的无机凝胶,稳定性较好。选用LAP作为纳米填料制备的纳米立构复合水凝胶能提高水凝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为生物材料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得到主要结论如下:本文制备了不同链段长度和比例的PLLA-PEG-PLLA叁嵌段共聚物,通过FT-IR、NMR、GPC确认共聚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通过DSC、XRD、POM测试研究链段长度和链段比例对于共聚物中PEG链段的结晶、PLLA链段的同质结晶的结晶性能的影响,发现了叁嵌段共聚物中PLA和PEG链段的结晶受限机理。通过改变PLLA-PEG-PLLA/PDLA-PEG-PDLA立构复合体中PLA链段的长度、叁嵌段共聚物的异构体比例,研究发现立构复合体的比例越接近50:50,从熔体冷却结晶更倾向于SC晶体的形成,且SC晶体的形成会限制HC晶体的形成。PLA链段的长度越长,SC晶体的结晶就越容易,结晶度越高。SC晶体的形成受PDLA链段的长度影响较大,比例其次。选用LA_(44)~(0.8)EG~2_(56)LA_(44)~(0.8)叁嵌段共聚物与LAP复合制备出不同LAP浓度的纳米立构复合水凝胶,发现不含LAP的立构复合水凝胶表现出了温敏性溶胶-凝胶相转变,含LAP的复合水凝胶在低温下就能发生凝胶。随着温度的升高,所有的复合水凝胶的表现出温敏性力学变化。对复合水凝胶的结构研究发现,低浓度的LAP的加入阻碍了HC晶体的形成,高浓度的LAP促进HC晶体的形成。PEG链段和LAP纳米粒子存在着氢键的相互作用。LAP的加入使复合水凝胶的内部结构变得更为密实。复合水凝胶的模量主要受到LAP浓度的影响,HC晶体和SC晶体的形成对于复合水凝胶模量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丽英[7](2019)在《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嵌段共聚物由于其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但嵌段共聚物的许多性质,如药物渗透性、生物降解性能及机械性能等,均受其结晶行为与结晶结构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局限于较小分子量PEG与PLLA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而对不同结构、不同分子量的PEG与PLLA共聚物及共混物的性能尚研究不多。本文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和3种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不同手性结构的丙交酯(L-或D-Lactide)开环聚合,合成一系列的嵌段共聚物,包括MPEG-PLLA、PEG-PLLA和MPEG-PDLA、PEG-PDLA。并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MPEG-PLLA/MPEG-PDLA、PEG-PLLA/PEG-PDLA共混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对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了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对PEG和PLA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PEG-PLLA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变化显着影响了PEG和PLLA的熔融和结晶行为。先结晶的PLLA会阻碍PEG的结晶过程,限制作用随PLLA分子量增加而增大,双嵌段共聚物(MPEG-b-PLLA)中MPEG受到的限制作用会小于叁嵌段共聚物(PLLA-b-PEG-b-PLLA)。(2)对于PLLA嵌段,熔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结晶度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降温结晶过程中,PEG嵌段可作“溶剂”降低共聚物体系的粘度,增强PLLA的链段活动能力,进而影响PLLA的结晶过程。PEG的引入会降低PLLA的熔点,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熔点降低效应越明显。嵌段共聚物中PEG的结构对PLLA嵌段的平衡熔点影响比分子量更显着。(3)溶液结晶过程中,PEG和PLLA结晶会相互竞争形成。随着PLLA组分增加,PEG结晶受到的限制作用增大,反之,PLLA结晶也会受到PEG嵌段的限制。但是,各自的结晶结构均不随嵌段共聚物组成和结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对于共混物的溶液结晶过程,立体复合结晶(PLA SC)会优先形成,为PEG的结晶营造了受限环境。在较大分子量的共混物体系中,会出现聚乳酸单独结晶(PLA HC),PLA SC和PLA HC的形成受到PEG嵌段长度的影响,PEG嵌段长度的增加有利于PLA SC的形成。(4)熔融结晶过程中,PEG结晶主要受到PLA晶体的硬受限作用,与PLA形成HC或者SC结晶无关。PEG的“溶剂”作用增强了PLLA或PDL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随着“溶剂”含量增多,T_g向低温移动,冷结晶峰减小,同时也促进PLA SC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永潮,李翔宇,张清清,夏承皓,杨前程[8](2019)在《聚乙二醇含量对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乙二醇(PLA/PBS/PEG)叁相共混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平板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和简支梁冲击试验机分别研究了PEG含量对PLA/PBS(80/20)合金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EG组分能够降低PBS分散相的尺寸、均化尺寸分布、增加界面层厚度;随着PEG含量增加,PLA/PBS/PEG共混物复数黏度降低并且剪切变稀行为更加显着,共混物中PLA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冷结晶温度降低幅度随着PEG含量增加而增大,同时结晶度增加。动态力学热分析曲线显示PLA与PBS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说明PEG能够促进PLA与PBS的相容性。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PEG组分到PLA/PBS(80/20)共混物中,可以在拉伸强度降低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共混体系的韧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李智博[9](2018)在《立体复合聚乙二醇化聚乳酸涂层支架上调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储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原因之一,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发明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在心脏介入治疗当中,86%的患者选择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然而,在支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患者恢复效率和安全性的问题,包括慢性血管炎症以及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形成。其中,再狭窄是影响支架植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主要包括3个阶段。首先,在支架置入后的几分钟内,血小板就开始被激活、从而粘附能力增强并聚集,同时分泌各种促凝细胞因子,导致血栓形成。第二阶段多发生于在支架置入后几天到几周,处于损伤修复机制,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血管内皮撕裂损伤区,然后在病程中刺激靶组织。第叁阶段转为慢性或永久性炎症,一般持续数月。具体而言,一些平滑肌细胞会迁移到损伤区域并过度增殖,这增加了支架再狭窄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血栓形成,降低支架内的炎症反应以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则成为改善支架术后恢复不良的叁个主要方向。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寻找开发具有理想血液生物相容性并且可以同时载有多种药物(抗血栓、抗炎症反应及抗内膜细胞增生等)的合适聚合物,从而可提高生物相容性,进而可搭载不同药物进而改善支架术后风险。实验及测试方法:mPEG与右旋丙交酯制得mPEG-PDLA,纯化,加入3-异氰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合成了硅烷化mPEG-PDLA,通过质子核磁共振上进行表征;316不锈钢片表面处理。配制硅烷化PEG-PDLA的混合溶液,用DMSO-水溶液超声进一步出去表面物理粘附的mPEG-PDLA。(另配制50mg/ml的硅烷化PEG-PDLA和等聚乳酸单元的PLLA-PEG-PLLA混合,方法同上)。制作了4组样品,包括SS片、PS处理的SS片(PSSS)、mPEG-PDLA修饰的SS片(PEG-PLA-SS)和硅烷化的mPEG-PDLA PLLA-PEG-PLLA修饰的SS片(PEG-scPLA-SS),检测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测试:采用改性SS片接触角的表面表征:通过蒸馏水的固着液滴测量SS片改性表面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检测:纤维蛋白原粘附实验:BCA测定和扫描电镜图像评估改性和未改性SS片的蛋白质吸附能力。用BCA蛋白试剂盒定量测定溶液中未吸收纤维蛋白原的量。最后,将这些样品在真空中干燥过夜并溅射一薄层金以通过SEM成像。吸光度酶标仪(Biotek ELX808)用于纤维蛋白原吸附能力的定量分析。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评价SS片材表面改性前后的血小板粘附和活化抗血栓性能。细胞相容性,定量测定SS片材的FLU负载含量,以获得FLU负载效应。实验结果:表面表征:共振峰的出现证明了mPEG-PDLA和PLLA-PEG-PLLA的成功合成。吸附纤维蛋白原的定量:PEG-scPLA-SS片处理过的溶液显示出了最高的未吸收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用原始样品处理的浓度高多达40%。血小板活化和黏附的定量:mPEG-scPLA-SS片层显示血小板活化水平远远低于为改性SS片。载药量:在PS-SS和PEG-PLA-SS表面可以观察到很少的荧光素分子,而PEG-scPLA-SS片则表现出更强的荧光素强度。细胞相容性:PEG-scPLA-SS片层表面能很好的黏附和增殖,活细胞数不断增加,明显高于用PS处理的SS片。实验结论:立体复合聚乙二醇化聚乳酸成功制备,可搭载药物,并且能成功接枝到SS片材表面,控制表面亲水性,显着改善血液相容性,而且不仅能很好地预防血栓,而且还能加速修复过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实验意义及应用价值:在目前的研究中,通过PS处理、硅烷化及PEG-scPLA的接枝,成功实现了SS片材的表面改性。PS处理用于在SS片材表面暴露更多的羟基,硅烷化过程为后续的聚合物接枝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反应位点。PEG-scPLA的成功表面改性是通过形成scPLA在SS片材表面获得稳定聚合物膜的原因。通过对各种修饰表面的HUVECs的蛋白吸附水平、血小板活化率、载药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得出PEG-scPLA修饰的SS片具有增强生物相容性、上调DLE、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最佳综合性能,为冠心病的近期治疗铺平了道路。具有药物高包封能力的多功能scPLA支架可作为一个有前景的平台,用于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包括组织工程、药物输送以及抗微生物治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张琪[10](2018)在《聚乙二醇-聚乳酸-20(S)羟基胆固醇纳米胶束成骨性能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载20(S)-羟基胆固醇mPEG-PLA聚合物胶束(20(S)-hydroxycholesterol loaded mPEG-PLA polymeric micelles,20(S)-OXY-PM)的制备工艺及该载药剂型的体外缓释效果;探讨20(S)-OXY-PM体外诱导成骨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为载20(S)-羟基胆固醇mPEG-PLA纳米胶束在骨再生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 1.采用纳米沉淀法以两亲性嵌段聚合物mPEG-PLA为载体制备20(S)-OXY-PM。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出适合本实验研究的合成条件。采用动态光散射仪、透射电镜、高效液相色谱表征20(S)-OXY-PM物理特性,检测其缓释能力。2.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M2-10B4为细胞实验模型,通过MTS细胞活力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活性比色测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茜素红染色、qRT-PCR、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ALP活性、细胞分化形态、矿化沉积能力、成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使用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巴胺,采用Westernblot检测Gli1表达,以初探20(S)-OXY-PM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适合本实验的合成条件为:有机溶剂采用DMSO,有机相与水混合转速为500rpm,初始投药量为药物与载体质量比2:10。DLS检测胶束粒子平均粒径为58.94nm,多分散系数0.11,Zeta电势-9.95mV。TEM观察载药胶束粒子近似球形。采用此方法合成的载药胶束载药量为10.79%,包封率为60.46%,体外缓释时间达120小时,释放较缓慢。2.MTS检测结果显示空胶束对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影响,20(S)-OXY会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呈现出剂量依赖性。ALP检测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相同浓度时,20(S)-OXY-PM组较20(S)-OXY组ALP活性、细胞的矿化能力提高,且高浓度20(S)-OXY-PM组效果最为明显。倒置相差显微镜记录结果可见,相同浓度时,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形态转变20(S)-OXY-PM组较20(S)-OXY组明显,药物浓度高细胞形态变化更大。高浓度20(S)-OXY-PM组和20(S)-OXY组明显上调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OSX、ALP、OCN表达,且20(S)-OXY-PM组上调更显着。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0(S)-OXY-PM组较20(S)-OXY组OCN分泌增多,高浓度20(S)-OXY-PM组更明显。Western blot检测Gli1表达发现20(S)-OXY-PM组高于20(S)-OXY组,加入环巴胺会抑制两组上调Gli1表达的效果。结论可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20(S)-OXY-PM,此载药剂型可以明显的延长20(S)-OXY的释放时间。载20(S)-羟基胆固醇m PEG-PLA纳米胶束较单纯20(S)-羟基胆固醇有更好的诱导成骨分化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载药胶束长期稳定的释放20(S)-羟基胆固醇,并有助于药物与细胞膜Smo受体结合,激活促成骨分化的Hedgehog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2)
聚乳酸聚乙二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研究组采用乳化溶剂挥发O/W法制备了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体外实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药效学与缓释性能。目的:进一步观察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的体内缓释性能与组织相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O/W法制备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将150只雄性Wistar大鼠(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随机分3组处理:空白对照组(n=50)一侧坐骨神经周围间隙植入未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普通药物组(n=50)一侧坐骨神经周围间隙注射盐酸罗哌卡因,缓释药物组一侧坐骨神经周围间隙植入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普通药物组与缓释药物组的罗哌卡因剂量相同。给药后10,30min及1,3,5,7,10,15,30,48h,利用热踏板实验评估大鼠坐骨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提尾实验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运动阻滞情况,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术后1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组织学观察坐骨神经组织与其周围肌肉组织及心、肝、肺、肾、脾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实验已获得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普通药物组给药后30 min后出现坐骨神经感觉与运动阻滞,7 h时感觉阻滞消失,10 h时神经阻滞消失;缓释药物组给药后3 h出现坐骨神经感觉与运动阻滞,48 h时神经阻滞消失;②普通药物组血浆罗哌卡因浓度逐渐升高,至给药1 h时药物浓度到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且较迅速,至7 h时已检测不到;缓释药物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至3 h时上升幅度较大,至10 h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48 h维持在较低的浓度;③缓释药物组大鼠未出现呼吸抑制、惊厥、窒息或死亡等中毒表现,切口均正常愈合,大鼠体质量增加值未受影响,心、肝、肺、肾、脾等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的结构异常与病理改变,给药侧肌肉组织未见明显的坏死、感染与组织纤维化,神经组织也未见明显病理变化;③结果表明,包裹罗哌卡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具有良好的动物体内缓释性能与组织相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乳酸聚乙二醇论文参考文献
[1].王淑娟,刘玉,李阳,和龙,苟马玲.奈妥吡坦-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吴波,李祥奎,王华,文之远.包裹罗哌卡因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植入坐骨神经周围的缓释性能与组织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陈卫,陈莉,刘小艳,杜鹏飞,季文君.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中细菌内毒素动态显色定量方法的建立[J].中国药品标准.2019
[4].李佳琪,秦璐,郑煌亮,李晓然,MICHAEL,Moehwald.聚乙二醇磷脂包裹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防止肺泡巨噬细胞吞噬[J].药学学报.2019
[5].李荣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二醇叁嵌段共聚物囊泡药物缓释体系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6].龚勇吉.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王丽英.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8].杨永潮,李翔宇,张清清,夏承皓,杨前程.聚乙二醇含量对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李智博.立体复合聚乙二醇化聚乳酸涂层支架上调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储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张琪.聚乙二醇-聚乳酸-20(S)羟基胆固醇纳米胶束成骨性能的体外研究[C].2018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