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齿原甲藻论文_曹永中,崔灵周,姚炜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具齿原甲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赤潮,海域,东海,浙江,生长率,舟山,温州市。

具齿原甲藻论文文献综述

曹永中,崔灵周,姚炜民[1](2007)在《温州市近岸海域具齿原甲藻密度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4年5月温州市洞头列岛附近海域赤潮发生过程相关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COD、PO4-P和Chl-a的温州市近岸海域赤潮优势种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密度线性预测模型,并以2003年该赤潮监控区相关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可靠性,预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6.90%、最小仅为2.10%。(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唐静亮,毛宏跃,过美蓉[2](2006)在《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沿海海域的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数106/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03期)

唐静亮,毛宏跃,过美蓉[3](2005)在《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的1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密度106个/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韩志国,雷腊梅,韩博平[4](2005)在《光-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快速光曲线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脉冲振幅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了光-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的快速光曲线变化。在光-暗循环中2种藻的快速光曲线呈周期性变化,但具齿原甲藻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始终快于叁角褐指藻,前者是后者的1.8—2.6倍。照光后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的光合参数α和Pm迅速上升到最大值,在随后的光照期间α和Pm逐渐下降,经12h暗适应后恢复到初始值,呈明显的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受外界光强和生物节奏双重调节。光系统Ⅱ的有效量子产量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升高而下降,但在光照期间PAR较低时存有效在量子产量随PAR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可能是由“状态转换”或叶绿体呼吸引起的。在光-暗循环中,2种藻的α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说明利用固定光合参数计算初级生产力得到的误差中α的贡献较大。(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陈炳章,王宗灵,朱明远,李瑞香[5](2005)在《温度、盐度对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菌条件下,单种培养具齿原甲藻以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了 5 个温度梯度和 6个盐度梯度,并计算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藻细胞在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实验结果表明:具齿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盐范围分别为22 ℃和25~31。温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盐度的要明显得多,而且藻生长的最适盐度有随着温度升高向低盐度偏移的趋势。同时,实验研究了同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并与具齿原甲藻进行了比较,以试图探讨东海大规模爆发具齿原甲藻赤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05年01期)

陈国斌,李奶姜,戴红[6](2003)在《福建闽东海域具齿原甲藻赤潮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2002年5月闽东海域一次大面积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湖区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密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水文气象因子对赤潮区具齿原甲藻密度影响不大,但影响赤潮面积的消长;水化因子中对赤湖区具齿原甲藻密度影响明显的因子有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具齿原甲藻密度与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39X-1.77,Y1.55X-0.56.活性磷酸盐是本次赤潮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3年04期)

王金辉,黄秀清[7](2003)在《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海域 ,2 0 0 0~ 2 0 0 2年连续 3年的 5月发生罕见的大规模赤潮 ,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 ,为了解该种的生态特征及赤潮频发原因 ,本文分析近年赤潮应急监测资料及野外生态调查资料 ,结果表明 ,该种适温、适盐范围分别为 15~ 2 5℃和 14~ 32 ,最适温度、盐度分别为 18~ 2 2℃和 2 2~31.该种运动能力较强 ,在海流交汇的紊乱水体中具有强适应能力 ,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 .水温、硝酸盐含量、海流及上升流、磷限制环境下的种间竞争优势对诱发和维持赤潮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7期)

吕颂辉,张玉宇,陈菊芳[8](2003)在《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 ,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 (CCMP)的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dentatum )藻株 (CCMP15 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类 .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可以认为发生在我国东海水域的赤潮原甲藻种类是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dentatum) ,而非新种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7期)

王金辉[9](2003)在《东海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至今连续叁年的5月在东海的舟山海域发生大规模红褐色具齿原甲藻赤潮。在赤潮监测中对该种的形态及习性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分布于盐度较高的水域,5月份是繁殖盛期易发生赤潮,在河口低盐水域和高温季节不易发生赤潮,具齿原甲藻赤潮在近几年频繁发生与东海沿岸富营养化加剧有关。具齿原甲藻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使得它们在获得光能、营养盐方面更具优势,在低磷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对于大规模赤潮发生的原因、富营养化的贡献、种间竞争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蔡燕红,项有堂[10](2002)在《舟山海域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 2 0 0 1年 5月对舟山海域赤潮区的一次综合性调查 ,对赤潮生物、及其与各个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赤潮生物是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dantatum) ;赤潮的发生主要与舟山海域特有的水文气象条件、潮流、营养盐等因子密切相关 ;赤潮生物的数量与表层水体中的DO、pH呈很好的正相关 ,与无机氮呈负相关 ;该赤潮以无机氮为营养盐主导因子 ,并且NH4+ 是赤潮生物吸收无机氮的主要形式。(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具齿原甲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沿海海域的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数106/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具齿原甲藻论文参考文献

[1].曹永中,崔灵周,姚炜民.温州市近岸海域具齿原甲藻密度预测模型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7

[2].唐静亮,毛宏跃,过美蓉.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

[3].唐静亮,毛宏跃,过美蓉.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韩志国,雷腊梅,韩博平.光-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快速光曲线的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05

[5].陈炳章,王宗灵,朱明远,李瑞香.温度、盐度对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的比较[J].海洋科学进展.2005

[6].陈国斌,李奶姜,戴红.福建闽东海域具齿原甲藻赤潮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J].台湾海峡.2003

[7].王金辉,黄秀清.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

[8].吕颂辉,张玉宇,陈菊芳.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03

[9].王金辉.东海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及其特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0].蔡燕红,项有堂.舟山海域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2002

论文知识图

月7日具齿原甲藻密度分布光-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原光-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细菌产黄色色素作用下具齿原甲藻...光2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光-暗循环中叁角褐指藻(□)和具齿原

标签:;  ;  ;  ;  ;  ;  ;  

具齿原甲藻论文_曹永中,崔灵周,姚炜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