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效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增效剂,浓密,纳米,质体,抑菌,湖北省。
增效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茜,刘娟红,吴爱祥,王洪江,付士峰[1](2019)在《浓密增效剂对尾砂料浆浓密性能的影响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膏体充填技术中添加絮凝剂对尾砂浓密后浓度提高有限,且屈服应力增大,流动性降低等问题,研究了絮凝剂-浓密增效剂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尾砂膏体充填料浆浓度,降低料浆屈服应力,并从微观角度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沉降与流变试验发现,最佳添加工艺为加入絮凝剂沉降完毕后再加入浓密增效剂,固相质量分数可提高8.57%~10.13%,同时屈服应力降低6.68~12.85 Pa;多组分浓密增效剂不仅能降低单耗与成本,还可以提高膏体充填材料的抗压强度;灰砂质量比1∶12并添加浓密增效剂的膏体充填材料28 d抗压强度为2.5 MPa,与灰砂质量比1∶6未添加浓密增效剂的膏体充填材料强度相差小于20%;通过总有机碳(TOC)吸附试验与Zeta电位试验发现,浓密增效剂具有吸附与分散的作用,会打开絮凝结构,释放絮团间水,从而提高尾砂浓度,并改善尾砂颗粒的流动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静静,魏永利,辛义周,马传江[2](2019)在《中药醋炙增效减毒机理的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醋炙法多用于具有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功效的中药。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疏肝解郁、散瘀止痛中药的作用,降低峻下逐水中药的毒性。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化学、药理和毒理角度对醋炙增效减毒的机理进行总结论述,为醋炙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姚俊伟[3](2019)在《嘧菌酯纳米剂型构建及其提质增效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是保障国家粮食稳定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传统农药剂型由于对靶标作物的叶面沉积与剂量传输效能不高,在喷施过程中容易造成液滴滚落、粉尘飘移、分散性差,导致农药大量流失,有效利用率偏低,从而引发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嘧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难溶性杀菌剂,也是2016年销售额第一的广谱、高效杀菌剂,对作物真菌所引起的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纳米技术创制低成本、水溶性农药新剂型,提高难溶性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强喷施后在作物叶面的浸润性与滞留量,进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是实现农药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嘧菌酯为研究对象,采用湿法介质研磨制备了嘧菌酯纳米混悬剂、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粒径可控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并对所构建的纳米剂型进行了物理化学表征、生物活性评价及抑菌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湿法介质研磨制备了6%嘧菌酯纳米混悬剂,水合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和zeta电位分别是238.1±1.5 nm、0.17±0.02和-31.8±0.3 mV。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嘧菌酯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的棒状或菱形。嘧菌酯纳米混悬剂在25℃、4℃和54℃,经过14天存储后,嘧菌酯分解率分别为2.05%、1.37%和2.91%,均低于5%。嘧菌酯纳米混悬剂在黄瓜和甘蓝叶片上的接触角小于市售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s,WDG),同时滞留量均大于市售水分散粒剂(WDG-A和WDG-B),且呈现出显着性差异。2.嘧菌酯纳米混悬剂、WDG-A和WDG-B在体外模拟溶出速率实验显示,0.5 h叁者有效成分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52.88%、36.01%和27.56%,该结果表明纳米化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与溶出速率。嘧菌酯纳米混悬液、WDG-A和WDG-B对葡萄源尖孢镰刀菌的致死中浓度(medial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分别是1.4243μg/mL、2.4668μg/mL和2.4221μg/mL。纳米混悬剂处理使完整、隔膜清晰的葡萄源尖孢镰刀菌菌丝变薄且隔膜轮廓变模糊,同时使菌丝细胞壁破损,表面呈现出褶皱,破坏菌丝的细胞完整性。嘧菌酯纳米混悬剂使葡萄源尖孢镰刀菌可溶性总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着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嘧菌酯纳米混悬剂会降低葡萄源尖孢镰刀菌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对菌体造成氧化损伤。在600μg/mL施药剂量下,嘧菌酯纳米混悬剂处理对黄瓜幼苗期无药害症状出现,该剂量下对幼苗期的黄瓜安全。3.采用膜乳化溶剂挥发法,以天然高分子材料聚乳酸为载体,制备了粒径可控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Microspheres,MS),载药球体表面光滑,分散性好。所制备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MS1、MS2和MS3水合平均粒径分别为130.9±0.2 nm、353.4±6.3 nm和3078.0±336.6 nm。嘧菌酯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与粒径呈正相关。然而,嘧菌酯在微球中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率与其粒径成反比。嘧菌酯聚乳酸微球MS1在4℃、25℃和54℃叁种温度下进行14天稳定性测试,嘧菌酯有效成分分解率均低于5%。嘧菌酯聚乳酸微球MS1、MS2和MS3在黄瓜和甘蓝叶片上的接触角随着粒子粒径的减小而变小,表明减少嘧菌酯微球的粒径能够改善黄瓜和甘蓝叶片的润湿性,进而增强其粘附性。4.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速率与微球粒径成负相关。颗粒越小,药物释放速率越快,相应的累计释放量越大。就不同粒径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而言,粒径130.9nm微球MS1对白菜炭疽菌的LC_(50)最小,其抑菌活性最高,相对毒力为粒径3078 nm微球MS3的10.11倍。基于香豆素-6荧光标记的不同粒径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的菌丝体跨膜转运率分析,MS1和MS2在白菜炭疽菌菌体内香豆素-6荧光值分别约为MS3的7.25和3.13倍。通过对白菜炭疽菌菌体内活性氧所标记的2’,7’-二氯荧光素(2’,7’-dichlorofluorescin,DCF)荧光倒置显微成像分析和荧光定量测定,白菜炭疽菌菌体DCF荧光信号强度与微球粒径大小存在依赖性,菌体氧化损伤程度与微球的粒径呈负相关。因为嘧菌酯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和跨膜运输能力与微球的粒径存在负相关性,所以随着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粒径变小,白菜炭疽菌菌体内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减少,菌体SOD、CAT活性降低。嘧菌酯聚乳酸微球对菌体细胞造成严重氧化损伤,导致菌体细胞凋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5μg/mL和100μg/mL嘧菌酯聚乳酸微球(MS1)处理的生菜种子,生菜根中SOD和CAT活性显着降低,生菜根部受到氧化胁迫。(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31)
李雪娥[4](2019)在《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双极荷电机理与增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袋复合除尘器因其除尘效率高,压力损失小,适应性强,从而广泛应用于工业烟气颗粒污染物的净化。但传统电袋复合除尘器多采用粉尘单极荷电方法,单极荷电粉尘会因静电力黏附在滤料上,导致清灰困难甚至反电晕烧袋。为此,借鉴双极电除尘技术,提出一种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开展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双极荷电机理及增效特性研究,对促进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分析了线管双极荷电器电极结构及除尘机理。基于高斯电通量定理和迭加原理,建立了线管双极预荷电器的场强分布数学模型,并根据场强计算式得到了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荷电量及效率表达式。线管双极荷电器的技术特点是单电源可实现双极荷电,结构简单,双极预荷电效果良好。为验证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增效作用,开展了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与单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除尘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粉尘选用中位径为1.74μm的硅微粉。结果表明:在过滤风速3m/min、入口粉尘浓度2500mg/m~3条件下,当电场强度为6.0kV/cm时,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排放浓度为2mg/m~3,比单极电袋复合除尘器降低50%。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较单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粉尘透过率、压力损失分别降低25%和27%以上。经SEM分析滤料表面沉积粉尘的形态可知,相比于单极荷电,双极荷电后的粉尘凝并聚团现象更明显。对凝并粉尘进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凝并后双极荷电沉积尘的中位径为1.92μm,10μm以上粉尘的累积体积分数为10.91%,较单极荷电粉尘增大65.9%。说明双极荷电方式对细颗粒物具有更好的凝并作用,可提高除尘效率。为阐明双极荷电粉尘的减阻作用,采用自然堆积法测定粉尘的堆积密度。结果表明双极荷电粉尘的堆积密度小于单极荷电粉尘,证明粉尘双极荷电后会在滤料表面形成较蓬松的粉尘层,这将有助于降低滤料压力损失、提高清灰效果。(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静[5](2019)在《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平均每3秒全球增加一名AD患者,而我国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其发病机制复杂、靶点多样,治疗仍是难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色已成为治疗AD的首选,与靶点明确的西药联用不仅疗效显着而且降低不良反应。经过调查发现,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将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联用,但两药联用的量效关系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以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药学评价手段对其进行量效关系和物质基础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第一章文献研究本章系统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研究状况、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以及临床常用药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合应用的进展。第二章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两药联用抗阿尔茨海默病的量效关系研究第一节不同剂量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效应研究本节采用多因素损伤复制小鼠痴呆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G、D、GD 0.5 ×、GD 1 ×、GD 2 ×、GD 4 ×、GD6×、GD8×、GD 10×)进行治疗后,通过观察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分析脑组织病理切片和脑、血浆中神经递质及其相关酶指标的变化来评价药效,再结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两药联用的最佳剂量。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行为学、神经递质及其酶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给药组对各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改善效果不一。综合多指标综合指数和PCA得出:GD 1 ×>GD 0.5 ×>GD 2 ×>GD 6 ×>D>GD 4 ×>G>GD 8 ×>GD 10 ×,表明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临床1倍量(GD 1 ×)时效果最佳。第二节不同配比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效应研究基于优选的最佳剂量对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不同配比(GD 1:0、GD 2:1、GD 3:1、GD 4:1、GD 8:1、GD 1:1、GD 1:8、GD 1:4、GD 1:3、GD 1:2和GD 0:1)进行研究,依次对Morris水迷宫、脑病理切片和血脑中神经递质及相关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PCA筛选两药联用的最佳配比。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都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发现,不同配比给药组对各指标有一定回调作用(P<0.01或P<0.05)。综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PCA得出:GD 1:1>GD 1:2>GD 1:3>GD 0:1>GD 1:0>GD 2:1>GD 1:4>GD 1:8>GD 3:1>GD 8:1>GD 4:1,表明两药在一定范围内起配伍增效作用,其中银杏酮酯-多奈哌齐1:1时(GD 1:1)效果最佳。第叁章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体内、外过程研究第一节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两药联用在模型小鼠组织和血液中的分布研究基于前期筛选出的最佳配比(1:1),本节对单用和联用后成分进行追踪评价分析。在多因素损伤致小鼠痴呆模型复制完成后,连续给药10天,通过UHPLC-MS/MS检测38种成分在模型小鼠脑、肠、肠内容物和血浆中含量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多奈哌齐、金松双黄酮、芦丁等成分在联用后在脑中的含量升高,推测药物联用后促进这些成分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黄酮类成分在体内各组织和血液中均有分布;黄酮苷类成分和银杏酸类成分在体内分布较少;内酯类成分仅在肠内容物中检测到。第二节银杏酮酯中特征成分的体外胃肠道代谢研究本节建立体外模拟人肠道菌代谢技术,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银杏酮酯特征性成分(槲皮素-3-O-α-L-(6'"-p-香豆酰葡萄糖基-β-D-1,2-鼠李糖苷))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不同时间段的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寻找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代谢差异。结果发现,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主要有以下几种差异:(1)代谢反应发生时间差异;(2)代谢反应类型存在差异;(3)代谢产物种类差异。第四章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第一节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对阿尔茨海默病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谱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参与AD的发病,基于此,本节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考察痴呆小鼠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及银杏酮酯-多奈哌齐单用和联用给药后对痴呆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其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乳酸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1或P<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链球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1或P<0.05)。给药治疗后,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模型鼠体内菌群的丰度,表明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后通过提高益生菌数量来改善模型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发挥增效作用机制。第二节脑肠肽信号分子调节作用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本节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对正常组、模型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组小鼠的脑、肠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 b,MAO-b)、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 P,SP)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蛋白含量和mRNA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肠中的这些指标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脑肠中的MAO-b和VIP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有显着的回调作用(P<0.01或P<0.05),其余各指标表现出相应回调的趋势。提示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组可能通过调节这些相关指标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发挥增效作用,尤其是MAO-b和VIP的改善效果最明显。第叁节神经递质调节作用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本节首次建立UHPLC-MS/MS在6 min内对正常组、模型组、银杏酮酯组、多奈哌齐组和联用组小鼠的脑、肠、肠内容物和血浆中的15个神经递质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期来探究联用增效的机制。结果发现,L-谷氨酸为代表的兴奋性氨基酸在模型小鼠脑、肠中大量释放,对神经元造成损伤;有保护神经元作用的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L-甘氨酸、L-丙氨酸和牛磺酸)和单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模型小鼠的脑、肠中释放较少;此外,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5-羟基吲哚乙酸和高香草酸)和其他类别的神经递质在模型小鼠体内释放含量异常,与正常组相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给药之后,与模型组相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明银杏酮酯-多奈哌齐可能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在各组织的释放来达到增效作用的。第四节神经营养分子调节作用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本节采用多因素损伤致痴呆模型和东莨菪碱诱导记忆障碍模型,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增效治疗AD中的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正常、模型和给药小鼠BDNF的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多因素损伤模型中,模型鼠脑和肠中的BDN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小鼠有回调趋势,但未见显着性差异;在东莨菪碱诱导的模型中,模型鼠脑中的BDNF和TrkB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给药后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且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提示,银杏酮酯-多奈哌齐可能通过对BDNF-TrkB通路的调控作用起到联用增效的作用。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多因素损伤痴呆模型,对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两药联用不同量比抗AD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药联用最佳配比为GD1:1临床等效量效果最佳;接着运用现代分析技术,从体内药物分布变化及体外肠道菌群孵育差异探讨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两药联用的物质基础,发现多奈哌齐、金松双黄酮、芦丁、咖啡酸和绿原酸可以增强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发挥增效作用;最后基于肠道菌组成谱、脑肠肽分子、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4个方面对两药联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两药联用后显着提高肠道菌中益生菌数量,这些益生菌释放或抑制一部分脑肠肽分子和神经递质,它们进一步通过肠神经系统间接作用于大脑。(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5)
陈青[6](2018)在《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丁香酚属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能在常温下挥发、且具有一定芳香气味,是一类食用安全性较高的物质。丁香酚不仅能够矫正食品的异味、赋予香气,而且具有抗菌生物活性,在果蔬防腐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纳米醇质体是一种特殊结构的纳米粒,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可以负载丁香酚制备成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纳米醇质体易于在表皮渗透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从而可以显着提高丁香酚的作用时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最佳工艺为:丁香酚浓度0.5%,磷脂浓度2%,乙醇浓度30%,制备出的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平均粒径44.21 nm、PDI 0.189、电位为﹣40.3 mV。抑菌活性实验表明,44.21 nm粒径的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菌丝的抑菌活性最佳。(2)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菌丝的最低抑制浓度为95μL/L,丁香酚处理组为79μL/L。纳米粒的包埋缓释效应使得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最低抑菌浓度略增加。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和非纳米醇质体对对香蕉炭疽菌、草莓炭疽菌、葡萄炭疽菌、枇杷炭疽菌的菌丝及孢子萌发抑菌活性表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菌丝抑制率比非纳米醇质体分别高5.17%、3.93%、6.1%、2.75%。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孢子抑制率比非纳米醇质体分别高11.52%、7.82%、2.54%、10.47%。进一步对枇杷体内的抑菌性进行验证,在接种后6 d,对照组和非纳米醇质体组发病率均为100%,而纳米醇质体组发病率为80%。对病斑直径的抑制结果可知,在针刺接种炭疽菌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处理组病斑直径小于非纳米醇质体处理组。在6 d时,10 mL的非纳米醇质体熏蒸处理后病斑直径抑制率为52.24%,而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处理组的病斑直径抑制率为85.75%,提高了33.51%。(3)纳米醇质体荧光染料追踪实验表明,纳米醇质体在表皮渗透深度深于非纳米醇质体和丁香酚组。通过GC-MS检测表皮不同部位丁香酚含量,在内表皮,纳米醇质体组的丁香酚含量比非纳米醇质体组和丁香酚组高了31.3%、91.42%。表明纳米醇质体有较好的渗透特性及将药物丁香酚送至组织内部而起抑菌活性作用。利用纳米醇质体较好的渗透特性,通过对香蕉内表皮针刺接种炭疽菌孢子,在培养4 d,非纳米醇质体抑制率为4.5%,而纳米醇质体的抑制率为62.35%,提高了57.85%。因此,纳米醇质体有良好的渗透性,可将药物丁香酚到达病菌寄生部位(内表层)而达到抑菌效果。(4)纳米醇质体的缓释性研究表明,纳米醇质体有效提高了丁香酚对炭疽菌的抑菌时效。将相等丁香酚含量的丁香酚、非纳米混合液和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分别置于空气中暴露0-10 h后,再用于抑制菌丝生长实验,结果表明表明丁香酚和非纳米混合液经4 h挥发后,残余的丁香酚完全失去了抑菌效应,而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在空气中暴露8 h后,残余的抑菌效率还有40.84%以上。孢子生长抑制实验进一步表明,纳米醇质体表现出更好的抑菌效果,对孢子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42 h,且相比较于丁香酚组和非纳米醇质体组抑制孢子时间分别有效延长了18 h和13 h。且12 h后培养基中丁香酚含量持续高于非纳米醇质体组与丁香酚溶液组,从而可以说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具有较好的缓释性。通过以上内容初步阐明了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其机理,并进一步研究其比丁香酚乳化剂防治效应增加的机制,可为植物精油应用于果蔬防腐提供借鉴意义和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8)
孙荣军[7](2018)在《煤矿用PDC钻头耦合仿生设计及提速增效破岩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矿产能扩大,开采深度加深,开采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安全高效开采对地质保障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钻探技术作为煤矿瓦斯和水害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对钻探装备、配套钻具和钻进工艺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钻头作为破碎岩石的主要工具,在整个钻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设计和选用钻头对提高钻进效率和节约钻进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我国煤矿井下复杂硬岩钻进使用常规PDC钻头存在的钻进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在消化吸收石油钻井用PDC钻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耦合仿生理论用于PDC钻头切削齿和冠部形状设计,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结构优化和破岩机理分析,旨在达到提高钻头钻进效率和使用寿命的目的。论文首先从分析煤矿井下常用PDC切削齿和PDC钻头结构特点和适用性入手,通过分析叁翼内凹型PDC钻头结构缺陷和失效形式,结合煤矿井下硬岩钻进的特点和需求,在消化吸收石油钻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弧角型”冠部形状设计方案和“错峰布齿、分层切削”的布齿原则,改进了钻头冠部形状和布齿设计。根据生物形态仿生原理,以食肉鲨鱼牙齿作为仿生原型,将带尖齿的牙齿特征,引入用于PDC切削齿的表面形状设计,以1308型PDC切削齿的结构设计为例,通过仿真分析,优选出“叁角形、四凹槽”为最佳齿形结构,并完成了仿生PDC切削齿的整体结构设计。根据多元耦合仿生原理,以穿山甲的爪趾和鳞甲片作为仿生原型,采用“形态+结构”仿生形式,对PDC钻头从切削齿形状、冠部形状、布齿方式、保径结构进行了多元耦合仿生设计;以ΦD94mm弧角型PDC钻头的结构设计为例,通过仿真分析,对冠部形状和切削齿角度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分别完成了Φ94mm钢体式和Φ113mm胎体式仿生PDC钻头的整体结构设计。通过对PDC切削齿和PDC钻头的工作原理以及受力特征的理论分析,引入“入岩自由面”的概念分析其对破岩效率的影响,分别采用ABAQUS和LS-DYNA有限元软件对仿生PDC切削齿和仿生PDC钻头整体工作状态进行仿真模拟,揭示了仿生PDC切削齿和仿生PDC钻头比普通PDC平面切削齿和常规叁翼内凹钻头破岩效率明显提高的破岩机理。最后,为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采用室内微钻试验台对仿生PDC切削齿的钻进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出仿生PDC切削齿钻进效率明显高于普通平面片,但容易出现崩刃;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分别对Φ94mm钢体式仿生弧角PDC钻头和Φ113mm胎体式仿生弧角PDC钻头与现有内凹型PDC钻头进行对比试验,钻进效率和使用寿命均得到显着提高,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吴昭雄,蔡维,陈鹏宇,易兵,卢灿炯[8](2018)在《关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增产增效机理的调研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机深松整地是指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通过拖拉机牵引松土机械,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松动土壤的一种机械化整地技术。国内外实践证明,作为保护性耕作4大核心技术之一,农机深松整地对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8年07期)
唐会会,许艳丽,王庆燕,马正波,李光彦[9](2018)在《东北春玉米PASP螯合氮肥减量全基施增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化肥对我国粮食单产的综合贡献率超过40%,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量的化肥投入加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如常规的化肥全基施方式,造成了氮肥大量流失,降低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并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新型绿色适宜全基施的肥料对保障玉米高产稳产和简化玉米施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公主岭试验站进行,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SP螯合氮素(PASP-N)两种氮素的不同施肥量全基施处理,探讨东北春玉米PASP螯合氮素减量全基施增效机理;【结果与分析】相比CN,PASPN在总施氮量减少叁分之一的条件下,玉米增产0.9%-3.0%,穗长增加0.5%-2.9%,秃尖长降低13.8%-46.7%,株高及穗位高分别降低1.5%-2.5%和0.7%-8.4%,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增大18.5%-22.3%。PASPN处理下,花期玉米功能叶NR活性降低1.4%-19.8%,花后30天穗位叶GS活性高18.5%-33.1%,花后20天穗位叶GOT活性增高0.8%-6.4%。多项式曲线模拟结果表明,CN和PASP-N处理全基施最佳用量分别为219.1 kghm-2时和185.3 kg hm-2,PASP-N比CN少施氮肥33.8kghm-2,PASP-N产量比CN高108.9 kg hm-2。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分别比常规氮素增加51.3%-54.4%、2.9%-104.2%、28.9%-126.6%和48.0%-405.2%;【结论】PASP处理氮素能促进东北春玉米籽粒灌浆中后期氮素代谢,提高玉米氮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陈娅,林凡力,王甲军,马冠华[10](2018)在《防治柑橘黑点病的室内药剂筛选及复配增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柑橘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柑橘黑点病在我国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逐渐成为国内柑橘的主要病害。柑橘黑点病其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柑橘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itri)。柑橘黑点病一直作为次要病害防治,对其有效防治的药剂、药剂组合报道较少。对此,本研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从吡唑醚菌酯、丙森锌、代森锰锌、咪鲜胺、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等6种药剂中筛选出对柑橘黑点病菌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2种保护剂和咪鲜胺、氟硅唑2种治疗剂,其菌丝抑制EC_(50)分别为0.681 0μg/mL、60565 0μg/mL、0.742 8μg/mL和0.086 6μg/mL,孢子抑制EC_(50)分别为1.161 3μg/mL、2.763 5μg/mL、0.262 2μg/mL、11.935 9μg/mL、0.378 5μg/mL、49.642 7μg/mL。再根据其作用机理按吡唑嘧菌酯: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代森锰锌:咪鲜胺,代森锰锌:氟硅唑,每种组合分别以1:L、1:2、1:3、1:4和1:5进行复配组合测试,结果表明吡唑嘧菌酯:咪鲜胺=1:1,吡唑醚菌酯:氟硅唑=1:3,代森锰锌:咪鲜胺=1:3和代森锰锌:氟硅唑=1:3这4个复配组合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其增效系数分别为。通过测定不同增效组合及单剂处理后柑橘黑点病菌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发现增效组合处理菌丝后菌液电导率增大,丙二醛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表明增效组合主要通过引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膜受损及膜透性增加,电解质外渗,导致菌丝生长受损,且抑制其蛋白合成从而对该病菌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增效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醋炙法多用于具有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功效的中药。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疏肝解郁、散瘀止痛中药的作用,降低峻下逐水中药的毒性。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化学、药理和毒理角度对醋炙增效减毒的机理进行总结论述,为醋炙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效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周茜,刘娟红,吴爱祥,王洪江,付士峰.浓密增效剂对尾砂料浆浓密性能的影响及机理[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刘静静,魏永利,辛义周,马传江.中药醋炙增效减毒机理的现代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9
[3].姚俊伟.嘧菌酯纳米剂型构建及其提质增效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李雪娥.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双极荷电机理与增效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5].张静.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作用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陈青.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7].孙荣军.煤矿用PDC钻头耦合仿生设计及提速增效破岩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8].吴昭雄,蔡维,陈鹏宇,易兵,卢灿炯.关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增产增效机理的调研报告[J].湖北农机化.2018
[9].唐会会,许艳丽,王庆燕,马正波,李光彦.东北春玉米PASP螯合氮肥减量全基施增效机理研究[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陈娅,林凡力,王甲军,马冠华.防治柑橘黑点病的室内药剂筛选及复配增效机理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