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涉及建筑工程机械领域。其包括电机,电机正下方设置有减速器,减速器远离电机的一端设置有搅拌桨,减速器周侧设置有与减速器内部相连通的进油管,进油管远离减速器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液位管,液位管呈透明状且其远离进油管的一端高于进油管。本实用新型具有方便注油、增大润滑范围、提高润滑效率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包括电机(1),所述电机(1)正下方设置有减速器(2),所述减速器(2)远离电机(1)的一端设置有搅拌桨(3),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2)周侧设置有与减速器(2)内部相连通的进油管(4),所述进油管(4)远离减速器(2)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液位管(5),所述液位管(5)呈透明状且其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高于进油管(4)。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包括电机(1),所述电机(1)正下方设置有减速器(2),所述减速器(2)远离电机(1)的一端设置有搅拌桨(3),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2)周侧设置有与减速器(2)内部相连通的进油管(4),所述进油管(4)远离减速器(2)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液位管(5),所述液位管(5)呈透明状且其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高于进油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管(5)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呈漏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管(5)内设置有橡胶塞(6),所述橡胶塞(6)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设置有活塞杆(7),所述活塞杆(7)远离橡胶塞(6)的一端凸出于液位管(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管(5)周侧设置有进气阀(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4)内壁靠近减速器(2)的一端设置增压板(9),所述增压板(9)上开设有若干增压孔(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增压孔(10)自上而下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管(5)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设置有漏斗盖(11),所述活塞杆(7)远离橡胶塞(6)的一端穿过漏斗盖(11)并与其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7)呈圆柱状,所述活塞杆(7)远离橡胶塞(6)的一端设置有推拉球(12),所述推拉球(12)的半径大于活塞杆(7)的半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
背景技术
搅拌机,是一种建筑工程机械,主是用于搅拌水泥、沙石、各类干粉砂浆等建筑材料。这是一种带有叶片的轴在圆筒或槽中旋转,将多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之成为一种混合物或适宜稠度的机器。
在申请号为CN201120225345.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搅拌器,包括电机、滑动装置、搅拌装置,滑动装置由减速器、底板、拉手组成;减速器底部固定在底板上,侧部设置有拉手,其输入端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使用搅拌器时,需要定期对减速器添加润滑油,而上述的减速器在添加润滑油时,只能将电机与减速器分离后添加润滑油,添加润滑油十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其具有方便注油、增大润滑范围、提高润滑效率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正下方设置有减速器,所述减速器周侧设置有与减速器内部相连通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远离减速器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液位管,所述液位管呈透明状且其远离进油管的一端高于进油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添加润滑油时,直接在液位管内添加润滑油即可,润滑油会通过液位管与进油管流至减速器内部,对其进行润滑,无需将电机与减速器分离,方便注油;同时,液位管起到缓存润滑油的效果,当润滑油的进油速度大于出油速度时,透明的液位管能够实时观察到润滑油在液位管内的液位,有利于控制注油速度,方便注油,节约润滑油。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管远离进油管的一端呈漏斗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漏斗状增大进油管的进料范围,方便注油。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管内设置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远离进油管的一端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远离橡胶塞的一端凸出于液位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液位管方向推送活塞杆,增大液位管内的压力,润滑油受到压力后流速增大,润滑油在进入减速器时呈喷射状态,并喷射出一定距离,增大润滑面积与注油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管周侧设置有进气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进气阀,气体能够从进气阀内进入,在拉出活塞杆时,润滑油不会跟着活塞杆一同朝向液位管开口方向发生移动,便于将活塞杆取出并再次进行注油,提高注油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管内壁靠近减速器的一端设置增压板,所述增压板上开设有若干增压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位管与减速机之间的连通面积变小,在推送活塞杆后,进一步增大液位管内的压力,润滑油经过增压孔喷入减速器内,并喷射出更远的距离,提高润滑面积与注油效率。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增压孔自上而下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降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润滑油通过较上方的增压孔喷射后,润滑油能够喷射至更远距离;当润滑油通过较下方的增压孔喷射后会就近掉落。减速器内由远至近均能够得到润滑,提高润滑面积与注油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管远离进油管的一端设置有漏斗盖,所述活塞杆远离橡胶塞的一端穿过漏斗盖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杆远离橡胶塞的一端交叉设置有固定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漏斗盖在未注油时能够避免粉尘落入液位管内,保证润滑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远离橡胶塞的一端设置有推拉球,所述推拉球远离活塞杆的一侧面积大于活塞杆靠近推拉球的一侧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球能够增大其与手的接触面积,方便推拉活塞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进油管与液位管,润滑油能够通过液位管以及进油管进入减速器内,无需将电机与减速器分离,方便注油;
(2)通过设置活塞杆与橡胶塞以及进气阀,并设置增压板以及增压孔,增大润滑油进入减速器时的喷射速度,增大润滑范围,提高润滑效率;在活塞杆上设置推拉球与减震垫,方便推拉活塞杆;
(3)通过设置漏斗盖,避免粉尘落入液位管内,保证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电机;2、减速器;3、搅拌桨;4、进油管;5、液位管;6、橡胶塞;7、活塞杆;8、进气阀;801、把手;802、密封塞;9、增压板;10、增压孔;11、漏斗盖;12、推拉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电机与减速器一体的搅拌器,包括电机1,电机1正下方设置有减速器2,减速器2远离电机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搅拌桨3。
参照图2与图3,减速器2周侧设置有与减速器2内部相连通的进油管4,进油管4呈水平设置。进油管4内壁靠近减速器2的一端设置增压板9,增压板9与减速器2一体成型,增压板9上开设有若干增压孔10。增压孔10自上而下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降低。润滑油注入后能够从增压孔10内通过。液位管5周侧设置有进气阀8,进气阀8包括把手801以及与把手801固定的密封塞802,密封塞802主要材料为橡胶,密封塞802插入液位管5的管壁并与液位管5的管壁密封。通过把手801能够将密封塞802拔出,空气能够进入液位管5内。
进油管4远离减速器2的一端固定有与其相连通的液位管5,液位管5呈透明状,液位管5呈竖直设置且其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高于进油管4。润滑油能够通过液位管5以及进油管4进入减速器2内,无需将电机1与减速器2分离,方便注油。液位管5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呈漏斗状且其开口较大的一端远离进油管4,漏斗状增大进油管4的进料范围,方便注油。液位管5远离进油管4的一端套设有漏斗盖11,漏斗盖11在未注油时能够避免粉尘落入液位管5内。
液位管5内设置有圆柱状的橡胶塞6,橡胶塞6与进油管4内壁紧密贴合。橡胶塞6远离进油管4的一侧粘结有活塞杆7,活塞杆7远离橡胶塞6的一端穿过漏斗盖11并与其滑动连接。活塞杆7远离橡胶塞6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推拉球12,推拉球12的半径大于活塞杆7的半径,推拉球12能够增大其与手的接触面积,方便推拉活塞杆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在进行注入润滑油前关闭电机1,随后将漏斗盖11提起,此时推拉球12会抵在漏斗盖11上并随着漏斗盖11一同被提起,活塞杆7与橡胶塞6会脱离液位管5。将润滑油注入液位管5内,随后将橡胶塞6插入液位管5内,推送推拉球12对润滑油进行加压,润滑油会通过增压孔10喷射入减速器2内。随后拔出把手801,密封塞802与液位管5的管壁分离,空气会进入液位管5内使液位管5内外的气压一致。通过推拉球12拉出橡胶塞6,将密封塞802插入液位管5管壁内,继续注入润滑油并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注油完毕即可。方便注油、增大润滑范围、提高润滑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6191.X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718169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B28C5/08
专利分类号:B28C5/08;F16H57/04;F16N3/06
范畴分类:26K;
申请人:北京燕山昆仑伟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燕山昆仑伟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2502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东风双泉路1号
发明人:郑德广;郑明杰;郑斯源;郑德雨;张凤丽;郭宇龙
第一发明人:郑德广
当前权利人:北京燕山昆仑伟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