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买方市场”

面对“买方市场”

一、直面“买方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薛天桥[1](2020)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大众新的消费习惯、生活理念,市场营销管理要直面挑战,充分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拓宽营销路径,提升营销管理效率。研究以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新特征为基础,结合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探究做好市场营销管理的具体策略。

江宇静[2](2019)在《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企业的困境应对关系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国有企业选择依靠政府补助、出售资产面对困境,但是要想真正克服财务困境,企业应该从自身着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且重新创造价值。归核化是企业降低产品经营范围,集中经营核心业务的过程,通过培养核心业务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产品和范围都呈现多元化,其中也包括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在过去卖方市场下多元化经营这能给企业从多方面带来利润,但是,随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种经营方式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归核化能否帮助企业应对财务困境,能够改善多少,会对财务困境下的企业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本文从财务困境、多元化和归核化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着手,梳理了相关文献,以国有上市公司吉林化纤为研究对象,衡量其是否进行归核化并分析其过程,探究其选择归核化的原因和归核化的适用性。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EVA指标评价法和杜邦分析法对归核化行为下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归核化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市场绩效进行分析。本文还选取一家陷入财务困境但没有选择归核化企业作为对比样本,对其财务绩效进行分析,以探讨归核化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应对财务困境。本文通过对吉林化纤财务困境下归核化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通过归核化,吉林化纤整体绩效获得了提升,对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的效果明显,但需要承担一定的偿债风险,EVA显示绩效好转但尚未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整体而言在困境应对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归核化事件公告前后短期其市场绩效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而其长期市场绩效出现下降;而通过对没有选择归核化的两面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面针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没有改善,EVA持续降低,财务绩效表现较差,仍然深陷财务困境。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选择归核化能够更好的应对财务困境;归核化行为对获利能力持续提高效果较大;财务困境下核心能力的价值体现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归核化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不大,相反可能还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何梦云[3](2019)在《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研究 ——以长影为例》文中提出主旋律电影是诸多电影之中始终以承载占主导地位、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充内涵的意识形态为鲜明特征的一种电影类型,而意识形态宣传则是以“宣传”为核心、受“意识形态”限定的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宣扬与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主旋律电影“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的效用、“为人民大众”的立场,无不凸显着主旋律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宣传性,昭示了其与意识形态宣传的不解之缘。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不仅立时代之像以坚定信念,还唱人民之歌以振奋斗志,更筑民族之魂以立直脊梁。以主旋律特色而着称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生产基地——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所生产创作的发展演变历史进程相对完整的主旋律电影为例,分析、研究其的意识形态宣传,某种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意义。从生产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宣传内容、意识形态宣传策略等角度出发,于现实主义精神引领下的长影主旋律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从’文革’到复苏”时期(1966-1978)、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宣传各有侧重。长影主旋律电影在不同时期相应社会背景下承载着不同意识形态宣传内容、运用着各种意识形态宣传策略,不论是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抑或是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始终都在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长达近七十年的主旋律电影创作生产实践中,长影探索和积累了坚持适度主义原则以把握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以明确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坚持辩证统一原则以推动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等促进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经验教训。展开近七十年“意识形态宣传之旅”的长影主旋律电影积累下的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的相关经验,对当下做好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遵循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提出借鉴对策的这一基本思路,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也迎来新的机遇期,但同时依然残存着一些问题并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及借鉴长影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可从把握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社会背景、丰富和扩充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和全面推动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

汤素娥[4](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吕银飞[5](2019)在《论阎连科创作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流变》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阎连科已经是文学史无法绕过的存在。阎连科的创作对于当代文坛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寓言化”、“极致化”为主要特征的“荒诞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与美学规范的建立。二是鲜明的批判立场与反叛姿态,主要体现为对“政治”、“革命”的解构与颠覆,直面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批判立场。这两大特征确立了阎连科的文学场地位,使他成为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吊诡的是,对阎连科的争议也恰恰源自于此。争论的焦点集中于阎连科的写作是对现实主义的超越还是一次乏力的背叛。总体而言,阎连科的创作经历了从“写实型”现实主义到“荒诞现实主义”的流变。事实上,对阎连科的争论,也是对现实主义叙事成规的争论。因此从源头厘清阎连科转变的原因是必要的,这既是理解阎连科及其创作的关键,也是研究8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流变的典型个案,对于丰富文学史图景有一定的意义。所以,研究阎连科创作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流变问题是解开争议之谜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心。阎连科早期的写作(1979——1988)基本处于对现实主义规范的模仿探索阶段。1988年《两程故里》的发表,标志着阎连科由早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转向了具有启蒙意识的“写实型”现实主义。在此之后,有着强烈“成名成家”欲望的阎连科,渴求在“文坛”这个“巨大的名利场”中获取席位,不断变换着写作的题材和对象,四个“系列”的写作充分体现了阎连科求变的轨迹,不断接纳并吸收现代主义的创作因子,但这种变化主要是在现实主义内部进行的。限于文学修养、自身所处的文学环境等多种因素,阎连科具有探索性质的小说质量不高,未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事实上,阎连科求新求变的意识既是自觉寻找自我文学定位的过程,同时也是由边缘向文学场中心靠拢的努力与实践。1990年代,文学场域规范的改变,深刻影响了阎连科创作从“写实型”现实主义向“荒诞现实主义”的转型。日益浓厚的“市场化”氛围对阎连科的写作造成一定的冲击,间接培养了他的自我营销意识,促使他更加自觉主动地寻求进入文学场的独特文化资本。阎连科也充分抓住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来增加并巩固自身文学资本的独特性。其中,评奖制度和批评机制作为文学场的主导因素,对阎连科的转变有着显在的影响。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的青睐为阎连科进入文学场中心作了仪式性加冕,这意味着阎连科小说的“寓言化”风格得到认同。部分活跃在一线的主流批评家赞赏阎连科小说中的超现实写作手法,对其直面现实的批判勇气表示赞赏,这鼓励了阎连科彻底向“荒诞现实主义”转变。阎连科“禁书作者”的身份、鲜明的“批判”意识、“颠覆”传统的姿态受到以法国为代表的海外读书界的赞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阎连科“极致化”叙事风格的形成,并促使阎连科进一步与现实主义传统决裂。阎连科从“写实型”现实主义向“荒诞现实主义”的实践受到多种因素的规约。现实主义在90年代文学求新求变的语境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遵循现实主义规范写作难以吸引新潮批评家的注意。作家自身文学经验的匮乏,文学修养的不足和缺乏生活的激情的制约着他现实主义的成就。这两方面的合力推促阎连科向“极致化”、“寓言化”写作越走越远。在创新动力已经显露出枯竭状态的情况下,阎连科仍然偏执地坚持着“荒诞现实主义”创作,原因在于它契合了当代文坛渴望创新、渴望介入现实与历史的氛围。阎连科把握住了文坛行情,并准确地抓住了当下文坛面对历史与现实的集体性焦虑。因此,很难说他的创作模式具有某种创新生长点。事实上,阎连科的“荒诞现实主义”创作所提供的“革命”、“政治”话题,倒是为当下日益兴盛的文化批评研究提供了某种标本。阎连科创作实践的转变折射出当代现实主义面临的困境。他的“转型”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参与“文学场”斗争的结果。除了进入文学场的功利化动机外,文学资源的匮乏与文学修养的不足等内部动因也是促使阎连科走向“荒诞现实主义”的催化剂。因此,阎连科“荒诞现实主义”的写作其实是功利化追求的产物,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背叛,而非超越。

蒉华芬[6](2019)在《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观艺术整体发展的视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在建立严谨、科学的艺术史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维克霍夫(Franz Wickhoff,1853-1909)的纲领性文献《维也纳创世纪》导论,无论就致力于探索艺术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关注再现艺术的意图与形式内在关系的独特视角中,对西方艺术史研究都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和高度的学术价值。正是其慧眼识才引荐的同辈学者李格尔,及其受他影响的一批维也纳学者,使得艺术史的研究中心从柏林转到了维也纳,并因此而被施洛塞尔称之为维也纳学派。时至今日,其将艺术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相联结,基于艺术作品观看的思维与图像的视觉旨趣相匹配所采纳的视觉分析模式与一系列研究行为,亦在促使美术史的阐释体系朝着日趋完善的过程中而显现出其的历史底蕴。本文以维克霍夫的研究起点,沿着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研究的路径,探索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20世纪艺术史学家的学术渊源;以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脉络乃至其对于近现代艺术研究的综合反应为基准,查考艺术史学引入心理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探索维也纳艺术史学派蕴含“世界艺术史”研究的思想萌芽对于世纪之交的艺术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试图揭示维也纳学派的艺术史家是如何对艺术研究所经历的变化达成共识的,又是如何超越艺术史学科研究的局限,跨越历史、考古研究的范围踏入知觉心理学领地的;通过关注特定历史时期对智识原创性和民族性力量等艺术问题,来反思人类心灵经由宗教、哲学、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通向自我认识的认知进程。

张婷婷[7](2017)在《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探析文化对微观企业决策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明晰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为投资者理解企业行为决策提供增量信息。进一步,明确高管特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对企业高管雇佣等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出发,研究了区域文化差异对上市公司行为决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公司高管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特征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决策,为利益相关者理解企业决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共分为八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引言,具体包括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创新之处,同时厘清了本文主要概念的定义;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分别从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个方面回顾和梳理了文化及管理者特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评析;第三章是文化背景与理论分析,介绍了我国各地区文化背景及差异,同时对文化及管理者特质影响企业决策的理论进行总结;第四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分别检验了区域文化对企业商业信用、现金持有水平、创新效率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高管个人文化特征如何作用于区域文化并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第八章对文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具体如下:(1)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使用情况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区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越高,境内上市公司要求获得的商业信用数量越多,即应付款项比例越高,相反,如果一个地区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越低,则境内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数量越多;一个地区文化的恃强性越高,则境内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水平越高。进一步,区分CEO文化特征后发现,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情况具有显着影响,而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产生冲突时,CEO个人的文化特征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更大,导致区域文化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不再显着。(2)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个地区的文化越倡导未来导向,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未来需要;同时一个地区的文化越强调集体主义,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进一步,区分CEO文化特征后发现,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着影响,而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产生冲突时,区域文化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再显着。(3)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中的未来导向维度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我们探讨了企业高管个人的文化特征对区域文化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企业CEO的文化特征与企业所在地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显着影响。而当CEO身上承载的文化与公司所在区域文化不一致时,地区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再显着。(4)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区文化的权利差距维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负相关;地区文化的绩效导向维度与境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负相关;地区文化的性别平等维度与境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正相关。进一步,区分CEO文化特征后发现,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仍然具有显着影响,而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产生冲突时,区域文化特征对境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不再具有显着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首次实证检验了中国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高管个人文化特质与区域文化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企业决策;(2)本文丰富了非正式制度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文献,证实了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指出非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正式制度发挥作用;(3)本文拓展了高管个人特征对企业决策影响的文献,从文化的视角证实了高管个人特质对企业决策的重要作用。

严厚雁[8](2016)在《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模式 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存在渗透型、交叉型和重组型三种模式,两者融合发展时在企业家重视程度、运营模式、集群技术、供应链企业协作等方面存在困境,最后从开展企业家跨境电商培训、转变出口模式、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群技术、提升集群供应链企业协作能力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

武兆雨[9](2016)在《《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文学期刊以组织和选择的方式生成并记录着一个时期主流的文学面貌,当代文学创作格局的形成、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当代生产机制的运行均与文学期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复杂的关联性中,当代文学期刊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当代文学制度的考察提供了有效性样本,因此从文学期刊角度考察文学史复杂面貌,从文学期刊发展状态来观照文学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态势是研究当代文学的一种必要性工作。本文以《当代》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当代》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考察《当代》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构建,通过《当代》文学生产过程透视当代文学生产制度,整体性观照《当代》与中国当代文学深刻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当代文学的考察。第一章通过史实、史料对《当代》的文化品格作以论述。在社会转折时期的文艺新生中,《当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社共建下诞生,其创刊号做出了“反映当代生活、实行百花齐放”的整体定位,并确立了《当代》杂志“文学种类齐全、长篇纪实突出”的基本格局。通过对创刊号的考察,确认《当代》“直面人生、贴近现实”的现实主义立场的话语资源为革命现实主义,杂志意图在未来发展中构建广阔的现实主义风格,其整体性的现实主义追求使之在实践中显示出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为指导,清醒地认识和理解现实关系的变化,准确体察和把握社会生活,真实地揭示各种社会矛盾的整体倾向。第二章具体考察了《当代》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的互文性关系,杂志在对思潮的选择与舍弃间形成整体面貌,突显个体风格。《当代》在实践中比较重视的文学思潮包括八十年代的改革文学、九十年代的官场文学和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贯穿三个时代和三种潮流的内在线索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显现出《当代》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杂志对先锋文学、现代派文学、新状态等的忽略源自以上潮流与《当代》宏阔、雄浑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差异。《当代》所构建的不仅仅是各成一派的文学潮流,它也丰富了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脉。第三章通过文本分析辨明《当代》三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现实主义流变。首先,《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从类型化的典型性到经验化的真实性的变化,从八十年代初期作品中对典型人物的极度突出并明晰分类,到九十年代弱化类型化的典型并将赋予主要人物以道德和文化意义,再发展到新世纪出现多个人物形象并置,强调人物日常经验的真实性,又注入超越日常经验的宏大精神意义。其次,在结构形式上,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以二元对立的形式为主流,当现实主义文学不断自我更新,新的文学结构模式在摸索中逐渐产生,多元共生的结构在新世纪以后成为最基本的内部形式,这种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的过渡是《当代》现实主义作品结构的大致流向。最后,在艺术技巧上,由最初借鉴西方创作技巧到日渐融合。第四章论述《当代》的文学生产机制。首先,通过编辑理念、主要编辑、稿件处理等考察《当代》在生产活动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以及《当代》在这种“限度”下对文学自身“意义”的最大化追求。其次,通过《当代》与文学奖及《当代》与文学批评甄辨文学评介主体力量的转化。最后,分析《当代》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刊社共生的出版机制。第五章分析《当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所作出的理性探索。在生产理念上改变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在生产实践上,与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媒介文学进行互动。探索刊企合作、畅销书等市场化运营机制。《当代》在文学期刊衰退的整体背景下保证自负盈亏,并在市场化的实践中坚守了直面人生、关注现实的主体风格。第六章讨论现实主义对《当代》的启示与反思。一方面,《当代》的编辑实践在现实主义边界中左右彷徨,时而探索广阔丰富的现实主义,时而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杂志受到传统现实主义的固守和困囿大于探索广阔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失误,传统现实主义追求使《当代》选发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片面要求宏观覆盖性的倾向,消解了复杂的审美差异,对意识形态话语的倾斜使其受到与之强势共谋的责难。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赋予杂志以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之在混动纷繁的市场经济大潮和迅速的科技力量革新中葆有生命活力。

付文军[10](2016)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事业,这意味着他既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性分析,又要对国民经济学展开理论省思。得益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对一切存在的实践批判、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内在批判和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得以凸显。深谙“批判之道”,是马克思思想得以持续发力的关键。批判乃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此即聚焦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所在。从哲学批判而政治批判,从政治批判而经济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向。借由“资本之思”而实现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最终达至“自由王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藉此,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完整画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早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私有制”、“异化劳动”、“实践”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经济范畴的理论省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具体而言,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从“财产权”到“私有制”、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从“感性直观”到实践、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的转变,即是马克思在研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思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熟时期,借助于之前的学术积淀,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工作日的控制和延长、减少人数和增加产量、节约和浪费、价值的增殖和丧失——的论说。同时,马克思还展开了对“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批判性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体系由此生成。作为一部现代性“诊断说明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多维意蕴,并先后破解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人类之谜和资本拜物教的秘密。最后,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市场”和“时空”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范畴的全面考量,道出了“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总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本真面相得以确证,各种掩盖于物物关系之下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澄明。通过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马克思做着借思想触及社会现实的伟大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对变化发展了的环境(主要是新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再次受到追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在场”,充分表明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理论之于时代的意义。在我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硕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也反过来印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效力。

二、直面“买方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面“买方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新特征
    (一)用户主导,市场营销进入“买方市场”
    (二)高度开放,市场营销进入“无边界时代”
    (三)聚焦口碑,市场营销进入“品牌时代”
二、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发展机遇
    (一)消费者主导,营销管理更高效
    (二)大数据支撑,营销管理更精准
    (三)资源高度共享,营销管理成本更低
三、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发展挑战
    (一)用户需求多元化,营销服务难度加大
    (二)营销无界限,营销竞争压力加大
    (三)不稳定因素增多,营销管理难度加大
四、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一)创新营销理念,主动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新要求
    (二)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构建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新机制
    (三)优化营销策略,积极搭建网络经济时代营销新平台
结语:

(2)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1.2.1 财务困境
        1.2.2 多元化
        1.2.3 归核化
        1.2.4 企业绩效
    1.3 理论基础
        1.3.1 企业能力理论
        1.3.2 竞争理论
        1.3.3 组织经济理论
        1.3.4 价值链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财务困境应对措施
        1.4.2 财务困境应对成效
        1.4.3 归核化与企业绩效
        1.4.4 财务困境与公司战略
        1.4.5 文献述评
    1.5 绩效评价方法
        1.5.1 财务指标分析法
        1.5.2 EVA指标评价法
        1.5.3 杜邦分析法
        1.5.4 事件研究法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案例介绍
    2.1 公司介绍及行业情况
        2.1.1 公司介绍
        2.1.2 行业情况
    2.2 产业环境
        2.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2.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2.4 上下游的议价能力
    2.3 财务困境表现
        2.3.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降
        2.3.2 偿债能力弱,资不抵债
        2.3.3 盈利能力下降,连年亏损
    2.4 困境应对介绍
        2.4.1 困境前产品情况
        2.4.2 困境应对相关过程
        2.4.3 当前经营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归核化的衡量
        3.1.1 从战略角度分析困境应对的原因
        3.1.2 事件内容分析法
        3.1.3 基于多元化程度变化的方法
    3.2 归核化过程
        3.2.1 确定核心业务
        3.2.2 归核化路径选择
    3.3 归核化适用性分析
        3.3.1 吉林化纤归核化动因
        3.3.2 财务困境下归核化的适用性
    3.4 财务绩效
        3.4.1 财务指标分析
        3.4.2 EVA指标评价法
        3.4.3 杜邦分析法
    3.5 市场绩效
        3.5.1 短期市场绩效
        3.5.2 长期市场绩效
    3.6 对比样本分析
        3.6.1 对比样本选择原因
        3.6.2 对比样本公司案例介绍
        3.6.3 对比样本归核化衡量
        3.6.4 多元化的适用性分析
        3.6.5 对比样本财务绩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启示
    4.1 选择归核化,重点培育企业核心业务
    4.2 结合行业特征和自身优势重新定位
    4.3 注重治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4.4 非可持续与可持续相结合的方式
    4.5 形成核心竞争力后要注重市场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研究 ——以长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主旋律电影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概念
        一、主旋律电影基本概念
        二、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宣传性
        一、本质:“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
        二、效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
        三、立场:“为人民大众”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一、立时代之像以坚定信念
        二、唱人民之歌以振奋斗志
        三、筑民族之魂以立直脊梁
第二章 长影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历程回顾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社会背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
    第二节 “从'文革'到'复苏'”时期(1966-1978)
        一、“从'文革'到'复苏'”时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社会背景
        二、“从'文革'到'复苏'”时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三、“从'文革'到'复苏'”时期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
    第三节 从改革开放至今(1978年至今)
        一、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社会背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三、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
第三章 长影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经验教训
    第一节 坚持适度主义原则,把握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一、绝不放弃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二、绝不夸大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
    第二节 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明确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一、从国家需要出发
        二、从人民需求出发
        三、从社会现状出发
    第三节 坚持辨证统一原则,推动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
        一、坚持艺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二、坚持潜隐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三、坚持现实观照性与未来指向性的统一
第四章 对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启示
    第一节 把握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社会背景
        一、把握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新时代”
        二、认识“新时代”下的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
    第二节 丰富和扩充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二、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归纳
        三、世界价值观念的本土性阐释
    第三节 提升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电影之内:铺设“针对性”架构
        二、电影以外:实现“全方位”联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论阎连科创作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阎连科的研究现状
    (二)“写实”与“荒诞”:从《两程故里》到《年月日》
    (三)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文学场等重要概念的梳理
    (四)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实主义的规范与阎连科转变前的写作及定位
    第一节 从边缘走来:现实主义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仰仗土地: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
    第三节 现实主义规范与阎连科的文学场域定位
第二章 文学场域规范变动与阎连科的转变
    第一节 市场化转型与阎连科的转变
    第二节 文学评介机制对阎连科的塑造
        (一)文学资本的获取:文学评奖制度的引导
        (二)声望的累积与批评家的引导与塑造
    第三节 “禁书作者”与批判意识
第三章 从现实主义走向荒诞现实主义的考量与实践
    第一节 文学经验的匮乏与“寓言化”、“极致化”书写
    第二节 反叛姿态的塑造与面向文坛的写作
    第三节 “荒诞现实主义”争议探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阎连科创作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知觉方式发展的总图式
    第一节 动态变化中的形式与体系
    第二节 瞬间萌发的新姿与个性
    第三节 复制中的视觉与幻像
    第四节 具有生命活力的错觉主义风格
第二章 图像空间阐释的新思维
    第一节 图样与动机
    第二节 艺术的精神与品质
    第三节 观看者的本体与意志
    第四节 从图像的再现到表现
第三章 感知、认知与再现
    第一节 视觉变异的试错与原创
    第二节 心灵的意志与作用
    第三节 艺术精神中的情感与观念
    第四节 图像的错觉与再现
第四章 审美趣味价值的再发现
    第一节 绘画中的风格与意象
    第二节 古典母题中的现代意识
    第三节 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交叉与过渡
    第四节 时序与旨趣的回应
结语
附录Ⅰ
附录Ⅱ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概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家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1.2 企业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1.3 管理者特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家层面文化对企业行为影响
        2.2.2 公司层面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2.3 文化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其他研究
        2.2.4 管理者特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和述评
        2.3.1 文献总结
        2.3.2 文献述评
第3章 文化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3.1.1 地理环境因素
        3.1.2 人口因素
        3.1.3 宗教因素
        3.1.4 语言因素
        3.1.5.经济发展因素
        3.1.6 小结
    3.2 理论分析
        3.2.1 文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3.2.2 管理者个人特质对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3.2.3 小结
第4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商业信用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
        4.3.3 研究模型
        4.3.4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区域文化与商业信用
        4.4.2 公司高管个人文化特征对区域文化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影响
        4.4.3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现金持有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研究模型
        5.3.4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区域文化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5.4.2 高管个人文化特征对区域文化和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影响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创新效率
    6.1 问题的提出
    6.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制度背景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研究模型
        6.3.4 描述性统计
    6.4 回归结果及说明
        6.4.1 区域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6.4.2 管理者文化特质对区域文化与企业创新效率关系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社会责任
    7.1 问题的提出
    7.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制度背景
        7.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变量定义
        7.3.3 研究模型
        7.3.4 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结果
        7.4.1 区域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
        7.4.2 管理者特征对区域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关系的影响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模式 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模式
    1. 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动力。
    2. 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模式。
二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困境
    1. 集群企业家重视跨境电商出口模式的程度不够。
    2. 集群传统运营模式与跨境电商格格不入。
    3. 集群技术不能满足跨境电商生产要求。
    4. 集群供应链企业协作能力弱。
三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对策
    1. 转变传统出口模式, 培育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群运营模式。
    2. 开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培训, 引导集群企业家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模式。
    3. 大力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群技术, 满足跨境电商生产要求。
    4. 提升集群供应链企业协作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结论

(9)《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的文化品格
    第一节 《当代》的创刊
        一、创刊背景:社会转折时期的文艺新生
        二、创刊过程:历史推动中的全社共建
        三、创刊号的定位意义:反映当代生活、实行百花齐放
        四、基本格局的确立:文学种类齐全、长篇纪实突出
    第二节 《当代》的现实主义立场:直面人生,贴近现实
        一、话语资源:革命现实主义
        二、理论建设:广阔的现实主义
        三、现实主义实践的“当代性”
第二章 《当代》与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当代》与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伤痕反思文学:阔大叙事空间的开掘
        二、改革文学:时代整体节奏的把握
        三、寻根文学:与“改革”粘合的倾向
        四、现代派文学:浅尝后的离场
        五、先锋文学:彻底的缺席
    第二节 《当代》与九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式微中的强势爆发
        二、现实主义冲击波:“艰难”的共同“分享”
        三、官场文学:激浊扬清与洞幽探微的全面登场
        四、“新写实”和“新生代”:现实主义审美差异下的有效舍弃
    第三节 《当代》与新世纪文学思潮
        一、生态文学:自然伦理的即时关怀
        二、底层文学:强势潮流的热切推动
        三、非虚构文学:暧昧的到场者
第三章 《当代》的现实主义流变
    第一节 人物塑造:从类型化的典型性到经验化的真实性
    第二节 结构形式:从对立到共生
    第三节 艺术技巧:从借鉴到融合
第四章 《当代》文学生产机制
    第一节 编辑话语:文化领导权的隐性表达
        一、编辑理念:在“限度”内最大化“意义”
        二、主要编辑:薪火相传的现实主义话语
        三、稿件处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导
        四、编作互动:尊重作者群体
        五、编读互动 :强化读者意识
    第二节 文学评介:民主化诉求
        一、《当代》与文学奖 :持久与创新
        二、《当代》文学批评:渗透与导向
        三、文学评介主体力量转化
    第三节 刊社共生的出版机制
        一、社办期刊
        二、书刊互动形式
        三、刊社共生意义
第五章 《当代》的生存策略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困局
    第二节 生产理念转变:以读者为中心
    第三节 《当代》与新媒介文学互动
        一、《当代》与影视文学文本
        二、《当代》与网络文学文本
    第四节 市场营运机制的探索
        一、刊企合作
        二、畅销机制的借鉴
        三、《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的创办
第六章 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当代》的现实主义困囿
        一、广阔现实主义的现实限度
        二、现实主义的内在桎梏
    第二节 《当代》的现实主义价值
        一、《当代》现实主义的精神价值
        二、《当代》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当代》创刊号封面、画页、目录
    附录二:《当代》历任主编
    附录三:《当代》部分稿酬单、手稿
    附录四:《当代》文学奖评选结果
    附录五:《当代》作品出版成书情况
    附录六:《当代》(2000-2009)作品影视改编情况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缘何聚焦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何谓批判?
    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一、批判他人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二、回应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自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
        一、实践地批判
        二、辩证地批判
        三、历史地批判
        四、内在地批判
        五、总体地批判
    第四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本章小结 批判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进路
    第一节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转向
        一、从哲学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经济批判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过程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法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尺度
    本章小结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转换
    第一节 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解决困惑已久的物质利益难题
        一、疑惑:“应有”和“现有”的对立
        二、解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三、深思:通达人类解放的道路
        四、立场:“市民社会”抑或“人类社会”?
    第二节 从“财产权”到“私有制”:前置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大问题
        一、私有财产的来源与占有
        二、私有财产的紧张本质与主体本质
        三、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劳动的积极本质与否定本质
        一、劳动的两种样态: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二、异化理论的多维意蕴
        三、异化劳动的出场逻辑
        四、异化劳动的理论反思
    第四节 从“感性直观”到科学的“实践”概念: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传统认识论思想的积弊
        二、“现代实践”概念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五节 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初步阐明
        一、两种历史观的交锋:思想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思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科学演进
    第六节 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初现
        一、“贫困的哲学”的高明之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考察
        二、“贫困的哲学”的失足之处:难以摆脱的“理性”原则
        三、“哲学的贫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的初步展现
    第七节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科学批判理论的回归与践履
        一、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面相
        二、与多种思潮的对话和指导社会运动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旨趣
    本章小结 从毁灭性批判到建构性批判
第四章 《资本论》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雏形初成
    第一节 从巴黎到伦敦:通达《资本论》的艰辛之路
        一、巴黎时期:《资本论》的“史前期”
        二、布鲁塞尔时期:《资本论》的“孕育期”
        三、伦敦时期:《资本论》的“创作期”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批判”
        一、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言说语境
        二、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理论问题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架构”
        一、历史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多重话语体系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图构
    本章小结 通往《资本论》的“思想驿站”和“历史路标”
第五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逻辑生成
    第一节 《资本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与双重批判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二律背反”
        二、双重批判之下的历史结局
        三、《资本论》透视出的新革命
    第二节 商品批判:商品与“商品世界”的谜疑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商品范畴
        二、价值形式的奥秘与商品经济的特征
        三、“商品世界”谜疑的崭露与破解
    第三节 货币批判:货币与“货币文明”的显形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货币范畴
        二、货币之为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货币神性的显形与货币幽灵的驱散
    第四节 劳动批判:劳动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劳动范畴
        二、劳动的三维向度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三、劳动的救赎与人类文明的回归
    第五节 资本批判:资本与“资本世界”的祛蔽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资本范畴
        二、资本逻辑及其批判的内在张力
        三、资本拜物教的出场与“祛魅”
    本章小结 严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叙事体系
第六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总体考量
    第一节 分工批判:分工与“人类历史”的进阶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范畴
        二、分工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效应
        三、分工的历史命运与人类的前景
    第二节 市场批判: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市场范畴
        二、市场文明的张力与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作用与归宿
    第三节 时空批判:“时空之维”与资本循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时间与空间范畴
        二、资本循环与运转的时空之维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是与时”
    本章小结“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第七章 21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与《资本论》的“凯旋”
    第一节 《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论》的“继承”,抑或“超越”?
        一、皮凯蒂究竟说了什么?
        二、皮凯蒂的“支持”与“反对”
        三、从《资本论》到《21世纪资本论》:“有了皮凯蒂,我们仍需要马克思”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21世纪的“回归”
        一、为什么要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哪些理论?
        三、如何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跨越时空
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历程:从否定到接受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批判私有制弊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批判资本的逻辑,继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三、批判经济自由化,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控
        四、批判经济拜物教,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一、坚持创新发展,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
        三、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
        四、坚持开放发展,吸收人类市场经济文明成果
        五、坚持共享发展,体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直面“买方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 薛天桥. 公关世界, 2020(08)
  • [2]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D]. 江宇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主旋律电影推动意识形态宣传研究 ——以长影为例[D]. 何梦云. 上海大学, 2019(02)
  • [4]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5]论阎连科创作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流变[D]. 吕银飞.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D]. 蒉华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D]. 张婷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8]外向型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模式 困境与对策研究[J]. 严厚雁. 鸡西大学学报, 2016(12)
  • [9]《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D]. 武兆雨.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付文军. 兰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面对“买方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