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再生论文_胡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再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乙烯,地热,丝素,辐射器,羰基,图像,塑料。

红外再生论文文献综述

胡洋[1](2019)在《基于红外测温仪的热再生混合料拌和时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生产时,铣刨料(RAP)的加热温度与新集料和沥青的加热温度存在差异,并且RAP回收后的沥青与新沥青混合后黏度较传统指数偏高,所以存在拌和不均匀的隐患,进而影响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为分析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室内拌和工艺的均匀性,采用红外线测温仪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拌和及拌和楼拌和时间进行研究,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均匀性,保证沥青混合料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作家[2](2018)在《就地热再生燃气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地热再生是一种快速、经济、环保的沥青路面养护工艺,可用于修复沥青路面表层5cm范围内的各种病害,受到了公路养护行业的广泛关注。金属纤维加热器作为就地热再生机组的关键设备,目前还存在着燃烧不稳定以及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器燃烧辐射特性,得到提高加热器燃烧安全性和辐射均匀性的方法,才能达到高效节能的路面修复效果。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光谱分析法的沥青路面红外连续加热过程传热机理研究(51408046)”。论文首先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机理,分析了影响金属纤维加热器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沥青路面吸收红外线的特性,确定了金属纤维燃烧器最佳网面温度。同时选取加热功率为110kW/m~2的矩形加热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加热状态下加热器烟气产生量以及网面平均温度的计算。然后基于矩形加热器金属纤维网结构假设建立了金属纤维网微观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燃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针对单、双孔隙率金属网模型对金属纤维网表面燃烧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Fluent软件对加热器端部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气流在加热器端部内的流动状态以及在金属网表面分布的均匀性。最后通过搭建金属纤维加热器燃烧试验装置平台,测试了加热器燃烧过程中金属网表面温度的分布,并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对一级分流板进行结构设计,从而达到加热器辐射均匀的效果。研究结果:采用能使穿透深度增大的非匹配吸收理论并选择了合适的金属网辐射波长,通过计算得到加热器最佳网面温度为600~750℃;模拟矩形加热器表面燃烧状况得到的烟气温度与金属网温度较好的符合了热状态计算,并得到双孔隙率金属纤维网相比单孔隙率金属纤维网能提高燃烧安全性的结论;对矩形加热器端部流场模拟得到的金属纤维网表面气流分布趋势与试验得到的金属网表面温度分布趋势一致,分析得出一级分流板的结构是影响金属纤维加热器燃烧辐射均匀性的主要因素,优选确定了能达到气流均匀分布效果的一级分流板结构尺寸。(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马云飞,马丽涛[3](2017)在《RFCCU反应再生系统外壁超温的热红外检测与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外壁超温入手,利用先进的热红外成像技术,对接管、弯头、人孔等过热部位进行在线检测。根据装置历次检修衬里的破坏形式对超温部位进行详细的原因分析,并利用Solidworks、Gambit及Fluent等分析软件对弯头易冲刷磨蚀的部位进行分析计算。由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保障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平稳安全运行。(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19)

唐俊州,王训四,张培晴,戴世勋,祝清德[4](2015)在《As_2S_3单模光纤及1-5μm中红外超连续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系玻璃光纤因其红外透过特性,在红外波段的激光能量传输、医疗检测、光纤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利用其高非线性及红外传输特性,在激光泵浦下产生的中红外超连续光谱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1,2])。本工作制备了高纯的As_2S_3单模光纤,包层/纤芯比为20:1,通过原料提纯、玻璃蒸馏技术制备了高纯包层玻璃和纤芯玻璃,共同挤压一次获得预制棒,采用最新的塑料包层光纤技术最终拉制成单模光纤。制备的纤芯直径为20μm,最低损耗1 dB/m,在4.8μm激光泵浦下获得了1-5微米的超连续再生光谱(图1)。本工作获得的超连续光谱覆盖了3-5μm波段大气第二窗口,泵浦功率低,有望用于制备中红外光源。(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9-08)

侯玉磊,谢兰桂,赵霞,孙会敏[5](2015)在《近红外和红外光谱法联合识别聚乙烯再生塑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近红外和红外光谱法联合用于识别聚乙烯再生塑料,防止再生塑料的滥用。采用熔融压膜法制备样品,分别建立了近红外一致性模型和以羰基指数为指标的红外光谱识别方法,并进行了样品测试。近红外一致性模型准确率达92%,基本可以准确识别;再生塑料红外羰基指数整体上大于新料瓶壁压膜的羰基指数。近红外模型与红外羰基指数相结合可以有效识别聚乙烯再生塑料,相互佐证可有效减少误判。(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王建南,杨高强,裔洪根,殷音[6](2015)在《加载纳米麦饭石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远红外升温与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麦饭石的功能,研究加载纳米麦饭石的再生丝素蛋白多孔材料的远红外升温与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载纳米麦饭石的多孔材料的升温速率均高于纯丝素多孔材料,尤以短时间升温速率更显着。在远红外灯光照射5 min时,加载10%纳米麦饭石多孔材料的升温速率比纯多孔材料的升温速率提高1倍以上,当多孔材料的温度不再变时,纯多孔材料和加载10%纳米麦饭石多孔材料的升温率分别为55.78%和83.41%。加载纳米麦饭石的多孔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抑菌率分别为95%和98%左右。(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5年04期)

杨丽,李存[7](2013)在《红外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衬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是该装置的核心设备,衬里长期受流化催化剂冲蚀极易受到损伤,应用红外技术对再生器外壁温度进行定期在线监测,可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介绍了红外热像技术和衬里损伤诊断依据,针对某石化公司再生器定期监测中发现的超温区域实施连续重点监测,分析超温原因及破坏程度,观察温度变化趋势,提出处理措施。采用加焊钢板和喷蒸汽降温措施后,热点温度最终控制在400℃以下,热点面积保持稳定,装置运行平稳,避免了非计划停工。(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07期)

张娜[8](2011)在《红外图像系统及热分析法对再生PE、PP成分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被广泛用于包装食品、药品等方面,但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废弃物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回收利用对于节约能源,降低废旧塑料对环境的危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再生塑料行业的发展,目前对再生塑料的监管还不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对再生塑料的识别尤其是对其成分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单一的测试方法很难确定再生塑料的成分,因此多种测试方法的结合,对研究再生塑料的真实成分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FTIR、DSC、TG和UV这4种测试方法的结合,可以鉴别原料PE和再生PE,原料PP和再生PP以及再生料中的添加剂。再生PE-1主要成分是PE并含有少量的硬脂酸盐;再生PE-2中不仅有PE还含有一定量的PP和少量的硬脂酸盐;再生PE-3是由再生LDPE和HDPE共混而成的并含有硬脂酸盐成分。4种再生PE塑料瓶均是由再生HDPE和PP共混而成。再生PP-1和2是再生PP和PE共混而成的并含有少量硬脂酸盐;再生PP-3中主要是PP成分但含有少量硬脂酸盐成分。再生PP塑料瓶-1和2样品的主要成分为PP;再生PP塑料瓶-3和4样品的成分为再生PP和HDPE共混而成的,但主要成分是PP。红外图像系统(FTIR Imaging System)是FTIR显微镜和扫描干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观分析技术,可对于混合样品进行快速大面积的分子水平的扫描,从而在获得的红外图像中发现有价值的光谱信息。本论文根据红外图像系统的混合图层技术,得出再生PE、PP粒料,再生PE、PP塑料瓶中各组分成分的分布情况,更进一步说明再生料的组成情况。建立HDPE和PP的共混体系,通过S形曲线拟合与直线拟合,计算得出再生料样品中PP或PE的含量,计算结果相差均没有超过3%,这说明拟合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为确立共混物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提供了定量分析参考价值,此方法也可推广到其它共混体系的成分的定量分析。FTIR、DSC、TG、UV以及红外图像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用样量少的特点。特别是红外图像系统能够将混在复杂混合体系中的痕量杂质检出,为塑料材料的检验提供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12-01)

乔徽[9](2011)在《红外图像系统及热分析对再生塑料PE成分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塑料来源于废弃塑料,其涉及的有害物质种类较多,既可能有原包装内容物中的日化产品残留物,又可能有各种工艺用添加剂,还可能有聚合物或添加剂的降解产物。随着塑料再生行业的发展,目前对再生塑料的监管还存在盲点,在这种背景下,对再生塑料的识别尤其是对其成分的表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3种PE新料、3种PE再生粒料和4种PE再生塑料瓶为研究对象,用红外光谱法及热分析(DSC和TG)法对3种PE新料和3种PE再生料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建立了PE与其再生料的仪器鉴别方法;在对PE再生塑料成分的表征上,除了使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一些常规方法外,还利用红外图像系统并结合热分析分别对3种PE再生粒料和4种PE再生塑料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将红外图像系统应用于再生塑料成分的表征上,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属于一种新的探索。文中还对红外图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讨论,红外图像系统透射模式下所得到的总吸收图的Chemimap图层处理方式适合于本实验中所测试的样品。综合测试的结果表明:3种PE再生粒料中都含有硬脂酸盐(其中再生PE-1中还含有少量PP)。再生PE-1和再生PE-Q28的红外谱图与其热分析测试数据稍有出入,可能是硬脂酸盐含量少,加上其他物质的稀释,所以在热分析中检测不到其热熔峰,而在红外谱图中却出现了弱的特征吸收峰;而4种PE再生塑料瓶的主要成分是HDPE和PP。实验中还通过模拟硬脂酸盐及HDPE/PP共混体系对3种PE再生粒料中的硬脂酸盐及4种PE再生塑料瓶中的PP进行了定量分析,特别是红外图像系统测试的PE再生塑料成分的分布情况与红外光谱、热分析等的测试结果相吻合,从而进一步验证了PE再生塑料中所含成分的种类。作为研究再生塑料成分的一种新的表征手段,相信红外图像系统将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和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06-01)

王宪成,郭猛超,髙希彦,任永乐[10](2009)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红外再生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红外再生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系统(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采用双过滤单元捕集排气微粒。以6110A柴油机为试验用机,进行捕集器红外再生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红外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微粒累积量、预热时间、红外加热器加热功率及再生用废气量等。微粒累积量和再生用废气量主要影响再生过程中过DPF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预热时间和加热器功率主要影响再生时间。试验同时表明:微粒捕集器平均再生效率超过80%,且工况适应性好。(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红外再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地热再生是一种快速、经济、环保的沥青路面养护工艺,可用于修复沥青路面表层5cm范围内的各种病害,受到了公路养护行业的广泛关注。金属纤维加热器作为就地热再生机组的关键设备,目前还存在着燃烧不稳定以及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器燃烧辐射特性,得到提高加热器燃烧安全性和辐射均匀性的方法,才能达到高效节能的路面修复效果。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光谱分析法的沥青路面红外连续加热过程传热机理研究(51408046)”。论文首先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机理,分析了影响金属纤维加热器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沥青路面吸收红外线的特性,确定了金属纤维燃烧器最佳网面温度。同时选取加热功率为110kW/m~2的矩形加热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加热状态下加热器烟气产生量以及网面平均温度的计算。然后基于矩形加热器金属纤维网结构假设建立了金属纤维网微观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燃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针对单、双孔隙率金属网模型对金属纤维网表面燃烧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Fluent软件对加热器端部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气流在加热器端部内的流动状态以及在金属网表面分布的均匀性。最后通过搭建金属纤维加热器燃烧试验装置平台,测试了加热器燃烧过程中金属网表面温度的分布,并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对一级分流板进行结构设计,从而达到加热器辐射均匀的效果。研究结果:采用能使穿透深度增大的非匹配吸收理论并选择了合适的金属网辐射波长,通过计算得到加热器最佳网面温度为600~750℃;模拟矩形加热器表面燃烧状况得到的烟气温度与金属网温度较好的符合了热状态计算,并得到双孔隙率金属纤维网相比单孔隙率金属纤维网能提高燃烧安全性的结论;对矩形加热器端部流场模拟得到的金属纤维网表面气流分布趋势与试验得到的金属网表面温度分布趋势一致,分析得出一级分流板的结构是影响金属纤维加热器燃烧辐射均匀性的主要因素,优选确定了能达到气流均匀分布效果的一级分流板结构尺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再生论文参考文献

[1].胡洋.基于红外测温仪的热再生混合料拌和时间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9

[2].王作家.就地热再生燃气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8

[3].马云飞,马丽涛.RFCCU反应再生系统外壁超温的热红外检测与原因分析[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4].唐俊州,王训四,张培晴,戴世勋,祝清德.As_2S_3单模光纤及1-5μm中红外超连续再生研究[C].第八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论文集.2015

[5].侯玉磊,谢兰桂,赵霞,孙会敏.近红外和红外光谱法联合识别聚乙烯再生塑料[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

[6].王建南,杨高强,裔洪根,殷音.加载纳米麦饭石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远红外升温与抗菌性能研究[J].丝绸.2015

[7].杨丽,李存.红外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衬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3

[8].张娜.红外图像系统及热分析法对再生PE、PP成分的分析研究[D].东北大学.2011

[9].乔徽.红外图像系统及热分析对再生塑料PE成分的表征[D].东北大学.2011

[10].王宪成,郭猛超,髙希彦,任永乐.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红外再生性能试验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典型红外再生过滤体各位置温度变...红外再生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红外再生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红外再生微粒陶瓷过滤器和EGR系统红外再生的原理图7 红外再生系统

标签:;  ;  ;  ;  ;  ;  ;  

红外再生论文_胡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