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器及杯子论文和设计-石坚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公开了一种分离器及杯子。本实用新型中,分离器包括:上转动件,用于与杯盖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用于与杯体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还与上转动件转动连接,用于与上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上漏水板设置于上转动件内;上漏水板上开设上漏水孔;下漏水板设置于下转动件内,并与上漏水板紧密贴合;下漏水板上开设下漏水孔;上漏水孔在上转动件和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下漏水孔相互连通;上漏水孔在上转动件和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下漏水孔相互错开。与现有技术相比,使得茶叶和水分开设置在杯子中,在需要喝茶时即刻便捷的炮制新鲜的茶水,操作便捷,且保证茶水的质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杯体和杯盖之间,用于导通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或断开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所述分离器包括:上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盖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转动件还与所述上转动件转动连接,用于与所述上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上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上转动件内;所述上漏水板上开设上漏水孔;下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下转动件内,并与所述上漏水板紧密贴合;所述下漏水板上开设下漏水孔;所述上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上转动件一同转动,所述下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下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下转动件一同转动;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设计方案

1.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杯体和杯盖之间,用于导通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或断开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所述分离器包括:

上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盖可拆卸连接;

下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转动件还与所述上转动件转动连接,用于与所述上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

上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上转动件内;所述上漏水板上开设上漏水孔;

下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下转动件内,并与所述上漏水板紧密贴合;所述下漏水板上开设下漏水孔;

所述上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上转动件一同转动,所述下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下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下转动件一同转动;

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漏水孔和所述下漏水孔均设有多个,且数量相同一一对应设置;

任意一个所述上漏水孔均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该所述上漏水孔所对应的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

任意一个所述上漏水孔均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该所述上漏水孔所对应的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动件包括:

下转动环,用于被所述杯体部分插入,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

下环状板件,设置于所述下转动环内,并与所述下转动环同轴固定;

第一下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下转动环内,且位于所述下环状板件远离所述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下固定环与所述下转动环同轴,并与所述下转动环之间隔开形成下连接区;

所述上转动件包括:

上转动环,用于被所述杯盖部分插入,与所述杯盖可拆卸连接;

上环状板件,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内,并与所述上转动环同轴固定;

第一上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内,且位于所述上环状板件远离所述杯盖的一侧;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有部分暴露于所述上转动环外,并插入所述下连接区内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转动连接;

所述下环状板件远离所述杯体的一侧连接所述下漏水板,所述上环状部件远离所述杯盖的一侧连接所述上漏水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包括:第一下固定环本体、绕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下扣体;

所述第一上固定环包括: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同轴设置的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上扣体;

所述下扣体和所述上扣体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任意对应的所述上扣体和所述下扣体沿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和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相互抵扣,而用于绕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和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相对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上扣体均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远离所述上环状板件一侧的端面上,且任意一个所述上扣体均包括:

上扣板,沿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相对且隔开形成抵扣区域;所述上扣板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弯曲;

第一限位板,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所述上扣板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连接;

第二限位板,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所述上扣板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连接;

各所述下扣体均为设置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的外环面上的凸起,且各所述凸起均嵌入各在所对应的所述上扣体的所述抵扣区内,并与所述上扣板相互抵接;

任意一个所述凸起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环和所述下转动环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时,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所述上扣体的第一限位板;任意一个所述凸起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环和所述下转动环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时,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所述上扣体的第二限位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动环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所述杯体的下内螺纹,所述上转动环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所述杯盖的上内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动件还包括:

第二上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内,且位于所述上环状板件相对于所述杯盖的一侧;所述第二上固定环与所述上转动环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所述杯盖部分插入的上环形区域内;

第一上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二上固定环的外环面,用于与所述杯盖插入所述上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动件还包括:

第三上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朝向所述下转动环一侧的端面上,且与所述上转动环同轴固定;所述上固定环用于与插入所述下连接区内;

第二上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三上固定环的外环面;

所述第二上密封圈用于在所述第三上固定环插入所述下连接区内后,与所述下转动环的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件还包括:

第二下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下转动内,且位于所述下环状板件相对于所述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下固定环与所述下转动环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所述杯体部分插入的下环形区域;

下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二下固定环的外环面,用于与所述杯体插入所述下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

10.一种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体;

杯盖;

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离器,设置于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杯体和缩水杯盖可拆卸连接;

茶漏,设置在所述分离器的上转动件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特别涉及分离器及杯子。

背景技术

杯子用于放置茶叶进行泡茶饮用,且是可以密封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喝到茶水。现有的杯子泡茶时,直接将茶叶放置在杯体内,对茶叶进行浸泡产生茶水。在携带该杯子,想随时喝到茶水时,茶叶需要一直在泡在茶水中,才能随时随刻喝到的是茶叶水,但这种方法泡出的茶水失去了最佳的风味,茶水质量较差。或者为了喝到风味最佳的茶水,在想喝茶时,将杯子打开,即刻在杯体内投放茶叶,进行泡茶,因此在携带杯子时,还需要另外准备容器放置茶叶,导致喝茶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器及杯子,使得茶叶和水分开设置在杯子中,在需要喝茶时即刻便捷的炮制新鲜的茶水,操作便捷,且保证茶水的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分离器,设置在杯体和杯盖之间,用于导通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或断开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所述分离器包括:

上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盖可拆卸连接;

下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转动件还与所述上转动件转动连接,用于与所述上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

上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上转动件内;所述上漏水板上开设上漏水孔;

下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下转动件内,并与所述上漏水板紧密贴合;所述下漏水板上开设下漏水孔;

所述上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上转动件一同转动,所述下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下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下转动件一同转动;

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杯子,包括:

杯体;

杯盖;

如上所述的分离器,设置于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杯体和缩水杯盖可拆卸连接;

茶漏,设置在所述分离器的上转动件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设有上转动件、下转动件、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且上转动件与杯盖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与杯体可拆卸连接,从而在使用时可将水放在杯体内,而将茶叶放置在上转动件和杯盖之间。而上转动件和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上漏水板上开设的上漏水孔的与下漏水板上开设的下漏水孔相互连通,此时翻转杯体,让杯盖朝下,杯体内的水穿过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进入到杯盖内,使得茶叶此时浸泡到水中,形成泡茶状态,用户通过便捷的操作即刻便能喝到最新鲜的茶水。并且,茶叶置于上转动件和杯盖之间,携带该杯子,便是携带了茶叶和水,无需再另外准备放置茶叶的容器,对于用户而言更方便携带茶叶和水。同时,上转动件和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上漏水孔的与下漏水孔相互错开,此时也将茶叶和水完全分开,在携带该杯子的过程中,无论如何翻转碰撞杯子,水都不会和茶叶接触,保证了在不需要喝茶时,茶叶和水是完全隔离的状态,使得水和茶叶都一直保持纯净,形成与分开携带茶叶和水达到一样的效果。

另外,所述上漏水孔和所述下漏水孔均设有多个,且数量相同一一对应设置;

任意一个所述上漏水孔均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该所述上漏水孔所对应的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

任意一个所述上漏水孔均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该所述上漏水孔所对应的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另外,所述下转动件包括:

下转动环,用于被所述杯体部分插入,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

下环状板件,设置于所述下转动环内,并与所述下转动环同轴固定;

第一下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下转动环内,且位于所述下环状板件远离所述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下固定环与所述下转动环同轴,并与所述下转动环之间隔开形成下连接区;

所述上转动件包括:

上转动环,用于被所述杯盖部分插入,与所述杯盖可拆卸连接;

上环状板件,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内,并与所述上转动环同轴固定;

第一上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内,且位于所述上环状板件远离所述杯盖的一侧;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有部分暴露于所述上转动环外,并插入所述下连接区内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转动连接;

所述下环状板件远离所述杯体的一侧连接所述下漏水板,所述上环状部件远离所述杯盖的一侧连接所述上漏水板。从而实现下转动件和上转动件的转动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下固定环包括:第一下固定环本体、绕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下扣体;

所述第一上固定环包括: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同轴设置的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上扣体;

所述下扣体和所述上扣体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任意对应的所述上扣体和所述下扣体沿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和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相互抵扣,而用于绕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和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相对滑动。

另外,各所述上扣体均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远离所述上环状板件一侧的端面上,且任意一个所述上扣体均包括:

上扣板,沿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相对且隔开形成抵扣区域;所述上扣板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弯曲;

第一限位板,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所述上扣板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连接;

第二限位板,绕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所述上扣板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上固定环本体连接;

各所述下扣体均为设置于所述第一下固定环本体的外环面上的凸起,且各所述凸起均嵌入各在所对应的所述上扣体的所述抵扣区内,并与所述上扣板相互抵接;

任意一个所述凸起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环和所述下转动环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时,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所述上扣体的第一限位板;任意一个所述凸起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环和所述下转动环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时,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所述上扣体的第二限位板。

另外,所述下转动环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所述杯体的下内螺纹,所述上转动环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所述杯盖的上内螺纹。

另外,所述上转动件还包括:

第二上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内,且位于所述上环状板件相对于所述杯盖的一侧;所述第二上固定环与所述上转动环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所述杯盖部分插入的上环形区域内;

第一上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二上固定环的外环面,用于与所述杯盖插入所述上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

另外,所述上转动件还包括:

第三上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上转动环朝向所述下转动环一侧的端面上,且与所述上转动环同轴固定;所述上固定环用于与插入所述下连接区内;

第二上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三上固定环的外环面;

所述第二上密封圈用于在所述第三上固定环插入所述下连接区内后,与所述下转动环的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

另外,所述下转件还包括:

第二下固定环,设置于所述下转动内,且位于所述下环状板件相对于所述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下固定环与所述下转动环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所述杯体部分插入的下环形区域;

下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二下固定环的外环面,用于与所述杯体插入所述下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分离器设置在杯体和杯盖之间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配合使用中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相通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配合使用中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相通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配合使用中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错开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转动件在上下转动件在下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下转动件在上上转动件在下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杯子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茶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分离器,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分离器包括上转动件1、下转动件2、上漏水板3和下漏水板4,上转动件1于与杯盖7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2于与杯体8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2还与上转动件1转动连接,与上转动件1彼此相对转动。上漏水板3设置于上转动件1内,上漏水板3上开设上漏水孔5。如图2和图4所示,下漏水板4设置于下转动件2内,并与上漏水板3紧密贴合,下漏水板4上开设下漏水孔6。上漏水板3用于在上转动件1转动时跟随上转动件1一同转动,下漏水板4用于在下转动件2转动时跟随下转动件2一同转动。上漏水孔5还用于在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下漏水孔6相互连通。如图3所示,上漏水孔5还用于在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下漏水孔6相互错开。在上转动件1外表面上设置两个标记,一个红色点,另一个红色点,下转动件2外表面上设置竖线标记。相对转动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在竖线标记对准红色点,即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错开,在竖线标记对准蓝色点,即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导通,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快速确定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或第二预设位。

在实际使用中,如图1和图4所示,将上转动件1和杯盖7拧紧,下转动件2与杯体8拧紧,茶叶放置在上转动件1和杯盖7之间,水在杯体8内,不需要泡茶时,转动上转动件1到第二预设位,此时杯盖7和上漏水板3与上转动件1一起转动,下转动件2拧紧在杯体8上,下转动件2和下漏水板4不会与上转动件1转动,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错开,由于下漏水板4与上漏水板3紧密贴合,尽管翻转杯子,水也无法进入到杯盖7内,茶叶与水被彻底隔开,茶叶也不会被水的热气影响,一直保持干燥。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需要泡茶时,再转动上转动件1到第一预设位,同样的杯盖7和上漏水板3与上转动件1一起转动,下转动件2拧紧在杯体8上,下转动件2和下漏水板4不会与上转动件1转动,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连通,翻转杯子,水从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穿过进入杯盖7内,让茶叶浸泡到水中。

同样的,也可以是旋转下转动到第二预设位,如图1和图4所示,此时下转动件2带动下漏水板4和杯体8与下转动件2一起转动,而上转动件1、上漏水板3和杯盖7都不转动,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错开。在需要泡茶时,再转动下转动件2到第一预设位,同样的下转动件2带动下漏水板4和杯体8与下转动件2一起转动,而上转动件1、上漏水板3和杯盖7都不转动,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连通。当然,也可以是,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上转动件1与下转动件2一起转动,要让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错开时,上转动件1与下转动件2相对转动的到第二预设位处,要让上漏水孔5与下漏水孔6连通时,上转动件1与下转动件2相对转动的到第一预设位处。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设有上转动件1、下转动件2、上漏水板3和下漏水板4,且上转动件1与杯盖7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2与杯体8可拆卸连接,从而在使用时可将水放在杯体8内,而将茶叶放置在上转动件1和杯盖7之间。而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上漏水板3上开设的上漏水孔5的与下漏水板4上开设的下漏水孔6相互连通,此时翻转杯体8,让杯盖7朝下,杯体8内的水穿过上漏水孔5和下漏水孔6进入到杯盖7内,使得茶叶此时浸泡到水中,形成泡茶状态,用户通过便捷的操作即刻便能喝到最新鲜的茶水。并且,茶叶置于上转动件1和杯盖7之间,携带该杯子,便是携带了茶叶和水,无需再另外准备放置茶叶的容器,对于用户而言更方便携带茶叶和水。同时,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上漏水孔5的与下漏水孔6相互错开,此时也将茶叶和水完全分开,在携带该杯子的过程中,无论如何翻转碰撞杯子,水都不会和茶叶接触,保证了在不需要喝茶时,茶叶和水是完全隔离的状态,使得水和茶叶都一直保持纯净,形成与分开携带茶叶和水达到一样的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漏水孔5和下漏水孔6均设有多个,且数量相同一一对应设置。任意一个上漏水孔5均用于在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该上漏水孔5所对应的下漏水孔6相互连通。任意一个上漏水孔5均用于在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该上漏水孔5所对应的下漏水孔6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下转动件2包括下转动环21、下环状板件22和第一下固定环23,下转动环21被杯体8部分插入,与杯体8可拆卸连接。下环状板件22设置于下转动环21内,并与下转动环21同轴固定。第一下固定环23设置于下转动环21内,且位于下环状板件22远离杯体8的一侧,第一下固定环23与下转动环21同轴,并与下转动环21之间隔开形成下连接区。上转动件1包括上转动环11、上环状板件12和第一上固定环13,上转动环11用于被杯盖7部分插入,与杯盖7可拆卸连接,杯盖7与上转动环11之间螺纹连接,上环状板件12设置于上转动环11内,并与上转动环11同轴固定,第一上固定环13设置于上转动环11内,且位于上环状板件12远离杯盖7的一侧。第一上固定环13有部分暴露于上转动环11外,并插入下连接区内与第一下固定环23转动连接。下环状板件22远离杯体8的一侧连接下漏水板4,上环状板件12远离杯盖7的一侧连接上漏水板3。从而实现下转动件2和上转动件1的转动连接。

具体的说,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下固定环23包括第一下固定环本体231、绕第一下固定环本体231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下扣体232。第一上固定环13包括与第一下固定环本体231同轴设置的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上扣体132。下扣体232和上扣体13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任意对应的上扣体132和下扣体232沿第一下固定环本体231和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相互抵扣,而绕第一下固定环本体231和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各上扣体132均设置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远离上环状板件12一侧的端面上,且任意一个上扣体132均包括上扣板1321、第一限位板1322和第二限位板1323,上扣板1321沿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相对且隔开形成抵扣区域,上扣板1321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弯曲。第一限位板1322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上扣板1321的一端,并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连接。第二限位板1323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上扣板1321的另一端,并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连接。各下扣体232均为设置于第一下固定环本体231的外环面上的凸起,且各凸起均嵌入各在所对应的上扣体132的抵扣区内,并与上扣板1321相互抵接。上转动环11和下转动环2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任意一个凸起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上扣体132的第一限位板1322。在上转动环11和下转动环2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任意一个凸起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上扣体132的第二限位板1323。任意一个上扣体132还均包括连接板,连接第一上固定环本体131、上扣板1321、第一限位板1322和第二限位板1323,连接板连接在上扣板1321靠近上转动环11的一侧。

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下转动环21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杯体8的下内螺纹,上转动环11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杯盖7的上内螺纹。杯体8的杯口端有部分下外螺纹,与下内螺纹配合,杯盖7的开口端设有上外螺纹,与上内螺纹配合。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上转动件1还包括第二上固定环14和第一上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二上固定环14设置于上转动环11内,且位于上环状板件12相对于杯盖7的一侧,第二上固定环14与上转动环11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杯盖7部分插入的上环形区域内。第一上密封圈套设于第二上固定环14的外环面,用于与杯盖7插入上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从而杯盖7部分插入在上转动环11和第二上固定环14之间进入上环形区域,再通过第一上密封圈,第一上密封圈与杯盖7抵持,防止水从杯盖7和上转动环11之间流出。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上转动件1还包括第三上固定环15和第二上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三上固定环15设置于上转动环11朝向下转动环21一侧的端面上,且与上转动环11同轴固定。上固定环用于与插入下连接区内,第二上密封圈套设于第三上固定环15的外环面在第三上固定环15插入下连接区内后,第二上密封圈与下转动环21的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从而上转动件1与下转动件2连接,防止水从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之间流出。

另外,如图6所示,下转件还包括第二下固定环24和下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二下固定环24设置于下转动内,且位于下环状板件22相对于杯体8的一侧。第二下固定环24与下转动环21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杯体8部分插入的下环形区域。下密封圈套设于第二下固定环24的外环面,用于与杯体8插入下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从而杯体8部分插入在下转动环21和第二下固定环24之间进入下环形区域,再通过下密封圈,下密封圈与杯体8抵持,防止水从杯体8和下转动环21之间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杯子,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杯体8、杯盖7、茶漏9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离器,分离器设置于杯体8和杯盖7之间,且分别与杯体8和缩水杯盖7可拆卸连接。茶漏9设置在分离器的上转动件1内。茶漏9包括茶漏本体91和茶漏檐92,茶漏本体91设置在上转动件1内,并与分上转动同轴固定。茶漏檐92以茶漏本体91的轴线N,对茶漏本体91进行环设,并与上转动件1连接,茶漏本体91上开设有用于水通过的漏孔10。

进一步的,如图7和图8所示,上转动件1中第二上固定环14的顶端设有凸出部,茶漏檐92四周开设有卡槽20,将茶漏本体91放入上转动件1内时,茶漏檐92与第二上固定环14的顶端相抵持,凸出部插入卡槽20内,将茶漏9定位住,再通过第一上密封圈圈套在茶漏檐92和第二上固定环14的顶端上,从而茶漏9卡固在上转动件1内。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分离器及杯子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3693.5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A

国家/省市:CA(加拿大)

授权编号:CN209846772U

授权时间:20191227

主分类号:A47G19/22

专利分类号:A47G19/22

范畴分类:申请人:石坚;王岚

第一申请人:石坚

申请人地址:加拿大安大略省北约市唐米尔斯路405-1053号

发明人:石坚;王岚

第一发明人:石坚

当前权利人:石坚;王岚

代理人:成丽杰

代理机构:31260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分离器及杯子论文和设计-石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