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祺雯[1](2021)在《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泰勒原理为框架,以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版)》为内容核心,构建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以期开发更规范、更具人文关怀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国内外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求,以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织包括56项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讲授法、示教法、情景模拟及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共计130学时;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考核法等。其中目标中单列一项“学员能够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内化到职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及组织和评价均将从文献总结归纳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应用策略贯穿其中。(2019版)》为内容核心,依据泰勒原理四要素——课程目标、内容、内容的组织及评价,初步构建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然后通过Delphi法,对15名养老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立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和0.867,均>0.70;第2轮咨询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00~0.234之间,均小于0.25;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123、0.048(P<0.01),专家函询意见协调性较好,研究结果较为可信。最终形成的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其培训目标包含素养、知识、技能领域的4项目标,共16项具体培训规格,其中素养目标包含6项,知识包含5项,技能包含5项;内容包含5个模块共21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包括56项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讲授法、示教法、情景模拟及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共计130学时;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考核法等。其中目标中单列一项“学员能够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内化到职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及组织和评价均将从文献总结归纳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应用策略贯穿其中。结论:本研究在系统文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版)》为内容核心,以泰勒原理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要素为框架,构建了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融入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在培训中体现以人为中心照护的人格、了解老年人、培养关系、自主权和选择以及舒适护理的内涵,完善了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王俊[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并从老年人、护理人员及医养结合机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提供临床依据。2.总结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提供循证依据。3.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并进行适用性检验。方法: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1)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整群抽样,利用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调查表对重庆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102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运用直接观察法、标准化访问护理人员及查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收集相应资料;运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2)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家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n=12)和TPB开放性问卷调查(n=20),运用Colaizzi7步法进行内容分析。(3)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量性研究:通过整群抽样,采用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分问卷和自制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计划行为理论问卷(PR-TPB问卷),调查重庆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316名护理人员的身体约束实践,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以TPB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对身体约束实践的影响路径及程度。2.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系统检索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ENTRAL),Psyc INFO,CNKI,Wan Fang Data,VIP,Open Grey数据库中有关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专业网站及数据库中2000年~2020年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推荐实践、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并对内容进行评价、整合和总结。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根据现状调查和证据总结内容,结合文献研究,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修改、论证方案并形成终稿。4.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采用单组前后测量设计,选取重庆市一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的老年人(n=97)应用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了解护理人员应用方案的感受及体验;通过量性研究方法评价干预前后老年人及护理人员层面相关结局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1)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为25.83%,腰带(55.47%)和腕带(52.83%)的使用率最高,61.51%的身体约束有签署知情同意,身体约束主要原因是预防跌倒(71.70%),89.06%的身体约束没有护理记录,13.58%的约束老年人有约束并发症;老年人认知、行动能力、自理能力、跌倒风险、入住时间、身体攻击性行为、留置导管情况,机构的类型、属性、护理员照护人数是身体约束使用的影响因素(P<0.05)。(2)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提炼出护理人员对老年人使用身体约束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3部分,包括对使用身体约束的认知、态度、情感体验、团体压力、道德压力、责任压力、外在促进因素、外在阻碍因素8个主题。(3)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量性研究: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得分为(30.89±4.82),(5.30±0.62),(4.55±0.73),(3.99±1.31),(5.05±0.88)分。态度(β=0.536,P<0.001)和知觉行为控制(β=0.139,P<0.05)与意向呈正相关,主观规范得分越高,意向越强,但路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觉行为控制对实践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48,P<0.001),但意向对实践的直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单纯教育措施[OR=0.68,95%CI(0.28~1.64),P=0.39],教育结合咨询措施[OR=0.76,95%CI(0.29~1.98),P=0.58]对减少老年人身体约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化干预措施对减少老年人身体约束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64~0.86),P<0.00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对老年人跌倒[OR=0.89,95%CI(0.64~1.24),P=0.48]、跌倒相关伤害[OR=1.14,95%CI(0.79~1.65),P=0.47]和精神类药物使用[OR=1.09,95%CI(0.89~1.33),P=0.41]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1篇,证据总结2篇,最佳实践信息册2篇,推荐实践1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8篇,从定义、人员要求、评估、决策、知情同意、预防策略、实施、监测、解除、记录、报告、人员培训和组织支持总结25条证据。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包括身体约束原则、组织支持、人员要求、评估、决策、告知、替代措施、实施、监测、解除、记录、报告、约束培训13个维度,29个条目,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94。4.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1)量性结果:身体约束培训后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实践得分升高(P<0.05),身体约束意向得分降低(P<0.05);干预3个月后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无显着变化(P>0.05),护理人员身体约束使用正确率提升,老年人日间约束时间降低,非正规约束工具使用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干预前后跌倒及跌倒相关伤害和抗精神药物使用无显着变化(P>0.05)。(2)质性结果:提炼出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理论认识加深、认知态度改变、实践能力提升、方案实践正向体验、方案实践负性体验、约束必要性难以评估、替代措施实施障碍7个主题。结论: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较高且实践欠规范,受老年人、护理人员及机构特征等因素影响,应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身体约束教育并制定身体约束规范,以提高老年人长期照护质量。2.基于循证构建的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内容科学、全面且具体,虽然不能降低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但能有效改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及实践,提高身体约束使用正确率,减少老年人日间约束时间,规范约束方式,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并推广。
赵晶晶[3](2019)在《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适合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为制定针对性痴呆护理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同时检索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等痴呆专业性网站,获得与痴呆护理教育有关的文献。2.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条目池,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问卷,调查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3.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定的函询问卷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框架。4.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1.了解了国内外痴呆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确定以HEDN颁布的痴呆护理教育课程(第3版)和痴呆技能:英国劳动力核心能力框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条目6个一级指标,69个二级指标。2.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总体较高,护士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痴呆患者症状管理,痴呆沟通与支持,痴呆预防与筛查方面‖,护士对痴呆护理涉及的伦理法律知识和护理员压力管理方面的知识需求较低,护士期望增加环境管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识别,患者与家属心理护理等方面知识点,综合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构建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81个二级指标。3.共函询了21名痴呆相关领域专家,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群体权威系数为0.87。其中第一轮有18位专家提出意见,第二轮有5位专家提出意见,两轮函询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39和0.266。第一轮中均数<3.50的有3项,变异系数>20%的有6项;第二轮中有一项变异系数>20%,其余指标均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确立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89个二级指标。4.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痴呆患者症状管理所占比重最大,占比为0.307,其次是痴呆概述,占比为0.244,再次是痴呆沟通与支持,占比为0.193,然后是痴呆预防与筛查,占比为0.144,最后痴呆护理员压力管理和痴呆伦理与法律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0.063和0.049。结论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总体知识需求较高;最终形成的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条目,89个二级条目;构建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各级指标权重设置较为合理,可以为医疗机构开展针对性的痴呆护理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吴冰[4](2019)在《小组工作缓解城市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席卷全球,我国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于1999年就踏入了老龄化社会,截止2018年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的数量与日俱增,老年人身心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年人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老年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聚点。其中,阿尔茨海默症成为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受到了高度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阿尔茨海默症有多种治疗方法,但主要划分两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社会工作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但在运用过程中还不够完善,与理论的探索相比,具体的实务经验与案例还处于相对欠缺状态。本研究根据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和神经精神科问卷(NPI)量表实施测量,选取泰安市泰山社会服务中心的老人院入住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12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测,记录前测数据。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前测结果作为重点考虑因素,采取配对样本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共计分为6组,每组成员是以简单随机的方式进行分配,且两组成员指标不存在差异性。对照组提供正常的护理,实验组在正常护理的基础上,提供小组工作治疗。活动结束后,对两组成员进行后测,并记录数据,通过前后测对比来评定其认知功能、行为症状和神经精神症状的变化。从而探讨小组工作对缓解阿尔茨海默症是否有效;若有效果,这种效果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并具体分析小组活动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缓解疗效;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建议来缓解阿尔茨海默症。通过研究,最终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小组活动前后各量表得分均有明显变化,对照组得分显示,小组成员状态趋于消极,而实验组得分显示小组成员状态则较为积极;实验组各量表整体上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为良好;实验组在精神状态方面的改变相对更为明显。因此本文研究所得结论:小组工作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行为症状和神经精神症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说明小组工作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康复有效果,且这种效果是积极的、正向的;提供正常护理的患者病情有所恶化,说明对阿尔茨海默症问题不能忽视,要引起高度重视;小组工作对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效果较好,说明小组工作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精神状态方面发挥其优势。
王丹丹[5](2018)在《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归纳汇总老年痴呆患者因需求表达导致激越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以国外成熟干预模式为框架依据,以询证研究文献系统评价结果为内容依据,构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为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会议讨论归纳汇总老年痴呆患者因需求表达导致激越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运用循证研究中文献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相关文献,研究小组会议讨论制定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干预内容。借鉴国外成熟干预模式的框架,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初步拟定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经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立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结果归纳汇总出6个方面、37个老年痴呆患者因需求表达导致激越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构建了包括模式目的、组织结构、干预流程、干预内容4个部分的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德尔菲专家函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79,两轮专家函询的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4.44%和100.00%,两轮专家函询后各条目变异系数为0.00-0.23,专家协调系数为0.168-0.296。结论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护理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对环境的控制。其次,应关注患者人际关系需求及生理、心理的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同时注重沐浴、更衣、如厕等特殊活动中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本研究构建的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陈素虹[6](2018)在《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65岁以上人口 2017年达1.5亿,老年痴呆患者数量也相应快速增长。国际老年痴呆协会报告显示,我国2015年老年痴呆人数以950万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预计在2050年将增加至2700万。快速增长的老年痴呆患者人群呈现出巨大的长期护理照护需求。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 或 Neuropsychological symptoms,NPS),是指发生在老年痴呆患者身上的感觉、思维、情绪或行为紊乱的一组症状群,被证实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照护负担增加、患者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给长期照护和临床干预带来巨大挑战。然而,我国的长期护理机构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机构照顾者对老年痴呆患者BPSD的了解、预防及管理尚未做好准备。由于缺乏有效药物治疗BPSD,明确BPSD的类型、患病率特征和影响因素、发展治疗BPSD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因此,利用科学的测量工具,调查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的BPSD类型、患病率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和发展科学的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BPSD管理策略,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照护质量,显得尤为迫切。目的开发并检验中文版长期护理机构神经精神症状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ursing home version,NPI-NH),为国内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BPSD测量提供可靠工具。通过横断面调查,明确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BPSD的类型、患病率特征,为开展针对性的非药物干预提供依据。通过meta分析,了解我国大陆地区老年痴呆患者BPSD患病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识别和挖掘潜在的BPSD非药物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经授权后根据翻译原则对原量表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NPI-NH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重测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评价。2.抽取某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160名,使用中文版NPI-NH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对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的BPSD患病率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3.对我国大陆地区老年痴呆患者BPSD患病率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1.中文版的NPI-NH量表共包含12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产生了 5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69.8%,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中文版的NPI-NH量表频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0,严重程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困扰程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提示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 ICC 为 0.93(95%CI 0.87-0.97),频度 ICC 为 0.92(95%CI 0.90-0.93),严重程度 ICC 为 0.89(95%CI 0.87-0.91),困扰程度 ICC 为 0.91(95%CI 0.89-0.92),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2.使用中文版NPI-NH量表对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BPSD进行测量,显示有91.88%的患者出现BPSD,其中淡漠患病率最高,焦虑患病率最低。在单个BPSD中,激越/攻击给照顾者带来的困扰程度最大,其次是妄想;轻度痴呆患病率最高的症状是激越/攻击行为;中度及重度痴呆患病率最高的症状均为情感淡漠/漠不关心。激越/攻击、脱抑制/行为失控、易激惹和异常运动行为持续存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男性痴呆患者与女性痴呆患者BPSD患病率特征相似,但男性痴呆患者的激越/攻击行为、夜间行为和食欲和进食改变行为症状明显高于女性痴呆患者。3.Meta分析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5356例老年痴呆患者。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患病率最高的BPSD是异常运动行为40.55%(95%CI:33.45-48.08),其次是夜间行为 37.11%(95%CI:29.75-45.11)、淡漠 38.20%(95%CI:25.99-52.12)、抑郁 36.31%(95%CI:30.46-42.60)、激越 36.34%(95%CI:29.49-43.78)、妄想 33.05%(95%CI:26.21-41.69)、易激惹 31.15%(95%CI:23.64-39.80)、焦虑 25.23%(95%CI:21.14-29.82)、幻觉 19.86%(95%CI:16.07-24.28)、进食改变 12.75%(95%CI:7.02-22.03)、脱抑制 8.59%(95%CI:4.21-16.75)、欣快 7.43%(95%CI:4.07-13.19)。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的激越、淡漠、易激惹、异常运动行为均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VD)患者。但AD患者的抑郁则显着低于VD患者。住院患者的妄想、激越、异常运动行为、夜间行为的患病率均显着高于社区患者。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痴呆亚型、痴呆严重程度、不同样本来源对合并后的BPSD患病率的异质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1.中文版NPI-NH量表显示了较为理想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适用于我国长期护理机构BPSD的测量和评估。2.我国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BPSD的患病率较高,但不同的类型BPSD所造成的照顾负担却不尽相同;且在痴呆疾病的不同严重程度时期,BPSD常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性别的痴呆患者常表现出特定的BPSD类型和患病率特征。机构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BPSD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合理分配照护资源,探索和发展科学的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BPSD管理照护策略,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次Meta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区老年痴呆患者BPSD患病率的现状和特征。此次Meta分析中,不同的研究在痴呆亚型、痴呆严重程度、样本来源上存在差异,使患病率合并结果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王丹丹,苗秀欣,董玉珍,蒋家翔,刘海燕,郭小靖[7](2018)在《老年中重度认知障碍痴呆病人激越行为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描述老年中重度认知障碍痴呆病人激越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主要照顾者感受。[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对15例中重度认知障碍老年痴呆病人进行观察,采用访谈法对病人主要照顾者(包括护士和护理员)进行访谈。[结果]老年中重度认知障碍痴呆病人激越行为以重复动作最为常见,照顾者对于病人经常出现的激越行为感到疲惫,病人部分激越行为多为需求未被满足。[结论]中重度认知障碍老年痴呆病人激越行为表现多样,病人照顾者应针对病人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叶芬,郑晶,尤黎明,廖淑莉,肖露[8](2017)在《城市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激越行为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激越行为的现状及特点。方法采用柯恩-曼斯菲尔德激越行为量表(CMAI)以及失智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广州市老年人院失智区141位失智老年人的激越行为现状。结果 90.07%(127/141)的失智老年人发生了激越行为,躯体非攻击性激越行为发生率最高为82.27%(116/141),其余依次为躯体攻击性行为78.72%(111/141)、语言非攻击性行为74.47%(105/141)和语言攻击性行为64.54%(91/141)。其中随意吐痰/唾沫,重复句子或问题,抱怨、发牢骚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失智老年人激越行为的发生率高,表现形式和类型多样,养老机构应予以重视,对照顾者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以帮助失智老年人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激越行为。
李华,邓丽丽,常亭玲[9](2016)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4年7-9月在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41例老年期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19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老年期痴呆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自我角色认同干预,为期12周。采用激越行为量表(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CMAI)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12周时对患者进行测量。结果干预组干预后6周时CMAI总分、躯体性攻击行为、语言性激越行为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2周时CMAI总分、躯体性攻击行为、躯体性非攻击行为、语言性激越行为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6、12周的CMAI总分及各分项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6周后躯体性攻击行为评分,干预12周后的CMAI总分、躯体性攻击行为、躯体性非攻击行为及语言性激越行为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激越行为症状。
吴欣娟,李佳倩,李玉乐[10](2015)在《痴呆患者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延缓痴呆患者的病情进展,降低医疗和照顾费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从痴呆患者的院内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痴呆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老人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人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化养老逐渐成为养老必然趋势 |
1.1.2 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亟待改善 |
1.1.3 国家政策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支持 |
1.1.4 养老护理员培训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2.1 泰勒原理 |
1.2.2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目标 |
1.2.3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内容 |
1.2.4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内容的组织 |
1.2.5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评价 |
1.2.6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定义 |
1.2.7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 |
1.2.8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培训中的应用 |
1.2.9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 版)》 |
1.2.10 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初步构建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2.1 总结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养老护理员照护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过程 |
2.1.3 研究结果 |
2.2 总结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求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过程 |
2.2.3 研究结果 |
2.3 初步构建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过程 |
2.3.3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完善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3.1 研究方法 |
3.2 专家函询过程 |
3.2.1 设计函询问卷 |
3.2.2 遴选专家条件 |
3.2.3 专家函询数据处理 |
3.3 专家函询结果 |
3.3.1 专家一般资料 |
3.3.2 专家积极程度 |
3.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4 专家协调程度 |
3.3.5 专家函询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
4.2 培训课程的内容分析 |
4.2.1 培训目标 |
4.2.2 培训内容 |
4.2.3 培训内容的组织 |
4.2.4 培训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5.2.1 本研究创新点 |
5.2.2 本研究局限性 |
5.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照护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进展 |
1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概述 |
1.1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概念 |
1.2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内涵 |
2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照护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
2.1 生活照护能力培训 |
2.2 沟通能力培训 |
2.3 痴呆症精神行为症状管理能力培训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第一轮函询问卷 |
附录二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第二轮函询问卷 |
附录三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致谢 |
本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伦理原则 |
4 理论基础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研究假设 |
7 研究内容 |
8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量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 |
第一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减少护理院老年人身体约束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收集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文献回顾结果 |
2 问卷调查结果 |
3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初步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
3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确立 |
4 层次分析法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小组工作缓解城市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问题 |
0.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0.4 创新点和不足 |
1 文献回顾 |
1.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向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阿尔茨海默症 |
2.1.2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2.2 活动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3 研究方法 |
3.1 社会工作方法 |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3 研究对象资料搜集 |
3.3.1 个案访谈法 |
3.3.2 观察法 |
3.3.3 量表测量法 |
3.3.4 文献研究法 |
3.4 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
3.4.1 城市患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现状 |
3.4.2 城市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因分析 |
4 小组工作缓解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过程 |
4.1 介入方案设计 |
4.1.1 小组工作理念 |
4.1.2 小组目标 |
4.1.3 小组成员 |
4.1.4 活动设计 |
4.1.5 评估方法 |
4.2 小组介入实施过程及过程评估 |
4.2.1 小组初期活动及过程评估 |
4.2.2 小组中期活动及过程评估 |
4.2.3 小组后期活动及过程评估 |
4.3 小组介入结果评估 |
4.3.1 服务对象评估 |
4.3.2 社会工作者评估 |
5 研究结论、发现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及不足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不足 |
5.2 对策建议 |
5.2.1 国家政策倾斜及培养专业人才 |
5.2.2 加大社会支持及社区宣传 |
5.2.3 提升自我管理主动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 |
附录2 Blessed-Roth行为量表(BBS) |
附录3 神经精神科问卷(NPI) |
致谢 |
(5)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初拟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成立研究小组 |
2 制定检索策略,查找文献 |
3 筛选文献 |
4 文献质量和等级评价 |
研究结果 |
1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发生原因、护理措施及文献纳入结果 |
2 初拟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 |
讨论 |
1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常见原因分析 |
2 对初拟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讨论 |
第二部分 确立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专家会议法 |
2 确立德尔菲专家小组 |
3 第一轮专家函询 |
4 第二轮专家函询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专家一般情况 |
2 专家积极系数 |
3 专家权威程度 |
4 专家协调程度 |
5 第一轮函询结果 |
6 第二轮函询结果 |
7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最终确立 |
讨论 |
1 构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意义 |
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4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特点 |
5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BPSD核心概念界定 |
1.3 BPSD的发病机制 |
1.4 BPSD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
1.5 BPSD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中文版机构用神经精神症状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陆地区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患病率的Meta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老年中重度认知障碍痴呆病人激越行为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调查工具 |
1.2.2 调查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痴呆病人一般情况 |
2.2 激越行为发生率及其主要表现 |
3 讨论 |
(9)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2.1 自我角色认同的确定 |
1.2.2 不同自我角色认同的干预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3.1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
1.3.2 激越行为量表(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CMAI)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干预前MMSE及CMAI评分 |
2.2 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CMAI评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老年期痴呆患者激越症状的行为特征 |
3.2 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激越症状的作用 |
3.3 自我角色认同干预的可行性 |
(10)痴呆患者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痴呆患者的护理 |
1.1院内护理 |
1.1.1认知功能训练 |
1.1.2用药安全护理 |
1.1.3误吸的预防 |
1.1.4并发症的预防 |
1.1.5临终关怀 |
1.2社区护理 |
1.2.1针对痴呆患者的社区护理措施 |
1.2.2针对痴呆患者照顾者的社区护理措施 |
1.3家庭护理 |
1.3.1情感支持 |
1.3.2安全的护理 |
1.3.3激越行为的护理 |
1.3.4睡眠障碍的护理 |
2意见与建议 |
2.1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建立早期痴呆患者的识别和筛查体系 |
2.2建立健全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助力家庭护理服务 |
四、老人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D]. 姚祺雯. 河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D]. 王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D]. 赵晶晶. 青岛大学, 2019(02)
- [4]小组工作缓解城市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研究[D]. 吴冰. 辽宁大学, 2019(01)
- [5]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D]. 王丹丹. 青岛大学, 2018(12)
- [6]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D]. 陈素虹.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老年中重度认知障碍痴呆病人激越行为的质性研究[J]. 王丹丹,苗秀欣,董玉珍,蒋家翔,刘海燕,郭小靖. 护理研究, 2018(01)
- [8]城市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激越行为的现状调查[J]. 叶芬,郑晶,尤黎明,廖淑莉,肖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34)
- [9]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影响[J]. 李华,邓丽丽,常亭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18)
- [10]痴呆患者护理研究进展[J]. 吴欣娟,李佳倩,李玉乐. 中国护理管理, 2015(11)
标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医养结合论文; 老年痴呆的治疗方法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