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海: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的再思考论文

叶忠海: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的再思考论文

摘 要:中国人才学在诞生40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并且已形成人才学学派。在人才学学术共同体内,已形成学派特征:有共同的研究主题,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认可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共同的学科特色,有共同的群体核心,有共同的研究氛围,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心理。人才学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表明,人才学正处于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已发展成为当采学科。当前历史机遇与危机并存,应着力通过以下举措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在完善人才学“三大体系”中发展人才学学派,吸收相关学科力量参与人才学研究,加强人才学学科建设,“多力合一”推进人才学学派发展等。

关键词:人才学;中国人才学;学派;人才学学派

2004年8月,笔者在上海举行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和邓小平人才创新思想为指导,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15年来,我国人才学学科和学派,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仅就中国人才学学派的巩固和发展问题再作些简要的思考,以引起中国人才学界的重视。

学派,即学问或学术派别,英语为school,源于希腊文skhole。一般认为, 科学学派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师承性学派”,指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如中国先秦时期涌现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学派,就充分体现出“师承性学派”的特征。二是“地域性学派”,指不同国家、地区因研究某一问题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群体。如近代西方经济学界相继涌现的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洛桑学派等。三是“主题性学派”,或称“问题性学派”,指同一国家、地区在研究同一主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学术群体。科学学派系科学精英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科学领域理论思维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科学学派,即学术共同体,一般具有如下要素:共同的研究主题、价值观、理论取向、学术特色和风格、群体意识、研讨氛围以及学术带头人等。它的孕育、破土、成长和发展,也是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过程。

就学派外部因素而言,历史充分证明,社会变革和开放、思想解放、崇尚科学、学术自由、注重人才等因素有利于学派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耸立其上的一切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旧的传统观念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力量受到批判,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现。社会变革促进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代学派林立的局面,正是那个时代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产物。

现代课程理论是构建微课程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综观当今课程开发理论模式,在实践中影响最大的应当算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被西方学者称为“圣经”,他本人被尊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也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和依据之一。它强调以课程目标的确立为起点开发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借鉴。

就学派内部因素而言,研究表明,学术民主、科学伦理、群体心理、人员组合、承继关系、带头人水平和品格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学派的成长和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该学派是由量子理论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任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时起步培植的。他倡导并践行开放、民主、自由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氛围,使该所成为当时众所瞩目的、世界上最活跃的学术中心之一。中心成立之初10年,就有17个国家的63位学者到该所做访问学者或从事研究工作,形成了学派型人才链。不仅如此,哥本哈根学派的学术自由精神还对日本理论物理学派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在着力完善人才学的“三大体系”中发展人才学学派。我们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以学术自信为核心,着力完善人才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其中,要以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基础,拓展和厚实人才学三级学科。一则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形成新的三级学科,如人才智能学、人才文化学、人才社会学、比较人才学等;二则深化研究,厚实已有的三级学科,如人才哲学、人才法学等。在此过程中,伴随三级学科拓展和壮大人才学学派。

(5)有着共同的研究氛围:形成了学术民主、自由探讨、相互尊重、相互切磋、求同存异的研究氛围,建立了综合性研讨与专题性研讨的长效机制;

(2)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化,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4)有着共同的群体核心:以中国人才研究会及其人才学专业委员会为代表的核心;

中国人才学学派孕育、成长和发展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人才学得以孕育发展,并形成了中国人才学学派。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才学学派形成和发展的总背景、总条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才学及其学派。其中,21世纪初党和国家提出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特别是“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的提出,给人才学及其学派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加快了人才学学派发展的步伐。

(6)有着共同的群体意识和心理: 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勇于创新的群体意识和心理。中国人才学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及其大小,不在于国外有无该学科,也不在于有无权威、领导扛大旗,而是取决于学科是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选择8个因素中对荸荠皮得率直观影响更大的5个因素为实验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设计五因素四水平的L16(45)正交实验方案,并按照此方案安排实验,重复2.2的操作.

(1)有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人才和人才问题;

对于绑架和抢劫等当地严重社会治安事件风险,目前商业保险已经承保专门针对绑架、抢劫的险种,且商业保险专门针对这些险种专门配置有成熟的保险方案,例如保险事故的预防、与绑架实施者的谈判等,而不是单纯地在绑架、抢劫事件发生后给予金钱赔付。由保险人对保险事故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及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应对措施,是商业保险的优势,而国家海外投资保险较难做到。绑架、抢劫等当地严重社会治安风险虽然与恐怖主义袭击在给中国投资及其投资者、员工造成的危害有相似处,但不宜由海外投资保险予以承保。国家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更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此类险种的保险业务,提供更加成熟的保险服务。

(3)有着共同认可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共同的学科特色:强调人才的创造性,强调人才的价值,强调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强调人才的整体性开发等;

从学科学派自身条件而言,科学史研究表明,处于“社会需要”与“科学内在逻辑”交叉点上的学科,称为“当采学科”。科学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这个交叉点上,当采学科是科学成果累累的学科,或者是只要在该领域部署力量加以投入,就可以获得重大科学成果的学科。人才学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表明,人才学正处于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正在发展或者说已发展成为当采学科。一方面,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而言,关于人的科学的发展,包括“人学”“人体科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科学发展支撑人才学发展为当采学科,“创造学”“人工智能与技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又托起人才学发展成为当采学科。这些均是形成和发展人才学学派的内在学科因素。另一方面,一大批以中青年为主的中国人才学学人,应时代的呼唤,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抓住了改革开放和人才强国的大好时机,在文化自信和创新的思想定力下,解放思想,排除艰难,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着中国人才学,这是形成和发展中国人才学派的内在人为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党和国家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我国发展人才学及其学派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从人才学教学和研究队伍来看,也应清醒地看到,一部分老同志因年龄因素退出研究群体,军队同志因部队新规定而离开研究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学研究队伍出现断层;同时,人才学至今未列入国务院学位办的研究生招生培养目录,这也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学课程的开设、教学研究队伍的积聚,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才学研究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科和学派。

在中国人才学诞生40年后的今天,经人才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人才学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下设“人才学理论”“人才史”“人才统计学”“人才经济学”“人才社会学”“人才地理学”“人才心理学”“人才教育学”“人才管理学”“人才战略学”“专门人才学”“人才学其他学科”等12个三级学科,并在管理学下保留“人才开发和管理”三级学科。在学科类型、学科研究对象、学科框架结构、学科主轴(线)、学科内容和术语、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中国特色。相对于国际人力资源学界而言,中国已形成了人才学学派。在人才学学术共同体内,已形成下列的学派特征:

第二, 吸收相关学科力量参与人才学研究,在交叉综合研究中壮大人才学学派。人才学是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的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整体性、综合性是人才学典型的学科属性。人才学研究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有关领域。人才学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必须吸收相关学科的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更何况,我们要充实和丰富人才学的知识理论体系,深化对人才价值、人才规律、人才异化、人才活力、人才流动等基本问题研究,也需以跨学科多视角加以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随着更多的学科背景研究人员的加入,人才学学派将随之壮大。

第三,坚持不懈地为设立人才学研究生教育学位点而努力。40年来人才学发展史实告诉我们,建立人才学研究生教育学位点是从源头上解决人才学教学和研究队伍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和发展人才学派的基本路径。为此,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同志们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要坚持占领讲台开设人才学课程,借助别的专业设置人才学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以教学任务带动人才学基础研究;并积极承担人才学研究项目,以项目为纽带,组织力量攻关,以此积累成果、集聚队伍,创造条件实现学科建设的突破。

教学组织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学不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而是围绕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7],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拓展性学习及计算机仿真实验研究活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促使学生能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保证教学过程有序进行。

四旋翼飞行器的滚转运动与俯仰运动原理相似,保持电机1和电机3的转速不变,增大电机4的转速,减小电机2的转速,便会产生不平衡力矩,使机身绕X轴顺时针旋转;同理,减小电机4的转速,增大电机2的转速则会使四旋翼飞行器绕X轴逆时针旋转。

本试验对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玫瑰茄花色苷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添加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β-环糊精对玫瑰茄花色苷热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其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并探究热加工过程中花色苷的L*、a*、b*值的变化,为有效控制玫瑰茄花色苷在加热过程中的降解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坚持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学派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学术共同体,只有对未知世界进行不断开拓创新,学派生命力才能延续。这就要求作为构成学派机体的细胞——共同体成员,应当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创新的思想定力,在本学科领域以开拓创新来丰富和发展本学派。中国人才学是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其学派成员更应坚持创新发展。要使人才学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每一位人才学学派成员就必须要有创造活力,时时在人才学领域发现学科的生长点,时时酝酿着学科的新突破。对此,学派带头人不仅自己要有非凡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慧眼,把握研究方向,率先开拓创新;而且要热情鼓励和支持学派成员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和特长勇于创新,特别要欢迎学派成员提出与自己不同的甚至相左的学术观点,营造学派内部浓厚的学术民主氛围。只有这样,人才学学派才能放射出新的学术光辉。

第五,着力吸纳年轻的人才学研究者。青年是事业的希望,决定着事业发展的未来。人才学学派的巩固和发展也不例外。作为人才学学术共同体,要时刻关注和掌握在人才课题研究中涌现的年轻学者,关注和掌握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中人才研究硕士、博士的培养,采取举办青年学者人才论坛、评选和表彰青年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等多种举措,吸引他们参与学派的学术活动,使他们融入到学派之中,成为人才学学派的生力军。

第六,“多力合一”推进人才学学派发展。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组织优势。在此原则下,党和政府人才主管部门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推进人才学学派发展;发动高校人才研究机构、人才科研院所(中心)、人才研究团体等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合力推进人才学科过程中壮大人才学学派。

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人才强国建设工程是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基础性的关键工程。让我们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征程中,坚持以文化自信和创新的思想定力,携起手来,为丰富完善人才学学科,巩固发展人才学学派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邓伟志.学派初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叶忠海.以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加快推进中国人才学派建设[M]//齐秀生.人才研究:第1辑,2017.

[4]叶忠海.科学发展的逻辑与人才科学体系的完善[J].人事天地,2016(7):10-12.

[5]叶忠海.人才学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ReconsiderationonConsolidatingandDevelopingtheChineseSchoolofTalentStudies

YE Zhong-hai

(CenterfortheStudyofTalentDevelop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 In the 40 years since its birth, talent studies in China has become a second-level discipline under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and has formed a school of talent studie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f tal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have been formed, namely, common research themes, common values, common recognized theoretical system of discipline and commo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common group core, common research atmosphere, and common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The history of the birth,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 studies shows that talent studies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ocial needs and the inherent logic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disciplin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existence of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cris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Chinese school of talent studies through the following measures: developing the school of talent studies by perfecting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of talent studies, absorbing the researcher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to participate in talent stud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talent studi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talent studies by integrating multiple forces.

Keywords: talent studies; talent studies in China; school; school of talent studies

收稿日期:2019-06-21

作者简介:叶忠海(1939—),男,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人才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E-mail:846621515@qq.com

DOI:10.16398/j.cnki.jbjieissn1008-228x.2019.04.006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2019)04-0036-04

(责任编辑:张玉平)

标签:;  ;  ;  ;  ;  ;  ;  ;  ;  

叶忠海: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的再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