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流论文_杨盛林,罗春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髓血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髓,损伤,电位,多普勒,激光,动力学,主动脉瘤。

脊髓血流论文文献综述

杨盛林,罗春山[1](2019)在《动物脊髓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损伤常伴有脊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脊髓神经功能产生巨大影响。脊髓血供对脊髓损伤的预防及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对脊髓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动物脊髓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有双光子显微镜、动脉自旋标记示踪法、增强超声和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这些监测方法的原理、技术要求及优缺点各有不同。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脊髓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斯瑶[2](2015)在《犬撞击性脊髓损伤急性期脊髓血流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急诊创伤常见的高致残疾病之一。目前脊髓损伤的急诊室处理集中关注在生命支持、脊柱的固定及防止二次损伤。但大量文献表明这些处理并不能降低SCI患者的致残率,并提出这与撞击性SCI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SCI的继发性损伤是脊髓中央灰质出血、脊髓血流锐减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元细胞水肿、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的形成、细胞膜溶解和炎症等级联反应,最终细胞凋亡或坏死。脊髓血流(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变化是参与SCI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脊髓血流变化是研究SCI的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部分。脊髓结构中央主要为神经元细胞构成的蝶形灰质区和四周被有髓纤维细胞构成的白质区。目前SCBF的监测方法常用监测探头位于脊髓表面,实时分区域的血流监测还没见报道,灰质与白质不同区域的血流在撞击性SCI后的变化规律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本课题针对SCBF监测方法的不足,利用针刺式探头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Needle Probe—Laser Doppler Flowmetry,NP—LDF)监测犬撞击性SCI急性期脊髓不同区域的SCBF,初步观察其在SCI后的灰质与白质不同区域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其病理机制及临床救治提供初步理论依据。实验方法:8只比格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SCI组6只。对照组只去除犬胸12-胸13(T12-T13)节段脊髓后方结构暴露脊髓,不进行撞击损伤;SCI组去除犬T12-T13脊髓后方结构并利用数控电机撞击装置进行脊髓损伤造模。SCI组动物使用NP—LDF分别于脊髓暴露时,SCI后第5min,第60min,第7 d,第3 w,对照组动物与SCI组动物对应时间对脊髓损伤处中央灰质区、腹侧白质区及背侧白质区血流进行监测;两组动物术后第1d,第7d,第3w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并利用TSCIS法评估犬后肢行为学功能。SCI组动物分别于术后第7d、第3w随机选取3只处死,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果:1.SCI组所有动物造模成功并进入实验;2.SCBF值:两组动物在脊髓暴露时中央灰质基础值与腹侧白质基础值、背侧白质基础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侧白质基础值与背侧白质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与对照组脊髓各区域SCBF值在术后各相应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中央灰质区、腹侧白质区及背侧白质区:SCI后第5min与SCI后第60 min、第7 d、第3 w SCBF值比较及术后第60min与术后第7d、第3w SC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第7d与第3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第5min、第60min、第7d、第3w与脊髓暴露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SCIS评分:对照组动物术后第1d、第7d、3w评分均为20分;SCI组中SCI后第1 d均值为0分、第7 d、第3 w TSCIS值均为0.33±0.5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电生理监测:MEP及SEP在SCI各时间点均未发现任何波动记录,双后肢逐渐挛缩,仅靠前肢活动。5.组织学:SCI后第7d病理切片示:脊髓部分失去正常组织,中央灰质坏死,囊腔形成;SCI后第3 w病理切片示:脊髓完全失去正常组织,灰质与白质未见明显界限,多囊腔中出现胶质细胞。实验结论:1.NP—LDF能够精确地测量脊髓中央灰质、腹侧白质、背侧白质的血流;2.脊髓中央灰质、腹侧白质、背侧白质的血流在撞击性SCI后短暂上升然后随着时间变化迅速下降,最后到达稳定。说明SCI继发性损伤在原发性损伤后随之而来;3.本实验中使用NP-LDF刺入脊髓对SCBF进行监测,虽然为有创监测手段,但在课题研究显示探头刺入脊髓对脊髓功能是没有影响的,且能更为准确地反映SCI后脊髓血供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虞攀峰[3](2011)在《新型犬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和激光多普勒脊髓血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精准脊柱固定的犬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对T12-13节段脊髓的分级损伤,造成病理学、行为学和SCBF(脊髓血流)的分级改变。脊髓血流的改变是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因素。对激光多普勒(LDF)微创测量脊髓血流(SCBF)的新技术进行评估。方法:研发301脊髓损伤数控装置,它包含一个脊柱稳定装置,能够精确地固定损伤节段脊柱。脊髓位移(6mm),撞击速度(1m/s),压迫深度(6mm)和压迫时间(5mns or 10mns)作为控制参数。通过坏死面积测量评估病理学改变。用TSCIS标准进行行为学评分。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来测量脊髓血流。结果:(6mm+1m/s+6mm+10mns)组损伤程度明显重于(6mm+1m/s+6mm+5mns)组。前者残余的脊髓白质和灰质更少。MEP显示(6mm+1m/s+6mm+10mns)组经颅刺激后,下肢没有运动迹象。SCBF的下降程度和预后及运动功能密切相关。结论:目前的数据证明301脊髓损伤数控装置能够提供稳定可靠和良好可重复性的脊髓损伤,其损伤参数可被调整,以更准确地模拟临床脊髓损伤。(6mm+1m/s+6mm+10mns)能造成犬不可逆的截瘫。LDF微创测量SCBF的结果和其他监测手段得出的结果相符。不仅在动物实验领域很有前景,还有可能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期刊2011-05-18)

刘海春,桑锡光,陈允震[4](2009)在《脊髓髓外冲击负荷后脊髓血流与诱发电位变化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脊髓髓外冲击负荷对脊髓血流及诱发电位的影响,探讨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与诱发电位变化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为假手术组,B、C、D为实验组,在大鼠T10椎板处分别给予10、15、20 N的椎板外冲击负荷。术后0 min,1、6 h,1、6、12、24d时间点测量冲击负荷位置的脊髓白质、灰质血流以及SEP、MEP测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脊髓内灰质白质的血流表现出随冲击负荷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A组脊髓血流及SEP、MEP无明显变化,B组脊髓血流及SEP、MEP出现一过性降低然后恢复正常,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C、D组脊髓血流及SEP、MEP均表现为持续下降后再缓慢的回升的规律性变化,其中C组在24 d恢复正常,D组在24 d时仍然低于正常,经统计学分析脊髓血流与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椎板外冲击负荷通过改变脊髓血流来影响脊髓的功能,并且脊髓血流和诱发电位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苏昊,郑启新,骆清铭[5](2009)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能否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脊髓压迫刺激模型,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大鼠脊髓正常状态下10 min时和压迫刺激后10 min时脊髓背部表面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的变化。结果与脊髓正常状态下相比,脊髓压迫刺激后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管径均有明显的减小(均P<0.05)。结论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侯炯[6](2007)在《控制性降压对脊髓血流及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而脊柱外科手术常常出血量较大,如何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异体血输入量是麻醉医师和术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大中型脊柱外科手术中,常采用控制性降压以期减少出血。但是根据文献报告,在麻醉及血压降低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不具备自动调节能力以维持脊髓血流,而是出现脊髓血流灌注降低可能不利于脊髓的保护。因此,值得探讨为减少出血进行控制性降压时,是否会增加神经系统损伤的危险性。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联合监测可反映脊髓、神经根功能的完整性,是目前脊柱外科术中脊髓、神经根功能监测的最主要手段。本文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研究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影响,通过记录SEP和MEP变化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神经系统的影响,旨在探讨控制性降压的安全性。一、控制性降压对脊髓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方法:成年杂种犬6只,体重12~16kg,用2.5%硫贲妥钠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持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以尼卡地平8μg·kg~(-1)·min~(-1)持续静脉注射进行控制性降压,降压标准为平均动脉压降至术前基础平均动脉压的60%。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SCBF。结果:降压前MAP为125.7±10.6mmHg,降压后为72.0±11.2mmHg,平均下降42.9%。降压前SCBF为9.80±1.05v,降压后为8.04±0.96v,降低幅度17.9%。结论:尼卡地平在降低MAP同时,对SCBF影响较小。二、控制性降压对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目的: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探讨脊柱手术麻醉中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的安全性。方法:成年杂种犬6只,体重12~16kg,用2.5%硫贲妥钠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持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AP。以尼卡地平8μg·kg~(-1)·min~(-1)持续静脉注射进行控制性降压,降压标准为基础平均动脉压的60%。以日本光电诱发电位监测仪测定脊髓诱发电位。结果:MAP平均下降幅度为42.9%;控制性降压后SEP波幅(Asep)轻度降低,MEP波幅(Amep)无明显变化。结论: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脊髓诱发电位(spinal cord evoked potentials,SCEPs)影响较小,可安全用于脊髓手术。叁、控制性降压对脊髓急性牵拉损伤影响目的观察脊髓急性损伤情况下控制性降压对脊髓的影响,了解其在脊髓损伤情况下的安全性。方法成年杂种家犬12只,随机分为正常血压脊髓牵拉损伤组和控制性降压脊髓牵拉损伤组。经股动脉插入肝素化导管测定MAP。控制性降压组用尼卡地平以8ug·kg~(-1)·min~(-1)微泵持续推注进行控制性降压。经前后路联合离断脊柱后实施牵拉损伤。降压及不同程度牵拉前后前后测定持续测定MAP、SCBF,SEP及MEP。结果MAP平均下降幅度为40.5%;常压组与降压组的SCBF(%)、Asep(%)及Amep(%)无显着差异。结论控制性降压不影响脊髓对牵拉损伤的耐受性,尼卡地平是脊柱手术中安全的控制性降压药物。(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7-04-01)

原所茂[7](2006)在《脊椎截骨致脊髓短缩对脊髓血流及功能早期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脊椎截骨在脊柱侧凸、后凸矫形手术中是有其明显的优点,但是脊椎截骨必然会导致椎管纵向缩短,由于脊髓受神经根及硬脊膜韧带等成分的牵拉,其向上下方椎管的回缩受到了限制,从而引起截骨节段及上下相邻区域的脊髓发生缩短,对脊髓内的神经元细胞及神经纤维造成直接的机械性损伤,并可以导致脊髓内压力增高,从而影响脊髓的血流供应,间接造成脊髓的损伤。目前与此相关的实验研究非常少,也没有理想的哺乳动物脊柱侧凸实验模型,这就使脊柱截骨的安全范围仍是个未知数。本课题通过建立环椎管脊椎截骨脊髓短缩动物模型,研究脊髓短缩对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从而确定脊髓短缩的安全截骨临界值,并对脊椎截骨的安全范围进行初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3%的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麻醉(1ml/kg)。A组为对照组,麻醉后行前后路手术显露L4的椎板及椎体,行环椎管脊椎截骨术,截骨面不合拢。B、C、D、E组为实验组(环椎管脊椎截骨脊髓短缩组),分别于麻醉成功后,分别通过前后路手术行环椎管脊椎截骨5mm、7.5mm、10mm、12.5mm。完成截骨后,用特制的脊椎合拢器将截骨两端闭合。术前,术中,术后均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MS-MEP)监测并分别记录麻醉后第5min,显露后第5min,截骨后第5min,截骨后第15min,合拢后第5min,合拢后第15min,合拢后第30min,合拢后第60min,合拢后第120min,合拢后第180min,合拢后第360min的SEP和MEP数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4-02)

刘海春,陈允震,张剑锋[8](2006)在《椎板外冲击对脊髓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一种闭合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不同强度冲击力作用于椎板,研究这种间接性冲击伤对脊髓的影响,并探讨血管机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B、C、D、叁组分别给予10、15、20N的椎板外冲击负荷,在相应的时间点进行心率、血压及脊髓血流测量观察。结果各组在各个时段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C、D组血流表现为规律性的变化。结论椎板外冲击负荷能改变脊髓微循环血流,从而对脊髓产生影响;其对脊髓灰质微循环血流的改变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张韬,万峰,毛羽,郁正亚,张强[9](2004)在《主动脉转流压力控制对犬脊髓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主动脉转流压力控制对犬脊髓血流影响。方法  18条杂种犬随机分为转流 1组、转流 2组、阻断组 (阻断主动脉 30min) ,每组 6条。转流 1组控制脊髓灌注压为 14 0mmHg、10 0mmHg、6 0mmHg、5 0mmHg ;转流 2组为 4 0mmHg。同步记录脊髓灌注压、脊髓血流灌注量。术后 3周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L3节段尼氏小体灰度半定量分析。结果 转流 1组各压力点脊髓血流灌注量没有明显变化 ,转流 2组有 2条犬血流灌注量下降 ,阻断组则全部下降。转流 1组无截瘫发生 ,转流 2组有 2条犬发生轻瘫 ,阻断组全部截瘫。结论 主动脉转流时脊髓灌注压 5 0mmHg以上才是安全的 ,术前高血压者应适当提高脊髓灌注压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10](2004)在《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兔颈髓不同程度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特点和意义。方法构建颈髓牵张性损伤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按不同时相点检测颈5、6段脊髓血流变化,同时取相同节段颈髓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A脊髓血流量平均基线值和B组、C组、D组牵张前无统计学差异。随着牵张距离的不断增加,颈髓血流量呈进行性下降。当颈髓牵张损伤程度超过脊髓微血管自我调节能力时,则脊髓血流不能恢复。各组颈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相应的颈髓血流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脊髓血流量的降低是颈髓牵张性损伤继发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与颈髓的牵张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脊髓血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急诊创伤常见的高致残疾病之一。目前脊髓损伤的急诊室处理集中关注在生命支持、脊柱的固定及防止二次损伤。但大量文献表明这些处理并不能降低SCI患者的致残率,并提出这与撞击性SCI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SCI的继发性损伤是脊髓中央灰质出血、脊髓血流锐减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元细胞水肿、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的形成、细胞膜溶解和炎症等级联反应,最终细胞凋亡或坏死。脊髓血流(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变化是参与SCI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脊髓血流变化是研究SCI的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部分。脊髓结构中央主要为神经元细胞构成的蝶形灰质区和四周被有髓纤维细胞构成的白质区。目前SCBF的监测方法常用监测探头位于脊髓表面,实时分区域的血流监测还没见报道,灰质与白质不同区域的血流在撞击性SCI后的变化规律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本课题针对SCBF监测方法的不足,利用针刺式探头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Needle Probe—Laser Doppler Flowmetry,NP—LDF)监测犬撞击性SCI急性期脊髓不同区域的SCBF,初步观察其在SCI后的灰质与白质不同区域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其病理机制及临床救治提供初步理论依据。实验方法:8只比格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SCI组6只。对照组只去除犬胸12-胸13(T12-T13)节段脊髓后方结构暴露脊髓,不进行撞击损伤;SCI组去除犬T12-T13脊髓后方结构并利用数控电机撞击装置进行脊髓损伤造模。SCI组动物使用NP—LDF分别于脊髓暴露时,SCI后第5min,第60min,第7 d,第3 w,对照组动物与SCI组动物对应时间对脊髓损伤处中央灰质区、腹侧白质区及背侧白质区血流进行监测;两组动物术后第1d,第7d,第3w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并利用TSCIS法评估犬后肢行为学功能。SCI组动物分别于术后第7d、第3w随机选取3只处死,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果:1.SCI组所有动物造模成功并进入实验;2.SCBF值:两组动物在脊髓暴露时中央灰质基础值与腹侧白质基础值、背侧白质基础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侧白质基础值与背侧白质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与对照组脊髓各区域SCBF值在术后各相应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中央灰质区、腹侧白质区及背侧白质区:SCI后第5min与SCI后第60 min、第7 d、第3 w SCBF值比较及术后第60min与术后第7d、第3w SC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第7d与第3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第5min、第60min、第7d、第3w与脊髓暴露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SCIS评分:对照组动物术后第1d、第7d、3w评分均为20分;SCI组中SCI后第1 d均值为0分、第7 d、第3 w TSCIS值均为0.33±0.5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电生理监测:MEP及SEP在SCI各时间点均未发现任何波动记录,双后肢逐渐挛缩,仅靠前肢活动。5.组织学:SCI后第7d病理切片示:脊髓部分失去正常组织,中央灰质坏死,囊腔形成;SCI后第3 w病理切片示:脊髓完全失去正常组织,灰质与白质未见明显界限,多囊腔中出现胶质细胞。实验结论:1.NP—LDF能够精确地测量脊髓中央灰质、腹侧白质、背侧白质的血流;2.脊髓中央灰质、腹侧白质、背侧白质的血流在撞击性SCI后短暂上升然后随着时间变化迅速下降,最后到达稳定。说明SCI继发性损伤在原发性损伤后随之而来;3.本实验中使用NP-LDF刺入脊髓对SCBF进行监测,虽然为有创监测手段,但在课题研究显示探头刺入脊髓对脊髓功能是没有影响的,且能更为准确地反映SCI后脊髓血供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髓血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杨盛林,罗春山.动物脊髓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9

[2].刘斯瑶.犬撞击性脊髓损伤急性期脊髓血流变化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

[3].虞攀峰.新型犬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和激光多普勒脊髓血流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

[4].刘海春,桑锡光,陈允震.脊髓髓外冲击负荷后脊髓血流与诱发电位变化的相关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

[5].苏昊,郑启新,骆清铭.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6].侯炯.控制性降压对脊髓血流及诱发电位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7

[7].原所茂.脊椎截骨致脊髓短缩对脊髓血流及功能早期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

[8].刘海春,陈允震,张剑锋.椎板外冲击对脊髓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

[9].张韬,万峰,毛羽,郁正亚,张强.主动脉转流压力控制对犬脊髓血流的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4

[10].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4

论文知识图

:SCI组动物脊髓血流在各测量时...鞘内注射ET-1 10ng对脊髓血流的影...正常状态下10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示意图组IA)和B组(创甄推曹容积与颈脊髓体积...医学科技医学科技成果鉴定(1)

标签:;  ;  ;  ;  ;  ;  ;  

脊髓血流论文_杨盛林,罗春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