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隔代照料研究对老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启发论文

张丽:隔代照料研究对老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启发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以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为学习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学生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深度认识,以此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学术界对于隔代照料的研究成果在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生在不同的视角下重新审视隔代照料问题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隔代照料;老年人;教学

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之一,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日后即将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大学生形成关爱和服务老年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涉及如何分析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如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以及怎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福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多地依赖教材,并没有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只能初步了解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对其内涵以及学科体系中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的理解较为模糊。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讲解,导致学生产生他们将来是要从事社会工作的,虽然会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但都是一些基础的、表面的,并不是从事高级护理,没必要深入了解的错误认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们将来不会从事老年人相关的职业,认为服务老年群体没有什么挑战性,服务失能老年人又是脏活,费时费力,所以从心理上就很抵触。基于上述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对提升学生关爱和服务老年人的思想意识的作用有限。因此,从教学角度考虑,以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的身心影响为教学案例,对隔代照料的研究进行综述,能够给社工教师提供教学思路,让原本教学过程及内容浅显的老年社会工作变得更贴近实际,内容更加丰富,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一、隔代照料的背景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长期以来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策略,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导致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不断缩小,传统多子女家庭结构瓦解的同时,随之成为主流的是“421 结构”的家庭单位,也就意味着家庭单位缩小,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持续增加。有关数据显示,2010 年全人口15 ~64 岁的劳动人口比例为74.5%,这一比例在2014年减少到了73.4%。在此种背景下,成年子女既要养育幼儿,又要承受工作压力,因此由祖父母来照顾幼儿变得十分普遍。同时,中国的人口增长过程正在加速,人均寿命也在改善。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国60 岁以上的人口比例由2010 年的13.26 %增加到2015 年的16.1%,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由2010 年的8.87%增加到2015年的10.5 %,平均寿命更是增加到了76.34 岁。据2015年上海国家经济社会开发的统计速报,上海市登记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82.75 岁,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85.09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岁。家庭结构的变动、人口寿命的延长、物质条件的改善,都为老年人隔代照看子女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上述隔代照料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外)祖父母提供隔代照料的现实情况,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常态,未来的几十年会达到高速发展的老龄化阶段。身边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使年轻人更加关注身边的老年人。再过几十年,现在的大学生也会加入老年人的群体。从教学角度来讲,这种身临其境的引入,更会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兴趣的基础。

二、以国内外研究现状来激发学生的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讲述,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隔代照料的现状不仅仅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外同样受到学术界乃至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

去年国庆期间,我参加了小主人报社组织的“莫干山秋令营”活动。在活动的第三天,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名叫“撕名牌”。

(一)不同学术领域视角下的隔代照料

1.社会学领域

学术界就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意见难以形成绝对的统一。黄国桂、杜鹏、陈功(2016)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2014年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的数量和强度,以及其对于老年人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平均照料孙子女数量为0.52 个,73.29%的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17.57%的老年人每周至少照料孙子女一次。研究者在控制了社会人口特征和代际支持变量后,发现了隔代照料的强度对中国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并不显著,提高隔代照料强度反而对老年人孤独感的改善具有保护作用。[1]周晶、韩央迪、Weiyu Mao(2016)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纵贯数据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并且讨论了成年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在其影响路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曾照料过孙子女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持续性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好,而曾经提供过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也有更好的自评健康状况。同时对于提供持续性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而言,成年子女情感支持在照料经历对其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2]

在Matlab中调用其模糊逻辑工具箱,根据之前的分析和控制策略设计机械臂拾取系统的模糊控制器[6]。设计流程为:在Matlab命令窗口输入fuzzy调出模糊逻辑控制器,建立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量和控制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各自适用的隶属度函数以及之前确定的各个变量所对应的论域,根据模糊规则表输入模糊控制规则,完成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最终得到能够全面反映控制器输入位移偏差和位移偏差变化率以及输出压力之间关系的三维曲面视图如图5,所得到的三维曲面显示越光滑平整其系统的控制效果会越好。

对不同视角下隔代照料研究内容的引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不同领域中,运用不同的调查数据,对同样的预测主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他们日后毕业从事社会工作的提供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的思考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及方案。

(二)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及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食品安全管理对企业食品管理工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菜市场及超市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日益严峻,给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影响企业的食品安全性,因此,应该创建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和食品安全信用系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监管工作的革新。

2.心理学领域

目前Ce3+掺杂钇铝石榴石(Ce3+:YAG)在白光LED领域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5]。常用的制备WLED的方法就是利用黄光和蓝光混合产生白光,其中蓝光由LED蓝光芯片产生,黄色的产生则是将Ce3+:YAG荧光粉与胶体的混合物涂在芯片上[6]。目前对于Ce3+离子掺杂材料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可见光尤其是蓝光波段的激发照射,使其发出黄绿色的可见光,利用短波长激发出长波长光的现象称为下转换荧光。而如果能够利用波长更长的光源去激发Ce3+的离子的5d-4f跃迁,则可以更加扩展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

(三)不同学术视角下的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儿童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攀升,隔代家庭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关淑萍(2012)对豫南农村213 个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隔代监护人年岁已大,且要从事繁重的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有近55%的人对于孙辈的监护是迫不得已的选择。[3]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郭筱琳(2014)曾探讨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以146 名36 ~59 个月的儿童为追踪研究样本,测查任务包括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词汇测验。结果表明,60.2%的儿童与中老年人同住,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由(外)祖辈作为主要抚养人。[4]同时也发现祖辈抚养儿童的行为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与成年父母相比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由祖父母抚养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却不如由父母直接抚养的儿童。

Kumar Shailendra、 Pradhan Manas Ranjan(2018)指出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印度的一个主要人口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调查了印度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5]。结果表明,55%的老年人将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为较差。年龄、教育、婚姻状况、宗教、职业、慢性病、功能状态和常规体检与自评健康状况差异显著相关。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更多困难的人比那些面临较少问题的人更有可能将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为较差。进行常规体检的老年人更有可能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研究发现,慢性病、功能障碍以及常规体检是自评健康较好的预测指标。鉴于老年人自我健康状况不佳的比例较高,以及印度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课题组给出需要加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社会保障计划的建议。鲁建民、张晓娜、刘艳红(2017)分析了西安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1394 名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运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老年人总体健康水平得分低于47 分;年龄、性别、个人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婚姻状况、患慢性病情况、是否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医疗保险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在生理健康总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分(MCS)上存在统计学差异。[6]宋璐、李亮、李树茁(2013)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近10 年来的数据来构建多层曲线增长模型,样本研究以现代农村社会和中国人口的变化为基础,考察提供隔代照料对祖父母的认知机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强度照料责任比低强度照料责任对祖父母的认知功能的保护效果更大。[7]上述发现支持了“用进废退”的老年活动理论。吴培材(2018)基于2013 年和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隔代抚养孙子女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的持续性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分样本估计进行了稳健性检验。[8]研究发现,过去一年内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在改善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上的意义是以积极为主的。在老龄化压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深度发掘老年红利,成为为老龄化社会注入活力的重要举措。方向华、孟琛、刘向红(2003)探讨健康自评(SRH)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9]1992年,在北京城乡各随机抽取1个区县后,再采取分层、分段及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5 岁以上老年人3157 名进行研究,并于1994年、1997年和2000年随访。基线调查结果显示,SRH 受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教育水平和经济满意度的影响,SRH一般和不良的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以及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SRH 良好的老年人。从1992—2000年8年间共993人死亡,SRH是老年人死亡的危险因素,SRH一般与不良者总死亡的危险分别高于SRH 良好者12%(HR=1.12;95%CI:0.93 ~1.35)和53%(HR=1.53;95%CI:1.25 ~1.88)。在控制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地区(城乡)、婚姻状态等因素以及剔除随访1年和3年内死亡者的基础上,发现上述趋势依然存在。与SRH良好者相比,SRH 不良者脑卒中和心脏病死亡的危险分别增加了2.25 倍(HR=2.25;95%CI:1.67 ~3.04)和2.22 倍(HR=2.22;95%CI:1.61 ~3.07)。SRH 与各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有关,同时也是老年人死亡率的预测因素。

1.社会学领域

2.心理学领域

高潮刚刚走出市府公园地铁站,就接到了“诗的妾”的短信,他一看短信,气不打一处来:老公,妾的原配大官人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从温州乘飞机悍然突袭我处,估计是担心我投入别的阵营,我们今晚的行动临时取消,抱歉。聊了一年有余,这是第一次约会见光,哪料到会是个这样的结局。骚逼、贱女人的词儿从高潮嘴里脱口而出,令恰巧从他跟前经过的一个女人立马寒下脸来,眼神像刀子一般狠狠地剜了他一下。

程昭雯、叶徐婧子、陈功(2017)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验证祖父母提供隔代照顾的强度与其自身抑郁症状的关系,并依据隔代同住和隔代非同住的居住安排建立模型。[10]孙子女作为隔代抚养的主要对象,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但高强度的体力支出以及照料引起的心理负担也会对老年人产生负面影响。冀云、李进伟(2017)采用2014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农村隔代居住老年人与养老规划的现状与特点。[11]结果表明隔代居住的老年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年龄较低,有独立收入,有配偶,文化教育程度较高,与配偶的收入共同构成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大部分人具有养老规划。同时,考虑到他们大部分将来打算在自己家里独自养老,代表了这种隔代的照料行为是不计回报的,是老年人立足于家庭利益的持续贡献,而并不是为了换取孙子女一辈的赡养行为,因而此研究支持“利他主义”理论。

教师可以通过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社会问题,为开展理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晓慧、王晓娟、杨玉岩(2012)在比较了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后,评估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宁夏某县2 所中学12 ~16 岁学生共440 人,其中留守儿童205名,非留守儿童235名,并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留守儿童一般资料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三种监护类型的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四个因子上的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祖辈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隔代照料(来自祖父母的抚养)对儿童的心理关怀是不能代替父母的,缺失父母的关怀也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监护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的管理和生活照顾,学会和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和有效沟通,扮演好留守儿童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刘云、赵振国(201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8 名3 ~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考察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13]结果表明,在消极情境下,隔代教养和亲子教养方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差异;隔代抚养对于儿童情绪的影响也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因此城乡之间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受到祖辈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理念的影响,孙子女在情绪调控策略选择上存在层次的差异。祖辈在允许幼儿发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其控制发泄的程度,以免幼儿走向任性或自我中心,并向幼儿示范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好榜样;此外,应为祖辈学习如何教养孙辈提供学习资源与场所,如开办祖辈家长学校等。

3.教育学领域

陈世超和陈明昆(2014)基于我国少子老龄化的人口金字塔倒置结构,发现多元的隔代共处模式、家庭地位倒转、文化逆向濡染等成为当下隔代关系的鲜明表征。[14]两代人权利与义务的畸形逆转,见“少”不见“老”的个人本位的生活、自我中心的存在、功利性的发展问题,使老年人生活、尊严与发展各方面雪上加霜。为改善老年人在隔代关系中的状况,我国老年教育基于代际和谐问题提出“共生”理念,力求异质共存下的和谐发展。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职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年轻父母将子女交由长辈抚养和教育,隔代教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王亚鹏,2014)[15]。隔代教养有利有弊,其好处表现为可以减轻父母的压力、有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品质、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等,其弊端表现为老人在隔代教养过程中往往“重养”而“轻育”、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影响小孩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等。要扬长避短,造就三代共赢的隔代教育,父母应与祖辈积极沟通,形成教养小孩的规范与合力;要尽量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要帮助老人积极掌握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张琦妍和李丹(2015)基于传统的回归模型探究隔代照料对儿童和祖辈的影响,得出隔代抚养作为儿童抚养方式的一种,给祖辈、父辈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的结论。[16]他们同样发现,国内学者目前对于隔代抚养的关注较集中于其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利方面,而国外的研究则较关注隔代抚养中祖辈承受的压力。他们关注隔代抚养给祖、父、孙三辈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祖辈的负担,并对于隔代抚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首先,国内学者关于隔代照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代际关系以及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虽然部分学者关注到了隔代照料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但是研究深度不够。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极少涉及隔代照料是通过什么路径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缺少影响路径的纵向剖析,并且对高龄老人提供隔代照料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而在农村,75 岁以上的中高龄老人照料抚养幼儿的案例也是十分常见的,这个隔代可能不仅仅是祖辈与孙辈,也有可能是祖辈与重孙辈。教师应在让学生了解隔代照料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隔代照料是通过哪些心理因素或者行为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的。如果这个中间路径是存在的,那么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去促进提供隔代照料群体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或者,在社区服务的工作中,社区服务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有效行动去帮助这部分老年人,以提高他们的生活福祉。

其次,对不同年龄段孙子女进行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方面国内研究涉及的不多,多数学者都是从照料的频度和总强度上来阐释的,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孙子女提供隔代照料(如在照料程度以及照料心理上)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影响阐述的比较少。换句话说,与学龄儿童相比较,照料婴幼儿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更加费神费力,由此而产生的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同时,隔代照料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所涉及的相关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如年龄层次、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孩子年龄(如0 ~3岁、4 ~6岁、7 ~11岁、12 ~15岁)、是否领取养老金、家庭年平均收入也有待于深入的挖掘。教师以这种思路为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恰切地了解影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因素,不同因素的影响效果及结果不同,培养学生辩证的思考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平台主要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等其他先进的技术对不同级别的技术评估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进行评估和服务,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平台能够提供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评估方案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环境评估管理的能力;而环境影响评价智慧监测平台不但能够为不同级别的环评构建审批信息,还能够实现全国各个级别的环境评估审批信息相互交流;环境影响评价互联网服务平台已经为环评事业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时间和经费支出,还推进了群众对环评的公信力度。

基于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引入隔代照料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以引起学生的同理心。毕竟很多学生小的时候都曾被祖辈照料过,将来也会成长为老年人去照料孙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学术界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教会学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同样存在研究不足,这种研究的不足将会是学生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国桂,杜鹏,陈功.隔代照料对于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探析[J].人口与发展,2016(06).

[2]周晶,韩央迪,Mao W,等.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6(07).

[3]关淑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18).

[4]郭筱琳.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6).

[5]Shailendra K,Ranjan P M.Self-rated health status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the elderly in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9(03).

[6]鲁建民,张晓娜,刘艳红,等.西安市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4).

[7]宋璐,李亮,李树茁.照料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13(06).

[8]吴培材.照料孙子女对城乡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8(04).

[9]方向华,孟琛,刘向红,等.健康自评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03).

[10]程昭雯,叶徐婧子,陈功.中老年人隔代照顾、居住安排与抑郁状况关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7(02).

[11]冀云,李进伟.农村隔代居住老年人现状与养老规划的调查研究[J].调研世界,2017(05).

[12]刘晓慧,王晓娟,杨玉岩,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

[13]刘云,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

[14]陈世超,陈明昆.基于“共生”隔代关系视域下的老年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4(01).

[15]王亚鹏.脑科学视野中的隔代教养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4(02).

[16]张琦妍,李丹.国内外隔代抚养之痛与对策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

Inspi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kip-generation Care on the Elderly in the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Teaching

ZHANG Li
(Boda Colleg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Jilin 136000,China)

Abstract:In higher education,the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course of social work program generally has poor teaching effect,students are inactively involved in this study.Given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stimulating students’empathy and enhancing their further knowledge of cert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in the learning background of skip-generation care that is prevailing in society,so as 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the program.The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findings on skip-generation care will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 for teaching activities delivered by teachers,but also bring the skip-generation care problem to the reexamination.

Key words:skip-generation care;elderly;teaching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1.002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110—05

收稿日期:2019—08—02

作者简介:张 丽(1989—),女,吉林白山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韩 璐]

标签:;  ;  ;  ;  ;  ;  ;  ;  ;  ;  ;  ;  

张丽:隔代照料研究对老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启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