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在历史上也有以“隐”求显并成功取得富贵者,也有显贵过甚不得已隐姓埋名的隐者,他们都对“隐逸”有着不同的影响。隐逸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遁迹山林”,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此种现象远古就有,但作为“隐逸文化”则生成于魏晋,“竹林七贤"甚称标志,它对这一时期乃至以后的世俗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东晋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其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开创者,他的隐逸诗有其独特的内涵,从中可以窥探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及其隐逸情怀的缘由,只是在经历种种挫折后,他选择了以诗歌来抒发自我的情怀罢了。
隐逸,它是针对世俗而言的,“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现代都市是喧嚣且妖娆的,那璀璨不熄的灯火,那旖旎多姿的夜景,犹如一幅唯美的画卷,吞噬了稠如墨砚的夜色,让人徜徉其中,忍不住陷入它温柔的怀抱。它阔卓且诱惑,它高耸且堂皇,以及那琳琅满目的物品,那垂涎三尺的美食,总诱惑着人们欣欣向往,留恋不已。但在它的美艳与妖娆之下又藏了多少的冷漠与落寞?在它的热闹与喧嚣中又隐去了多少的孤独与寂寥?有多少人曾为了梦想孜孜以求,又有多少人他们昔日也努力过,却因个中缘由,末了只能黯淡地离去?
隐逸与世俗都是一种态度、或是对生活一种庄重的妥协,总之,入世和出世只在于个人价值取向,没有严格的藩篱。若是心怀隐逸且积极入世,即便身处繁杂的世俗,一样可以求得一份从容和淡定。
标签:隐逸论文; 世俗论文; 也有论文; 文化论文; 陶渊明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青春期健康》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