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人间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间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人间,太虚,毕节,绍兴市,贵州省,弥勒。

人间佛教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程恭让[1](2019)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现代人间佛教及佛教传统再发明》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人间佛教从一开始就有改革传统佛教积弊,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要的价值追求,因此很多人一直以来都习惯从传统佛教的对立面的角度来理解现代人间佛教。事实上,这样的理解角度对于人间佛教未必公允,也很难揭示人间佛教的根本实质及其价值意义。借助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所揭橥的哲学诠释学的"前见"思想及其为"传统""正名"的哲学洞见,可以对20世纪以来现代人间佛教关于"传统"问题的真实态度和基本理念作出对照性的澄清和说明。可以认为,现代人间佛教关于传统理解的旨趣,正是在于突破古今封滞、打消新旧对立、化解传统与现代争执、实现传统与现代无间的智慧。现代人间佛教的这种"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见地相互对读,也可为消解西方哲学诠释学语境下传统与现代、理性与前见、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种种固有的内在紧张性,提供来自佛教思维的启迪。(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释慧东[2](2019)在《人间佛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两千多年前在古代印度的产生,中国唐代禅宗的创立,以及当今人间佛教的出现与在全球的发展传播,可以说既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历史变革的必然。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贯穿的是佛陀平等、无我的智慧,以及悲悯众生、利益大众的慈悲情怀。一、佛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间一切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因有缘的,佛陀和佛陀的教法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也无异于此。(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10期)

陆勇[3](2019)在《慈怜天下 喜舍众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会员从最初的5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义工从1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截至今年7月,已开展各项慈善救助活动200多场(次);累计捐助善款800多万元,受益人次超过万。这是浙江省绍兴市炉峰禅寺慈善联合会成立两年多以来,向社会(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9-21)

张淼,缪方明[4](2019)在《赵朴初对新中国建设人间佛教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李明轩[5](2019)在《《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释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间佛教,直接肇始于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代风云激荡之际中国佛教徒针对当时社会环境与佛教自身"沉疴宿疾",契机契理革新理念与实践之举。佛教能在思想文化上明显呈现人本主义倾向的中国,生根发芽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得益于佛教的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佛教更加注重了人间性,更加尊重中国本土文化所注重的人文关怀,更加注重符合中国人习惯的度化手段,也更加全面地相应与融摄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大乘’本性。"~([1])而这个壮举是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特别是禅宗的崛起之时实现的,惠能大师弘扬的"直指(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7期)

李亮[6](2019)在《数字化时代“微佛教”对“人间佛教”构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间佛教"是传统佛教向人间传播的意愿和口号,它是佛教与人间社会生活结合的产物。"微佛教"则是多媒体时代微信与传统佛教结合的产物,是传统佛教向"人间佛教"迈进的途径和桥梁。"微佛教"具有简捷灵活、大众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影响力大等特点,推动着佛教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人间佛教的存在是"微佛教"发展的后盾和保障,而"微佛教"又为实体佛教寺院、念佛团等带来牵引力,在打破时空限制、变革传播方式、在实体为体虚拟为用、发挥僧俗各自优势、彰显本寺和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人间佛教"构建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李晓龙[7](2019)在《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性——基于“中国宗教中国化”之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在场的"哲学自觉,他坚持立足"当代中国"场域,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人间佛教,适时地倡导佛教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并由此将佛教的复兴与民族、国家的振兴,以及人民立场密切结合,将作为自我解脱智慧的传统佛学发展为社会建设资源。(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王忠林[8](2019)在《太虚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融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在于人间佛教,太虚极力弘扬弥勒净土信仰,倡导人间佛教,将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思想融通"入世"与"人本"的大乘利他的菩萨行精神之中,并对"成人"与"成佛"作了新的定义。那么在太虚那里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究竟有何关联?本文旨在从太虚的弥勒信仰与慈宗之融通,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之融通及"下生成佛"与"人成即佛成"之融通的叁个角度,来分析太虚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姚远[9](2019)在《人间佛教教制改革及社会参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近代开始中国佛教在面临全方位的现代化改良以来,佛教教制及其社会参与方式的发展演变就是佛教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这方面的整理对于加强佛教自身体系化建设、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以及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维度都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从太虚“人生佛教”到星云“人间佛教”的教制改革及社会参与的动态演变、比较研究以及未来佛教的发展向度作探索性尝试。同时较为新颖地将“太虚-星云模式”视为一体,而且以之为代表的当代人间佛教实践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宗教与社会关系不断变化与融合的结晶。从太虚到星云之一脉相承的教制改良和社会参与不仅提供了佛教制度化和现代化转型的典范,而且这种范式的宗教与社会互动方式也从多方面丰富和启发了未来佛教的制度体系建设。本文在整体架构安排上,在第一章绪论篇,说明选题缘起并且总结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说明了本论文可能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也对本论文研究的视角及方法论作了阐述。第二章重点查考“太虚模式”在面临佛教内忧外患背景下的具体教制改革和一些初步的社会联系。第叁章则详细论述较为成熟的“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组织制度改革及创新和在太虚模式影响下的较广范围内的社会参与及互动方式。第四章阐述了“太虚-星云模式”的详细社会参与和影响力及其入世化转型。第五章涉及到动态的对比研究,比较了太虚和从太虚到星云发展后的星云模式的创新点和现代性。同时观察出星云模式作为太虚在当代的运载着和传承者不断推陈出新并且与时俱进。结语部分,结合正文研究,精炼总结了“太虚-星云模式”佛教教制及其社会参与的轨迹和革新,并从对比研究中发现未来佛教制度及社会参与的可行方向和维度。同时说明本文研究的局限,立足当下展望中国佛教在新时代新局势下应如何在教制完善和社会互动方面更好地从中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代耀[10](2019)在《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禅宗阅读之旅”代表团参访大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2019年4月9日至15日,由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联合主席明光法师、慧传法师、黄书玮率领的"禅宗阅读之旅"代表团一行86人在大陆参访禅宗祖庭。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普正法师陪同参访交流。代表团先后参访了河南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广东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和大佛寺,先后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永信法师、正慈法(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4期)

人间佛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两千多年前在古代印度的产生,中国唐代禅宗的创立,以及当今人间佛教的出现与在全球的发展传播,可以说既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历史变革的必然。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贯穿的是佛陀平等、无我的智慧,以及悲悯众生、利益大众的慈悲情怀。一、佛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间一切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因有缘的,佛陀和佛陀的教法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也无异于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间佛教论文参考文献

[1].程恭让.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现代人间佛教及佛教传统再发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释慧东.人间佛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J].法音.2019

[3].陆勇.慈怜天下喜舍众生[N].人民政协报.2019

[4].张淼,缪方明.赵朴初对新中国建设人间佛教问题的思考[J].世界宗教文化.2019

[5].李明轩.《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释论[J].法音.2019

[6].李亮.数字化时代“微佛教”对“人间佛教”构建的影响[J].西部学刊.2019

[7].李晓龙.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性——基于“中国宗教中国化”之视野[J].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9

[8].王忠林.太虚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融通[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9].姚远.人间佛教教制改革及社会参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0].代耀.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禅宗阅读之旅”代表团参访大陆[J].法音.2019

标签:;  ;  ;  ;  ;  ;  ;  

人间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