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聚合物论文_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胞外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污泥,生物,微生物,蛋白质,电解池,酵母菌。

胞外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1](2020)在《Cu~(2+)对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长期暴露条件下Cu~(2+)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及其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加入10 mg·L~(-1)的Cu~(2+)后,在SBR运行的第16~55天,COD和NH~+_4-N的去除率保持稳定;在第56~75天,COD和NH~+_4-N的平均去除率与进水Cu~(2+)浓度为0 mg·L~(-1)时相比分别下降了3.88%和6.41%。浓度为10 mg·L~(-1)的Cu~(2+)长期作用下,活性污泥中EPS、松散附着EPS(LB-EPS)和紧密附着EPS(TB-EPS)产量及LB-EPS和TB-EPS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10 mg·L~(-1) Cu~(2+)的长期暴露导致TB-EPS中PN的C=O键、N-H键和C-O键相对含量降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显示在10 mg·L~(-1) Cu~(2+)长期暴露条件下,LB-EPS和TB-EPS中元素Cu和O百分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董彬彬,张金羽,李崇华,葛滢[2](2019)在《响应曲面法优化螺旋藻结合态胞外聚合物的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胞外聚合物(EPS)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特性,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业等领域。本文探究超声温度、振幅百分比、超声时间等因素对钝顶螺旋藻结合态EPS(B-EPS)提取量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Box-Behnken设计法,获得3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并以此条件提取B-EPS,分析其主要组分多糖、蛋白和核酸含量,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其官能团。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B-EPS含量均有影响,超声温度的影响最大。模型预测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52. 02℃,振幅百分比57. 88%,超声时间6. 91 min,在此条件下,B-EPS的多糖、蛋白和核酸含量分别为98. 43±4. 72、75. 78±1. 68和3. 67±0. 54 mg/g DW。FTIR结果表明,B-EPS含有蛋白质(C=O、C-N和N-H)、碳水化合物(C-O-C)、糖环类物质(-C-O)、含苯环类物质(C-H)等相关基团。本文结果为深入探讨螺旋藻EPS的抗逆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2期)

陶光建,龙向宇,方振东,唐然,李永青[3](2019)在《胞外聚合物在强化生物除磷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生物除磷(EBPR)是经济有效去除污水中磷的重要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保护领域。普遍认为EBPR的成功运行是基于聚磷菌具有超磷的能力,通过排放剩余污泥可实现除磷的目的。然而最近研究表明,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中也聚集了一定数量的磷,这意味着EPS在强化生物除磷(EBPR)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归纳了不同EPS提取方法的特点,总结了EPS中磷的分布特征及EPS在维持EBPR系统稳定中的具体作用,最后讨论了现有认识的差距。(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姜云鹏,王昌稳,徐梅,季夏,翟春晓[4](2019)在《热处理法提取微藻胞外聚合物的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水浴加热提取法对微藻EPS提取的适用性及最适条件,重点考察了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对提取过程的影响。小球藻及斜生栅藻在BG11培养基中生物量增长曲线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多糖、蛋白质及DNA的含量均有所升高,80℃下提取胞外聚合物效果最好。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多糖、蛋白质的含量随之增加。综合考虑试验效率,最适水浴时间为30 min。最优提取条件下(水浴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30 min),小球藻EPS中多糖、蛋白质、DN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5.03、4.50 mg/g和0.99 mg/g;斜生栅藻EPS中多糖、蛋白质、DN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4.56、5.74 mg/g和0.85 mg/g。(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蒋越,彭宇鑫,姚子昂,吴海歌[5](2019)在《海洋微生物活性胞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是地球上生命资源宝库,存在着地球上80%生物,且物种的丰富和复杂程度远非陆地可比,其中海洋微生物作为食物链的基础,可在寡营养、高盐、高压等极端环境下生长繁殖,使其胞外聚合物(EPS)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其中不乏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抑菌等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有望开发成为新型药物治疗相应的疾病。该文就近年来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海洋真菌及海洋放线菌所产胞外聚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活性、抗生物被膜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等进行概述,为研究特异的胞外聚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0期)

张亚超,张晶,侯爱月,周荣煊,梁东博[6](2019)在《胞外聚合物和信号分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胞外聚合物(EPS)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活性的影响,分别向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投加30mg/L的总胞外聚合物(IN-EPS),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B-EPS)和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结果表明,3种EPS均可提高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活性.对于添加了IN-EPS,LB-EPS和TB-EPS的实验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氨氮去除速率分别增加了6.68%,10.5%和19.29%,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速率分别增加了18.25%,21%,16.3%.叁维荧光光谱法分析发现3种EPS的组成基本相同,以芳香族蛋白质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为主.对EPS中的高丝氨酸内酯类(AHLs)信号分子进行检测,发现EPS中含有3种信号分子,分别是C4-HSL,C6-HSL和C10-HSL,外源投加这3种AHLs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结果发现C4-HSL和C6-HSL可以提高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活性和生长速率,这是EPS可以提高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冬,王少坡,周瑶,赵明,于静洁[7](2019)在《胞外聚合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胞外聚合物(EPS)的形成机理、组成、分类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组分性质及其对EPS性能的影响。探讨了EPS在生物膜和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污水处理的影响,论述了影响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EPS产生和组成的因素,并对控制EPS产生和组成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10期)

魏小凡,谢作明,王晶,高班,孙家正[8](2019)在《土着细菌胞外聚合物对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砷增强的生物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地下水环境中砷(As)对土着细菌的胁迫和土着细菌胞外聚合物(EPS)对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砷增强的响应机制,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土着细菌D51001-1受As(V)和As(Ⅲ)胁迫时的生长特征,测定了细菌培养液中生物量、砷含量和细菌EPS组分的变化,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分析了砷增强对土着细菌表面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着细菌D51001-1具有较强的耐As(V)能力,并且在接种1 d内能使溶液中50%以上的As(V)还原为As(Ⅲ),而As(Ⅲ)则会显着抑制土着细菌D51001-1的生长;FTIR分析发现,土着细菌细胞表面存在多种结合砷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酰胺基和苯酚类),在砷胁迫下,土着细菌的EPS分泌量增加,以应对砷增强对土着细菌细胞的伤害。利用土着细菌的这些特征性变化可以指示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的砷异常。(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孙和临,邵琼丽,李建昌,郑金柱,许坤德[9](2019)在《温度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优势菌种以及反应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s),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碳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运行微生物电解池阳极生物膜。实验结果表明:在25℃、30℃、35℃和45℃的培养温度下最大电流密度分别达到2.04A/m2、7.75A/m2、12.27A/m2和2.5A/m2。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氢气产率变化趋势与MECs电流密度相类似,均表现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阳极膜电化学活性与阳极膜氢气产率。进一步分析阳极膜生物量与胞外聚合物(EPS)成分结果表明: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阳极膜生物量的提高,大量的阳极附着细菌可以产生更高的电流密度与EPS含量,阳极膜EPS中蛋白质成分明显高于多糖,并且蛋白质含量随产电密度增高而增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了生物膜EPS中存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俞心怡,向金豪,刘英,龚天翼,张彬辉[10](2019)在《酵母菌降解胞外聚合物提升剩余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污泥的脱水性能直接影响到污泥处置的效果和成本,提升污泥脱水性是污泥减量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提出利用复合酵母菌群降解剩余污泥胞外聚合物(EPS)来提升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首先评价了复合酵母菌群对灭菌后EPS中各组分的降解效果;继而将混合酵母细胞接入剩余污泥中进行曝气,考察了酵母菌对污泥脱水性的提升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对提取的EPS中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的降解效果明显,振荡培养72 h内最多分别降低了(60. 43±2. 73)%、(18. 94±2. 39)%和(48. 30±3. 37)%.向2 L剩余污泥中接入1. 5 g混合酵母菌湿菌体进行曝气,24 h后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下降了(17. 19±1. 16)%,比对照组多下降了(7. 03±1. 35)%;与此同时污泥中EPS总量比对照污泥多下降了(17. 46±3. 91)%,表明酵母菌可以通过原位降解污泥中EPS来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胞外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胞外聚合物(EPS)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特性,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业等领域。本文探究超声温度、振幅百分比、超声时间等因素对钝顶螺旋藻结合态EPS(B-EPS)提取量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Box-Behnken设计法,获得3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并以此条件提取B-EPS,分析其主要组分多糖、蛋白和核酸含量,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其官能团。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B-EPS含量均有影响,超声温度的影响最大。模型预测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52. 02℃,振幅百分比57. 88%,超声时间6. 91 min,在此条件下,B-EPS的多糖、蛋白和核酸含量分别为98. 43±4. 72、75. 78±1. 68和3. 67±0. 54 mg/g DW。FTIR结果表明,B-EPS含有蛋白质(C=O、C-N和N-H)、碳水化合物(C-O-C)、糖环类物质(-C-O)、含苯环类物质(C-H)等相关基团。本文结果为深入探讨螺旋藻EPS的抗逆功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外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Cu~(2+)对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董彬彬,张金羽,李崇华,葛滢.响应曲面法优化螺旋藻结合态胞外聚合物的提取[J].分析试验室.2019

[3].陶光建,龙向宇,方振东,唐然,李永青.胞外聚合物在强化生物除磷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化工.2019

[4].姜云鹏,王昌稳,徐梅,季夏,翟春晓.热处理法提取微藻胞外聚合物的条件[J].净水技术.2019

[5].蒋越,彭宇鑫,姚子昂,吴海歌.海洋微生物活性胞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9

[6].张亚超,张晶,侯爱月,周荣煊,梁东博.胞外聚合物和信号分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王冬,王少坡,周瑶,赵明,于静洁.胞外聚合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控制策略[J].工业水处理.2019

[8].魏小凡,谢作明,王晶,高班,孙家正.土着细菌胞外聚合物对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砷增强的生物指示[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9].孙和临,邵琼丽,李建昌,郑金柱,许坤德.温度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9

[10].俞心怡,向金豪,刘英,龚天翼,张彬辉.酵母菌降解胞外聚合物提升剩余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J].环境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污泥的SEM分析(A-原污泥;B,C,D-第1...改性液投量对污泥胞外聚合物含...污泥pH随改性液投量的变化驯化结束后包埋颗粒TEM照片包埋颗粒内硝化菌的PCR扩增结果:(a...污泥1-1好氧颗粒泥的蓬松结构

标签:;  ;  ;  ;  ;  ;  ;  

胞外聚合物论文_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