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常绿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

10种常绿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

论文摘要

以10种常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单位叶面滞尘量,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各树种叶表面的微形态特征,探讨了植物叶表面微结构与滞留大气颗粒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0种植物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差异,云杉的单位叶面滞尘量最高,其后依次为雪松、刺柏、华山松、龙柏、油松、白皮松、塔柏、侧柏和冬青卫矛。ESEM能够较好地描述植物叶表面原始的滞尘情况,华山松和冬青卫矛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由于积累较多浮尘而被掩盖。SEM观察结果表明,清洗和未清洗树种叶表面微形态差异明显,模拟自然状态下的降雨过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清除植物叶表面滞留的大气颗粒物;植物叶表面的滞尘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形态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尘能力。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区概况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植物叶片单位叶面滞尘量的测定
  •     1.3.2 植物叶片微形态特征的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0种植物叶片的单位叶面滞尘量
  •   2.2 10种植物叶表面的ESEM观察
  •   2.3 10种植物叶表面的SEM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屈新运,张天翼,高天娥,刘蕊,包宽伟,李焘

    关键词: 常绿植物,大气颗粒物,滞尘量,叶表面微形态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701300),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2016SF-390),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SF1505(8))

    分类号: X513;X173

    DOI: 10.15983/j.cnki.jsnu.2019.03.332

    页码: 84-90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3526K

    下载量: 218

    相关论文文献

    • [1].β射线法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异常尘斑探讨[J]. 安徽科技 2020(01)
    • [2].南京市某区大气颗粒物有害元素分布富集及风险特征[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06)
    • [3].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大气颗粒物消减效应研究——以北京市中关村森林公园为例[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01)
    • [4].大气颗粒物矿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研究进展[J]. 矿物学报 2020(02)
    • [5].城市绿化植物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特征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07)
    • [6].典型矿业城市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0(05)
    • [7].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8)
    • [8].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和影响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球科学 2018(05)
    • [9].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分级监测系统研究[J]. 环境工程 2018(07)
    • [10].两种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与再悬浮[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1)
    • [11].上海大气颗粒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污染特征及人体呼吸暴露水平[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2].四平市雾霾大气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和来源分析[J]. 山东化工 2017(02)
    • [13].武汉市大气颗粒物监测的比对分析[J]. 消防界(电子版) 2017(02)
    • [14].2015年2月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7)
    • [15].城市大气颗粒物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09)
    • [16].吉林省大气颗粒物控制对策与分析[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12)
    • [17].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监测技术与方法综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3)
    • [18].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方法概述[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19)
    • [19].分析化学方法在大气颗粒物分析中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 2017(23)
    • [20].大气颗粒物表面光化学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3(24)
    • [21].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工作中常用的受体模型及其应用情况[J]. 河南农业 2016(26)
    • [22].2016年泸州城区大气颗粒物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9(09)
    • [23].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J]. 化学进展 2020(05)
    • [24].大气颗粒物所致健康效应的易感因素[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0(08)
    • [25].北京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量计算[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4)
    • [26].机动车源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碳组分特征[J]. 环境科学 2019(01)
    • [27].乌鲁木齐市近几年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浓度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19(03)
    • [28].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分析方法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9(02)
    • [29].上海春季大气颗粒物中致敏悬铃木花粉蛋白的分布特征[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30].大气颗粒物检测专利技术分析[J]. 技术与市场 2019(10)

    标签:;  ;  ;  ;  

    10种常绿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