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不稳定论文_王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不稳定,不稳定性,缺失,导管,细胞,乳腺。

染色体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旺[1](2019)在《CHEK1引发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不稳定和骨破坏的机制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位列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仍不可治愈。MM多发于40岁以上,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伴有高钙血症、溶骨性损害、免疫缺陷及肾脏损害等。2018年,全球185个国家调查显示,MM发病率约占全部肿瘤的0.9%,死亡率为1.1%,2019年,预计美国MM患者发病率高达1.82%,死亡率为2.14%。目前,我国在MM基础研究、临床治疗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跟跑、追赶阶段,尚无官方统计的全国MM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MM发病率逐年升高,己经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近年来,治疗MM新疗法的不断涌现,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以及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免疫疗法均取得巨大进展。药物疗效不断提高,预后不断改善,客观上带动了MM治疗新药市场的增长。令人遗憾的是,除CART免疫疗法外,我国在MM“一类创新药物”上基本属于空白。此外,中医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自古有之,多将其归于“骨痹”等范畴,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血瘀毒蕴为标,治疗上要注意标本兼治,辨病与辨证结合。但是中医对多发性骨髓瘤也不能做到彻底根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与药物。目的和意义:迄今,大部分MM患者病情获得完全缓解,患者整体生存期从最初的1-2年,大幅提升至7-8年。然而,复发、耐药仍是MM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为MM伴有复杂的遗传学改变,如染色体异常及不稳定性、分子遗传学异常如癌基因活化、非编码RNA如环状RNA等改变,以及骨髓微环境中破骨细胞恶性增殖分化引发的免疫抑制和溶骨性病变等,这些变化均与骨髓瘤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揭示骨髓瘤病理进程中遗传学改变,发现全新的诊断与治疗靶标,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刻不容缓。另外,也期待通过中医理论结合西医手段,加深对MM疾病的认知,更好的寻找到治疗MM的方法。研究方法:近年来,基于MM患者及模式动物基因大数据文库,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筛选并鉴定了一系列与MM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增殖及耐药相关的致癌基因,我们发现CHEK1基因与MM患者预后、CIN以及肿瘤微环境骨破坏密切相关。细胞有丝分裂检验点激酶1(checkpoint kinase 1,CHEK1)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位于染色体11q24,编码476个氨基酸。CHEK1蛋白激酶包含四个结构域:N端激酶结构域、可变连接域、SQ/TQ调节域和C端抑制性结构域。CHEK1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调控和DNA损伤反应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比较MM患者和正常以及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monoclonal gammopathy,MGUS,MM前体疾病)浆细胞CHEK1基因的表达水平,收集并分析MM TT2(Total Therapy 2)治疗方案患者临床数据,比较发生溶骨性病变的MM患者和全身核磁共振未检出溶骨性病变的患者MM细胞中CHEK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MM患者复发前后对应样本及不同治疗阶段中CHEK1基因表达水平,通过TT2、APEXS数据库比较高表达CHEK1的复发患者与CHEK1低表达患者生存周期的差异,证实CHEK1基因与MM患者病程发展、溶骨性病变以及生存周期之前的密切联系。紧跟着,我们构建了CHEK1过表达及敲低的MM细胞株,从细胞水平验证CHEK1对MM细胞增殖、耐药的影响,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吉姆萨染色、免疫荧光、外显子测序等方法检测CHEK1对细胞周期、细胞CIN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等,揭示CHEK1调控细胞分裂、CIN的机理。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实验验证CHEK1对骨髓微环境中破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通过破骨细胞标志性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研究寻找CHEK1调控破骨分化的作用通路,尝试从对骨破坏的影响这一角度解释CHEK1在MM复发与耐药中扮演的角色。最后,挑选特异性靶向CHEK1的天然化合物单体修饰物,抑制MM细胞中CHEK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检测CIN及破骨细胞分化进程的变化,反向论证CHEK1在CIN及破骨分化中的作用,也为开发靶向CHEK1的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分析22例正常人骨髓、44例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以及351例MM初诊患者浆细胞基因芯片数据,发现CHEK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MM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以及MGUS患者。分析MM TT2治疗方案患者临床数据发现,发生溶骨性病变的MM患者MM细胞中CHEK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全身核磁共振未检出溶骨性病变的患者。另外,CHEK1表达高的MM患者存活率明显低于CHEK1低表达患者。同时,在88例MM患者复发前后对应样本中,相较于初诊样本CHEK1基因在复发样本中表达明显升高。分析9例病人初诊、第一次骨髓移植前、第二次骨髓瘤移植前以及第二次骨髓瘤移植后的序贯样本,我们发现随着治疗进程的进行,CHEK1基因表达水平逐步升高。此外,TT2、APEXS数据库显示,高表达CHEK1的复发患者,生存周期明显低于CHEK1低表达患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HEK1过表达细胞株CHEK1蛋白质表达量高于野生型细胞株。连接有tet开关的敲低细胞株,加入多西环素诱导的细胞株中CHEK1表达量低于未加的细胞株。台盼蓝计数及软琼脂克隆实验结果显示CHEK1过表达的MM细胞株增殖速率及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敲低CHEK1后MM细胞增殖减慢,克隆形成率降低。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CHEK1过表达细胞株G2/M期比例显着高于野生型细胞株,敲低CHEK1后G2/M期比例降低。MTT检测IC50发现CHEK1过表达细胞株对BTZ和DOX的IC50值显着高于野生型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HEK1过表达细胞株耐受BTZ和DOX诱导的凋亡,且耐药MM细胞株中CHEK1表达量高于敏感株。吉姆萨染色、纺锤体免疫荧光染色、外显子测序等方法显示CHEK1过表达可以导致MM细胞核数目增加,赤道板宽度变宽,纺锤体长度变短,染色体片段缺失与重复加剧。免疫共沉淀技术结果表明CHEK1可以结合并磷酸化中心体蛋白CEP170。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实验证实CHEK1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Co-IP结果显示CHEK1可以结合并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因子NFATC1。天然化合物单体修饰物中的CHEK1抑制剂可以促进MM细胞凋亡,抑制CHEK1诱导的中心粒相关蛋白CEP170和NEK2的表达,缓解赤道板宽度和纺锤体长度的改变,减缓CHEK1诱导的破骨分化进程。结论:CHEK1基因与MM患者病程发展、溶骨性病变以及生存周期密切相关,MM进程加剧,溶骨性病变加重,CHEK1的基因水平越高,病人生存周期越短。体外细胞实验表明CHEK1可以促进MM细胞增殖、引发MM细胞耐药。CHEK1高表达引起MM细胞CIN可能是导致MM细胞耐药的关键因素,而CIN的发生则可能受到CEP170及NEK2等中心体相关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的调控。CHEK1可以结合并调控分化相关因子NFATC1,并可能通过磷酸化激活NFATC1信号通路,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加剧骨破坏。天然化合物单体修饰物LY2603618能够抑制CHEK1蛋白质的表达,下调CEP170及NFATC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下调CHEK1引发的CIN增加降低MM细胞的耐药性,通过减缓破骨细胞分化进程干预MM病人的骨破坏。本课题研究结果为CHEK1作为MM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晗,倪娟,郭锡汉,马晓玲,汪旭[2](2018)在《TiO_2-NPs低剂量暴露诱导人正常肺细胞端粒缩短和染色体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TiO_2-NPs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不利影响。端粒(Telomere)在保护染色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异常端粒缩短与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和疾病风险增加相关。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中人体易暴露的TiO_2-NPs浓度对人正常肺细胞的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TL)和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人肺正常细胞HBE在TiO_2-NPs浓度为0、1和4μg/mL下重复暴露12天后,RT-qPCR法检测细胞TL,CBMN-Cyt试验检测细胞CIN,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的分裂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0μg/mL)相比,12天暴露后,1μg/mL的TiO_2-NPs对HBE的TL和CIN均无显着影响,4μg/mL的TiO_2-NPs可使HBE的TL显着缩短(P<0.001),染色体不稳定性显着升高(P<0.001);12天暴露后,1和4μg/mL的TiO_2-NPs均能导致HBE细胞的分裂能力显着降低(1μg/mL:P=0.00 1;1μg/mL:P=0.006)。TiO_2-NPs低剂量暴露可导致HBE细胞端粒缩短,细胞增殖减慢,染色体稳定性降低,可能增加TiO_2-NPs诱导慢性肺部疾病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纳米物质遗传毒性研究与评价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09)

赵娜[3](2017)在《染色体16q、17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6q、17p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发生频率及p53、CDH1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尝试发现从UDH发展为IDC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方法:通过PCR-SSCP方法来检测101例乳腺病变(其中UDH 31例,ADH 10例,DCIS32例,IDC 28例)中染色体16q、17p上13个微卫星位点的LOH/MSI发生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来检测其p53、CDH1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发生情况。结果:101例标本中所有位点均有一定程度的LOH/MSI发生,且DCIS及IDC中的发生频率要高于UDH组(P<0.05)。染色体16q23区域的D16S515、D16S507、D16S422,17p12及17p13区域的D17S261、D17S654,LOH/MSI发生总频率分别为31.7%、21.8%、30.7%、25.7%、22.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可知在D16S507和D16S515上UDH组的LOH/MSI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ADH组、DCIS组和IDC组(P<0.05);D17S654和D16S422上UDH组的LOH/MSI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DCIS组和IDC组(P<0.05);D17S261上UDH组的LOH/MSI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IDC组(P<0.05)。在IDC组中,16q与17p染色体上的MS发生LOH/MSI频率改变显着相关。在UDH中p53和CDH1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异常甲基化发生率较低,并且p53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乳腺癌患者中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UDH组和ADH组(P<0.05);CDH13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发生频率在乳腺癌患者中明显高于UDH组(P<0.05)。在UDH组和IDC组中,染色体发生LOH/MSI与p5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成正相关性(P<0.05);在UDH组与IDC组中染色体发生LOH/MSI与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着相关(P<0.05)。p53、CDH1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发生时,四组乳腺病变中LOH/MSI发生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点D16S515、D16S507、D16S422和D17S654、D17S261发生LOH/MSI的改变可能在UDH发展为IDC中起到关键作用,是乳腺癌发生早期分子事件。抑癌基因p53的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发生可能是参与UDH及ADH发展为IDC的早期分子事件。抑癌基因CDH13的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发生可能成为UDH发展为IDC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之一。(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冯玲,徐澍,赵娜,杨宇石,方艺[4](2016)在《乳腺癌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p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tal hyperplasia,UDH)、乳腺不典型增生(atypical du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改变规律,探讨乳腺导管增生病变进展为IDC的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应用PCR法检测20例UDH、7例ADH、25例DCIS、25例IDC石蜡包埋组织,8%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检测染色体1p区间微卫星位点D1S193、D1S463、D1S2881、D1S2885、D1S234、D1S252的LOH/MSI。结果染色体1p的每个位点均发生LOH/MSI,其发生的频率UDH为55.0%、ADH为42.9%、DCIS为64.0%、IDC为72.0%,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微卫星位点D1S193、D1S2881、D1S2885、D1S252、D1S234在各组中LOH/MSI的频率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D1S463的频率在UDH组为5.0%、ADH组为0、DCIS组为45.0%、IDC组为40.0%,其中UDH组与ADH组明显低于DCIS组、IDC组(P<0.008)。结论 1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1S463位点的改变可能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展为乳腺癌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杨元发,李秀娟,刘维凯,郝洁[5](2016)在《乳腺癌与染色体不稳定关系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乳腺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的一系列染色体会发生多种改变,包括基因突变、扩增、缺失和易位导致了肿瘤的发生。这些改变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更好的认识其基因改变能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e in stability,CIN)[1]是指(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冯玲[6](2016)在《染色体1p、3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乳腺普通型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增生(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染色体1p和3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不稳定(MSI)的改变规律和各组病变的克隆性来源,探讨乳腺导管增生病变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遗传学改变规律。方法:应用PCR-SSCP法检测25例UDH,10例ADH,32例DCIS,30例IDC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组织中1p和3p区间微卫星位点D1S193,D1S463,D1S2881,D1S2885,D1S234,D1S252,D1S368,D1S2885,D1S2137,D3S1038,D3S1067,D3S1076,D3S1583,D3S659,D3S1228,D3S161的LOH/MSI。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paⅡ和巢式PCR技术X染色体上雄激素受体(AR)基因失活进行克隆性分析。结果:1.LOH/MSI的总频率分别是UDH组为32.0%,ADH组为40.0%,DCIS组59.4%,IDC组为60.0%,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114);2.LOH/MSI在不同位点的总频率分别是D1S368为8.2%,D1S463为23.7%,D1S193为16.5%,D1S2137为9.3%,D1S252为14.4%,D1S2881为11.3%,D1S2885为15.5%,D1S234为3.1%。其中位点D1S193,D1S2137,D1S252,D1S2881,D1S2885,D1S252,D1S234发生LOH/MSI的频率在UDH组,其余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D1S463位点,UDH组LOH/MSI的频率低于DCIS组(P<0.008)和IDC组(P<0.008),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08);3.3p染色体上LOH/MSI发生的频率在UDH为12.0%,ADH为20.0%,DCIS为46.8%,IDC为53.3%。其中UDH组与DCIS组、UDH组与IDC组的差异有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LOH/MSI频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LOH/MSI在不同位点的总频率在D3S1067为9.3%,D3S1076为5.2%,D3S1583为9.3%,D3S659为10.3%,D3S1228为8.2%,D3S1611为9.3%,各组中LOH/MSI的频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3S1038在UDH组4.2%,ADH组10.0%,DCIS组为15.6%,IDC组为33.3%,其中UDH组明显低于IDC组(P<0.008)。4.相关性检测显示UDH组、ADH组、DCIS组中,1p和3p上发生LOH/MSI并未见显着相关性(P>0.05)。而IDC组中,1p和3p发生LOH/MSI显着正相关(P<0.05)。5.X染色体克隆性分析22例UDH为多克隆性,2例UDH为单克隆性。8例ADH为多克隆性,2例ADH为单克隆性增生。30例DCIS均为单克隆性增生。30例IDC中均为单克隆性增生。6.UDH组中LOH/MSI频率与单克隆性成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26。ADH组中LOH/MSI频率与单克隆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1.1p和3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1S463和D3S1038位点的改变可能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展为乳腺癌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2.部分染色体LOH/MSI并伴有单克隆性增生的UDH,可能是浸润性乳腺癌的前驱病变。(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王峥[7](2014)在《DNA损伤应答:杂种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及miR-214调控RNF8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量的种间杂种细胞中,来自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易发生丢失,而另一个物种的染色体则通常保持完整;例如,在人和小鼠的杂种细胞中,大量的人源染色体会被丢失。关于单一物种染色体丢失的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在人工诱导或者有性杂交形成的杂种细胞研究中,对于染色体的丢失,前人曾提出一些假设,如物种间染色体分离不同步、核蛋白复制不同步及染色体空间隔离等;然而这些假设均源于对少量的固定细胞观察所得。活细胞实时摄影技术可追踪观察染色体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行为,可准确确定染色体丢失的途径。本研究利用活细胞实时摄影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发现人鼠杂种细胞中人源染色体的丢失是渐进性的,以染色体断片的形式丢失。这种丢失与人源染色体上存在未修复的DNA损伤而细胞持续分裂有关。人源染色体上未修复的DNA损伤,可能是由于细胞发生融合后DNA损伤修复机制发生改变所致。此外,通过辐照增加人源染色体上的DNA损伤会加速杂种细胞中人源染色体的丢失,进一步表明,在人鼠杂种细胞中,人源染色体的丢失是因为人源染色体存在未修复的DNA损伤所致。综上,通过研究人鼠杂种细胞中染色体不稳定性,发现了一条新的引起染色体不稳定性的机制;该研究可为了解肿瘤发生提供参考。另外,本研究也提示:杂种细胞可作为深入研究DNA损伤应答分子机制的细胞模型。在多类肿瘤中,肿瘤的发生与DNA损伤应答的异常密切相关。DNA损伤应答信号通路包括感应DNA损伤、信号传递和促进DNA损伤修复等,其缺陷将导致肿瘤中普遍的特征之一染色体不稳定的发生。然而,目前对于这条信号通路仍不甚了解。泛素化连接酶RNF8介导着H2AX的泛素化,从而促进53BP1和BRCA1被募集到DNA损伤部位,进而促进DNA损伤修复,防止染色体不稳定。虽然RNF8是DNA损伤应答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但是对其表达的调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在人卵巢癌细胞株中,miR-214可以通过结合3’UTR来抑制RNF8的表达,从而对DNA损伤应答造成干扰。同时,抑制miR-214的功能则可增加RNF8的表达,增强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另外,高表达不带有3’UTR的RNF8可以拯救miR-214过表达的效应。综上,这些结果表明,miR-214介导的RNF8的下调将干扰对DNA损伤的应答,进而导致卵巢癌染色体不稳定;该研究将有助于认识染色体不稳定性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10)

符生苗,付姣[8](2014)在《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及其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亦称染色体脆性综合征或染色体断裂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染色体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与细胞遗传学改变。一些疾病由于DNA修复酶缺陷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易发生断裂、缺失、重排等现象。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患者除易患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外,同时还有全身染色体容易断裂或对紫外线特别敏感的特点。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分为"典型的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和"新的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两大类,典型不稳定综合征的有面部红斑侏儒综合征、Fanconi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新的不稳定综合症汗管角化症、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色素失禁症、硬皮病。染色体不稳定亦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几乎所有肿瘤包括原位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染色体和基因组DNA水平的异常,而且癌前病变如食管的不典型增生组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直肠腺瘤等也存在染色体畸变和/或DNA变化。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研究染色体不稳定性的重要工具,除了点突变和极微小的缺失以外,荧光原位杂交可以明确地检测各种染色体水平的变化和基因扩增、重排以及较大片段的缺失。(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4-18)

赵小玉[9](2011)在《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传代培养中染色体不稳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药物筛选,体外疾病模型和干细胞替代治疗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但是,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前,其安全性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即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我们利用细胞遗传学手段从染色体水平上对传代培养过程中的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传代培养的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中存在着染色体不稳定现象:传代培养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细胞高比例出现;四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诱导的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中含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细胞比例不断增加。并利用胞质阻断法对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异常的产生和积累机制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结果证实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异常是不断产生的。染色体不分离的发生导致14号染色体数目异常细胞高比例出现;染色体易位的发生导致含14号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细胞比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改善现有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安全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前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10-10)

李爽,谭彬,刘学庆,陈雪梅,丁裕斌[10](2011)在《SW626细胞染色体动粒变异对其染色体不稳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kinetochore-NOR同步银染技术,对SW626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相比,SW626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缺失[132(0.89%)vs26(0.18%)]、kinetochore迟滞复制[82(0.55%)vs14(0.10%)]和kinetochore-NOR融合[153(1.03%)vs51(0.37%)]频率显着升高(P<0.01),而不对称kinetochore频率二者差异性不显着(P>0.05)。此外,在某些SW626细胞染色体上还观察到多重kinetochores现象。结论 kinetochore缺失、kinetochore迟滞复制和kinetochore-NOR融合可能是SW626细胞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起源的诱因之一;染色体多重kinetochores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染色体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iO_2-NPs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不利影响。端粒(Telomere)在保护染色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异常端粒缩短与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和疾病风险增加相关。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中人体易暴露的TiO_2-NPs浓度对人正常肺细胞的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TL)和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人肺正常细胞HBE在TiO_2-NPs浓度为0、1和4μg/mL下重复暴露12天后,RT-qPCR法检测细胞TL,CBMN-Cyt试验检测细胞CIN,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的分裂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0μg/mL)相比,12天暴露后,1μg/mL的TiO_2-NPs对HBE的TL和CIN均无显着影响,4μg/mL的TiO_2-NPs可使HBE的TL显着缩短(P<0.001),染色体不稳定性显着升高(P<0.001);12天暴露后,1和4μg/mL的TiO_2-NPs均能导致HBE细胞的分裂能力显着降低(1μg/mL:P=0.00 1;1μg/mL:P=0.006)。TiO_2-NPs低剂量暴露可导致HBE细胞端粒缩短,细胞增殖减慢,染色体稳定性降低,可能增加TiO_2-NPs诱导慢性肺部疾病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旺.CHEK1引发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不稳定和骨破坏的机制及干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王晗,倪娟,郭锡汉,马晓玲,汪旭.TiO_2-NPs低剂量暴露诱导人正常肺细胞端粒缩短和染色体不稳定[C].纳米物质遗传毒性研究与评价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18

[3].赵娜.染色体16q、17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D].贵州医科大学.2017

[4].冯玲,徐澍,赵娜,杨宇石,方艺.乳腺癌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p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

[5].杨元发,李秀娟,刘维凯,郝洁.乳腺癌与染色体不稳定关系的讨论[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

[6].冯玲.染色体1p、3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D].贵州医科大学.2016

[7].王峥.DNA损伤应答:杂种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及miR-214调控RNF8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8].符生苗,付姣.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及其遗传学分析[C].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9].赵小玉.小鼠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传代培养中染色体不稳定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10].李爽,谭彬,刘学庆,陈雪梅,丁裕斌.SW626细胞染色体动粒变异对其染色体不稳定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蛋白能与MLE,MSL3等蛋白形成酶复...和OSRC-2肾癌细胞中hMOF的蛋白表...2.9微核诱发染色体不稳定的过程BFB循环理论示端粒酶缺失造成细胞#~异染色质化可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Be...

标签:;  ;  ;  ;  ;  ;  ;  

染色体不稳定论文_王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