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包括支撑架体,所述支撑架体为倒立“凵”形结构,且支撑架体中部四侧均开设有通孔,并且支撑架体通孔内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板,且连接底板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塑胶壳吸盘,所述支撑架体顶端两侧均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气缸主体和气缸推杆,气缸主体底端内部连接有气缸推杆,且气缸推杆底端伸出于气缸主体底端,所述支撑架体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主体,且支撑架体内部贯穿连接有气缸推杆,并且气缸推杆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底板。该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的气缸主体位于支撑架体上方,不会占用过多支撑架体下方的空间,增大塑胶壳吸盘上下移动的范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体(8),所述支撑架体(8)为倒立“凵”形结构,且支撑架体(8)中部四侧均开设有通孔,并且支撑架体(8)通孔内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1),所述连接杆(1)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板(5),且连接底板(5)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塑胶壳吸盘(3),所述支撑架体(8)顶端两侧均连接有气缸(4),所述气缸(4)包括气缸主体(401)和气缸推杆(402),气缸主体(401)底端内部连接有气缸推杆(402),且气缸推杆(402)底端伸出于气缸主体(401)底端,所述支撑架体(8)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主体(401),且支撑架体(8)内部贯穿连接有气缸推杆(402),并且气缸推杆(402)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底板(5)。
设计方案
1.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体(8),所述支撑架体(8)为倒立“凵”形结构,且支撑架体(8)中部四侧均开设有通孔,并且支撑架体(8)通孔内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1),所述连接杆(1)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板(5),且连接底板(5)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塑胶壳吸盘(3),所述支撑架体(8)顶端两侧均连接有气缸(4),所述气缸(4)包括气缸主体(401)和气缸推杆(402),气缸主体(401)底端内部连接有气缸推杆(402),且气缸推杆(402)底端伸出于气缸主体(401)底端,所述支撑架体(8)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主体(401),且支撑架体(8)内部贯穿连接有气缸推杆(402),并且气缸推杆(402)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底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顶端均连接有连接顶板(2),且2个气缸(4)均位于4个连接杆(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顶板(2)、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的竖向平分线均相互重合,且2个塑胶壳吸盘(3)、气缸(4)和4个连接杆(1)均以连接底板(5)的竖向平分线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的横向平分线均相互重合,且2个气缸(4)的轴线均与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的横向平分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体(8)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底部平面与支撑架体(8)底部平面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的前后两侧内部均开设有固定通孔(6),且固定通孔(6)为沉头孔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壳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
背景技术
壳体是由内、外两个曲面围成,厚度t远小于中面最小曲率半径R和平面尺寸的片状结构,是薄壳、中厚壳的总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类,塑胶壳体、铝型材壳体、钣金壳体、不锈钢壳体等,塑胶壳体在加工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吸取装置以将塑胶壳从加工模具中取出。
现有的塑胶壳吸取装置存在气缸位于架体下方,所占空间较大,上下移动范围较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塑胶壳吸取装置的其岗位与架体下方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包括支撑架体,所述支撑架体为倒立“凵”形结构,且支撑架体中部四侧均开设有通孔,并且支撑架体通孔内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板,且连接底板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塑胶壳吸盘,所述支撑架体顶端两侧均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气缸主体和气缸推杆,气缸主体底端内部连接有气缸推杆,且气缸推杆底端伸出于气缸主体底端,所述支撑架体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主体,且支撑架体内部贯穿连接有气缸推杆,并且气缸推杆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底板。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顶端均连接有连接顶板,且2个气缸(4)均位于4个连接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连接顶板、连接底板和支撑架体的竖向平分线均相互重合,且2个塑胶壳吸盘、气缸和4个连接杆均以连接底板的竖向平分线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连接底板和支撑架体的横向平分线均相互重合,且2个气缸的轴线均与连接底板和支撑架体的横向平分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体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固定板,且固定板底部平面与支撑架体底部平面重合。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前后两侧内部均开设有固定通孔,且固定通孔为沉头孔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的气缸主体位于支撑架体上方,不会占用过多支撑架体下方的空间,增大塑胶壳吸盘上下移动的范围。此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使得气缸的气缸主体位于支撑架体上方,不会占用支撑架体下方的空间,可以有效增加连接底板的上下移动范围,同时连接底板四侧的连接杆会对连接底板的移动起到辅助稳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的气缸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的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1、连接杆,2、连接顶板,3、塑胶壳吸盘,4、气缸,401、气缸主体,402、气缸推杆,5、连接底板,6、固定通孔,7、固定板,8、支撑架体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包括支撑架体8,支撑架体8为倒立“凵”形结构,且支撑架体8中部四侧均开设有通孔,并且支撑架体8通孔内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1,支撑架体8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底部平面与支撑架体8底部平面重合,此结构使得固定板7底部与支撑架体8底部不会产生阶梯差,方便进行安装,固定板7的前后两侧内部均开设有固定通孔6,且固定通孔6为沉头孔结构,此结构使得安装人员可将螺钉的大头端插入沉头孔结构的固定通孔6内部,不会露出至固定板7外部,连接杆1顶端均连接有连接顶板2,且2个气缸4均位于4个连接杆1之间,此结构使得2个气缸4与连接底板5的接触位置也处于4个连接杆1与连接底板5的连接位置之间,令2个气缸4能够从连接底板5中心位置对连接底板5进行推动,连接顶板2、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的竖向平分线均相互重合,且2个塑胶壳吸盘3、气缸4和4个连接杆1均以连接底板5的竖向平分线对称分布,此结构使得连接顶板2、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两侧的结构对称,以令连接顶板2、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两侧的重量较为均等,更加平稳,连接杆1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板5,且连接底板5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塑胶壳吸盘3,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的横向平分线均相互重合,且2个气缸4的轴线均与连接底板5和支撑架体8的横向平分线重合,此结构使得2个气缸4处于连接底板5的横向中心位置,方便对连接底板5进行均匀的施力,支撑架体8顶端两侧均连接有气缸4,气缸4包括气缸主体401和气缸推杆402,气缸主体401底端内部连接有气缸推杆402,且气缸推杆402底端伸出于气缸主体401底端,支撑架体8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主体401,且支撑架体8内部贯穿连接有气缸推杆402,并且气缸推杆402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底板5,此结构使得气缸4的气缸主体401位于支撑架体8上方,不会占用支撑架体8下方的空间,可以有效增加连接底板5的上下移动范围,同时连接底板5四侧的连接杆1会对连接底板5的移动起到辅助稳定的作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塑胶壳加工固定吸取装置时,首先将支撑架体8通过两侧的固定板7内部的固定通孔6固定在塑胶壳加工模具的上方,令塑胶壳吸盘3可以位于塑胶壳的正上方,在需要吸取塑胶壳时,可以启动气缸4的气缸主体401,则气缸推杆402会向下延伸,于是连接底板5会在气缸推杆402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此时连接顶板2和连接底板5之间的连接杆1会沿着支撑架体8向下移动,以保持连接底板5的稳定,直到塑胶壳吸盘3吸附在塑胶壳上以将塑胶壳从加工模具中取出,然后再将气缸推杆402收入气缸主体401内部以将塑胶壳吸盘3提起,从而完成一系列工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7557.X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478756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B29C 37/00
专利分类号:B29C37/00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惠州市耀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州市耀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企岭村益伸公司厂房A栋
发明人:肖杰
第一发明人:肖杰
当前权利人:惠州市耀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