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莱茵衣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莱茵,纤毛,烷基,莜麦,芳烃,高效,褪黑素。
莱茵衣藻论文文献综述
周佳兰,孙维越,Hadiatullah,Hadiatullah,董春明,樊振川[1](2019)在《莱茵衣藻BBSome组分蛋白BBS4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巴德特-别德尔综合征(BBS)蛋白在纤毛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莱茵衣藻BBS4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利用莱茵衣藻bbs4基因的cDNA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bs4和pMAL-c2X-bbs4,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后,诱导表达得到带有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带有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经耳源静脉采血,分离得到抗血清,间接ELISA法测得抗血清的效价,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实验对所制备抗体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bbs4和pMAL-c2X-bbs4。6×His-BBS4和MBP-BBS4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5×104和8.5×104,经纯化后得到纯度>85%、浓度>0.5 mg/ml的目的蛋白用于免疫,测定效价为51 200,经Western印迹法对C. reinhardtii CC-125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实现了莱茵衣藻BBS4蛋白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结论成功制备了莱茵衣藻BBS4的多克隆抗体,为BBS4在纤毛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崇华,赵方慈,喻琪盛,陈杨沁,张春华[2](2019)在《胞外聚合物对莱茵衣藻砷富集和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胞外聚合物(EPS)对微藻砷的富集和迁移的作用效果,采用1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莱茵衣藻EPS进行提取,测定EPS含量及其主要成分,运用LIVE/DEAD BacLight staining–LSCM观察去除和未去除EPS的莱茵衣藻的生长情况,并对藻细胞进行AsV处理(20μg/L、处理6.0 h),比较有(无)EPS的莱茵衣藻对砷的吸收、吸附和转化的差异。结果表明:莱茵衣藻EPS总量为16.12 mg/g,其主要成分为多糖(89.96%),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7.41%)和DNA(2.63%),EDTA提取EPS后没有细胞自溶现象产生,不影响微藻的生长;去除EPS后的莱茵衣藻对AsV的还原能力显着降低,且在6.0h内对砷的吸收没有明显变化,但砷吸附量占富集的比例(43.03%~66.23%)显着高于有EPS的砷吸附占比(10.68%~31.90%),表明EPS在莱茵衣藻对砷的富集和形态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马伯宁,韦航涛,刘佳,项晨,杨明峰[3](2019)在《转基因莱茵衣藻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明一种从单细胞藻类植物中提取和纯化白藜芦醇的有效方法。【方法】以能合成白藜芦的转基因莱茵衣藻为材料,使用酶解与萃取的方法提取白藜芦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藜芦醇浓度。【结果】以肉桂酸为底物诱导转基因衣藻积累白藜芦醇,进行9h酶解后超声萃取30min,接着用60%的甲醇溶液在60℃条件下提取6h。【结论】此方法提取莱茵衣藻中的白藜芦醇效率相对较高,为利用藻类植物生产白藜芦醇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振,曹旭鹏,苑广泽,刘娇,薛松[4](2019)在《莱茵衣藻叶绿体型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过表达对其储能物质生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型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光合固碳生产储能物质的关键酶,加深对该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对探索微藻光合固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2种叶绿体型GAPDH过表达转化株,实现了持续稳定和生长偶联2种不同模式的叶绿体型GAPDH的表达;通过对比分析2种转化株与野生株的生长(OD与干重)、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脂肪酸种类与含量的变化规律,考察过表达GAPDH对莱茵衣藻储能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过表达叶绿体型GAPDH实现了转化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产率的明显提升。与野生株相比,稳定过表达GAPDH的转化株不仅能够积累较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且脂肪酸最大产率提升了55%,最大储能物质产率提升了75%。本研究首次从实验角度证实,莱茵衣藻叶绿体型GAPDH的过表达可显着提升其储能物质生产能力,本研究对基于微藻光合固碳的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张雨靖[5](2019)在《褪黑素对盐胁迫下莱茵衣藻的抗氧化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褪黑素(Melatonin;N-乙酰-5-甲氧基色胺)是色氨酸的天然衍生物,且是几乎所有生物体(包括动物和植物)体内合成的中心生物分子,其结构中具有吲哚杂环,可与羟基(-OH)和烷基过氧自由基(ROO~-)等反应。褪黑素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参与许多细胞行为,在生物体外和体内都是极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参与并协助植物体对各种非生物胁迫环境的的保护响应活动。植物藻类中的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绿藻(团藻目,衣藻属),生长速度快,具有完成测序的基因组和简单的分子遗传学特性,成为很受欢迎的微藻模式生物,被用于植物功能基因及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研究,然而有关微藻中褪黑素的相关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本研究以模式微藻中的莱茵衣藻为受体,分别进行了外源褪黑素和内源褪黑素过量表达两种情况下对莱茵衣藻响应盐胁迫的生理作用,旨在探讨盐胁迫的非生物胁迫环境中,褪黑素对微藻生长的保护力,为微藻中褪黑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一方面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的情况下,主要选用藻类生长,形态观察,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内褪黑素浓度为测量指标,考察莱茵衣藻对盐胁迫的响应。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褪黑素关键合酶基因AANAT(Arylalkaylamine-N-Acetyltransferase,芳基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的衣藻核表达载体pDBle-AANAT,以莱茵衣藻为受体,借助玻璃珠转化法将AANAT导入该模式微藻基因组中;进而经抗性筛选、培养、PCR及qRT-PCR等方法鉴定转化藻株,得到AANAT转基因藻株;检测转基因藻株与未转化藻株中褪黑素含量的变化,分析AANAT过量表达的藻株在盐胁迫条件下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褪黑素对莱茵衣藻盐胁迫下的防护作用:(1)在100 mM NaCl盐胁迫的处理中,0.1μM和1μM的MT促进莱茵衣藻细胞的生长,10μM和100μM的MT抑制莱茵衣藻细胞的生长;(2)1μM的MT可以帮助衣藻维持其在不利环境条件(盐胁迫)下的细胞聚集体形态;(3)0.1μM、1μM和10μM的MT可以增加藻细胞抗氧化系统中的SOD、CAT和POD酶活性,帮助莱茵衣藻消除有毒物质,同时可以通过降低衣藻细胞的膜过氧化产物MDA的水平,缓解细胞氧化损伤。(2)构建了含AANAT的莱茵衣藻核表达载体pDBle-AANAT:将质粒PUCK-AANAT和pDBle经过Nde I和EcoR I双酶切及T4-DNA连接酶连接后得到重组质粒pDBle-AANAT。经过PCR、双酶切验证载体构建成功。(3)莱茵衣藻的遗传转化及筛选鉴定,获得转化藻株:将重组质粒pDBle-AANAT通过玻璃珠转化法导入缺壁型莱茵衣藻核基因组中。转化藻株经过博来霉素(Ble)抗性筛选培养之后,再提取转化衣藻的DNA和RNA,分别进行Ble基因PCR检测及AANAT基因表达水平qRT-PCR的检测等方法,最终确定得到阳性的AANAT转化莱茵衣藻藻株Tn(n为不同转基因系)。(4)AANAT转基因藻株(内源褪黑素)在盐胁迫处理中的生理保护响应:(1)测定了不同AANAT转化藻株系细胞内褪黑素浓度,发现转化藻株(T_1、T_2、T_4、T_5、T_6、T_8)中褪黑素浓度均极显着(P<0.01)的高于未转化藻株;(2)在100 mM NaCl胁迫环境中,相比未转化藻株,不同藻株系(T_1、T_2、T_4、T_5、T_6、T_8)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受到影响,其中细胞内叁种抗氧化酶CAT、SOD、POD的活性在P<0.01水平上呈现极显着升高,细胞内丙二醛的含量在P<0.01水平上是显着降低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高文英[6](2019)在《褪黑素在盐胁迫条件下对莱茵衣藻和莜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褪黑素(N-乙酰基-甲氧基色胺,melatonin,MT)在动物体内中具有抗氧化作用,植物体内可能有类似功能。作为一种多效信号分子,MT能增强植物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资料显示MT诱导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在绿藻中同样表现着良好的盐胁迫防御特性,但是MT抗氧化保护作用的机制还有很多未知。“绿色酵母”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种单细胞绿藻,生长速度快,分子遗传学背景简单,常被当做模式微藻用于植物功能基因及次生代谢产物等研究。禾本科燕麦属植物莜麦又称裸燕麦(Avena nuda L.),是我国高寒山区特有的优质杂粮之一,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但是其生长受到非生物胁迫限制,制约其利用和发展。二者的研究中,有关MT功能资料还很匮乏,盐胁迫条件下单细胞藻类和高等植物莜麦中的MT功能研究薄弱。本研究分别以莱茵衣藻和莜麦为实验材料,探讨MT在植物中的抗氧化功能。具体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借助微藻基因工程的反义RNA技术,玻璃珠法转化莱茵衣藻CC-503,获得MT合酶基因AANAT沉默的转基因莱茵衣藻,进而探讨盐胁迫下莱茵衣藻生长及抗氧化变化;另一部分关注外源施加MT条件下,高等植物莜麦的盐胁迫响应。通过本论文探讨盐胁迫中MT对植物生长的保护力,为植物中MT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推动MT在藻类及植物中的功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含目的基因aanat的莱茵衣藻核反义表达载体pDBle-aanat:将已获得的含有目的片段aanat的克隆载体pMD18-aanat双酶切并纯化回收目的片段,然后用T4-DNA连接酶将aanat基因片段反向连接到pDBle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经PCR、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目的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表达载体构建正确。(2)莱茵衣藻的遗传转化及筛选鉴定,获得转化藻株:莱茵衣藻的遗传转化及筛选鉴定,转化藻株经过博来霉素(Ble)抗性筛选培养后,再提取转化衣藻的DNA和RNA,分别进行ble基因PCR检测及AANAT基因表达水平qRT-PCR的检测等方法,最终获得了阳性藻株ARn(n为不同转基因藻系),并证明了aanat基因成功整合进了衣藻核基因组中并下调了AANAT基因的表达。(3)转基因藻株的生长情况:分别测定野生型藻(WT)和ARn藻系的OD值,连续7 d数据统计显示,ARn系的生长曲线趋势与WT藻系基本相一致,没有受到外源aanat基因整合的影响,只是转基因藻细胞密度较低。但是测定的不同ARn藻系中MT的含量平均为10.37 pg/mL,低于野生藻(MT含量为11.86 pg/mL),证实莱茵衣藻核基因组中AANAT基因沉默降低了MT的合成。(4)aanat基因沉默微藻(内源MT)在盐胁迫处理中的生理响应:(1)测定了不同藻株细胞内MT浓度,发现转化藻株AR_3中MT浓度均显着(p<0.05)地低于未转化藻株,说明AANAT基因沉默藻株AR_3在盐胁迫后MT含量降低;(2)在50 mM和100 mM NaCl胁迫环境中,与WT衣藻相比,AR_3藻株中清除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的能力较弱一些;抗氧化物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情况均降低/下调。此结果说明了AR_3清除ROS和恢复细胞损伤的能力减弱。(5)外源MT对莜麦盐胁迫下的防护作用:(1)在150 mM NaCl盐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MT处理后,莜麦的株高、茎粗、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叶体积均增加;而叶绿素合成酶基因(ChlG)的表达量平均提高了6.40倍。这些结果说明MT有利于植物生长;(2)在150 mM NaCl盐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MT处理后,莜麦幼苗叶片过氧化氢(H_2O_2)、超氧阴离子(O_2~(·-))和MDA含量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均提高。该结果显示出MT可以提高植物抗氧化能力,可能是通过清除细胞ROS和增加抗氧化物酶的活性来实现这一功能;(3)150 mM NaCl盐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MT处理后,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含量均增加;而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则降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酶基因(LOX和POX)表达量均上调。这些结果证实了在莜麦中脯氨酸可能是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同时也证实了MT可以诱导细胞抗盐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对盐胁迫的耐受性;(4)在150 mM NaCl盐胁迫下,外施不同浓度MT处理后促分裂原活化白激酶(MAPK)级联途径中的MAPK蛋白激酶(Asmap1和Aspk11)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以及转录因子(TFs)NAC、WRKY1、WRKY3和MYB的表达量也均上调。这些结果揭示了MT在盐胁迫缓解中的重要作用,推测MT可能有类似与油菜素内酯(BRs)的作用,即通过介导MAPK介导H_2O_2信号通路,促进抗盐胁迫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提高莜麦对盐胁迫的耐受性。不管是MT合酶基因AANAT的低表达实验,还是外施MT实验均证实了MT的确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均[7](2019)在《莱茵衣藻对两种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特性及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一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稠和形成的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性,致诱性和致突变性,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影响。就重庆地区而言,嘉陵江段表层水体中检出的总多环芳烃的含量高,其中菲(Phe)和苯并[a]蒽(BaA)的浓度较高。相比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处理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生物修复针对这类环境污染问题更安全,更有前景。大量的研究应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降解土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而在水环境中,藻类是自然界的初级生产者,并且在修复环境污染问题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莱茵衣藻作为模式绿藻,其全基因组已被测序,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如基因功能的研究,光合作用,细胞器及细胞循环控制等方面。但是并未有利用莱茵衣藻对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降解特性以及降解机制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主要利用莱茵衣藻对多环芳烃类物质菲和苯并[a]蒽进行降解特性的研究,并更进一步的探究莱茵衣藻降解多环芳烃类的降解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莱茵衣藻对不同浓度菲和苯并[a]蒽的耐受性研究。莱茵衣藻的生长受到高浓度(>50 mg L~(-1))的菲和苯并[a]蒽的抑制;而在10 mg L~(-1)浓度下,莱茵衣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因此选取初始浓度为10 mg L~(-1)作为莱茵衣藻对两种多环芳烃降解特性及降解机制研究的初始浓度。同时测定了莱茵衣藻生长过程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发现在含有菲的共培养体系中,SOD和CAT活性均高于含有苯并[a]蒽的培养体系,这样表明了菲对于莱茵衣藻的毒害作用大于苯并[a]蒽。2.莱茵衣藻对菲和苯并[a]蒽的降解特性研究。培养8天之后,莱茵衣藻对初始浓度为10mg L~(-1)菲的完全降解;在培养11天之后,莱茵衣藻完成对初始浓度为10mg L~(-1)苯并[a]蒽的降解。同时测定了降解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莱茵衣藻细胞内外菲或苯并[a]蒽的浓度,发现菲和苯并[a]蒽的总含量随着降解过程的进行而持续降低。并通过与已报道的藻类降解多环芳烃的结果对比分析,莱茵衣藻对菲和苯并[a]蒽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莱茵衣藻对菲和苯并[a]蒽降解效果最佳的环境条件是:环境温度为25℃,初始pH=6.0。3.莱茵衣藻降解菲和苯并[a]蒽的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发现1,2-二异丙基萘,1,3-而异丙基萘,环己醇等为主要代谢产物。同时推测了莱茵衣藻降解菲和苯并[a]蒽可能的主要代谢途径。4.利用转录组数据对降解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上调基因中有四个基因(hmgA,cmbL,rbcS和aox1)的表达量在降解过程中出现明显上调,并且它们与已报道的参与多环芳烃类似物降解的基因同源,经qRT-PCR结果验证,在降解过程中,这四个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并且其所编码酶(尿黑酸1,2双加氧酶等)的活性也明显上升。据此推测这些基因所编码的酶可能参与莱茵衣藻降解菲和苯并[a]蒽的降解过程,后续还需构建这些基因在莱茵衣藻中的缺失突变株或过表达突变株进行基因功能的验证,从而进一步完善降解机制研究。综上,莱茵衣藻能够有效的降解菲和苯并[a]蒽这两种多环芳烃,本研究探究了莱茵衣藻对菲和苯并[a]蒽的降解特性,代谢产物,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等,初步研究了降解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利用藻类等水生光合自养生物治理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7)
陈喜[8](2019)在《水环境中纳米银颗粒与莱茵衣藻的交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而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水环境。开展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生态毒性和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为纳米材料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推动纳米材料的安全使用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莱茵衣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银纳米颗粒(AgNPs,60~120 nm)对莱茵衣藻的毒性效应及水环境理化特性对AgNPs在含藻水环境中归趋的影响。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AgNPs对莱茵衣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随AgNPs浓度增加,其对莱茵衣藻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强,细胞内的光合色素含量逐渐降低,说明AgNPs会通过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影响其生长繁殖。(2)AgNPs对莱茵衣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随AgNPs浓度的增加,藻细胞内的SOD活性逐渐上升,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CAT活性逐渐上升,MDA含量不断增加,说明AgNPs会胁迫莱茵衣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其酶系统受到破坏。(3)AgNPs对莱茵衣藻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AgNPs胁迫下莱茵衣藻细胞的超微结构遭到破坏,出现细胞收缩、质壁分离、胞内物质紊乱和细胞壁裂解等现象,且发现有银颗粒进入了细胞内部。(4)水环境理化特性对AgNPs在含藻水环境中归趋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增加水体中的pH、HPO_4~(2-)浓度可抑制AgNPs的溶解,减弱藻细胞对Ag的胞外吸附和胞内吸收作用,降低生物可利用Ag含量,从而降低AgNPs对莱茵衣藻的毒性;增加Ca~(2+)浓度可促进AgNPs的溶解,减弱藻细胞对Ag的胞外吸附和胞内吸收作用,降低生物可利用Ag含量,从而降低AgNPs对莱茵衣藻的毒性;增加SRFA浓度可促进AgNPs的溶解,增强藻细胞对Ag的胞外吸附和胞内吸收作用,提高生物可利用Ag含量,从而增强AgNPs对莱茵衣藻的毒性。综上所述,金属纳米颗粒的水生态毒性不仅受其胁迫浓度的影响,水化学条件也会通过影响金属纳米颗粒的溶解特性等归趋行为,并由此导致其生态毒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董彬,吴松,程荣强,孟德梅,樊振川[9](2019)在《莱茵衣藻BBSome蛋白BBS2原核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BBSome蛋白复合物是纤毛蛋白组分之一,BBSome组装或纤毛运输缺陷可导致巴-比二氏综合征。其中,BBSome组分BBS2缺失已被临床证明是导致BBS的病因之一。莱茵衣藻是研究BBSome组装和纤毛运输的一种很好的模式生物。为深入研究BBS2的致病机制,需要特异性识别其BBS2蛋白的抗体。本文将莱茵衣藻BBS2基因5'端399 bp的cDNA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bs2,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在8 mol/L尿素存在的情况下对该融合蛋白进行镍柱亲和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分子量为15 kDa的重组6×His-BBS2融合蛋白为水不溶性蛋白。5次免疫后的抗莱茵衣藻BBS2抗血清效价高达1∶256 000。经Protein A琼脂糖CL-4B亲和纯化后的抗血清不仅在Western blotting分析中能特异性识别莱茵衣藻BBS2,而且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中能精确定位BBS2于基体和纤毛内。这一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深入开展BBS2在BBSome组装和纤毛运输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佳,何炫程,项晨,马伯宁,韦航涛[10](2019)在《一种高效的莱茵衣藻电转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明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最佳的转化条件。【方法】将融合基因4CL-3aSTS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分别作为目的基因,以aphVIII为抗性基因,采用电转化法将两种目的基因分别转入野生型(WT)莱茵衣藻和细胞壁缺失型莱茵衣藻(CC425)中。【结果】用巴龙霉素抗性筛选以及通过PCR验证与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证实目的基因在两种莱茵衣藻中成功表达。【结论】获得了一种高效的莱茵衣藻电转化方法,野生型衣藻转化率为11.07%,细胞壁缺失型衣藻转化率为49.67%。(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莱茵衣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胞外聚合物(EPS)对微藻砷的富集和迁移的作用效果,采用1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莱茵衣藻EPS进行提取,测定EPS含量及其主要成分,运用LIVE/DEAD BacLight staining–LSCM观察去除和未去除EPS的莱茵衣藻的生长情况,并对藻细胞进行AsV处理(20μg/L、处理6.0 h),比较有(无)EPS的莱茵衣藻对砷的吸收、吸附和转化的差异。结果表明:莱茵衣藻EPS总量为16.12 mg/g,其主要成分为多糖(89.96%),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7.41%)和DNA(2.63%),EDTA提取EPS后没有细胞自溶现象产生,不影响微藻的生长;去除EPS后的莱茵衣藻对AsV的还原能力显着降低,且在6.0h内对砷的吸收没有明显变化,但砷吸附量占富集的比例(43.03%~66.23%)显着高于有EPS的砷吸附占比(10.68%~31.90%),表明EPS在莱茵衣藻对砷的富集和形态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莱茵衣藻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佳兰,孙维越,Hadiatullah,Hadiatullah,董春明,樊振川.莱茵衣藻BBSome组分蛋白BBS4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2].李崇华,赵方慈,喻琪盛,陈杨沁,张春华.胞外聚合物对莱茵衣藻砷富集和形态转化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马伯宁,韦航涛,刘佳,项晨,杨明峰.转基因莱茵衣藻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
[4].朱振,曹旭鹏,苑广泽,刘娇,薛松.莱茵衣藻叶绿体型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过表达对其储能物质生产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雨靖.褪黑素对盐胁迫下莱茵衣藻的抗氧化保护作用[D].西北大学.2019
[6].高文英.褪黑素在盐胁迫条件下对莱茵衣藻和莜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7].罗均.莱茵衣藻对两种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特性及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9
[8].陈喜.水环境中纳米银颗粒与莱茵衣藻的交互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9].董彬,吴松,程荣强,孟德梅,樊振川.莱茵衣藻BBSome蛋白BBS2原核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10].刘佳,何炫程,项晨,马伯宁,韦航涛.一种高效的莱茵衣藻电转化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