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带球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带,结晶,应力,子环,薄膜,丁酸,表面。
环带球晶论文文献综述
张诚,崔毅杰,郭宝华,黄继军,徐军[1](2017)在《聚合物薄膜结晶中非扭转环带球晶的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不同的实验小组相继报道了聚合物薄膜样品在结晶时会产生非扭转的周期性环带结构,该结构起源于片晶厚度方向上的周期性变化,而非在传统本体样品中由于片晶协同扭转而造成的。我们类比生物系统中的"捕食-被捕食"模型,即将高分子熔体视为被捕食者,而将片晶生长前沿视为捕食者,建立起一组偏微分方程。对于高分子熔体部分,其遵从经典的反应扩散方程,而对于捕食者则遵循连续性方程,并且我们引入了"源项"来考虑片晶的繁殖机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发现与实验结果一致,最后我们对成核机制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李淑雅,闫寿科[2](2015)在《使用纳米红外对聚合物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米红外(Nano IR)对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环带球晶中的片晶扭转模型做了验证。PEA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生成环带球晶,且环带呈"亮-暗-灰-暗-亮"的周期变化。这是由于PEA在生成环带球晶时其分子链堆积方式为单斜晶系堆积,当ac平面垂直于入射光,其c轴与基底平行时,出现明带;之后片晶扭转至c轴与基底垂直而a轴与之有个夹角23.51?时,此时片晶呈未完全消光的灰带;在此两种状态之间,存在一种状态可形成完全消光的暗带。由于在亮、灰带时的PEA分子链方向分别与基底平行和垂直,所以选取这两个位置使用Nano IR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亮带处,其0?的C-C伸缩振动吸收强于90?时,这是由于分子链与基底方向平行,0?的偏振光更利于主链的振动;而-C=O的伸缩振动吸收在0?、90?时则相差不大,这是因为羰基的方向决定了其在对于0?、90?偏振光的吸收相似。在灰带处所得的红外结果同样可由分子链在此位置的取向方向解释。(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5-10-17)
章超雯,鲁路,杨柳青,周长忍[3](2013)在《聚乳酸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OSS-PLLA共混物环带球晶中的裂纹》一文中研究指出球晶是聚合物常见的结晶形态,聚合物从溶液或者熔体冷却结晶时,会倾向形成球晶,其在偏光显微镜下,会呈现出黑十字消光图案。一些半结晶聚合物在合适的条件下结晶后,偏光显微镜下不仅会出现黑十字消光,还有同心消光环的存在,这样的球晶被称为环带球晶。关于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还存在很多争议,目前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片晶的扭转导致了环带的形成。聚乳酸凭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本文来源于《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20)
徐军[4](2012)在《高分子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环带球晶是一种常见的球晶形态。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研究了聚羟基脂肪酸和聚脂肪族二酸二酯及其共聚物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采用实时原子力显微镜,揭示了环带球晶中片晶扭转的动态过程和协同扭转机制。在实验和文献基础上,提出了各向异性非平衡表面应力导致片晶扭转的微观模型。理论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手性高分子中,片晶扭转方向和晶(本文来源于《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期刊2012-10-16)
李海东,管明章,程凤梅[5](2012)在《聚羟基丁酸酯环带球晶的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了聚羟基丁酸酯(PHB)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采用偏光显微镜探讨了结晶温度和结晶时间对PHB结晶形态的影响及环带球晶形成机理。PHB在高于100℃易形成环带球晶,环带间距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低温下形成的球晶数目明显比高温多;结晶时间只能改变晶体尺寸,并没有改变结晶形态;环带是片晶沿晶轴方向作周期性扭曲的结果;PHB球晶中的裂缝主要是由于片晶在"侧立"取向扭曲成"平躺"取向时产生的。(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2年05期)
张凤波,谢续明,袁金颖,袁伟忠,闫强[6](2011)在《分子端基效应对聚(L-乳酸)球晶环带结构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活性正离子开环聚合的方法,以苯甲醇或月桂胺引发L-丙交酯聚合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可控的聚(L-乳酸)(PLLA).研究发现,端基刚、柔性的变化,改变了PLLA环带球晶的生成条件和环带周期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端基的结构来调控PLLA所形成的环带结构.分子量相近而端基不同的PLLA,在相同温度下结晶时,刚性引发剂苯甲醇引发的聚(L-乳酸)(B-PLLA)的球晶环带周期要远远小于具有柔性月桂胺端基的聚(L-乳酸)(L-PLLA),即刚性的端基对环带球晶生成的影响要大于柔性端基.具有相同端基的PLLA体系,聚合物在结晶区间内形成环带球晶的能力,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徐军,叶海木,刘津,郭宝华[7](2011)在《聚合物环带球晶的结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环带球晶作为一类特殊的球晶结构,其结晶机理一直倍受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于环带球晶形成机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总结了常见聚合物环带球晶的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在聚合物环带球晶片晶组织形式和片晶扭转机理研究上的主要进展,力图展示聚合物环带球晶研究的整体概况。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总结了手性聚羟基脂肪酸酯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最后,提出了目前环带球晶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1年04期)
华成武,邓刚,永周,孟闯,董明静[8](2011)在《PCL薄膜的球晶环带结构及MWCNT对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法制备了聚己内脂和聚己内脂/碳纳米管薄膜,研究了不同结晶温度下聚己内脂的结晶形态以及碳纳米管对聚己内酯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50℃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可以通过溶液结晶得到聚己内酯环带球晶,加入MWCNT使形成环带结构的温度向高温度方向拓宽.利用SEM,AFM从微观层次研究了球晶环带形成的机理.(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王宗宝,何天白[9](2009)在《浓度可控溶液中非经典和经典聚己内酯环带球晶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结晶作为高分子软有序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结晶过程既受热力学效应的控制,也受到动力学效应的影响。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子链扩散和生长速率决定着晶体的形态和结构,但缺乏有效手段调节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有目的地构建高分子晶体比如片晶聚(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9-08-18)
徐军,叶海木,郭宝华[10](2009)在《手性高分子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是高分子结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普遍认为环带球晶是片晶协同扭转的结果,表面应力是导致扭转的原因。但是,环带球晶中片晶如何协同扭转?表面应力如何定量影响片晶的弯曲和扭转方向?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过去几年(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9-08-18)
环带球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纳米红外(Nano IR)对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环带球晶中的片晶扭转模型做了验证。PEA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生成环带球晶,且环带呈"亮-暗-灰-暗-亮"的周期变化。这是由于PEA在生成环带球晶时其分子链堆积方式为单斜晶系堆积,当ac平面垂直于入射光,其c轴与基底平行时,出现明带;之后片晶扭转至c轴与基底垂直而a轴与之有个夹角23.51?时,此时片晶呈未完全消光的灰带;在此两种状态之间,存在一种状态可形成完全消光的暗带。由于在亮、灰带时的PEA分子链方向分别与基底平行和垂直,所以选取这两个位置使用Nano IR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亮带处,其0?的C-C伸缩振动吸收强于90?时,这是由于分子链与基底方向平行,0?的偏振光更利于主链的振动;而-C=O的伸缩振动吸收在0?、90?时则相差不大,这是因为羰基的方向决定了其在对于0?、90?偏振光的吸收相似。在灰带处所得的红外结果同样可由分子链在此位置的取向方向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带球晶论文参考文献
[1].张诚,崔毅杰,郭宝华,黄继军,徐军.聚合物薄膜结晶中非扭转环带球晶的成因探讨[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2].李淑雅,闫寿科.使用纳米红外对聚合物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5
[3].章超雯,鲁路,杨柳青,周长忍.聚乳酸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OSS-PLLA共混物环带球晶中的裂纹[C].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4].徐军.高分子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研究[C].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2012
[5].李海东,管明章,程凤梅.聚羟基丁酸酯环带球晶的形态[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2
[6].张凤波,谢续明,袁金颖,袁伟忠,闫强.分子端基效应对聚(L-乳酸)球晶环带结构形成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11
[7].徐军,叶海木,刘津,郭宝华.聚合物环带球晶的结晶机理[J].高分子通报.2011
[8].华成武,邓刚,永周,孟闯,董明静.PCL薄膜的球晶环带结构及MWCNT对其的影响[J].河南科学.2011
[9].王宗宝,何天白.浓度可控溶液中非经典和经典聚己内酯环带球晶的形成[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9
[10].徐军,叶海木,郭宝华.手性高分子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研究[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