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形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晶粒,纳米,斥力,微结构,多晶,模型。
塑性形变论文文献综述
朱春莉,赵凤平,苏云帅[1](2019)在《GCr15钢接触表面塑性形变强化与裂纹萌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轴承钢GCr15在油润滑条件下开展滚动接触疲劳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疲劳样品亚表面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并分析塑性变形层微观结构变化引起的形变强化和裂纹萌生机制.结果表明:在摩擦力作用下,接触表面组织发生塑性流动是由于晶界处的位错滑移使晶粒产生滑移变形,越接近表面组织滑移变形越严重,硬度也越高;塑性变形层内有纳米晶产生,并有部分碳化物溶解,无相变发生;由于在塑性变形层的晶界处产生孔洞而出现层状纤维组织,孔洞在循环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纹;塑性变形层的厚度随着接触应力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6期)
董润鹏,庄劲武,袁志方,王帅,周羽[2](2018)在《电磁斥力机构的弹塑性形变分析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斥力机构凭借其快速性广泛应用在高速断路器中。该文针对斥力盘分闸过程中的上下振动现象,基于有限元方法,将电磁场、结构力场与机械运动进行耦合求解,讨论运动过程中斥力盘内的洛伦兹力及应力分布。由于较大的应力会对机构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研究斥力机构的若干参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设计工程样机并进行试验,仿真与实验获得的机构位移特性曲线一直性良好。结果表明,在不均匀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形变是斥力盘振动或弯折的原因;增加斥力盘的厚度及内径可有效减小其应力分布;使用内外侧厚度不等的斥力盘,可降低其应力分布的同时保证机构的快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3期)
何艮春,许超,刘春梅[3](2018)在《纳米多晶金刚石微结构及塑性形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多晶金刚石是指晶粒尺寸小于100nm的金刚石晶粒直接结合而形成的多晶材料。石墨经高温高压直接转变合成的纳米多晶金刚石的硬度达120~145GPa,洋葱碳直接转变合成的金刚石晶粒内含高密度孪晶,此纳米孪晶金刚石硬度达200GPa,远超单晶金刚石的硬度。材料优良的性能源于其微观结构,揭示其塑性形变机制将利于更高性能纳米超硬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本文概述了纳米多晶金刚石微观结构及其塑性形变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介绍和评价了纳米多晶金刚石塑性形变机制的实验及理论研究,为纳米多晶金刚石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刘斌,邓腾飞,林东阳[4](2018)在《化学成分对卫生陶瓷高温塑性形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改变化学组成来研究钾钠比和铝硅比对卫生陶瓷高温塑性形变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钾钠长石含量较低的配方的塑性形变指数相对较小,仅为3.32×10-6/mm~(-1),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最强。Al_2O_3含量较高的样品中莫来石相稳定,大量针棒状的莫来石晶体相互交织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液相粘度值,而K_2O和Na_2O含量较高的配方中形成了大量液相且网状结构的破坏对粘度大小的控制有限,所以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减弱。(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质量大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卫生陶瓷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专刊》期刊2018-09-12)
王东东[5](2018)在《基于GPS速度场的地壳弹塑性形变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运动及其形变是引起地震等众多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定量化地壳运动及形变分析模型研究,不仅可以预测和防控相关地质灾变,并且和地球物理相结合,还有助于揭示地球深部动力学形成过程和机制。长期以来,研究地壳运动及其形变,主要是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于欧拉刚体旋转定理开展的,由于数据和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结果的定量化程度不高。近20年来,高精度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壳形变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手段,但相当部分内容仍停留在对传统刚性板块运动模型的验证层面,对地壳形变分析模型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建模方法还存在不足。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近几年在环渤海区域的GPS监测数据以及以往文献关于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的GPS速度场数据,基于弹性介质理论、地壳运动理论、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等有关理论,针对刚性板块运动模型不能顾及块体内部形变的问题,研究建立了几种能顾及块体内部形变的弹塑性形变分析模型,并对环渤海区域及中国大陆主要块体进行了地壳形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均较好的改进了传统的刚性板块运动分析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假设检验和抗差估计对刚性测站进行选择的方法。针对以往常常根据经验进行刚性测站的筛选,即尚未形成统一的测站筛选方式,使不同的学者筛选后得到的刚性测站各不相同,导致地壳形变分析结果差别很大。采用假设检验和抗差估计进行刚性测站的筛选,可以提高地壳形变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2.建立了环渤海区域和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的整体旋转和均匀应变模型(REHSM)以及整体旋转和线性应变模型(RELSM)。研究结果表明,REHSM和RELSM两种弹性运动应变模型由于考虑了块体内部形变,相对于欧拉刚体运动模型,极大地改善了GPS速度场拟合精度;利用REHSM和RELSM两种模型,不仅可以获取欧拉运动参数,还可以获得块体内部形变应变参数,且在大部分区域,RELSM结果比REHSM结果具有微弱优势。3.提出了最小二乘配置法优化的REHSM模型。尽管REHSM和RELSM两种弹性运动应变模型顾及了板内形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刚体运动模型,但假设块体内部形变呈“均匀”和“线性”变化仍具有相当局限性,在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这种假设可能难以满足。提出利用信号描述块体内部不规则形变,建立针对REHSM的地壳形变分析的最小二乘配置改进模型。由于改进模型对块体内部形变规律不做要求,所以,从理论上发展了REHSM模型;新模型在经验协方差函数参数估计过程中,采用经典的NNR-NUVEL1A模型参数对GPS速度场数据进行中心化,避免了异常值对数据中心化的干扰,使配置后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考虑到地壳运动在空间和方向上的差异性,在建模分析时,对速度场进行分区分方向拟合。对以往文献关于中国大陆主要块体和环渤海区域的GPS速度场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取得更好拟合精度。5.建立了地壳形变的半参数分析模型,并提出污染半参数模型解算方法。利用欧拉刚体运动模型描述块体整体运动趋势,用非参数描述块体内部不规则形变,建立了地壳形变分析的半参数模型。针对地壳形变分析中数据经常受到众多因素影响而包含粗差的情况,提出将抗差估计方法与补偿最小二乘准则相结合的抗差半参数模型的解算方法;建模分析中,采用时间序列法构造正则矩阵取得了较好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壳形变分析中用时间序列法确定正则矩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6.提出拟准检定法辅助的地壳形变的克里格分析方法。考虑到仅采用函数模型或统计模型对速度场数据进行处理时,得到的拟合残差会或多或少包含一定的有效信息,提出先采用可靠的函数模型对速度场进行拟合处理,再利用克里格模型将处理结果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并加以利用的地壳形变分析方法;为防止异常值影响建模分析,提出采用拟准检定法抵御粗差,从而提高块体形变分析建模的可靠性。7.建立了多项式法与克里格法相融合的地壳形变分析方法。采用多项式模型描述地壳运动的趋势性(主要运动)部分,再利用克里格法对块体内部不规则形变(看成对趋势运动的随机干扰)进行补偿,建立了多项式法与克里格法相融合的地壳形变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平定[6](2018)在《动荷载作用下多年冻土塑性形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自体稳定性退化、交通工程大力兴建及区域地震活跃的背景下,多年冻土动力塑性形变特性,是理解其应力响应性态的关键,也是当前冻土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方向的所需解决的问题。青藏高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由于处于高海拔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比其它低海拔地区多、加之同时受温室效应影响要比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严重。由于青藏高原及周边是地震活跃地区,考虑静力荷载、动力荷载和偶发地震荷载多年冻土塑性形变特性的变化特征,本文开展了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围压的室内叁轴试验研究,同时结合叁轴试验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立多年冻土场地模型,研究多年冻土塑性形变特性及其衍生规律,最后选取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典型铁路路基,基于场地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了典型铁路路基地温退化过程中路基周边的塑性变形特征。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对粉砂土重塑制样进行叁轴试验,得到了多种温度、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动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等物理量随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为场地模型计算提供了参数依据。结果表明:多年冻土抗剪强度随温度降低呈线性变化关系、随含水量升高呈正弦函数关系变化;多年冻土动弹性模量随温度降低呈线性变化关系、高温不稳定冻土(-0.5℃、-1℃和-2℃)随含水量升高变化呈正弦函数关系,低温稳定冻土(-3℃和-5℃)随含水量升高呈指数关系。(2)天然地震荷载作用下理想多年冻土场地,同一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地温降低理想多年冻土场地塑性形变越来越小;12%含水率条件下多年冻土塑性形变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大于9%和15%含水率理想多年冻土场地塑性形变,但-5℃时12%含水率理想多年冻土场地塑性形变大于15%和9%含水率理想多年冻土场地塑性形变。(3)动荷载作用下重塑土试样和天然地震作用下理想多年冻土场地各含水率条件随温度降低塑性应变服从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得到的多年冻土塑性形变规律与室内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室内实验得到的变形较理想场地的为大,说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动荷载作用下多年冻土场地塑性形变规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4)北麓河地区典型多年冻土路基,同一含水率条件下多年冻土路基在-1℃塑性形变最大;而-1℃条件下,9%含水率时在路基中心及左、右坡脚处塑性形变均最大,可达1.89cm;-2℃条件下,同一含水率多年冻土路基塑性形变较-1℃为小。结果表明,在高温不稳定冻土存在条件下,发生Ⅷ烈度地震时,会对多年冻土铁路路基造成损害,并对列车安全运行产生威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8-04-01)
王孟,单德才,廖云,刘芝芳[7](2018)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均匀塑性形变热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同步跟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均匀塑性形变过程,可观察到几种特殊的热行为特征:(1)在初始弹性阶段样条有明显温度下降;(2)接着的塑性形变阶段温度逐渐升高;(3)在塑性大形变时,温升只与拉伸比有关,与拉伸速率无关。热行为特征能反映形变分子聚集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UHMWPE起始拉伸温度降低与材料正的热膨胀系数有关,而大形变时的温升则主要是由强迫高弹形变引起的构象熵热所致。(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姚春燕,王华[8](2017)在《塑性形变对微电子封装热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封装工艺进行研究,建立金属外壳封装热应力仿真模型。在典型的弹塑性力学模拟理论的基础上,将金属塑性行为引入到该外壳封装热应力模拟计算中,对比了引入金属塑性行为前后外壳封装热应力分布及大小变化,系统地分析了金属塑性行为对外壳热应力分布和形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未考虑金属塑性行为时,计算的封装最大应力远超出金属的屈服应力值和陶瓷的断裂强度,引入其塑性行为后外壳的最大等效应力下降了约23%,同时陶瓷件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下降了约21%,表明引入塑性行为可有效提升封装应力仿真的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期刊2017年03期)
周晓玲[9](2017)在《纳米金属的塑性形变与弹性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由于晶粒尺寸小,晶界密度高的结构特点,常表现出和体材料不同的塑性和弹性行为。前人的研究认为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晶界有关的过程例如晶界滑移,晶粒转动和晶界扩散等逐渐取代传统的位错活动成为纳米金属的主要塑性形变机制。这种塑性形变机制的转变正是导致纳米金属在10-15 nm的临界尺寸出现软化即出现反常Hall-Petch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研究表明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纳米材料的压缩性增加,但另一些研究则有不同的结论。本文通过高压原位金刚石对顶砧结合X射线劳厄衍射和径向X射线粉末衍射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镍的晶粒转动和位错活动,纳米镍和金的屈服强度,纳米镍的体弹模量和压缩性。通过高压原位微区X射线劳厄衍射方法,我们成功地探测到不同粒径的镍纳米晶中相同粒径的碳化钨标定颗粒晶粒转动角度的不同。我们发现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下70 nm镍纳米晶中的碳化钨晶粒转动最大,这表明70 nm的镍纳米晶粒转动最大。这一发现不同于关于纳米晶粒转动的传统认识,这种晶界位错模型理论认为应力作用下纳米晶粒越细其转动越大。通过高压原位径向X射线衍射实验,我们发现镍的形变织构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弱,表明纳米细晶中位错活动趋弱但超细纳米晶内仍然有位错活动。结合前人的研究中报道的纳米细晶中晶界活动增强,我们推断晶内位错和晶界位错活动的相互竞争导致一定尺寸的纳米晶的晶粒转动最大。这种晶粒转动与尺寸关系的反转现象反映了纳米金属的塑性形变机制由晶内位错到晶界位错活动的过渡。通过高压原位径向X射线衍射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镍和纳米金的屈服强度。我们的结果表明随着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到3 nm,纳米镍和纳米金的强度并未出现软化,而是有显着地提高。这说明了强度与晶粒尺寸的Hall-Petch效应可以延续到3 nm的尺度,而且3 nm镍纳米晶的强度和体材料相比提高了叁倍以上。通过对纳米金属的位错活动以及卸压后样品的透射电镜图片的分析,我们发现可能是由于小尺寸的纳米晶内更难发生滑移,以及晶界(内界面)增多导致纳米金属内部形成由晶界,无序,位错等界面组成的界面网增多,两种效应综合导致小粒径的纳米金属强度更高。通过运用晶格应变理论和叁阶Birch-Mumaghan方程,我们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纳米镍的压缩性。镍纳米晶的体弹模值随晶粒尺寸的减小先升高再减小,并在20 nm处达到最大。这一现象可以用位错堆积效应解释,随着晶粒尺寸从200 nm减小到20 nm,晶界比例升高,导致位错堆积效应增强,镍纳米晶体弹模量值增大;当晶粒尺寸小于20 nm时,虽然晶界比例继续升高,但位错活动大幅度减弱,因此位错堆积效应减弱,体弹模量值下降。我们的工作揭示了纳米金属的塑性形变机制,增强机制以及位错活动对材料的弹性性质的影响,为制备应用于工业上的高强纳米金属和优化材料的物性提供了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7-05-11)
吕云卓[10](2017)在《非晶合金塑性形变基本单元模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因其独特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征而呈现复杂多样的宏观塑性形变行为。目前非晶合金领域已经达成一个共识:非晶合金复杂多样的宏观塑性形变行为具有完全相同的微观"元过程",是一种能够承载剪切变形的局部原子瞬时重排过程,这一瞬时重排过程通常被称为"流动事件"。由于"流动事件"的尺寸较小,发生速度较快,现有的测试手段很难同时实现高时间和高空间的分辨率对其进行直接观测,所以目前人们通常采用模拟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目前研究非晶合金"流动事件"的模拟方法,并对这些模拟方法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评述,最后简要展望了非晶合金塑性形变基本单元模拟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7年04期)
塑性形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磁斥力机构凭借其快速性广泛应用在高速断路器中。该文针对斥力盘分闸过程中的上下振动现象,基于有限元方法,将电磁场、结构力场与机械运动进行耦合求解,讨论运动过程中斥力盘内的洛伦兹力及应力分布。由于较大的应力会对机构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研究斥力机构的若干参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设计工程样机并进行试验,仿真与实验获得的机构位移特性曲线一直性良好。结果表明,在不均匀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形变是斥力盘振动或弯折的原因;增加斥力盘的厚度及内径可有效减小其应力分布;使用内外侧厚度不等的斥力盘,可降低其应力分布的同时保证机构的快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形变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春莉,赵凤平,苏云帅.GCr15钢接触表面塑性形变强化与裂纹萌生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2].董润鹏,庄劲武,袁志方,王帅,周羽.电磁斥力机构的弹塑性形变分析与实验[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3].何艮春,许超,刘春梅.纳米多晶金刚石微结构及塑性形变机制的研究进展[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8
[4].刘斌,邓腾飞,林东阳.化学成分对卫生陶瓷高温塑性形变的影响[C].第叁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质量大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卫生陶瓷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专刊.2018
[5].王东东.基于GPS速度场的地壳弹塑性形变模型及应用[D].贵州大学.2018
[6].孙平定.动荷载作用下多年冻土塑性形变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8
[7].王孟,单德才,廖云,刘芝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均匀塑性形变热行为[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8].姚春燕,王华.塑性形变对微电子封装热应力的影响[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7
[9].周晓玲.纳米金属的塑性形变与弹性性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
[10].吕云卓.非晶合金塑性形变基本单元模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