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监测系统,改造
表面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平,张江骏,陈斌,赵贤学,陈勤[1](2019)在《桐柏蓄能电站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监测系统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桐柏蓄能电站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经过改造后,消除了因测点安置棱镜造成的基座及支架偏心差、基座圆水准轴误差以及调平误差给观测精度带来的影响,同时减少了作业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也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在其他电站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监测项目中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水电站机电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高宇坤,杨楠,卢思辰,殷鹏刚[2](2019)在《基于气液固叁相界面的原位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近年来在理论上和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与研究。[1][2]本课题组在超疏水基底表面构造气液固叁相界面,并在界面处实时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反应的发生过程,探索其反应机理。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化学沉积法在基底上沉积贵金属微纳米结构,经低表面能修饰后,形成表面超疏水性质。将被测物液滴直接滴在基底表面时,液滴呈现球形,与表面接触角大于150°,这是由于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存在,一部分空气被困在缝隙当中,形成气液固叁相界面的接触模式,如图1所示。我们将利用这种特殊现象,在气液固叁相界面处对对氨基苯硫酚(PATP)、对硝基苯硫酚(PNTP)等分子溶液进行原位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监测,观察其催化氧化成为二巯基偶氮苯(DMAB)的过程及变化情况。我们选用几种具有不同表面亲疏水性的基底作为对比实验,发现在超疏水表面基底上被测分子具有较高的反应程度,验证了氧气在整个催化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验证疏水表面的高催化效果,我们利用不同形貌基底进行了重复实验,均发现疏水基底上可以得到比亲水基底更高的反应程度。由此,本课题的进行在对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曹露,袁凯松,周海波,陈建,赖志辉[3](2019)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实时动态监测硼氢化钠还原马兜铃酸》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马兜铃酸(AA)主要被认可的致癌机理是经过体内一系列硝基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马兜铃内酰胺(AL),然后在体内微粒体酶、胞质酶、醌氧化还原酶(NADPH)等作用下,马兜铃内酰胺的氮原子与DNA相结合形成AA-DNA加合物,长期残留在体内,并在肾脏蓄积引发肾脏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根据类似的还原过程,本文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实时监测AA在还原剂硼氢化钠(NaBH_4)和催化剂雷尼镍(Raney Ni)的作用下,持续反应2h生成AL的这一过程,并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出了AA与AL的SERS光谱。研究采用的SERS基底是核-壳型的金-银纳米粒子(Au@Ag NPs),银壳厚度为5 nm,其对产物的检测有较强的灵敏度。研究结果表明AA经NaBH4还原可以成功得到AL,且通过TLC、MS、LC-TOF-MS/MS进一步验证了产物中AL的存在。通过SERS对AA还原过程的监测可以为之后对其致病机理的更深一步探究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对AA所致"肾病"和导致的其他疾病的预防和监控有重大意义,对此方面的新药的开发也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李庆,刘飞,付秀根,敖义,吴舒鑫[4](2019)在《基于光学表面监测系统对头部肿瘤放疗中摆位误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头部肿瘤两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评估以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为辅助手段引导摆位并进行监测的可行性。方法头部肿瘤患者A组26例采用发泡胶+头部热塑闭合面罩固定,B组20例采用发泡胶+头部热塑开口面罩固定+光学表面监测系统。A组摆位后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扫描共178次,B组摆位经过OSMO调整后进行治疗前CBCT扫描162次,将获得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得到X、Y、Z轴方向上的平移及旋转误差,并对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OSMS调整摆位误差的标准为叁维方向上平移误差≤1mm、旋转误差≤1°,调整后OSMS监测的摆位误差与治疗前CBCT扫描配准摆位误差的差异定义为OSMS的精度。运用OSMS跟踪监测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实时摆位误差,并记录分次内的最大叁维矢量误差、旋转误差及治疗时间。结果 B组与A组分次间的叁维矢量误差(1.73±0.90)mm/(2.24±1.25)mm,X、Z轴上的平移误差(0.04±1.00)mm/(-0.34±1.48)mm、(0.06±0.86)mm/(0.29±1.14)mm,X轴旋转角度误差(0.01±0.09)°/(0.18±0.95)°和平均摆位时间2.5 min/2.0 min,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OSMS的精度在叁维矢量误差为(1.28±0.74)mm。OSMS跟踪监测患者分次内的最大叁维矢量误差(0.71±0.47)mm,旋转角度误差为(0.46±0.40)°。结论与常规的采用闭合面罩固定相比,采用开口面罩固定并应用OSMS辅助摆位,不仅可便捷有效地减小头部肿瘤患者的分次间摆位误差,而且能实时跟踪并监测分次内的摆位误差。(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叶科学,邢丽冬,陆俊,钱志余,刘伟清[5](2019)在《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椎旁肌监测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通过椎旁肌诊断和评估人体脊柱病变情况,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椎旁肌监测系统。该系统使用表面贴片电极获取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通过调理电路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利用微控制器NRF52832进行信号采集,并将采集的信号发送至手机APP。在APP中通过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对信号预处理后,提取反映椎旁肌功能状态的sEMG信号时域特征与频域特征,将计算的特征参数在APP界面中实时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模拟信号采集、信号的数字处理以及特征参数计算方面都满足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熊寻安,王明洲,龚春龙[6](2019)在《MT-InSAR技术监测水库土石坝表面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深圳长岭陂水库土石坝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区域22景升轨TerraSAR-X和28景降轨COSMO-SkyMed雷达影像,采用融合永久散射体和同分布散射体的多时相InSAR(Multi-temporal InSAR,MT-InSAR)技术,获取了坝体加高后由于自重和内部填土材料的固结效应产生的变形场。对比分析了两种SAR卫星数据源在不同升降轨条件下的雷达视线方向变形监测结果,两种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来源于雷达卫星视角的变化和透视收缩。分析了升降轨InSAR监测结果与同期水准测量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也表明本文提出的融合计算方法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姚娟,张镠,王坤朋,唐齐鸿,刘忠仁[7](2019)在《基于高精度曲面建模的物体表面形变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隧道、桥梁等物体表面形变监测是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前提;针对其表面监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激光栅格化采样和高精度曲面建模的物体表面监测方法;该方法对监测物体表面利用栅格化采样进行高精度曲面建模和插值,通过多项式空间插值估计监测点的真实值和曲面第一、二基本量,对物体表面沉降和曲率半径参数变化角度进行监测;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在两组不同复杂程度的已知曲面上随机选取100个测试点,针对采样密度和插值密度分别进行数值仿真实验,并利用实物模型构建模拟形变实验,进而对测试点处的沉降变化和曲率半径变化进行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在仿真实验中,高栅格化采样密度和插值密度能够大幅提高曲面重构精度,并降低物体表面不同复杂程度对监测精度的影响;在实物模拟形变实验中,沉降测量精度可达98.41%,曲率半径变化检测精度可达81.82%。(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9期)
闫强,田立佳,蒋成龙[8](2019)在《自动测量机器人在公路构造物表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时监测有失稳迹象的公路边坡和桥梁的稳定状态,文章以广西某高速公路边坡及桥梁为依托,采用具有自动测量功能的TCA型高精度测量机器人,结合边坡裂缝发育特征及桥梁变形状态制定了监测方案,对该边坡和桥梁的表面位移进行全天候监测。第一周期监测结果表明:桥梁监测点横向位移及纵向位移累计变化范围在-0.002~0.002m之间;边坡监测点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累计变化范围分别在-0.005~0.005m之间和-0.003~0.003m之间。该技术具有全自动、高精度、智能预警等多项功能,能快速地测设数据,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构筑物的稳定状态分析、处治及应急联动提供了数据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齐明禄[9](2019)在《乙烯装置裂解炉炉管表面温度红外监测系统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石化乙烯装置于2013年建成投产,其中乙烯产能为80万t/a,乙烯装置共有裂解炉8台。为了保障安全生产、优化裂解炉操作的精细化程度、提高炉管使用寿命和装置运行效率、提高热效率,2016年5月在H-006号裂解炉安装了6套RS-SH-Ⅱ型裂解炉炉管表面温度红外监测与分析系统。该系统2016年7月中旬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为了验证该系统的应用效果,对安装前后裂解炉(H-006)运行数据进行了标定、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3期)
熊寻安,龚春龙,王明洲[10](2019)在《基于北斗/GNSS与InSAR的水库群坝体表面变形监测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城市水库群安全监测的需求,提出基于北斗/GNSS与InSAR技术构建城市水库群坝体表面变形监测体系的概念,利用InSAR技术大范围、高精度的优势,研究实现水库群坝体表面变形监测高效率的方法,同时提出基于北斗/GNSS基准网实现区域内测点实时和应急监测的策略。通过2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可形成自动、高效、经济、综合的水库坝体表面变形监测作业新模式,实现对城市水库群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普查性监测和重点在线监测的有机统一。(本文来源于《水利信息化》期刊2019年03期)
表面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近年来在理论上和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与研究。[1][2]本课题组在超疏水基底表面构造气液固叁相界面,并在界面处实时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反应的发生过程,探索其反应机理。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化学沉积法在基底上沉积贵金属微纳米结构,经低表面能修饰后,形成表面超疏水性质。将被测物液滴直接滴在基底表面时,液滴呈现球形,与表面接触角大于150°,这是由于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存在,一部分空气被困在缝隙当中,形成气液固叁相界面的接触模式,如图1所示。我们将利用这种特殊现象,在气液固叁相界面处对对氨基苯硫酚(PATP)、对硝基苯硫酚(PNTP)等分子溶液进行原位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监测,观察其催化氧化成为二巯基偶氮苯(DMAB)的过程及变化情况。我们选用几种具有不同表面亲疏水性的基底作为对比实验,发现在超疏水表面基底上被测分子具有较高的反应程度,验证了氧气在整个催化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验证疏水表面的高催化效果,我们利用不同形貌基底进行了重复实验,均发现疏水基底上可以得到比亲水基底更高的反应程度。由此,本课题的进行在对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士平,张江骏,陈斌,赵贤学,陈勤.桐柏蓄能电站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监测系统改造[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9
[2].高宇坤,杨楠,卢思辰,殷鹏刚.基于气液固叁相界面的原位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的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3].曹露,袁凯松,周海波,陈建,赖志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实时动态监测硼氢化钠还原马兜铃酸[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4].李庆,刘飞,付秀根,敖义,吴舒鑫.基于光学表面监测系统对头部肿瘤放疗中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5].叶科学,邢丽冬,陆俊,钱志余,刘伟清.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椎旁肌监测系统研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9
[6].熊寻安,王明洲,龚春龙.MT-InSAR技术监测水库土石坝表面变形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19
[7].姚娟,张镠,王坤朋,唐齐鸿,刘忠仁.基于高精度曲面建模的物体表面形变监测[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8].闫强,田立佳,蒋成龙.自动测量机器人在公路构造物表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19
[9].齐明禄.乙烯装置裂解炉炉管表面温度红外监测系统应用效果[J].山东化工.2019
[10].熊寻安,龚春龙,王明洲.基于北斗/GNSS与InSAR的水库群坝体表面变形监测体系[J].水利信息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