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批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革,科研十四条,批判原因,批判形式
文革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胡化凯[1](2018)在《“文革”初期“造反派”对《科研十四条》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对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宪法"的《科研十四条》开展了群众性的大批判。依据相关资料,对批判情况作了系统的考察。认为,《科研十四条》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是它明显不符合"文革"文件的要求,以及得到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充分肯定;"造反派"采取的批判形式是"大字报、大辩论、大批判";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肃清所谓的"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科技界的"流毒",避免资本主义复辟;这是一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错误批判,是对国家科技政策的极大破坏。(本文来源于《科学文化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胡大年[2](2018)在《“文革”中的“无产阶级科学革命”:中国科学院“相对论批判组”再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笔者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外收集的相关史料以及对数位重要当事人的访谈,本文对"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相对论批判组"的发端和衍化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考察。文章首先回顾了苏联的相对论批判和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性学习唯物辩证法运动,以及二者对当时中国青年思想的重要影响,然后论述了该批判组的发起和组织过程,并结合一些已知的批判组成员的相关经历对批判组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探讨。接着,笔者仔细考证了毛泽东和陈伯达与"相对论批判"运动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期海外反相对论思潮特别是艾弗斯、丁格尔和雅诺西叁人的着作对批判组的影响。最后,文章分析了中国"相对论批判"运动的思想根源,并尝试总结了相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本研究表明,"文革"期间对狭义相对论的错误批评源于对辩证唯物论的教条主义诠释、对相对论理论的误解以及缺乏对相对论发展历史的全面了解,而其中有些批评意见也暴露了中国相对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短板和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和探究。(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陈思琪[3](2016)在《“极权控制”与寓言性批判——谈王小波的“文革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借用"文革"题材来讽喻民众文化心理的作品基本上奠定了王小波的创作风格,作者的"文革书写"展现了生活于"文革"时代下人们的悲惨境遇与意识形态,揭示了专制极权控制人心、剥夺人思考权利的"愚民"政策。此外,文革历史的荒谬性与作家选取了漫画式夸张幽默的叙述语调之间可以说暗含了一种审美上的契合。"文革书写"作为一种"寓言"式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具体历史条件而成为作家反思、拷问整个人类劣性文化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7期)
莽东鸿[4](2016)在《“文革”大批判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批"叁家村"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批判贯穿了整个"文革"。大批判的主要特点如下。大方向、大目标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大批判的大方向、大目标,是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的。以批判刘少奇来说,最早的不点名批判,是毛泽东的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其次是戚本禹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这也是经过毛泽东审定的:该文发表的前七天,毛泽东审阅了此稿,称赞"写得很好"。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此文又经过中共中央的讨论。戚本禹说:(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6年05期)
李治国[5](2015)在《我从14岁开始受批判——文革前学校生活拾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大革命前,为了培养坚定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都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做党的驯服工具,对领袖和党要绝对忠诚,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和阶级敌人要绝对仇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绝对拥护,对个人私欲要绝对克制,如果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就有可能受到批判。在草木皆兵、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的社会环境里,批判常常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无限上纲。(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5年09期)
周靖波[6](2015)在《“文革”期间对“国防戏剧”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1970年9月,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和林彪集团之间爆发了冲突。会后,毛泽东要求在全党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对"四条汉子"和"国防文学"(重点是"国防戏剧")的再次批判,就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展开的,其目的是"要把贯穿在叁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文艺黑线彻底挖出来,并肃清其余毒。"[1]在这次历时半年多的大批判中,重点批判的作品有《赛金花》《上海屋檐(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剧坛》期刊2015年03期)
王春南[7](2015)在《“文革”中批判清查“五·一六”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宋林飞主编的十卷本《江苏通史》于2012年3月在凤凰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夕,承该书责任编辑陈晓清告知,书中有一处写到了我。书印好后,又承她将有关部分复印叁份给我。书中有关"文革"中清查"五·一六"运动的一节中写道:"到1974年3月以后,南京揭发深挖‘五一六’问题的大字报以及材料越来越多。新华日报社王晓智、余华明、王春南等人撰写的批判江苏深挖(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09期)
王春南[8](2015)在《“文革”中批判清查“五·一六”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宋林飞主编的十卷本《江苏通史》于2012年3月在凤凰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夕,承该书责任编辑陈晓清告知,书中有一处写到了我。书印好后,又承她将有关部分复印叁份给我。书中有关"文革"中清查"五·一六"运动的一节中写道:"到1974年3月以后,南京揭发深挖‘五一六’问题的大字报以及材料越来越多。新华日报社王晓智、余华明、王春南等人撰写的批判江苏深挖‘五一六’问题的系列大字(本文来源于《世纪》期刊2015年01期)
张晖[9](2014)在《“文革”前夕批判罗瑞卿的几个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前夕,罗瑞卿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在党内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政府内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在军内为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军委办公会议召集人、解放军总参谋长,还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这些横跨党政军的职务,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要职,都牵动着一个领域的中枢神经。无论哪方面工作,都直接面对中央最高决策层,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彪等有直接关系,亦获得了这四位领导人的器重与信任。(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4年07期)
李华,张娟[10](2013)在《文革叙事中的批判与反思——以严歌苓的《白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居海外后的严歌苓偏爱用"文革"叙事来塑造中国形象,但作家在"文革"叙事中并不做道德审判,而是惯以一种冷静的基调挖掘出动乱年代中的扭曲人性。在严歌苓"文革"题材作品中,最具开拓性意义的当属小说《白蛇》。在这部小说中,严歌苓不仅对特殊时代的人性进行了考察,还不带偏见地对同性情爱给予了某种认同和理解,创作出了一部纯净的反映"文革"同性之情的小说,并以此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反思。(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文革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笔者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外收集的相关史料以及对数位重要当事人的访谈,本文对"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相对论批判组"的发端和衍化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考察。文章首先回顾了苏联的相对论批判和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性学习唯物辩证法运动,以及二者对当时中国青年思想的重要影响,然后论述了该批判组的发起和组织过程,并结合一些已知的批判组成员的相关经历对批判组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探讨。接着,笔者仔细考证了毛泽东和陈伯达与"相对论批判"运动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期海外反相对论思潮特别是艾弗斯、丁格尔和雅诺西叁人的着作对批判组的影响。最后,文章分析了中国"相对论批判"运动的思想根源,并尝试总结了相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本研究表明,"文革"期间对狭义相对论的错误批评源于对辩证唯物论的教条主义诠释、对相对论理论的误解以及缺乏对相对论发展历史的全面了解,而其中有些批评意见也暴露了中国相对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短板和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和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1].胡化凯.“文革”初期“造反派”对《科研十四条》的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18
[2].胡大年.“文革”中的“无产阶级科学革命”:中国科学院“相对论批判组”再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8
[3].陈思琪.“极权控制”与寓言性批判——谈王小波的“文革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4].莽东鸿.“文革”大批判的特点[J].党史博览.2016
[5].李治国.我从14岁开始受批判——文革前学校生活拾忆[J].炎黄春秋.2015
[6].周靖波.“文革”期间对“国防戏剧”的批判[J].新世纪剧坛.2015
[7].王春南.“文革”中批判清查“五·一六”运动[J].读书文摘.2015
[8].王春南.“文革”中批判清查“五·一六”运动[J].世纪.2015
[9].张晖.“文革”前夕批判罗瑞卿的几个特点[J].党史博览.2014
[10].李华,张娟.文革叙事中的批判与反思——以严歌苓的《白蛇》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