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补码综述

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补码综述

一、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伍光新,姚元,祁琳琳[1](2021)在《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发展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在统一共用的硬件平台上同时实现雷达与通信功能。文中通过对现有雷达波形、通信波形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研究总结,剖析了雷达通信频谱共享项目,总结了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相关概念和研究以及将其应用于适当的场景提供参考。

雍萍[2](2021)在《雷达与通信共用信号的旁瓣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探测和无线通信已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两者在接收和发射通道、信号与数据处理、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差异正逐步缩小。无论在传统军事应用领域还是在5G/B5G新兴民用领域,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电子系统,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信息融合和资源共享,解决传统多个单一系统协同的体积庞大、电磁干扰严重和频谱资源竞争激烈等诸多问题。因此,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提出成为了热门研究的方向。目前,部分欧美军事强国已经研制出了雷达通信一体化硬件系统,并逐步将其研究重点转移至一体化信号。其中,OFDM信号作为一种成熟的通信信号,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时域波形可塑、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已被视为最具潜力的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体制。然而,受经典雷达探测理论、香农信息论等基础理论约束,经典OFDM通信信号并不适用于雷达探测。具体而言,OFDM通信信号的模糊函数中存在过高的旁瓣和过多的伪峰。为此,本文聚焦通信信号的模糊函数,拟突破传统的匹配滤波框架,使经典OFDM通信信号兼具优良的雷达点扩展函数。首先,本文基于典型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应用模型,推导了具备完整帧结构的经典OFDM通信信号模糊函数,分析了信号参数与模糊函数的恶化关系,并依此指明了该信号用于雷达探测的核心难点。其次,本文突破了传统的匹配滤波框架,设计了将经典OFDM通信信号旁瓣和伪峰推出雷达观测窗口的失配滤波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无噪声的条件下,该算法可使经典OFDM通信信号模糊函数在雷达观测窗口内的旁瓣近似为零,进而兼具无线通信和雷达探测性能。最后,本文从信噪比损失、幅相误差、采样时间偏差的角度量化分析了失配滤波的边界条件。与此同时,本文利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开展了该算法的原理性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果可知,本文算法可使经典OFDM通信信号模糊函数的旁瓣和伪峰外推出雷达观测窗口,具备传统匹配滤波不可比拟的优势。

赵艺帆[3](2021)在《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驾驶汽车、无人机等新兴智能平台也日趋复杂,系统对雷达功能和无线通信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决未来通信网络业务增长带来的频谱资源稀缺问题,亟需设计一种融合信号在实现雷达探测功能的同时又能够进行通信信息的传递。本文围绕基于OFDM信号的雷达通信一体化关键技术对短距离和远距离目标场景的波形设计以及雷达接收机处理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贡献包括两部分:(1)本文首先进行了短距离目标场景下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方案设计。面向智能驾驶场景,现有的基于OFDM的一体化波形使用一部分子载波传输导频信号用于雷达探测,另一部分子载波做通信数据传输。针对导频子载波的大量插入导致的频谱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FDM导频和索引调制的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案IMP-OFDM,用于在短距离目标场景下进行雷达探测。该方案在保证雷达性能的同时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资源利用率。为保证雷达估计精度,提出了基于脉冲压缩的目标检测方法并结合二维傅里叶变换对目标进行速度和距离的估计,能达到0.lm的距离分辨率和0.58m/s的速度分辨率。最后分析了在IMP-OFDM方案下雷达和通信性能的制约关系,该方案能够在合理的参数设置下同时提升雷达和通信性能。(2)本文还对远距离目标场景进行了雷达通信一体化方案设计。IMP-OFDM方案下雷达能够探测的最大无模糊距离由于受到导频个数的限制只适用于探测短距离的目标。因此,本文还针对远距离目标探测场景设计了按脉冲分组进行索引调制的PIMP-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接收端对导频矩阵进行脉冲压缩之后进行重构实现对目标速度和距离的测量。该方案相比于步进型导频的一体化波形方案能够减弱由于目标运动对目标距离测量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额外传输一部分数据比特。

方子希[4](2021)在《面向多车互联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传统以人为中心的通信网络逐渐朝着面向机器的通信网络转变,智能化机器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作为智能化机器普及进程中的排头兵,搭载先进传感器并综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智能汽车成为提升交通系统安全的新动能,也不断促进着越来越多新型车载无线射频技术的出现。感知通信一体化(Joint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JSC)技术以其高频谱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率和低时延等优势,逐渐成为近些年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技术。JSC能够为多车互联网络提供一个低成本、多功能的软硬件集成平台,十分适合功率、体积、尺寸受限的车辆场景。同时,JSC技术能够支持车辆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并发的感知任务和通信任务,满足多车互联网络对感知信息快速共享的需求。因此,研究面向多车互联网络的新型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对提升多车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增强车辆的全局感知能力、促进车辆个体智能向群体智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多车互联网络中的互干扰及感知性能瓶颈等问题,考虑蜂窝车联网技术(Cellular-Vehicle to Everything,C-V2X)架构内车辆对感知与通信深度融合的需求,采用随机几何、概率统计、检测与估计等理论方法以及模型建立、性能分析、算法设计、仿真验证等研究手段,依托无线通信领域最新的标准,提出了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空口(5G New Radio,5GNR)标准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方法。论文围绕该方法展开了信号处理、算法设计、互干扰抑制及性能评估的研究。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多车互联网络中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互干扰问题。针对互干扰研究大多依靠均匀雷达横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这一局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RCS起伏特性的互干扰分析方法。将Swerling型和卡方型两种RCS起伏模型融入测距性能的分析中,并推导了雷达成功测距概率的闭式解。本文首次将反射干扰引入测距性能的分析中,推导了反射干扰强相关下雷达成功测距概率的上下界,有效量化了互干扰等制约测距性能的因素。2)为了解决互干扰问题及多车互联网络对感知信息共享的需求,本文在互干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5GNR新波形进行车辆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的方法。依托可变循环前缀的正交频分复用(Cyclic Prefix-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波形灵活可扩展的帧结构,研究了基于5GNR标准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处理方法。针对现有标准在感知与通信性能参数配置方面的空白,探索了 5G NR标准下不同子载波间隔、符号数以及感知精度之间的制约关系,给出了典型场景下的一体化信号参数配制方法。3)现有基于通信信号体制的二维距离-多普勒雷达处理算法存在感知精度受限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5GNR同步广播块进行感知精度提升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同步序列嵌入位置的规律性,通过m序列与Gold序列优良的自相关特点实现以比特位为最小操作单位的目标车辆运动信息测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相比于已有研究,感知精度可提升一个数量级。4)针对多车互联网络中的互干扰问题,结合5GNR帧结构灵活可扩展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CP-OFDM符号的互干扰抑制方案,并提出了基于CP-OFDM符号的分段频域加权互干扰抑制算法,实现了干扰环境中对目标车辆运动信息的准确提取。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感知精度要求下,本文所提互干扰抑制方案带来了 18 dB的信干噪比增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在车辆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算法设计和解决方案,为未来基于5G NR的多车互联网络及标准化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借鉴。

倪佳[5](2021)在《具有优良相关特性的高斯整数序列及互补序列集设计》文中指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激增的业务类型和用户终端数量对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系统地址码设计和信道评估中的导频信号设计都是高速移动通信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具有优良相关特性的序列以及序列集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具有最优自相关特性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及互补序列给出了新的设计思路,研究了具有良好相关特性的零相关区(Zero Correlation Zone,ZCZ)互补序列集和组间互补序列集新的参数构造,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基于循环差集给出了构造自由度为2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充要条件,获得了具有高能量效率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同时,利用上采样和过滤操作扩展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长度和自由度,得到大量适用于高速通信系统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其次,以非周期互补序列和给定条件下的完备序列为基础序列,结合补零操作进行周期过滤,构造得到任意长8-QAM周期互补序列,偶数长4-QAM、16-QAM和四元互补序列,以及一般字符集的任意长周期互补序列集。另外,定义了非周期过滤操作,用于扩展非周期互补序列集,构造了一类具有新参数形式的奇长完备互补码。再次,基于非周期互补序列集和正交矩阵,通过补零和过滤操作,提出了一类ZCZ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方法,所得序列集参数可达到最优理论界,且ZCZ长度可灵活选择。最后,构造了一类最优周期组间互补序列集。通过构造一类任意阶高斯整数正交矩阵,实现了用户数量和区组数量的灵活选择,利用该任意阶正交矩阵与完备高斯整数序列设计出具有任意ZCZ长度的周期组间互补序列集。该构造参数选取灵活,且可在无参数条件限制下实现最优。

全文吉[6](2014)在《基于相关序列的鲁棒水印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图像、音频、视频等为媒介的数字信息在因特网上迅速传播。这种数字信息的传播,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数字化发展,而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滥用别人知识产权的现象。为了防止具有版权的多媒体信息非法传播与滥用,数字水印技术成为数字信息版权保护领域的主要技术之一。数字水印技术是通过把具有意义的版权信息作为水印标识嵌入到数字载体中,在不影响水印载体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对具有版权的多媒体信息进行保护的技术。目前,在数字水印的版权标识中,相关序列成为主要的版权标识。相关序列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自相关与互相关的序列。以相关序列作为版权标识,不但不影响数字载体的质量,而且可以分辨出多个不同级别的版权拥有者。本学位论文中,通过比较各个相关序列的自相关与互相关性,基于最佳相关序列提出了鲁棒水印算法。首先,根据各个相关序列的构造函数,构造出等长度的相关序列,并根据相关检测函数比较其相关性质。通过相关性比较发现,在目前的相关序列当中,完全互补序列具有最佳的自相关与互相关性。在本学位论文中,把完全互补序列作为水印嵌入标识,并结合水印的嵌入算法,将一组完全互补序列嵌入到数字载体中。其次,通过比较不同的完全互补序列的构造方法,比较自相关与互相关性。本文基于两种不同的完全互补序列构造函数,即基于“生成树”的完全互补码构造函数与基于酉矩阵的完全互补码构造函数,构造并扩展序列长度,比较其相关性。最后,根据提出的水印嵌入与提取算法,嵌入具有最佳相关性的完全互补序列。在水印嵌入过程中,通过两种不同的嵌入方式,分别进行版权认证与所有权认证。在提取水印时,通过相关函数计算完全互补码的相关性质,由此进行版权认证。此外,通过序列间的相关函数,提取所有权标识,进行所有权认证。实验结果表明,本学位论文中提出的基于相关序列的水印嵌入与提取算法,对于噪声、旋转、缩放及压缩等攻击具有很高的鲁棒性。除此之外,本学位论文通过峰值信噪比检测水印算法的不可感知性。通过实验发现,本论文中提出的水印算法的峰值信噪比值大于40dB,满足不可感知性要求。最后,为了验证本学位论文中提出的水印算法的有效性,分别选取不同组的完全互补序列,进行所有权提取实验。从实验结果可知,在选取不同组的完全互补序列时,能正确提取出所有权标识,验证了本学位论文的有效性。

冯琳[7](2014)在《无线通信中互补序列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方案时需要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采用优良的基带编码可以降低误码率,从而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采用分集技术克服无线信道的衰落也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采用高效的复用、多址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从而提高传输的有效性。本文从无线通信基带设计出发,以提高可靠性与有效性为目标,主要工作如下:论文在充分分析序列设计理论相关函数界以及Golay码和LS码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解方程的角度设计LS码种子,并对递归树图生成LS码方法进行分析,对其一般性质进行了论证和总结;发现了Hadamard矩阵通过分裂可以构造出组内自相关互相关函数不理想、组间互相关函数理想的新型互补码,其与LS码在性能上有较大的区别。论文对扩展LS码进行了研究,将编码元素扩展至整个复数域,并且对扩展矩阵A的构造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构造一般性扩展矩阵的方法。随后,将互补码的范畴推广至广义互补码。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受LS码结构和性质的启发,引入具有零相关窗特性的广义互补码的构造,以及扩展广义互补码的构造;并对这两类新型广义互补码结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证明。论文对互补序列设计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应用,改进了一种以LTE-Turbo码作为前向纠错码的基于互补码的发射分集方案,即ZCW-STTD。该方案充分结合了互补码理想自、互相关函数的优势,以及Turbo码强大纠错能力的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该方案能够比单发单收系统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方案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下获得更大的频率分集增益、空间分集增益,以及编码增益,并且收发机结构简单,易于工程实现。受前述序列信号设计的启发,给出了一种对OFDM信号进行改造的新型信号设计方式。这种设计的重点是将OFDM信号子载波之间的最小频率间隔进一步缩小,再利用Gram-Schmidt正交化设计出一组新的正交信号,这组新的正交信号称为GSFDM信号,该技术称为GSFDM技术。使用GSFDM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其频谱效率高于传统的OFDM技术,并且误码性能不会恶化。信息论中脏纸编码对这种信号处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仿真结果也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姜晓斐[8](2012)在《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速无线应用需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合超宽带技术和并行组合扩频技术各自优势,建立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为改善该系统在低功率谱密度下的工作性能和增加系统通信的安全性,对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调制方式、数据序列映射算法、并行组合扩频模式及扩频序列选取以及跳时多址接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1)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调制方式研究建立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模型,以MPPM调制和MPAM调制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并行组合扩频数据调制信号的非等概率特性对两种调制方式解调性能以及最终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采用联合接收机的MPAM调制系统。它采用超宽带脉冲相关和并行组合扩频序列相关联合判决的方式,优化系统结构,且可以提升系统的误比特性能,同时也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实时性。并将这种改进的MPAM调制系统与MPPM调制系统及MPAM调制系统进行比较。(2)数据序列映射及逆映射算法研究将基于r组合的数据序列映射算法引入该系统中,并通过引入一个正整数常量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算法,也即基于r组合的数据序列可控映射算法,不仅解决了全零数据无法映射序列的问题,还使得该算法可适用于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中不同的并行组合扩频模式。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数据映射效率,提出三种新的数据序列映射算法:基于参考序列的r组合映射算法、基于序列加权的r组合映射算法以及基于序列位置加权的r组合映射算法。这三种新的算法,可以提高算法的数据映射效率,从而提高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其中以基于序列位置加权的r组合映射算法的数据映射效率最高。同时新算法的安全性大大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系统通信的安全性。(3)并行组合扩频模式及扩频序列选取研究首先,分析并行组合扩频调制参数在并行组合扩频系统和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中的特性,对比可以发现并行组合扩频调制参数的特性在这两个系统中发生了变化。将并行组合扩频技术引入到超宽带系统中后,这些调制参数与系统中扩频序列相关器实际接收能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使得并行组合扩频调制参数对两种系统的系统性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以此进行并行组合扩频模式选取。接下来,分析扩频序列在完成并行组合扩频数据调制后相关特性产生的变化。引入代数和相关特性的概念,提出用代数和相关特性来评价在并行组合扩频技术下序列的相关特性的方法。以Gold序列、Walsh序列、复合序列以及混沌序列等为例,对它们进行代数和相关特性,结合仿真实验来分析这种序列相关特性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研究采用跳时多址接入方式对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多址性能进行了分析。对MPPM调制系统和MPAM调制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进行分析和仿真,指出不论是哪种调制方式,其多址接入性能都远优于典型的超宽带系统,系统可容纳的用户数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针对采用联合接收机的MPAM调制系统,推导出其跳时多址接入方式下的平均误比特率公式,从中可分析出影响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多用户性能的五个主要因素。指出该误比特率公式不仅适用于跳时多址接入方式,同时也适用于直接序列扩频多址接入方式。进一步地,对三种不同调制方式下的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多址性能进行了对比。

郑艳阳[9](2011)在《基于桥函数重组研究的一种扩频序列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序列设计研究是很多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码分多址技术逐渐成为一支主流力量,其特点包括:抗干扰能力强,抗截获能力强和通信系统容量大等,这些优势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扩频序列设计。实验表明,桥函数在码序列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现有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桥函数的序列生成方式和最佳序列设计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三值函数序列——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生成方法,对其基本性质、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对其最佳扩频序列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进行了说明,并进一步讨论了其他基于桥函数的序列(族)生成方式和设计方法。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1)用重组杂交的方式,构造了一种新型三值函数序列,命名为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该函数序列突破了桥函数序列中零元素的规律性分布,扩大了扩频序列的可研究范围;(2)研究了重组杂交桥函数矩阵的一些基本性质,包括行正交和列正交的特性特征,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重点讨论了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相关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一系列结论;(3)给出了基于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最佳序列族设计方法,针对零相关区、主旁瓣比、相对影响因子等特征参数,用计算机搜索算法实现了对广义同类杂交桥函数序列的最佳扩频序列设计,得出了一系列优选序列族;(4)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序列生成方式和一种序列族构造方法,分别称之为最佳零相关区交织桥函数序列和重构序列族,并分别对其相关性质进行了实验讨论和结果分析,得到了两种新的具有良好相关性的序列族设计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扩展了杂交桥函数序列的生成思想,不仅完善了桥函数理论体系,也为序列码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基础,使桥函数理论在无线通信等工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成为可能。

董建娥[10](2010)在《OFDM系统中的峰平比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克服OFDM(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高峰平比问题,同时达到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的目的,本文构造了一族多相正交矩阵,给出了该矩阵族的构造方法,分析了其性质,并利用多相正交矩阵设计了一种可保证数据安全的低峰比OFDM算法。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多相正交矩阵族中的矩阵数量庞大,可达到N!×NN个,当作为密钥使用时,密钥空间较大,将其中任意一个矩阵作为密钥并与OFDM输入信号相乘,能在不引入误码的情况下降低OFDM信号的PAPR(峰值平均功率比)值,同时可以实现传输数据在物理层的加密,从而保证基带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此外,将这种预编码方法与PTS(部分传输序列)算法结合,能在保证数据传输安全的同时很好的改善系统的峰平比。针对脉冲成形技术引入冗余信息过多的问题,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可降低冗余度的低峰平比OFDM融合算法。该融合算法首先对传统SLM算法的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分组优化选择的SLM算法,它通过在传统SLM算法基础上对输入信号分割后重新组合,以增加组合后可选择信号序列的数量来得到更低的PAPR值,然后将脉冲成形技术和基于分组优化选择的SLM算法融合。在PAPR值相同的情况下,脉冲成形技术和分组优化选择SLM融合算法所需传输的冗余信息相对它和传统SLM融合算法大量减少,且所需冗余信息远远低于原始脉冲成形技术,这种融合算法能在大幅降低PAPR的同时减小系统的冗余信息,且不引入误码,弥补了脉冲成形技术需传输较多冗余信息的缺点。

二、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频谱资源调度紧张。
    (2)电磁环境恶劣,设备干扰严重[1]。
    (3)未来网络化、智能化的战争形态。
1 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1.1 雷达发展对波形的要求
        (1) 具有大瞬时带宽的波形。
        (2) 采用复杂调制形式的波形。
        (3) 具有多种功能实现、多样频段工作、多部雷达协同的组网雷达波形。
    1.2 通信发展对波形的要求
        (1) 高频段,大带宽的信号。
        (2) 抗干扰性、安全性更强的信号。
        (3) 低时延、高可靠的信号[5]。
    1.3 多功能一体化对波形的要求
2 一体化的方式
    2.1 兼容复用波形
        (1) 时分复用
        (2) 空分复用
        (3) 频分复用
        (4) 码分复用
    2.2 一体化波形
        (1) 基于雷达波形的一体化
        (2) 基于通信波形的一体化
        (3) 新型的一体化波形设计
3 雷达通信频谱共享项目
    (1) 共存式(Coexistence)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2) 协同设计式(Co-design)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3) 理论性能极限分析。
4 雷达通信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2)雷达与通信共用信号的旁瓣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雷达通信共用波形基本理论及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雷达信号设计准则
    2.3 通信信号设计准则
    2.4 雷达通信一体化共用信号的核心问题及理论分析
    2.5 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OFDM共用信号的旁瓣抑制技术
    3.1 引言
    3.2 应用模型
    3.3 失配滤波算法
    3.4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配滤波算法的边界条件分析
    4.1 引言
    4.2 信噪比损失系数分析
    4.3 幅相误差对算法性能影响的分析
    4.4 采样时间偏移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算法验证
    5.1 实验平台与框架
    5.2 雷达通信一体化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一体化波形复用研究现状
        1.2.2 一体化波形融合研究现状
        1.2.3 关键问题
        1.2.4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融合可行性分析
        2.1.1 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相似性
        2.1.2 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差异性
        2.1.3 雷达通信一体化工作体制
    2.2 OFDM技术和系统
        2.2.1 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架构
        2.2.2 基于OFDM导频信号的雷达测速测距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距离目标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3.1 应用场景描述
    3.2 基于IMP-OFDM的JRCS总体框架
    3.3 基于IMP-OFDM的JRCS发射信号模型
    3.4 短距离目标雷达接收机处理方法
        3.4.1 基于脉冲压缩的多目标检测方法
        3.4.2 基于二维傅里叶变换的雷达测速测距方法
    3.5 通信性能和雷达性能制约关系分析
    3.6 仿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距离目标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4.1 基于步进型导频的JRCS波形设计
    4.2 基于PIMP-OFDM的JRCS波形设计
    4.3 远距离目标雷达接收机处理方法
        4.3.1 基于匹配滤波器的测速测距方法
        4.3.2 基于调制符号域的测速测距方法
        4.3.3 基于重构导频脉冲压缩矩阵的测速测距方法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内容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面向多车互联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多车互联网络的背景
        1.1.2 多车互联网络的特性
        1.1.3 多车互联网络中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必要性
        1.1.4 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在多车互联网络中面临的挑战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在车辆中的研究概况
        1.3.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创新工作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车互联环境中的雷达互干扰研究
    2.1 引言
    2.2 RCS松耦合的毫米波雷达互干扰建模与分析
        2.2.1 互干扰模型
        2.2.2 性能分析
    2.3 RCS紧耦合的毫米波雷达互干扰建模与分析
        2.3.1 RCS紧耦合特性
        2.3.2 互干扰模型
        2.3.3 性能分析
    2.4 反射干扰强相关环境下的毫米波雷达测距性能分析
        2.4.1 互干扰模型
        2.4.2 性能分析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P-OFDM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CP-OFDM一体化信号的模糊性分析
    3.3 感知通信一体化无线信道建模
    3.4 CP-OFDM一体化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3.5 5G NR标准配置下的CP-OFDM一体化信号性能分析
        3.5.1 理论性能分析
        3.5.2 仿真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P-OFDM一体化信号的感知性能提升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同步广播块的一体化信号帧结构与处理流程
        4.2.1 同步广播块组成
        4.2.2 同步序列的生成
        4.2.3 信号处理流程
    4.3 主同步序列辅助的测距精度提升算法
    4.4 辅同步序列辅助的测速精度提升算法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P-OFDM一体化信号的互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干扰抑制
        5.2.1 最小二乘估计理论
        5.2.2 扩展相消批处理算法
    5.3 基于CP-OFDM符号的互干扰抑制方案
        5.3.1 方案设计流程
        5.3.2 高分辨率空域滤波
        5.3.3 误符号情况下的加权最小二乘法
        5.3.4 基于CP-OFDM符号的分段频域加权互干扰抑制算法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感知通信一体化无线信道生成与验证伪代码
附录B 感知性能提升算法数据
附录C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具有优良相关特性的高斯整数序列及互补序列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序列设计研究现状
        1.2.1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研究现状
        1.2.2 高斯整数互补序列(集)研究现状
        1.2.3 高斯整数零相关区互补序列集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研究
    2.1 引言
    2.2 基本概念
    2.3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2.3.1 基于循环差集的2-degree完备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2.3.2 上采样法构造3-degree的 m N长完备高斯整数序列
    2.4 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任意长周期互补序列的构造研究
    3.1 基本概念
    3.2 任意长8-QAM周期互补序列及互补对的构造
        3.2.1 任意长8-QAM周期互补序列的构造
        3.2.2 偶数长8-QAM周期互补对的构造
    3.3 偶长4-QAM、16-QAM及四元周期互补序列的构造
    3.4 任意长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扩展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非周期过滤法对互补序列集的扩展构造
    4.1 基本概念
    4.2 非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扩展构造
    4.3 具有新的参数形式的完备互补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任意长ZCZ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研究
    5.1 基本概念
    5.2 任意长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5.3 与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最优周期组间互补序列集的构造研究
    6.1 基本概念
    6.2 任意阶高斯整数正交矩阵的构造
    6.3 高斯整数周期组间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6.4 序列集参数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基于相关序列的鲁棒水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数字水印研究现状
        1.2.1 数字水印与版权保护
        1.2.2 水印算法研究现状
    1.3 数字水印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数字水印技术概述与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数字水印概述
    2.3 数字水印分类
        2.3.1 根据嵌入对象进行分类
        2.3.2 根据嵌入域进行分类
        2.3.3 根据水印标识可见性进行分类
        2.3.4 根据水印健壮性进行分类
        2.3.5 根据水印检测方法进行分类
    2.4 数字水印算法基本要求
        2.4.1 不可感知性
        2.4.2 鲁棒性
        2.4.3 水印标识嵌入量
        2.4.4 水印算法复杂度
    2.5 数字水印标识
        2.5.1 具有意义的标识
        2.5.2 不具有意义的标识
    2.6 数字水印攻击方法
    2.7 相关性检测水印算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完全互补序列的构造与数字水印算法
    3.1 引言
    3.2 完全互补序列
    3.3 完全互补序列构造算法
        3.3.1 基于“生成树”的完全互补序列构造算法
        3.3.2 基于酉矩阵的完全互补序列构造算法
        3.3.3 完全互补码构造算法的互相关性检测
    3.4 伪随机序列相关性比较
    3.5 水印嵌入算法
    3.6 水印提取算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验证不可感知性
    4.3 验证版权与所有权
    4.4 验证鲁棒性
    4.5 验证水印算法的有效性
        4.5.1 验证不同图像的版权与所有权
        4.5.2 验证UID与GID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无线通信中互补序列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靠性与有效性的相互制约
    1.3 多址接入简介
        1.3.1 频分多址
        1.3.2 时分多址
        1.3.3 码分多址
    1.4 码分多址在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组织
第2章 码分多址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扩频码设计的重要性
    2.2 码分多址技术分析
        2.2.1 扩频码的相关函数
        2.2.2 相关函数的理论界
    2.3 分集技术
        2.3.1 分集的方案和效果
        2.3.2 最优信号处理方法
        2.3.3 发射分集方案
        2.3.4 频率分集的RAKE接收
    2.4 正交频分复用(OFD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零相关窗的扩展互补码设计
    3.1 理想互补码对
        3.1.1 Golay互补码对
        3.1.2 Golay互补码对的性质
        3.1.3 LS互补码的定义
    3.2 LS码的构造方法
        3.2.1 基本LS码构造方法
        3.2.2 递归树图构造LS码
        3.2.3 长LS码的一般性质
    3.3 一类不同于LS码的新型互补码的构造
        3.3.1 利用Hadamard矩阵构造新型互补码
        3.3.2 新型互补码与LS码的区别
    3.4 LS码在应用中的分离
    3.5 LS扩展码及其扩展矩阵研究
        3.5.1 码域范围扩展至整个复数域
        3.5.2 Kronecker积的扩展方法
        3.5.3 扩展矩阵A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义互补序列设计
    4.1 广义互补码
    4.2 一类新的扩展广义互补码的构造方法
        4.2.1 广义互补码种子
        4.2.2 对广义互补码扩展
    4.3 一类具有零相关窗的广义互补码的构造方法
        4.3.1 N阶完备互补码的定义
        4.3.2 具有零相关窗的广义互补码的构造方法
        4.3.3 具有零相关窗的4阶广义互补码的构造
        4.3.4 具有零相关窗的N阶广义互补码的构造
    4.4 广义互补码的性质及其证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合互补码的发射分集技术
    5.1 系统模型
        5.1.1 Turbo码编译码原理
        5.1.2 本文使用的互补码简介
        5.1.3 基于ZCW的发射分集方案
    5.2 加纠错码的系统模型
        5.2.1 Turbo码在基于ZCW码的发射分集方案中的应用
        5.2.2 RSC译码的BCJR算法
    5.3 Turbo码在基于ZCW码的发射分集方案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种新型多载波传输方式的研究
    6.1 非正交载波正交化的基本思路
    6.2 系统信息论原理与性能分析
    6.3 仿真结果
        6.3.1 频率间隔1/2f_c的仿真结果
        6.3.2 频率间隔2/5f_c的仿真结果
        6.3.3 频率间隔1/3f_c的仿真结果
        6.3.4 频率间隔2/7f_c的仿真结果
        6.3.5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
        1.2.1 超宽带技术
        1.2.2 并行组合扩频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研究内容的提出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
    2.1 并行组合扩频系统
        2.1.1 并行组合扩频系统模型
        2.1.2 并行组合扩频信号码元特征分析
        2.1.3 并行组合扩频系统信息传输能力
    2.2 超宽带系统
        2.2.1 超宽带系统的脉冲波形
        2.2.2 超宽带调制技术
    2.3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
        2.3.1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实现方案
        2.3.2 数据信息传输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调制方式
    3.1 系统结构模型
    3.2 基于 MPPM 调制的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
        3.2.1 接收信号处理
        3.2.2 仿真与性能分析
    3.3 基于 MPAM 调制的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
        3.3.1 接收信号处理
        3.3.2 仿真与性能分析
    3.4 采用联合接收机的 MPAM 调制系统
        3.4.1 联合接收机结构
        3.4.2 接收信号处理
        3.4.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序列映射算法
    4.1 现有的数据序列映射算法
        4.1.1 数据调制映射法
        4.1.2 图匹配法
    4.2 基于 r_组合的数据序列可控映射算法
        4.2.1 基于 r_组合的数据序列映射算法理论基础
        4.2.2 基于 r_组合的数据序列映射及逆映射算法实现
        4.2.3 基于 r_组合的数据序列映射算法仿真与缺陷
        4.2.4 基于 r_组合的数据序列可控映射算法
    4.3 基于参考序列的 r_组合映射算法
    4.4 基于序列加权的 r_组合映射算法
    4.5 基于序列位置加权的 r_组合映射算法
    4.6 几种算法性能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行组合扩频模式及扩频序列选取
    5.1 并行组合扩频模式选取
        5.1.1 并行组合扩频系统中的并行组合扩频模式选取
        5.1.2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中的并行组合扩频模式选取
    5.2 扩频序列选取
        5.2.1 序列的相关特性
        5.2.2 序列的代数和相关特性
        5.2.3 常见的几种扩频序列
        5.2.4 混沌扩频序列
        5.2.5 几种扩频序列在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
    6.1 两种不同调制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
        6.1.1 MPPM 调制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
        6.1.2 MPAM 调制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
        6.1.3 两种调制系统仿真与多址性能分析
    6.2 采用联合接收机的 MPAM 调制系统的跳时多址接入方式
        6.2.1 多用户条件下的系统工作性能
        6.2.2 仿真与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桥函数重组研究的一种扩频序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本课题相关领域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1 CDMA通信系统
        1.2.1.2 扩频序列
        1.2.2 本课题相关理论技术知识背景
        1.2.2.1 沃尔什函数
        1.2.2.2 桥函数
        1.2.2.3 广义桥函数
    1.3 新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
        1.4.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杂交桥函数研究基础
    2.1 桥函数的理论基础
        2.1.1 桥函数的生成方法及分类
        2.1.2 桥函数矩阵的基本性质
    2.2 杂交桥函数的理论基础
        2.2.1 杂交桥函数的生成方法及分类
        2.2.2 杂交桥函数矩阵的基本性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组杂交桥函数
    3.1 重组杂交桥函数的定义
    3.2 重组杂交桥函数的分组正交性
    3.3 重组杂交桥函数的分类及举例
        3.3.1 平移重组杂交桥函数
        3.3.2 对称重组杂交桥函数
        3.3.3 混合重组杂交桥函数
        3.3.4 同类重组杂交桥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相关性
    4.1 一般离散信号序列相关函数的定义
    4.2 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自相关性质
        4.2.1 平移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自相关性质
        4.2.2 同类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的自相关性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组杂交桥函数与最佳扩频序列设计
    5.1 重组杂交桥函数最佳扩频序列设计的一般思想
    5.2 基于一般遍历算法的最佳扩频序列设计
        5.2.1 以零自相关区为搜索参数标准的最佳序列设计
        5.2.1.1 最佳零自相关区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描述
        5.2.1.2 最佳零自相关区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Matlab实现与仿真结果
        5.2.2 以主旁瓣比为搜索参数标准的最佳序列设计
        5.2.2.1 最佳主旁瓣比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描述
        5.2.2.2 最佳主旁瓣比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Matlab实现与仿真结果
    5.3 基于图算法的最佳扩频序列族的设计
        5.3.1 建立基于图论的数学模型
        5.3.1.1 最佳扩频序列族的设计步骤
        5.3.1.2 建立基于序列互相关性质的图论数学模型
        5.3.1.3 算法流程与Matlab实现
        5.3.2 以零互相关区为搜索参数标准的最佳序列设计
        5.3.2.1 最佳零互相关区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描述
        5.3.2.2 最佳零互相关区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Matlab实现与仿真结果
        5.3.3 以相对影响因子为搜索参数标准的最佳序列设计
        5.3.3.1 最佳相对影响因子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描述
        5.3.3.2 最佳相对影响因子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设计算法Matlab实现与仿真结果
    5.4 完整最佳扩频序列设计
        5.4.1 完整最佳扩频序列设计算法描述
        5.4.2 完整最佳扩频序列设计算法Matlab实现与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桥函数理论的其他序列族生成方法研究
    6.1 基于桥函数的最佳零相关区(ZCZ)交织序列生成方法
        6.1.1 交织技术
        6.1.2 最佳零相关区(ZCZ)交织桥函数序列生成方法
        6.1.2.1 完美三进制序列的定义及其自相关性
        6.1.2.2 构造最佳零相关区(ZCZ)交织桥函数序列
        6.1.3 最佳零相关区(ZCZ)交织桥函数序列的简单性质
    6.2 重构序列族的构造设计思想
        6.2.1 重构桥函数序列族
        6.2.2 重构重组杂交桥函数序列族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录

(10)OFDM系统中的峰平比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OFDM技术的PAPR问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OFDM技术及其PAPR特性
    2.1 引言
    2.2 OFDM技术综述
        2.2.1 OFDM技术的原理
        2.2.2 OFDM系统的组成
        2.2.3 OFDM的关键技术
    2.3 OFDM系统的PAPR特性
        2.3.1 PAPR的定义
        2.3.2 PAPR产生的原因
        2.3.3 PAPR的统计特性
        2.3.4 PAPR对系统的影响
    2.4 降低PAPR的常用方法
        2.4.1 信号预畸变技术
        2.4.2 编码类技术
        2.4.3 概率类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保证数据安全的低峰平比OFDM算法
    3.1 引言
    3.2 多相正交矩阵的生成及性质
        3.2.1 多相正交矩阵的生成
        3.2.2 多相正交矩阵的性质
    3.3 基于多相正交矩阵预编码的OFDM算法
        3.3.1 算法描述
        3.3.2 算法分析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基于多相正交矩阵的PTS算法
        3.4.1 传统PTS算法
        3.4.2 基于多相正交矩阵的PTS算法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降低冗余度的低峰平比OFDM融合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分组优化选择的SLM算法
        4.2.1 传统SLM算法
        4.2.2 基于分组优化选择的低峰平比SLM算法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基于脉冲成形的预编码算法
        4.3.1 脉冲成形技术的系统模型
        4.3.2 脉冲成形技术抑制PAPR的原理
        4.3.3 基于脉冲成形的预编码算法
    4.4 可降低冗余度的低峰平比OFDM融合算法
        4.4.1 脉冲成形技术和传统SLM融合算法
        4.4.2 脉冲成形技术和分组优化选择SLM融合算法
        4.4.3 两种融合算法的误码率及冗余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发展综述[J]. 伍光新,姚元,祁琳琳. 现代雷达, 2021(09)
  • [2]雷达与通信共用信号的旁瓣抑制技术研究[D]. 雍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D]. 赵艺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面向多车互联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D]. 方子希.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5]具有优良相关特性的高斯整数序列及互补序列集设计[D]. 倪佳. 燕山大学, 2021
  • [6]基于相关序列的鲁棒水印算法研究[D]. 全文吉. 延边大学, 2014(01)
  • [7]无线通信中互补序列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冯琳.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8)
  • [8]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姜晓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1)
  • [9]基于桥函数重组研究的一种扩频序列设计[D]. 郑艳阳.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10]OFDM系统中的峰平比抑制技术研究[D]. 董建娥.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补码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