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鼓乐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鼓乐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鼓乐,德州,礼乐,曲目,重构,文化,华夏。

鼓乐班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苏月[1](2019)在《上党地区牛府鼓乐班社娱神娱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鼓吹乐作为我国当下乡村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从古至今已有许多的变化,由最初的集中到现在的遍布各地,到处都有其生存的空间。乐户,中国历史上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份低微,但却身负重任,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传承至今。由于历史原因,山西是乐户较为集中的省份。在笔者生活的家乡上党地区,乐户的后代还在传承传统的技艺。笔者将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对娱神娱人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上党鼓吹乐的一些基本情况,论述牛府鼓乐班社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存现状,包括乐队编制、人员情况、曲谱等。第二章主要论述牛府鼓乐班社在进行礼仪活动时所具有的仪式功能,以及分别介绍娱神祭祀咽喉神、娱人丧葬礼。第叁章主要论述了祭祀咽喉神以及丧葬礼的礼仪过程,并对两者的礼仪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第四章分别比较了祭祀咽喉神和丧葬礼在音乐选用、人声、乐队选用等方面的异同。笔者本篇文章以五礼为背景,仪式功能为切入点,分别选取两个个案,通过对比两者的礼仪和乐、声,总结出娱神娱人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提出了“娱神娱人既相分离又相融合”的观点。同时希望可以通过本篇论文使更多人认识我国传统礼仪,也是本篇论文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9-06-11)

王东涛[2](2013)在《对传统性别架构的冲击——女乐人切入鲁中南鼓乐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社会性别(gender)视角关注鲁中南鼓乐班的女乐人,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审视她们融入男性乐班的过程,追问与探究影响她们参与表演的社会-文化因素。深入分析女性角色长久缺失、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女乐人的生存现状、婚姻家庭、处世哲学等文化人类学命题。(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3年23期)

赵春雷[3](2012)在《山西省阳高县滑家鼓乐班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唢呐笙管为主奏的乐队编制是当下中国民间乡村里舍广泛存在的一种器乐形式,也是活跃在山西省阳高县婚丧嫁娶、岁时节日里的一种最为主要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见证着一种古老音乐的传承变迁发展过程,对他的调查研究既是记录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谋求其保护传承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文章选取山西省阳高县一个典型的乐班——滑家鼓乐班为个案研究,从乐班的概况、演奏曲目、演奏形式、乐队编制、生存现状、艺术特色、在婚丧仪式中的运用进行阐释分析。(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2年19期)

本报记者,杨竞[4](2008)在《辽宁鼓乐与六合鼓乐班》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94岁的“辽宁鼓乐”传承人刘振义,不仅是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且是第二批(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08-07-23)

牛瑞芳,冯桢[5](2008)在《大同文化走出国门》一文中研究指出鼠年早春,春寒料峭。由市歌舞剧院演职人员组成的大同市文艺代表团的成员们心里却是暖融融的、美滋滋的。日前,他们圆满结束了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和贝利市的访问演出,带着异国人民的友好祝福,带着成功的喜悦顺利回同(本文来源于《大同日报》期刊2008-02-29)

段文[6](2006)在《关于德州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州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德州鼓吹乐的恢复和发展,使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目前德州鼓乐班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曲目,还可以表演流行的现代曲目,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乐制度,而且正在重构新时期的“礼”与“乐”。(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段文,解淑红[7](2006)在《德州及周边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应用及其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曲目是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表现载体,同时,也是民间艺人和乡民思想观念的体现。本文分叁部分:一、鼓乐班的表演形式及曲目统计;二、鼓乐班的常用曲目分析;叁、民间曲目的文化观照。笔者认为:1、大部分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没有失传,它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2、反映了两千多年礼乐制度的继承和新时期的“礼”“乐”重构现象。3、流行歌曲吹打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8期)

王东涛[8](2006)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鲁中南鼓乐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鲁中南鼓乐班的现状,进行学理追问,试图超越以往鼓吹乐研究仅仅关注音乐本体的方法,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将鼓吹乐和民间礼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认识,对民间鼓乐班在乡村礼俗中的样态、职业操守、经济运作规范、新音乐元素的出现、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度描述,阐释其深层语意,寻求这一民间乐种产生与发展的文化根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06年03期)

段文[9](2005)在《路家鼓乐班的兴衰与反思——山东德州长庄路家鼓乐班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路家鼓乐班传人的采访与研究,从路家鼓乐班昔日的辉煌、渐趋衰弱的现状及反思叁个部分进行综合论述与分析,并力图揭示其衰落的原因,在思想观念、历史遗留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背景下民间鼓吹乐继承与发展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王东涛[10](2005)在《鲁中南峄城及台儿庄两鼓乐班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结构由民间鼓乐班在民礼仪式中发挥的音乐功能、音乐本体研究、田野调查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人类学追问叁部分组成。它是作者对鲁中南地区的峄城、台儿庄两个鼓乐班(刘家班和韩家班)的“个案”,进行定向、微型实地考察的研究报告和引发的相关理论阐述。 第一部分,根据民族音乐学基本原理对乡村礼俗音乐进行必要的学理界定;采用人类学“双窗口”的书写模式和“局内人”“局外人”的研究视角,将鲁中南鼓吹乐两个鼓乐班在叁个民俗事象中的具体活动,进行对照互映,阐释其反映出来的文化语意。 第二部分,根据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对两个鼓乐班的乐队编制、演奏行为、乐器定调、使用情况分类叙述,着力于两个鼓乐班在婚俗和丧俗中使用的不同曲目,进行曲式结构、曲调来源、旋法规律的音乐本体研究。 第叁部分,对鼓乐班的现状,进行学理追问,力图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进行深度描述,阐释其深层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05-04-22)

鼓乐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社会性别(gender)视角关注鲁中南鼓乐班的女乐人,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审视她们融入男性乐班的过程,追问与探究影响她们参与表演的社会-文化因素。深入分析女性角色长久缺失、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女乐人的生存现状、婚姻家庭、处世哲学等文化人类学命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鼓乐班论文参考文献

[1].苏月.上党地区牛府鼓乐班社娱神娱人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9

[2].王东涛.对传统性别架构的冲击——女乐人切入鲁中南鼓乐班[J].大众文艺.2013

[3].赵春雷.山西省阳高县滑家鼓乐班调查分析[J].黄河之声.2012

[4].本报记者,杨竞.辽宁鼓乐与六合鼓乐班[N].辽宁日报.2008

[5].牛瑞芳,冯桢.大同文化走出国门[N].大同日报.2008

[6].段文.关于德州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分析与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06

[7].段文,解淑红.德州及周边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应用及其文化观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8].王东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鲁中南鼓乐班[J].中国音乐学.2006

[9].段文.路家鼓乐班的兴衰与反思——山东德州长庄路家鼓乐班调查报告[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0].王东涛.鲁中南峄城及台儿庄两鼓乐班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标签:;  ;  ;  ;  ;  ;  ;  

鼓乐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