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棘原汁产地鲜加工设备与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依依[1](2021)在《苹果酸-乳酸发酵对沙棘原浆品质的影响及沙棘发酵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沙棘果(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富含黄酮、酚类化合物、维生素和脂肪酸等多种活性物质,其营养价值极高。沙棘原浆有机酸尤其是苹果酸含量较高,因过于酸涩影响了饮用口感。本文研究了沙棘提取物黄酮的抗炎及抗氧化活性;以沙棘原浆为原料,分别采用植物乳杆菌和酒酒球菌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测定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抗氧化能力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并研制一款沙棘发酵饮料。结果如下:(1)采用Griess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沙棘黄酮的抗炎及抗氧化能力。沙棘黄酮在50~250μg/m L能够显着增加细胞吞噬能力且显着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环氧化酶-2(COX-2)的产生,并均呈剂量依赖效应;沙棘黄酮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与抗坏血酸(Vc)相当(IC50值分别为9.01μg/m L、136.86μg/m L),沙棘黄酮浓度为80μg/m L时,其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分别为59.35%和2.36 mmo LFe SO4/L。(2)研究酒酒球菌CICC 6066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理化指标、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变化。酒酒球菌发酵显着提高了沙棘原浆p H值,苹果酸含量降低86.01%,乳酸含量增加378.64%;沙棘原浆的糖酸比2.40提高4.80;总黄酮醇和总酚酸分别增加49.35%和29.63%,以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儿茶素等的增加最为显着;SOD酶活是发酵前的8.06倍;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了18.22%、9.92%、40.23%、5.90%和16.41%。发酵过程中共分析鉴定了79种挥发性物质,发酵后新增的风味物质以酯类和醇类为主,烃类和醛类的含量均显着下降,芳香物质总量增加。(3)分析植物乳杆菌ATCC 14917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代谢产物和挥发性组分的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后,沙棘原浆的p H值显着提高,总酸降低,其中苹果酸含量降低了82.55%,乳酸含量增加;总糖略有降低,其中葡萄糖和果糖分别降低9.82%、10.09%;总黄酮醇和总酚酸分别增加11.98%和18.42%,以槲皮素、异鼠李素、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儿茶素、咖啡酸、表儿茶素、阿魏酸和香豆素等显着增加;SOD酶活力、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了242.01%、28.81%、5.26%、23.05%、9.39%和13.9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共分析鉴定73种挥发性物质,发酵后醇类和酯类的含量显着增加,烃类、酸类和醛类的含量均显着下降,芳香物质总量增加。(4)优化沙棘原浆发酵工艺及发酵饮料的配方,并对沙棘发酵饮料进行品质分析。沙棘原浆发酵最佳工艺为:接种量5.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 d、初始p H 3.5,苹果酸降解率达87.411%;沙棘发酵功能饮料的最优配方为:发酵沙棘汁添加量25%、蜂蜜2%、白糖7%,此条件下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89分;沙棘发酵饮料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34 mg/m L、56.33 mg/L;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SOD酶活力为935.48 U/m L,显着高于未发酵沙棘原浆;经电子鼻和电子舌的风味和滋味分析显示,该饮料风味独特,口感柔和。试验表明酒酒球菌CICC 6066和植物乳杆菌ATCC 14917均可在沙棘原浆进行MLF,有效降低沙棘原浆酸度,提高沙棘原浆抗氧化活性,发酵后芳香类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增加,但添加酒酒球菌CICC 6066发酵沙棘原浆较植物乳杆菌ATCC 14917发酵降酸效果更显着,故最终采用利用酒酒球菌CICC 6066发酵沙棘原浆开发功能饮料,本研究为沙棘原浆的生物降酸及功能性饮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数据。
李琼[2](2020)在《沙棘果酒加工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为促进沙棘果酒加工产业的发展,综述了沙棘果酒加工工艺研究进展,分析了沙棘果酒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沙棘果酒加工产业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沙棘果酒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原潞[3](2020)在《青枣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文中提出为进一步开发枣的应用价值,提高青枣加工副产物的附加值,解决枣滞销等的问题。本课题以白熟期青枣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优化试验对青枣果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的青枣果酒进行品质分析。通过对优化后青枣果酒的发酵动力学分析,以及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变化和香气成分变化研究,为青枣果酒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青枣果酒的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双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青枣果酒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优化工艺条件参数为:初始糖度24%,酵母添加量0.3%,发酵时间8 d,SO2添加量80 mg/L,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青枣果酒酒精度为15.0%vol,感官评分为87分,且酒体澄清透亮,酒香浓郁,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的保健型果酒。2.以白熟期青枣为原料,用酿酒酵母进行果酒发酵,对青枣果酒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数、酒精含量、还原糖含量,并采用Dose Resp模型、Logistic模型、SGompertz模型以及Boltzmann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分别建立了菌体生长模型、产物生成模型和基质消耗模型,模型反应了酿酒酵母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结果分析表明:酵母菌生长期数量的变化应用Dose Resp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938;酒精生成数据应用Dose Resp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944;还原糖消耗数据应用Logistic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916,上述模型均能很好的描述发酵动力学特征。3.对青枣果酒酿造过程中不同发酵阶段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其抗氧化性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期的青枣果酒中各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在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还原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在整个酿造阶段先升高后下降;氨基酸态氮含量与总酸含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并在陈酿过程保持相对稳定;p H值在整个发酵阶段变化不明显。VC含量在整个酒精发酵过程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发酵过程中先降低后升高然后降低。青枣果酒的抗氧化能力在未发酵时清除能力最强,随后呈现略微降低趋势。抗氧化活性虽有所下降,但青枣果酒产品的抗氧化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青枣果酒具有有效的抗氧化能力,是一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果酒。4.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香气物质在种类、含量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技术,对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8种,醇类7种,酸类9种,醛类4种,酮类3种,其他9种。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苯乙醇、对羟基苯乙醇、异戊醇、琥珀酸单乙酯,这些化合物对青枣酒的风味有较强的影响。随着果酒发酵的进行,醇类、酸类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大幅增加,而醛类、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所下降。
吴国美[4](2020)在《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研制及抗氧化性、花色苷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树莓、蓝莓和蓝靛果是营养和保健价值极高的小浆果,因为果实采收后容易出现组织软化、腐败变质等问题,所以鲜食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加工成产品。本研究以树莓、蓝莓和蓝靛果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高小浆果的出汁率及增加活性物质的溶出,以三种小浆果原汁为原料研制复合饮料,研究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期间的稳定性,延长三种小浆果的保质期。最后对浆果汁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并研究果浆的花色苷提取工艺,为开发健康营养的饮品奠定了基础,并为饮料的进一步功能性研究及花色苷有效提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期间稳定性的研究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复合饮料配方,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复合饮料酶解工艺和饮料的复合稳定剂组合;分别测定复合饮料在37℃贮藏30 d,20℃贮藏60 d和4℃贮藏90 d的情况下,花色苷、Vc、总酚、可溶性固形物、感官评分、菌落总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在4℃、20℃和37℃贮藏15 d和30 d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1)树莓、蓝莓和蓝靛果复合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基本相同,果胶酶添加量为0.26~0.27%、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92%、酶解温度为47~48℃,酶解时间为1.5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树莓的出汁率为(71.02±0.64)%、蓝莓的出汁率为(68.36±0.26)%、蓝靛果出汁率为(80.67±0.56)%。与对照组自然解冻出汁率相比,树莓出汁率提高了11.59%,蓝莓出汁率提高了10.64%、蓝靛果出汁率提高了14.52%。复合酶解对浆果汁中的Vc、蛋白质、花色苷和总黄酮都有积极的影响,对浆果汁中的总酚和总糖影响不明显。(2)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树莓原汁为20%,蓝莓原汁为5%,蓝靛果原汁为10%,白砂糖为10%。按照此配方调配复合饮料,感官评分为(98.13±1.50)分。(3)复合稳定剂的最佳组合为CMC为0.22%,结冷胶为0.11%,黄原胶为0.06%,此时复合饮料的稳定系数为(0.98±0.001)。(4)贮藏期间,复合饮料中的花色苷、Vc和总酚的保存率在4℃下最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在贮藏期间变化不明显,感官评分在4℃下最高。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复合饮料的菌落总数均符合食品微生物安全标准,都不超过100 CFU/m L。复合饮料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O2-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都呈下降的趋势。2、果汁的抗氧化能力测定及果浆中花色苷提取工艺的研究试验测定体外抗氧化的指标来评价树莓、蓝莓、蓝靛果和复合果汁的抗氧化能力;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三种果浆的花色苷提取工艺。结果表明:(1)四种浆果汁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2-自由基率、O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且总还原力较强,抗氧化的能力随着浆果汁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抗氧化能力与浆果汁中的花色苷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2)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来提取果浆中的花色苷,树莓果浆花色苷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 g/m L,乙醇体积分数90%,微波功率315 W,微波时间90 s,超声功率480 W,超声时间40 min,花色苷提取量为(0.33±0.02)mg/g。蓝莓果浆花色苷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 g/m L,乙醇体积分数90%,微波功率301 W,微波时间90 s,超声功率396 W,超声时间20 min,花色苷提取量为(0.77±0.03)mg/g。蓝靛果果浆花色苷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 g/m L,乙醇体积分数90%,微波功率315 W,微波时间90 s,超声功率432 W,超声时间30 min,花色苷提取量为(5.00±0.21)mg/g。在溶剂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按照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将提取后的树莓、蓝莓和蓝靛果果浆按照4:1:2调配得到复合提取量,得到的复合花色苷提取量为(1.73±0.03)mg/g。四种花色苷的色差相差不大,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确认化学组成为花色苷类物质。
丁金[5](2020)在《沙棘活性成分分离制备及抗多柔比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为胡颓子科(Elaeagnus)沙棘属(Hippophae L.)植物,是一种药食兼用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沙棘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维生素、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生物碱、萜类等。沙棘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辐射、降血糖和降血脂等多种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沙棘籽粕为原料,利用多种色谱方法(正相硅胶、MCI凝胶、薄层制备、半制备HPLC、HPLC等)对沙棘籽粕70%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分离制备,并利用紫外光谱、1H-NMR和13C-NMR、HMBC、HSQC、HHCOSY、TOCSY等有机波谱分析方法及对比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19个化合物进行结构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2个酚酸类化合物((2E,4E)-8-Hydroxy-2,7-dimethyldeca-2,4-dienedioic acid(1)、异香草醛(2))、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6R,9R)-9-Hydrox-4,7-megastigmadien-3-one 9-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6S,9R)-9-Hydrox-4,7-megastigmadien-3-one 9-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4))、2个以异鼠李素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isorhamn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side7-O-α-L-rhamnopyanoside(5),isorhamnetin 3-O-β-Dglucoside-7-O-α-L-rhamnoside(6))、1个以槲皮素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quercetin-3-O-(4′′′′-O-E-sinapoyl)-α-rhamn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7))和11个以山柰酚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kaempferol-3-O-β-glucopyranoside-7-O-(6-trans-feruloyl)-β-glucopyranosyl-(1→2)rhamnopyranoside(8),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side-7-O-α-L-rhamnopyranoside(9),kaempferol 3-(2G-rhamnosylrutinoside)(10),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2)-β-D-glucoside-7-O-(3-O-trans-sinapoyl)-α-L-rhamnoside(11),kaempferol 3-O-β-D-glucosyl(1→6)-O-β-D-glucoside(12),kaempferol-3-rutinoside,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13),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14),kaempferol 3-O-(2-O-β-Dglucoside)-β-D-glucoside-7-O-α-L-rhamnoside(15),Hippophandine A(17)、Hippophandine B(18)、Hippophandine C(19))。18个化合物中有4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4、化合物17、化合物18和化合物19,另外化合物1、化合物3、化合物5、化合物7、化合物8、化合物9、化合物10、化合物11、化合物13、化合物14等10个化合物为沙棘属中首次分离得到。酚酸类化合物为沙棘中主要的一种活性成分。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8种酚酸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儿茶素、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的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沙棘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测定。结果显示这8种化合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2-0.870μg、0.696-3.913μg、0.203-4.174μg、0.203-3.043μg、0.035-2.609μg、0.023-3.478μg、0.565-8.478μg、0.522-7.826μg(r2≥0.9992),平均回收率为93.58%-108.11%,RSDs≤1.81%。采用该方法测定的不同产地的沙棘叶中均含上述8种酚酸类化合物,但在含量方面存在差异。构建了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 X)体外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模型,通过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微孔板法检测上清液中LDH的含量以及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促炎性介质与凋亡因子水平,明确了实验中Do X的最佳作用浓度为3μM。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沙棘中不同类别的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筛选与评价,MTT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微孔板法检测上清液中LDH的含量以及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结果表明:三萜类化合物对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并不明确;酚酸类化合物中丁香酸和迷迭香酸对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在抑制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且效果迷迭香酸>丁香酸;黄酮类化合物中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山奈素、表儿茶素、芹菜素、柚皮素、水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儿茶素、K-1、K-2和K-5等对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夏霞[6](2019)在《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发酵工艺及沙棘冰酒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棘和红枣均适应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而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该类地区大多处于不发达状态,贫困居民较多。因此,鼓励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户参与沙棘和红枣生产,加入到相关产业链中,可以提高这类居民的收入。新疆是红枣和沙棘的适宜生产区,但沙棘和红枣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这不利于生产农户提升自身收入,因此,开展沙棘红枣复合饮料研究,可以促进沙棘红枣深加工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新疆红枣和沙棘口感和风味有自身独特之处,沙棘和红枣均是营养丰富的水果,沙棘本身还是极佳的药用植物。因此,沙棘红枣复合饮料集营养、口感和功能性于一体,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1)以沙棘和红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感官评分和响应面分析探究了沙棘和红枣复合饮品的最佳复合比例、发酵温度、初始糖度等工艺条件,最后得到沙棘红枣复合饮品最佳复合比例为9:1(v/v),在初始糖度为14oBx,含有0.03%的酵母添加量,并且发酵温度是20℃的制作条件下,制作得到的沙棘红枣复合饮品口感极佳,并且拥有纯正的光泽,香味四溢,沁人心脾,感官评分最高值达到92分。(2)以沙棘汁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考虑料液比、温度、初始糖度、酵母添加量对沙棘冰酒发酵的影响,并对冰酒进行澄清试验。结果表明,冰酒发酵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2:1、温度为24℃、初始糖度为27oBx、酵母添加量为0.03%,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成的冰酒酒精度为12.5%vol,感官评分为96分。分析澄清剂对沙棘冰酒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澄清剂最佳添加条件为:明胶添加量1%和壳聚糖添加量2%,此时沙棘冰酒的澄清度和稳定性最好。(3)功能品质测定。
晋楠[7](2019)在《欧李果实制品预防及改善大小鼠骨质疏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是蔷薇科樱桃属的极矮生灌木果树,是我国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果实颜色鲜艳,且富含有机酸、类黄酮以及钙等矿物质,是天然的保健水果。本试验制备了欧李冻干粉与欧李原汁,对制备的冻干粉与原汁进行了物理、营养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测定,利用这些制品对大鼠和小鼠进行饲喂,测定了其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对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为挖掘欧李潜在价值和新型抗骨质疏松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以‘农大4号’欧李真空冻干果实为材料,比较常规研磨与破壁粉碎后制成的果粉在物理性质、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变化。与常规研磨全粉相比,破壁全粉容重降低,持水力、膨胀力和溶解性增大,有效成分溶出度显着提高,抗氧化活性显着增强;破壁粉持水力、容重随粒径减小而降低,亮度值、水溶性指数、膨胀力随果粉粒径减小而增加;总酚、总黄酮及花色苷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升高,抗氧化活性随粒径减小而降低。破壁全粉物理性质优于研磨全粉,有效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研磨全粉;随着破壁粉粒径减小,物理性质有效改善,抗氧化活性成分显着降低,抗氧化活性也随之下降,但与常规研磨全粉之间差异不显着。2.以‘农大4号’鲜果为材料,利用榨汁机制成欧李原汁,比较鲜果与原汁在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变化。欧李果实制汁后,原汁中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显着低于鲜果,可滴定酸含量与鲜果差异不显着。果汁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亚铁还原能力次之,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弱,这一趋势与鲜果及冻干粉的抗氧化能力相同。欧李原汁在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方面比鲜果及果粉降低,但三种抗氧化趋势一致。3.以欧李原汁为材料,配制成原汁、50%原汁2种液体,并制备不加钙、加低含量钙、加高含量钙的饲料饲喂12月龄雌性大鼠,观察其对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A)、碳酸钙阳性对照组(B)、果酸钙阳性对照组(C)、50%原汁组(D)、原汁组(E)、50%原汁+低含量果酸钙组(F)、原汁+高含量果酸钙组(G),共7个处理的大鼠心脏、肝脏、脾脏、肺及肾脏指数、股骨物理指标无显着差异;E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显着高于A组;G组股骨干重高于A组;E组、G组股骨灰重高于A组;E组股骨钙含量高于A组;E组骨密度显着高于A组。欧李果汁无明显的副作用,可显着抑制大鼠股骨密度降低,提高股骨钙含量,增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从而预防大鼠骨质疏松。4.以欧李冻干粉破壁全粉为材料,配制成不加钙、加低含量钙、加高含量钙饲料,采用高剂量和低剂量饲喂去卵巢小鼠,观察对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假手术组(A)、碳酸钙阳性对照组(B)、去卵巢对照组(C)、低剂量全粉组(D)、高剂量全粉组(E)、低剂量全粉+低含量果酸钙组(F)、高剂量全粉+高含量果酸钙组(G)。结果表明,G组小鼠股骨干重与股骨灰重显着高于C组;全粉及全粉加钙组骨密度均高于C组;G组骨钙含量显着高于C组。欧李冻干粉无明显的副作用,可提高小鼠对钙的吸收率,提高股骨钙含量,显着改善去卵巢小鼠股骨密度的降低,对于改善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龙倩倩[8](2018)在《西番莲果汁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文中认为西番莲又名百香果,果汁香气浓郁怡人,素有“果汁之王”的美誉。西番莲果汁主要用于果汁加工、调配饮料,因其易与其他水果复配增加整体香气及口感,在国际饮料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我国西番莲种植业发展迅速,其深加工也日益受到重视。香气是西番莲果汁的重要构成要素,研究西番莲果汁特征香味成分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对其特征香气的保留,加工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西番莲果汁特征香气的确定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er,GC-O-MS),通过嗅闻感知果汁特征挥发性香味成分及强度,结合质谱谱库与保留指数共同定性,确认了西番莲果汁香味成分24种,其中检测出带有明显香味的酯类14种;酮类2种;醛类2种;烯萜类3种;醇类1种;其他2种。(2)不同产地西番莲果汁主成分分析对来自6个不同产地的样品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占42.96%,反映己酸己酯、丁酸甲酯、月桂烯等成分的重要性,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占18.65%,主要体现丁酸乙酯、乙酸己酯等的贡献,第三主成分贡献率在14.58%,主要反映了己酸乙酯、乙酸苄酯、芳樟醇等成分的贡献,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占总变异信息的14.34%,主要是反映丁酸己酯、1-甲基丁酸己酯、丁酸叶醇酯等成分的贡献,根据特征向量选取27种挥发性成分,可基本代表西番莲果汁整体香气。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产自广西玉林的西番莲果汁综合得分最高,福建龙岩的品质差于其他产地。(3)西番莲果汁香气SPME条件的建立结合(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和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两者共有且气味强度明显的14种作为西番莲果汁成分香味指标,用以建立更为优化的西番莲果汁香气固相微萃取方法。对萃取头、样品量、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和解析时间的筛选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法优选检测条件为:使用65μm的DVB/PDMS萃取头,果汁取汁量0.5 mL,不加入氯化钠,在40℃下萃取20 min,解吸时间5 min。(4)加工工艺对西番莲果汁品质的影响a.酶解:酶解有利于提升西番莲果汁品质。酶解后果汁的香气成分增加,香味怡人,同时相关营养成分也有所增加。b.杀菌:微波杀菌(500 W,1 min,50 mL)优于巴氏杀菌(85℃,15 min)。经杀菌后,果汁整体挥发性成分下降,香气少量损失,抗氧化能力减弱,总酸下降,氨基酸略微升高。c.浓缩程度:以45°Brix作为果汁浓缩终点较为适宜。旋转蒸发浓缩过程中,第一阶段特征香气大量损失,随着浓缩进行,在香气成分减少的同时,还生成大量不良风味成分α-松油醇,环丙酰胺、5-羟甲基糠醛,造成浓缩后果汁气味改变。抗氧化能力、有机酸、氨基酸、糖和其他理化指标在浓缩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d.浓缩方式:冷冻浓缩效果优于旋转蒸发浓缩。冷冻浓缩基本保留了原果汁的特征香气,旋转蒸发浓缩香气损失大;冷冻浓缩的抗氧化能力、有机酸、氨基酸指标高于后者,总酸等其他理化指标二者并无显着差异。
宋自娟[9](2014)在《沙棘浓缩浊汁和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果实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但果实味极酸,不宜鲜食,不耐储藏,必须经加工后才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开展沙棘汁加工技术的研究,对实现沙棘果实的营养保健价值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沙棘果实的冷打浆技术、沙棘汁中维生素C热解动力学、浓缩浊汁的加工及浊汁饮料的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冷打浆技术制取的沙棘汁品质优良,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8.0%,总酸度达4.24%,含维生素 C 729.69 mg/100mL,总黄酮 445.17 mg/100mL,总多酚 924.67 mg/100mL,多糖 25.22 mg/100mL。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冷打浆过程中沙棘汁的挥发性成分,打浆后、卧螺离心后、碟片离心后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后的沙棘汁中分别鉴定出133种、134种、132种、117种成分,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99.30%、99.06%、98.32%和92.27%。经初步推断,沙棘汁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异戊酸-2-甲基丁酯、1-甲基戊酸丙酯、己酸异丁酯、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戊酸异丁酯、乙醇、仲丁醇、异戊醇、庚醇等。超高温瞬时灭菌后沙棘汁中醇类成分检出量最高(38.83%),其他沙棘汁均是酯类成分检出量最高。2.沙棘汁中维生素C降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该降解途径主要为AA经过DHA继续降解的有氧氧化途径,可能存在AA不经过DHA生成其他产物的不可逆途径,但其不占主导地位。沙棘汁中AA氧化是造成维生素C损失的主要原因,DHA的浓度反映了在有氧条件下维生素C继续降解失活的速率,该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沙棘汁中维生素C无氧降解的速度低于有氧降解的速度(k3<k1,k2),且温度升高,沙棘汁中维生素C有氧降解速度加快,无氧降解速度变化相对不明显。3.沙棘浊汁减压浓缩的最佳温度为45℃。在45℃,真空度0.095~0.1 MPa浓缩沙棘浊汁,浓缩倍数增加,受热时间延长,营养成分减少,总酸度增加,pH值减小,褐变指数增大,5-HMF含量增加;与3倍和4倍沙棘浓缩浊汁相比,2倍沙棘浓缩浊汁营养成分保存率最高,褐变指数和5-HMF含量较低。不同浓缩倍数的沙棘浊汁在室温(10~25℃)和冷藏(5~8℃)条件下放置60 d,维生素C、总黄酮、总多酚和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pH值和总酸度变化不明显,褐变指数增大,5-HMF含量增加;冷藏条件有利于沙棘浓缩浊汁的保存;2倍沙棘浓缩浊汁在室温条件下贮藏不稳定,在冷藏条件下其贮藏稳定性优于3倍和4倍沙棘浓缩浊汁。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2倍、3倍沙棘浓缩浊汁的挥发性成分,分别鉴定出86种和88种成分,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7.41%和87.04%。减压浓缩对沙棘浊汁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2倍沙棘浓缩浊汁与冷打浆后沙棘浊汁的酯类、酮类成分更为接近,且感官评价结果较好。4.将黄原胶、瓜尔胶和CMC(比例为2:1:0.6)作为沙棘浊汁饮料的复配稳定剂,并在25 Mpa均质两次,即可保证沙棘浊汁饮料的悬浮稳定性,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根据配方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得出沙棘浊汁饮料的最优配方为:添加10%的沙棘原汁、15%的蔗糖和0.4%的复配稳定剂。
奥爱玲[10](2011)在《农五师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棘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果品,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较好。其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干旱,适应荒漠性气候,果实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戈壁荒漠种植可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改良土壤的作用,是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良好树种之一,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益良好。长期以来,沙棘的种植对农五师八十七团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沙棘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作为产业化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就近几年的发展过程看,也存在若干问题,诸如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缓慢,引进品种混乱,沙棘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加工厂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较低且品种单一,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利益联接机制不够完善,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的发展。面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职工收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沙棘的全面开发,推进沙棘产业化进程,尤为重要。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原料生产基地、龙头加工企业、职工队伍建设和利益联接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求通过本研究,在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发展过程中,按照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龙头企业引导、生态环境和谐等原则,达到职工增收和团场增效的目的。
二、沙棘原汁产地鲜加工设备与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原汁产地鲜加工设备与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酸-乳酸发酵对沙棘原浆品质的影响及沙棘发酵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沙棘的概述 |
1.1.1 沙棘 |
1.1.2 沙棘的营养成分 |
1.1.3 沙棘的功效作用 |
1.1.4 沙棘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乳酸发酵果蔬汁 |
1.2.1 乳酸菌 |
1.2.2 乳酸发酵果蔬汁及其研究进展 |
1.2.3 乳酸发酵对果蔬汁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沙棘原浆中沙棘黄酮的体外抗炎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沙棘黄酮的基本成分测定 |
2.2.2 沙棘体外抗炎作用研究 |
2.2.3 沙棘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沙棘黄酮的基本成分 |
2.3.2 沙棘黄酮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作用 |
2.3.3 沙棘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酒球菌对沙棘原浆MLF发酵品质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发酵沙棘原浆的制备 |
3.2.2 酒酒球菌的活化培养 |
3.2.3 微生物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
3.2.4 有机酸的测定 |
3.2.5 单糖的测定 |
3.2.6 黄酮醇的测定 |
3.2.7 酚酸的测定 |
3.2.8 SOD酶活力测定 |
3.2.9 抗氧化能力测定 |
3.2.10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3.2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3.3.3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单糖的变化 |
3.3.4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黄酮醇的变化 |
3.3.5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酚酸的变化 |
3.3.6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SOD酶活力变化 |
3.3.7 酒酒球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3.3.8 酒酒球菌发酵过程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9 酒酒球菌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植物乳杆菌对沙棘原浆MLF发酵品质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工艺流程 |
4.2.2 植物乳杆菌的活化培养 |
4.2.3 指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4.3.2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
4.3.3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单糖的变化 |
4.3.4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黄酮醇的变化 |
4.3.5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酚酸的变化 |
4.3.6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SOD酶活力的变化 |
4.3.7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4.3.8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4.3.9 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原浆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沙棘原浆发酵工艺优化及沙棘发酵饮料的研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沙棘发酵浆的制备 |
5.2.2 沙棘发酵饮料的调配 |
5.2.3 沙棘发酵原浆发酵工艺优化 |
5.2.4 沙棘发酵饮料的配方优化 |
5.2.5 感官评分标准 |
5.2.6 指标测定 |
5.2.7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5.2.8 沙棘发酵饮料风味特征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沙棘原浆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
5.3.2 沙棘原浆发酵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 |
5.3.3 沙棘发酵饮料配方优化单因素试验 |
5.3.4 沙棘发酵饮料最佳配方的确定 |
5.3.5 发酵饮料的理化指标 |
5.3.6 发酵饮料的总黄酮、总酚含量分析 |
5.3.7 沙棘发酵饮料的生物活性功能分析 |
5.3.8 沙棘发酵饮料的风味和滋味特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沙棘果酒加工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果酒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1 发酵型沙棘果酒 |
1.2 复合型沙棘果酒 |
1.3 沙棘果酒品质特征与功效成分 |
2 沙棘果酒加工中存在问题分析 |
2.1 沙棘果酒产品种类单一、品质欠佳 |
2.2 加工技术不完善,创新研究较少 |
2.3 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
3 沙棘果酒加工产业发展对策 |
3.1 改善沙棘果酒品质 |
3.1.1 原料选择 |
3.1.2 菌种筛选 |
3.1.3 提高关键技术水平 |
3.2 加强科技投入,完善产品质量体系 |
3.3 树立品牌意识,加大推广力度 |
(3)青枣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枣果概述 |
1.1.1 枣的营养成分及生理功效 |
1.1.2 青枣的开发研究现状 |
1.2 果酒 |
1.2.1 果酒的发展 |
1.2.2 果酒分类 |
1.2.3 果酒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
1.2.4 枣酒的研究进展 |
1.3 发酵动力学概述 |
1.3.1 发酵动力学简介 |
1.3.2 发酵动力学应用 |
1.4 发酵酒中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 |
1.4.1 果酒香气简介 |
1.4.2 果酒香气研究进展 |
1.4.3 枣酒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青枣果酒发酵工艺响应面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青枣果酒发酵工艺流程 |
2.3.2 操作要点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3.5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4.2 响应面试验优化青枣果酒酿造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3 青枣果酒发酵动力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青枣果酒的制备 |
3.3.2 发酵动力学数据的测定 |
3.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各参数变化规律 |
3.4.2 青枣果酒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基本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制备 |
4.3.2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4.3.3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 |
4.3.4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4.3.5 数据处理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
4.4.2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 |
4.4.3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变化 |
4.4.4 抗氧化性能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样品前处理 |
5.3.2 GC-MS测定方法 |
5.3.3 谱图分析方法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青枣果酒香气成分GC-MS总离子流图 |
5.4.2 青枣果酒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分析 |
5.4.3 聚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研制及抗氧化性、花色苷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树莓的简介 |
1.1.1 树莓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作用 |
1.1.2 树莓的加工现状 |
1.2 蓝莓的简介 |
1.2.1 蓝莓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作用 |
1.2.2 蓝莓的加工现状 |
1.3 蓝靛果的简介 |
1.3.1 蓝靛果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作用 |
1.3.2 蓝靛果的加工现状 |
1.4 复合饮料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浆果复合饮料研究现状 |
1.4.2 加工工艺及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
1.5 抗氧化及花色苷提取研究 |
1.5.1 抗氧化性研究 |
1.5.2 花色苷提取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技术路线 |
2.2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2.2.1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控制点 |
2.2.2 三种小浆果的酶解工艺研究 |
2.2.3 复合饮料的配方研究 |
2.2.4 复合饮料稳定剂的选择 |
2.2.5 复合饮料贮藏稳定性研究 |
2.3 抗氧化性及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 |
2.3.1 浆果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3.2 果浆中花色苷的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3.1.1 三种小浆果的酶解工艺研究 |
3.1.2 复合饮料的配方研究 |
3.1.3 复合饮料稳定剂的选择 |
3.1.4 复合饮料贮藏稳定性研究 |
3.2 抗氧化性及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 |
3.2.1 浆果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2.2 果浆中花色苷的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
4 讨论 |
4.1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1 三种小浆果的酶解工艺的选择 |
4.1.2 复合饮料的配方的选择 |
4.1.3 复合饮料稳定剂的选择 |
4.1.4 复合饮料贮藏稳定性分析 |
4.2 抗氧化性及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 |
4.2.1 浆果汁的体外抗氧化分析 |
4.2.2 花色苷提取工艺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沙棘活性成分分离制备及抗多柔比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沙棘简介 |
1.2 沙棘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萜类化合物 |
1.2.3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2.4 其他类化合物 |
1.3 沙棘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1 沙棘中的营养成分 |
1.3.2 沙棘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 |
1.4 色谱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传统色谱分离技术 |
1.4.2 现代色谱分离法 |
1.5 多柔比星诱导心肌毒性机制 |
1.5.1 氧自由基损伤 |
1.5.2 能量代谢障碍 |
1.5.3 心肌细胞凋亡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1 研究方案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沙棘籽粕化学成分分离 |
2.2.2 沙棘叶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2.3 沙棘体外活性评价 |
2.3 创新点 |
3 沙棘籽粕中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沙棘籽粕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制备 |
3.2.1 SH5-2组分的分离 |
3.2.2 SH5-3组分的分离 |
3.2.3 SH5-4组分的分离 |
3.2.4 SH5-5组分的分离 |
3.2.5 SH5-6组分的分离 |
3.2.6 SH5-8组分的分离 |
3.2.7 SH5-9组分的分离 |
3.3 沙棘籽粕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4 小结 |
4 HPLC同时测定沙棘叶中八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2.1 溶液的制备 |
4.2.2 色谱条件 |
4.2.3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2.4 精密度、稳定性与重复性实验 |
4.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4.2.6 样品含量的测定 |
4.3 小结 |
5 多柔比星诱导H9c2心肌细胞炎症模型构建 |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1.1 H9c2大鼠心肌细胞 |
5.1.2 材料与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1.4 试剂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H9c2心肌细胞体外培养 |
5.2.2 H9c2心肌细胞冻存 |
5.2.3 H9c2心肌细胞复苏 |
5.2.4 H9c2心肌细胞传代 |
5.2.5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5.2.6 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 |
5.2.7 微孔板法检测细胞上清的乳酸脱氢酶(LDH) |
5.2.8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5.2.9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H9c2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 |
5.3.2 MTT检测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 |
5.3.3 H9c2心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 |
5.3.4 H9c2心肌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 |
5.3.5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水平 |
5.4 小结 |
6 沙棘化合物抗DoX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6.1.1 受试样品来源 |
6.1.2 材料与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1.4 试剂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H9c2心肌细胞的培养以及体外炎症模型构建 |
6.2.2 MT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活力 |
6.2.3 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 |
6.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
6.2.5 统计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沙棘单体化合物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
6.3.2 沙棘单体化合物对DoX诱导H9c2 心肌细胞的LDH水平 |
6.3.3 沙棘单体化合物对DoX诱导H9c2 心肌细胞的NO水平 |
6.3.4 沙棘单体化合物对DoX诱导H9c2 心肌细胞Western blot水平 |
6.4 小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发酵工艺及沙棘冰酒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沙棘的概况 |
1.1.1 沙棘概况及其分布 |
1.1.2 沙棘的生物活性 |
1.1.3 沙棘的营养价值及相关产业 |
1.2 红枣的概况 |
1.2.1 红枣的资源与分布 |
1.2.2 红枣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
1.2.3 红枣产业及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沙棘产品相关研究 |
1.3.3 红枣产品相关研究 |
1.3.4 沙棘红枣复合饮料相关研究进展 |
1.4 沙棘红枣复合饮料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沙棘冰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沙棘冰酒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红枣沙棘复合饮料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制作工艺流程 |
2.2.2 操作要点 |
2.2.3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发酵条件优化的单因素实验 |
2.2.4 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发酵条件优化响应面试验 |
2.2.5 感官评定标准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2 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发酵条件优化响应面分析结果 |
2.3.3 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
2.3.4 最佳工艺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棘冰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沙棘冰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
3.2.2 沙棘冰酒酿造的工艺要点 |
3.2.3 沙棘冰酒酿造的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案 |
3.2.4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最佳发酵工艺的确定 |
3.2.5 测定方法 |
3.2.6 澄清工艺对沙棘冰酒的影响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2 沙棘冰酒响应面优化结果 |
3.3.3 沙棘冰酒发酵工艺模型方差分析 |
3.3.4 响应面分析 |
3.3.5 最佳工艺验证 |
3.3.6 澄清剂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欧李果实制品预防及改善大小鼠骨质疏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1.1.1 定义 |
1.1.2 类型 |
1.1.3 危害 |
1.1.4 预防及治疗 |
1.2 钙与骨质疏松 |
1.3 酚类物质和有机酸与骨质疏松 |
1.3.1 酚类物质功能 |
1.3.2 有机酸的功能 |
1.4 药食同源植物预防及改善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1.4.1 果实类 |
1.4.2 根茎叶与全草类 |
1.4.3 种子类 |
1.4.4 其他类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欧李冻干粉制备和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粒径范围欧李冻干粉色泽变化 |
2.2.2 不同粒径范围欧李冻干粉物理特性 |
2.2.3 不同粒径范围欧李冻干粉营养特性 |
2.2.4 不同粒径范围欧李冻干粉抗氧化特性 |
2.2.5 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3 欧李原汁制备和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原汁与鲜果营养成分含量 |
3.2.2 原汁与鲜果抗氧化活性 |
3.3 讨论与小结 |
4 欧李原汁对大鼠骨质疏松预防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大鼠体重变化 |
4.2.2 大鼠血清指标 |
4.2.3 大鼠脏器指数 |
4.2.4 大鼠股骨物理指标 |
4.2.5 大鼠饲料钙与粪便钙的浓度比较 |
4.2.6 大鼠股骨钙含量 |
4.2.7 大鼠骨密度 |
4.3 讨论与小结 |
5 欧李冻干粉对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改善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小鼠体重变化 |
5.2.2 小鼠脏器指数 |
5.2.3 小鼠股骨物理指标 |
5.2.4 小鼠饲料钙与粪便钙的浓度比较 |
5.2.5 小鼠股骨钙含量 |
5.2.6 小鼠骨密度 |
5.3 讨论与小结 |
6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西番莲果汁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西番莲 |
1.1.1 西番莲的营养 |
1.1.2 西番莲加工 |
1.2 香气成分的研究现状 |
1.2.1 香气成分提取方法 |
1.2.2 香气检测技术 |
1.3 影响西番莲果汁香气的主要因素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GC-O测定 |
2.4.2 固相微萃取的方法建立 |
2.4.3 西番莲浓缩汁加工工艺流程 |
2.4.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4.5 理化指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C-O确定香味物质主成分 |
3.1.1 GC-O-MS条件下西番莲果汁的香味物质 |
3.1.2 不同产地西番莲果汁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3.1.3 西番莲果汁主要香气成分 |
3.2 固相微萃取方法的建立 |
3.2.1 萃取头选择 |
3.2.2 果汁量的选择 |
3.2.3 氯化钠的选择 |
3.2.4 萃取温度的选择 |
3.2.5 萃取时间选择 |
3.2.6 西番莲果汁的风味成分 |
3.3 酶解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3.1 香气成分分析 |
3.3.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3.3 小结 |
3.4 杀菌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4.1 香气成分分析 |
3.4.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4.3 小结 |
3.5 浓缩处理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5.1 香气成分分析 |
3.5.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5.3 小结 |
3.6 浓缩方式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6.1 香气成分分析 |
3.6.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6.3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与展望 |
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沙棘浓缩浊汁和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沙棘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 |
1.1.1 我国沙棘的自然分布及发展状况 |
1.1.2 沙棘的营养价值与生理功能 |
1.1.3 沙棘资源利用现状 |
1.2 果汁加工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
1.3 果汁加工技术研究利用现状 |
1.3.1 原果汁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果汁浓缩技术研究现状 |
1.3.3 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3.4 果汁维生素C动力学研究现状 |
1.3.5 果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 |
1.4 沙棘果汁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4.1 沙棘榨汁技术研究 |
1.4.2 沙棘浓缩浊汁加工技术研究 |
1.4.3 沙棘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沙棘冷打浆制汁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 |
1.6.2 沙棘中维生素C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
1.6.3 沙棘浓缩浊汁加工技术研究 |
1.6.4 沙棘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
第二章 沙棘冷打浆制汁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沙棘汁冷打浆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 |
2.3.2 沙棘汁冷打浆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沙棘汁中维生素C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沙棘汁中维生素C的降解反应速率研究 |
3.3.2 沙棘汁中维生素C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沙棘浓缩浊汁加工技术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的浓缩温度对沙棘理化特性的影响 |
4.3.2 不同浓缩倍数沙棘浊汁的理化特性变化 |
4.3.3 不同浓缩倍数的沙棘浊汁在贮藏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 |
4.3.4 沙棘浓缩浊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沙棘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稳定剂选择试验 |
5.3.2 沙棘浊汁饮料均质工艺的研究 |
5.3.3 沙棘浊汁饮料配方的优化 |
5.3.4 沙棘浊汁饮料产品的质量指标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农五师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基础概念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沙棘产业化 |
2.2 相关经济基础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契约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
3.1 我国的沙棘产业 |
3.1.1 沙棘分布及利用 |
3.1.2 沙棘类产品的市场行情 |
3.1.3 沙棘产业收益测算分析 |
3.2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
3.2.1 自然资源优势 |
3.2.2 交通运输优势 |
3.2.3 产业布局优势 |
3.2.4 团党委的合力优势 |
3.2.5 产业基础优势 |
3.2.6 技术优势 |
3.3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面临的机遇 |
3.3.1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
3.3.2 中央对口支援新疆 |
3.3.3 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历史沿革及现状 |
4.1.1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历史沿革 |
4.1.2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现状 |
4.2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基地建设 |
4.2.2 加工企业 |
4.2.3 职工队伍 |
4.2.4 利益联接机制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加工企业规模太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
4.3.2 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职工积极性,制约基地建设 |
4.3.3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无法通过契约约束规范经济行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原料基地 |
5.1.1 规范沙棘育苗 |
5.1.2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5.1.3 加大配套经费投入 |
5.1.4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
5.2 龙头加工企业 |
5.2.1 培育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
5.2.2 加大人才引进和新产品研发力度 |
5.2.3 建立产品质量和信息支持体系 |
5.3 职工队伍 |
5.3.1 提高职工对发展沙棘产业化的认识 |
5.3.2 承包职工的培训 |
5.4 完善沙棘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 |
5.4.1 构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
5.4.2 发挥团场的协调职能 |
5.4.3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
结论 |
参考学习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沙棘原汁产地鲜加工设备与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酸-乳酸发酵对沙棘原浆品质的影响及沙棘发酵饮料的研制[D]. 付依依.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沙棘果酒加工现状与发展对策[J]. 李琼. 食品工程, 2020(03)
- [3]青枣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D]. 原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4]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研制及抗氧化性、花色苷提取研究[D]. 吴国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沙棘活性成分分离制备及抗多柔比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研究[D]. 丁金. 烟台大学, 2020(01)
- [6]沙棘红枣复合饮料发酵工艺及沙棘冰酒发酵工艺的研究[D]. 夏霞.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欧李果实制品预防及改善大小鼠骨质疏松研究[D]. 晋楠.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西番莲果汁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D]. 龙倩倩.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沙棘浓缩浊汁和浊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D]. 宋自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10]农五师八十七团沙棘产业化发展研究[D]. 奥爱玲. 石河子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