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菌论文-钟汇,陈惠瑜,邱华红,方娇宁,吴志辉

加德纳菌论文-钟汇,陈惠瑜,邱华红,方娇宁,吴志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德纳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德纳菌,细菌性阴道病,复发,预测价值

加德纳菌论文文献综述

钟汇,陈惠瑜,邱华红,方娇宁,吴志辉[1](2019)在《治疗前后加德纳菌载量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治疗前后加德纳菌载量预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复发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12例BV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后BV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14例)及未复发组(198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的pH值、Nugent评分、乳杆菌数量和加德纳菌载量,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上述指标预测BV复发的诊断价值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复发组患者的pH值(t=2.187、3.822,均P<0.05)、Nugent评分(t=1.976、5.611,均P<0.05)、加德纳菌载量(t=5.089、16.204,均P<0.05)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乳杆菌数量(t=8.245、8.899;均P<0.05)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及加德纳菌载量均是B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乳杆菌数量为保护因素;对上述指标预测BV复发的相关性进行分析,ROC曲线显示,加德纳菌载量预测BV复发的AUC为0.892,明显高于pH值、Nugent评分、乳杆菌数量(AUC=0.580、0.648、0.772),诊断最佳截点为<1.761×10~5 copy/mL,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5%和75.4%。结论 BV患者治疗后的加德纳菌载量在预测其复发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用于预测BV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亚通,丁雪辉,王恒[2](2019)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和唾液酸苷酶活性测定的结果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唾液酸苷酶活性测定与免疫荧光法在检测阴道加德纳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2月之间收集的22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在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同时对唾液酸苷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免疫荧光法检出阴道加德纳菌阳性87例,假阳性4例,特异性为97.01%,灵敏度为96.51%,准确度为96.81%,阳性预测值为95.40%,阴性预测值为97.74%;唾液酸苷酶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阳性85例,其中假阳性10例,特异性为92.53%,灵敏度为87.20%,准确度为90.45%,阳性预测值为88.23%,阴性预测值为91.85%,免疫荧光法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唾液酸苷酶阳性测定法,P<0.05。结论免疫荧光检测法较唾液酸苷酶阳性测定方法阴性预测值、准确度以及灵敏度更高,更适用于细菌性阴道病中加德纳菌感染者的筛查。(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8期)

晋喜涛[3](2019)在《加德纳菌糖苷水解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阴道病是一种严重困扰全球育龄期女性、影响生殖健康的疾病,它能造成包括HIV感染与传播、盆腔炎、宫颈癌、早产及尿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增加的风险。其中,加德纳菌在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加德纳菌具备独特的毒力因子(如阴道溶血素、粘附因子和抗药外排系统),很可能是引发细菌性阴道病的“罪魁祸首”。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加德纳菌很可能最先定植于阴道上皮细胞并形成生物被膜,为其他厌氧致病菌的入侵提供了类似于“脚手架”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多菌群共存的生物被膜系统。正因为生物被膜的存在导致了细菌性阴道病以其顽固性、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而着称。另一方面,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常常面临着营养匮乏的问题,而糖类作为主要能量来源不仅是绝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而且也是构成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胞外多糖),因此研究生物被膜中细菌的糖苷水解酶对于了解生物被膜中细菌的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加德纳菌糖苷水解酶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ADP38981.1是一种来源于加德纳菌糖苷水解酶20家族(GH20)的蛋白,结构域预测显示它具有B-N-乙酰己糖胺酶的性质,很可能是一种动物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ADP38499.1是另一个来源于加德纳菌糖苷水解酶家族的蛋白,属于G5家族,结构域预测显示它很可能是一种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起粘附作用的蛋白,此外该蛋白还具有类溶菌酶的结构域,暗示它可能具有降解胞外多糖以提供碳源的功能。另外,通过PDB数据库比对,我们发现这些糖苷水解酶不仅没有相关结构,而且同数据库中已知结构的蛋白之间的同源性很低,更重要的是目前没有针对加德纳菌糖苷水解酶的相关研究,因此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很有意义。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方法,将上述两种糖苷水解酶分别进行了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纯化、晶体培养、X-ray衍射、酶学性质检测及体外降解生物被膜试验等分析,试图从分子水平和功能方面来了解相关蛋白的性质和致病机理,以期为后续寻找相关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相关研究如下:1.通过构建原核表达系统,我们分别获得了表达量大、纯度较高的相关蛋白;2.通过蛋白质晶体的培养与优化,我们得到了ADP38981.1的native蛋白质晶体和硒代蛋白质晶体,并在上海同步辐射中心收到了相应的晶体衍射数据,经处理后的native蛋白质晶体最高分辨率为3.2A;3.通过体外酶活实验和生物被膜降解试验,我们初步获知了 ADP38981.1和ADP38499.1的相关特性,包括一些酶学参数以及对biofilm的降解效果。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获得ADP38499.1的蛋白质晶体,并且由于ADP38981.1的蛋白质晶体的衍射质量并不是很好,导致我们未能获得高分辨率的蛋白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李桂军,周建娟[4](2018)在《乳酸、乙酸、硼酸抑制嗜酸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酸、乙酸、硼酸对嗜酸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为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失败原因分析提供依据。方法嗜酸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1从健康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阴道加德纳菌2、3从细菌性阴道病及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检测经1. 00%、0. 10%、0. 01%乳酸、乙酸、硼酸作用后的4株菌生长及生物被膜抑制情况。结果 1. 00%的乳酸、乙酸、硼酸及0. 10%的乙酸作用后,3株G. vaginalis、L. acidophilus吸光度均明显降低,但浓度降至0. 01%时吸光度变化幅度不大。乙酸、硼酸浓度降至0. 01%时对L. acidophilus的抑制作用较弱,乳酸浓度降至0. 10%时就几乎完全失去抑制作用。1. 00%的乳酸和硼酸、1. 00%和0. 10%的乙酸均可较强地抑制3株G. vaginalis的生长,抑制率多> 30%。结论乳酸、乙酸、硼酸均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嗜酸乳酸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其中乙酸能力最强。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久治不愈与细菌生物持续存在和对乳酸耐受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李桂军,周建娟[5](2018)在《乳酸、乙酸及pH对嗜酸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生长及交互作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酸、乙酸及pH值变化对嗜酸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生长及交互作用影响,为探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1)两菌经不同浓度乳酸、乙酸作用后,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2)两菌经不同pH的SBHIG肉汤单独及混合培养,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并涂片观察生长情况。结果乳酸、乙酸浓度1.0%~5.0%时,均可抑制两菌的生长。0.1%乳酸对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抑制能力较弱,但可促进嗜酸乳杆菌的生长。肉汤培养基在pH 3.5时,几乎只有嗜酸乳杆菌能生长;pH 8.5时,生长的细菌中阴道加德纳菌占绝大多数;pH 5.5和7.0时,两菌虽然共同生长,但嗜酸乳杆菌生长明显受抑制。结论嗜酸乳杆菌与阴道加德纳菌存在交互作用,但受细菌浓度、乳酸和乙酸浓度及pH的影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需多疗程疗治疗或治疗失败可能与乳杆菌累积浓度未能达到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要求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鲁继光,丁双双,石柳柳[6](2018)在《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药学监护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抗感染临床药师在罕见病例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并血流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方案调整及药学监护价值,提升抗感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技能,结合1例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病例及诊疗指南,抗感染临床药师提出和修改治疗方案,同时密切关注用药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协助医师对临床少见病例调整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解决临床问题。抗感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对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08期)

李桂军,周建娟[7](2018)在《克林霉素联合乳酸、乙酸、硼酸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被膜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克林霉素结合乳酸、乙酸、硼酸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为克林霉素联合乳酸等治疗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不同浓度克林霉素、乳酸、乙酸、硼酸分别作用及先后作用阴道加德纳生物被膜,检测被膜抑制情况。结果克林霉素单独作用,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被膜生长抑制率为50.00%、80.00%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25 mg/ml、5.00 mg/ml。与0.10%的乳酸、乙酸联合作用,克林霉素对生物被膜80%抑制所需药物浓度分别降低4倍、16倍,50%抑制所需药物浓度降低了32倍、64倍;与0.01%的乳酸联合作用,生物被膜50%抑制所需药物浓度也降低了约2倍;与0.01%、0.10%硼酸及0.01%乙酸作用,克林霉素对生物被膜抑制所需药物浓度也有下降。结论与乳酸、乙酸、硼酸联合作用,降低了克林霉素抑制生物被膜生长所需药物浓度,增加用药安全性。利用乳酸等有机酸联合克林霉素治疗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王则绯,谭宏伟[8](2018)在《对阴道加德纳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的人阴道乳酸杆菌的筛选和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并筛选出对阴道加德纳菌(Gv)或白色假丝酵母菌(Ca)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杆菌,并观察其功能。方法采集30例健康育龄妇女的阴道分泌物,经数次增菌培养-平板分离后选出疑似乳酸杆菌菌株,采用16S r DNA基因测序法确定菌株类型。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评价其中的乳酸杆菌菌株对指示菌(10种细菌和5种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效果,筛选出具有抑Gv/Ca活性的人阴道乳酸杆菌。采用共孵育实验定量观察筛选出的人阴道乳酸杆菌对Gv/Ca的抑菌活性,同时观察筛选出的乳酸杆菌菌株的产过氧化氢、产乳酸能力,以及自聚合/共聚合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 30例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51株菌,其中23株具有乳酸杆菌特征。16S r DNA基因测序确定其均为乳酸杆菌。双层琼脂扩散实验结果显示,共有8个菌株对Gv/Ca有抑菌作用:包括仅抑制Gv的2号菌株、仅抑制Ca的7、26和44号菌株以及对同时抑制二者的16、19、31和41号菌株。上述8个菌株即为筛选出的有抑Gv/Ca菌活性的人阴道乳酸杆菌。筛选出的8种乳酸杆菌与Gv共培养时,全部菌株均显示了抑菌活性,其中41号菌株完全抑制了Gv的生长;当用乳酸杆菌培养上清液孵育Gv时,全部菌株培养上清液均显示了明显的抑菌活性。当乳酸杆菌与Ca共培养时,全部菌株均显示了抑菌活性;当乳酸杆菌培养上清液孵育Ca时,全部菌株培养上清液均显示了抑菌活性,其中19号菌株完全抑制了Ca的生长。8个乳酸杆菌菌株p H值、乳酸生成量和过氧化氢生成量与阴性对照菌株相比,P均<0.05。其中以19号和41号菌株的产酸和产过氧化氢能力最强,达到了阳性对照菌株水平(P均>0.05)。Gv的自聚合水平为45.25%,而Ca的自聚合水平则高达100%。乳酸杆菌菌株16号(92.57%)、19号(96.32%)、31号(92.16%)和41号(93.52%)均显示了明显的自聚合能力。19号、26号和41号菌株显示了与Ca较强的共聚合能力(定性均为++,定量分别为61.23%、58.72%和54.59%),其他菌株与Ca的共聚合水平为28.53%~44.21%。16号、19号和41号菌株显示了与Gv较强的共聚合能力(定性均为++,定量分别为82.34%、83.41%和93.56%),其他菌株与Ca的共聚合水平为41.33%~46.12%。筛选出的8种乳酸杆菌均能够形成生物膜,其中19号菌株最强,其次是41号菌株。结论成功筛选出8个有抑Gv/Ca活性的人阴道乳酸杆菌菌株。8个菌株的乳酸杆菌均对Gv/Ca有抑菌作用,且有较强的产过氧化氢、乳酸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其中19、41号菌株具有成为新的阴道益生菌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19期)

丁双双,于单,吉丽娟,杨凯[9](2017)在《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可存在于健康男女及儿童的肛门、直肠中,是怀孕妇女阴道内菌群的一部分。当阴道内乳酸杆菌大量减少时,GV和拟杆菌等厌氧菌大量增殖,引起非特异性阴道病,临床表现为炎性病变和白细胞浸润。GV是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并可经性接触传播,是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马玮,戴峻[10](2017)在《生殖道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加德纳菌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研沙眼衣原体(Ct)、生殖道支原体(Uu)、加德纳菌(Gv)相关感染及稽留流产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出2014年11月~2017年8月来我院接收并治疗的114例稽留流产患者当作试验组,选出其余114例施以人工流产的正常女性当作对照组,并比较调研两组患者的Ct、Uu、Gv一类感染状况与Ct、Uu、Gv一类复合感染状况等。结果调研指出了,试验组患者Ct与Uu相应的阳性率均大过对照组患者,施以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Gv相应的阳性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Uu协同Gv与Ct协同Gv相应的阳性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支原体与衣原体引发感染后伤害过大,对于易感群体要早阶段施以支原体与Ct相应的检查,同时,还要注重对阴道Gv施以检查,以立即对阴道内部的较差环境施以治疗及改正,防范由于慢性感染引发稽留流产与异位妊娠等。(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27期)

加德纳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唾液酸苷酶活性测定与免疫荧光法在检测阴道加德纳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2月之间收集的22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在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同时对唾液酸苷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免疫荧光法检出阴道加德纳菌阳性87例,假阳性4例,特异性为97.01%,灵敏度为96.51%,准确度为96.81%,阳性预测值为95.40%,阴性预测值为97.74%;唾液酸苷酶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阳性85例,其中假阳性10例,特异性为92.53%,灵敏度为87.20%,准确度为90.45%,阳性预测值为88.23%,阴性预测值为91.85%,免疫荧光法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唾液酸苷酶阳性测定法,P<0.05。结论免疫荧光检测法较唾液酸苷酶阳性测定方法阴性预测值、准确度以及灵敏度更高,更适用于细菌性阴道病中加德纳菌感染者的筛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德纳菌论文参考文献

[1].钟汇,陈惠瑜,邱华红,方娇宁,吴志辉.治疗前后加德纳菌载量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2].王亚通,丁雪辉,王恒.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和唾液酸苷酶活性测定的结果比对[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晋喜涛.加德纳菌糖苷水解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李桂军,周建娟.乳酸、乙酸、硼酸抑制嗜酸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5].李桂军,周建娟.乳酸、乙酸及pH对嗜酸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生长及交互作用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

[6].鲁继光,丁双双,石柳柳.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药学监护体会[J].中国药师.2018

[7].李桂军,周建娟.克林霉素联合乳酸、乙酸、硼酸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被膜形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8].王则绯,谭宏伟.对阴道加德纳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的人阴道乳酸杆菌的筛选和功能[J].山东医药.2018

[9].丁双双,于单,吉丽娟,杨凯.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1例报道[J].检验医学.2017

[10].马玮,戴峻.生殖道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加德纳菌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

标签:;  ;  ;  ;  

加德纳菌论文-钟汇,陈惠瑜,邱华红,方娇宁,吴志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