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有效性,银行,麦克,稳定,乘数。
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杰,易宪容[1](2019)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有效性——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在经济下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要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张波,陈瑶雯[2](2019)在《金融稳定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内纳入金融稳定因素,并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金融稳定能否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而言,能够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拓展思路,在满足货币稳定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寻求政策的平衡点,同时也要利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配置组合提升金融稳定性,保障货币政策效率。(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22期)
周安[3](2019)在《银行竞争、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银行竞争环境下影子银行效用与信贷成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做了理论推导,并分析了银行竞争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关系及其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文章选取国内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数据,对银行竞争与影子银行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度不断提升,银行竞争促使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攀升,实际社会融资规模提高;二是银行竞争越强,信贷成本越低,影子银行效用越高,影子银行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冲击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具有周期性递减的特点;叁是影子银行规模的提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具有实质性影响,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缓释作用可能引发流动性陷阱。最后,得出相关启示:通过引导差异化经营等方式降低银行业竞争成本与弱化同质化竞争,通过强监管政策抑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大幅攀升,对存量影子银行规模采取稳中有降的指导政策,逐步降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缓释作用,保障货币政策产出函数的预期一致性,防范经济进入流动性陷阱。(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金全,张龙[4](2019)在《“多目标”下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对比研究——基于“多指标”的量化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形势下,运用"多工具"调控"多目标"成为货币当局的现实选择。通过SV-TVP-FAVAR模型考察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多重目标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数量型规则的调控效果整体优于价格型规则。不同阶段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规则的调控优势不同,二者均面临"多指标"下的"顾此失彼"困境,广义货币供给量为物价稳定和调控杠杆率目标下的最优政策工具,利率为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目标下的最优政策工具。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规则的调控效果出现"此消彼长"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中国人民银行铜仁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陈华勇[5](2019)在《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VAR模型广义脉冲函数,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贷款渠道叁种传导路径,分别就表外业务通过不同传导渠道对最终调控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9年29期)
陈梦涛,王维安[6](2019)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是否能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全面改革等挑战,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对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有效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违约距离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联合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与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利用DIFF-GMM模型与SVAR模型实证研究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后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更有效,主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变量脉冲响应表现更平稳。因此,央行应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苏治,刘程程,位雪丽[7](2019)在《经济不确定性是否会弱化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上厘清了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将中国股市波动率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作为不确定性的度量,构造经济产出和价格水平因子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衡量指标,系统考察了高低两种经济不确定性情形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将金融危机前后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不确定性仅会在量上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并不会改变其作用方向,不确定性会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这种弱化程度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加明显。本研究对于央行准确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与力度,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程蕾,李华[8](2019)在《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基于两期滞后麦克勒姆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两期滞后麦克勒姆规则对我国数量型工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选取1992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检验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否对宏观经济产生有效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分析政策效果是否具有一致性,从而分析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和适用情况.(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申立敬,史燕平,李连梦[9](2019)在《货币政策通过融资租赁传导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同环节,分别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工具,研究货币政策通过融资租赁渠道传导的有效性,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至融资租赁贷款余额的传导畅通,而融资租赁贷款余额至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的传导有待进一步疏通。(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9年05期)
林春[10](2019)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是实现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以货币供给要素变化有效性→货币乘数变化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为逻辑框架,探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从货币供给要素变化来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带来现金通货的减少,并对活期存款可能存在挤出效应,同时会促进准备金数量和基础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货币乘数变化来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加大了M1和M2货币乘数的波动性,使其不确定性增加;从货币政策有效性来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强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促进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代表的中介目标的实现度,并通过利率、消费支出、信贷以及资产流动性四种途径对货币政策产生传导效果,从而使我国货币政策时滞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内纳入金融稳定因素,并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金融稳定能否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而言,能够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拓展思路,在满足货币稳定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寻求政策的平衡点,同时也要利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配置组合提升金融稳定性,保障货币政策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俊杰,易宪容.“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有效性——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9
[2].张波,陈瑶雯.金融稳定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
[3].周安.银行竞争、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
[4].刘金全,张龙.“多目标”下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对比研究——基于“多指标”的量化分析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中国人民银行铜仁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陈华勇.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9
[6].陈梦涛,王维安.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是否能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发展研究.2019
[7].苏治,刘程程,位雪丽.经济不确定性是否会弱化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J].世界经济.2019
[8].程蕾,李华.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基于两期滞后麦克勒姆规则[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申立敬,史燕平,李连梦.货币政策通过融资租赁传导的有效性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9
[10].林春.法定数字货币发行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