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压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冲孔,曲线,工艺,桁架,牵引车,薄壁,载荷。
冲压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张扬敏,王龙,李帅帅[1](2019)在《基于工艺优化的尾梁连接板冲压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尾梁连接板为例,从产品结构、工艺方案、工装实现等环节进行了分析,通过工艺和模具结构设计的优化,合计减少制作模具3套,以最经济的成本投入实现了多种连接板的加工。(本文来源于《模具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志勇,韩善灵,卢翔[2](2019)在《汽车车身轻量化材料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车身多种材料混合应用的发展,轻量化材料的连接面临新的挑战。无铆冲压连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金属板材连接领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介绍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特点,分析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阐述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发展,并对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最后,指出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7期)
马智周,齐玉军,刘伟庆[3](2018)在《复合材料拉挤型材冲压成孔螺栓连接抗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复合材料拉挤型材(PFRP)冲压成孔试件螺栓连接的抗拔性能,主要考虑不同树脂基体与不同纤维方向对冲孔处螺栓抗拔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聚氨酯基拉挤型材的冲孔螺栓连接的抗拔性能优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基拉挤型材;多轴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型材冲孔螺栓连接的抗拔承载力优于单轴向纤维拉挤型材,多轴向纤维可有效防止拉挤型材发生纵向劈裂,显着提高其抗拔承载力。最后,采用渐进损伤材料模型并结合Hashin破坏准则,通过实体单元C3D8R在ABAQUS中建立模型,来模拟冲孔试件螺栓连接的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8年11期)
肖贵乾[4](2018)在《冲压连接工艺力学性能优化理论及其自适应优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轻量化设计的提出,越来越多轻质材料被广泛使用,这类材料通常难于焊接,但是依靠材料自身塑性并结合适当的冲压连接工艺可形成牢固的机械连接接头。当前冲压连接工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接头力学性能的优化问题,冲压连接接头力学性能优化的实质是寻找一组合理的模具参数使得接头强度最大,由于参数之间的组合较为复杂,并且存在交互作用,工艺优化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因此,提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优化理论和开发一套自适应优化系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论文以多种冲压连接工艺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力学、数值仿真、智能优化以及多学科软件协同仿真技术开展如下工作:(1)根据理论力学导出各类接头的横向、纵向强度计算公式,并分析公式的规律,建立冲压连接工艺接头强度得优化模型。此外,为了获得接头特征参数,论文建立了接头特征参数自动提取算法。(2)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优化模型。采用实时、动态、多学科软件协同仿真的策略构建设计指标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响应关系(适应度计算),舍弃实验设计与响应面回归获得响应关系的方法,保障了精度。为方便使用开发了GUI界面,通过GUI可视化操作很容易实现自动寻优过程。(3)板厚度为0.8mm-0.8mm、0.8mm-1.2mm、1.2mm-0.8mm、1.2mm-1.2mm的板料被用于研究多种冲压连接工艺优化过程,得到如下规律:1)对于传统无铆工艺,凹模凹槽的存在使连接接头力学性能更优,并且最优凹模凹槽轮廓应当与板料轮廓接触。基于贝塞尔曲线的四种初始形状优化结果表明,传统无铆工艺的凹模右下角凹槽形状应该为圆弧形。在实际使用中若对接头强度没有极高要求则凹槽可不与板料轮廓接触从而简化凹模结构。2)对比不同工艺的不同板厚组合的接头强度演变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板厚之和越大接头强度越高,板厚之和相等时,传统无铆工艺上板厚度越大接头强度越高,平底带孔无铆工艺上板厚度越小接头强度越高,平底无铆工艺对上下板厚的分布不敏感。3)优化结果表明,自适应优化系统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很大程度的智能,系统能根据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则进化连接工艺,最终获得全局最优连接工艺和接头形状。(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韩善灵,姜浩然,刘娟,徐海港[5](2018)在《成形速度及温度对无铆冲压连接工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成形速度及温度对无铆冲压连接的影响,选用5052铝合金作为研究对象,拟合了5052铝合金的Johnson-Cook本构方程,应用有限元软件Deform进行数值模拟,通过选取不同的冲头移动速度,对比分析了20℃与300℃温度下模具的载荷与接头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时,接头的嵌入量随冲头速度的提高而减小,难以在保证连接效率的前提下提高接头的抗剥离强度与模具的寿命;而在300℃时,接头的嵌入量随冲头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在提高连接效率的同时,接头强度与模具寿命也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8年01期)
王柯[6](2016)在《汽车后地板下连接板冲压成形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市场对汽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进了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新式车型不断出现。在汽车所有的零部件中,覆盖件更换的速度最快。而汽车覆盖件通常具有相对厚度小、形状复杂、表面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所以传统的覆盖件开发需要不断地试验冲压工艺和调试模具,才能够确定最终所需的产品,需要的开发周期较长。因此,缩短覆盖件的开发周期是车企的新挑战。冲压是覆盖件的成形的关键阶段。将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相结合产生CAD/CAE/CAM等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对覆盖件进行冲压成型模拟获得需要的成形工艺,再进行修模、试模,最后用于生产。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产品的开发周期,成为模具设计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以某汽车后地板下连接板为例,利用AUTOFORM软件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研究其成形特点、工艺参数的影响,以确定具体生产工艺参数,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介绍了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应用趋势以及现代模具开发模式优点;介绍了屈服准则、数值模拟关键技术、成形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零件缺陷形成的衡量标准和结果判定准则。2.对零件的工艺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行工艺参数设置,模拟得到初步成形结果;在初步模拟结果的基础上,以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增厚率作为衡量标准,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的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1)坯料面积减小,单位压应力减大,起皱缺陷出现的概率变小。在保证制件成形板料需要的前提下,原始坯料向内偏移,有利于过渡减薄区域减小。(2)随着压边力不断增加,最大增厚率不断减小,减薄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保证减薄率和增厚率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范围内增加压边力有利于减少起皱的产生。(3)设置拉延筋是最有效的控制板料流动性方法,能够减少冲压成形过程中产生的起皱、拉伸不足等质量缺陷。(4)随摩擦系数增大,蓝色区域和灰色区域不断缩小。(5)随凹模圆角半径减小,坯料进料的阻力变大,起皱和拉深不足现象变弱。(6)综合分析应适当增加拉延筋,增大B区域的流动阻力,减弱起皱的现象。具体参数:压边力330KN、拉延筋0.65、摩擦系数0.15、凹模圆角4mm。优化之后冲压件的质量缺陷基本消除,满足生产要求标准。3.最后介绍了回弹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回弹的补偿方法,对后地板下连接板进行回弹模拟分析,成形件回弹量均在回弹公差允许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黄倩[7](2016)在《大厚度差及异质板间的平底带孔冲压连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性成形连接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在近年来广受关注,但对于异质材料以及厚度差较大的板料,现有方法仍存在很大局限。针对异质和大厚度差板料间的连接需要,本文基于冲压变形连接技术提出了一种平底带孔冲压连接方法(Flat Hole-clinching,FHC)。该方法利用简单模具对上板施加压力,使材料流入下板的预制孔中形成“嵌套”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力学性能与厚度相差较大的板料之间的连接要求,而且在连接处无凸点。以厚度为0.8mm的两层Al 6063铝合金板,以及厚度分别为0.8mm、1.0mm的Al 6063铝合金板、AZ31镁合金板为对象,利用物理实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带倒锥形预制孔的FHC,结合响应面方法(RSA,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方法,分析了材料特性、相对厚度以及模具几何参数对轴向剥离强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FHC可以实现异质材料以及厚度相差较大板料之间的连接,甚至获得比传统冲压连接方式更大的连接强度。FHC成形阶段中上模行程较短,且在轴向分离过程中具有更长的分离距离。(2)FHC成形过程的下板变形较小。但是随着上板强度的增加,下板倒锥孔的变形程度会有所增加,直至发生塌陷,使得轴向剥离力明显降低;当下板相对厚度增加,连接点材料会内陷形成“空洞”,使得连接强度减小,轴向剥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下板厚度大于1.5倍上板厚度时,采用平砧下模很难形成有效的“嵌套”结构,此时可采取带圆形凸台的下模;减小下板的相对厚度,轴向剥离力逐渐降低。(3)RSA分析结果表明,各模具几何参数对轴向剥离强度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分别为:下板圆锥孔斜度β、上模直径dp、上模外倾角α、上模圆角半径R。对于0.8mm的Al 6063铝合金以及1.0mm的AZ31镁合金板料,当下板倒锥孔小端直径6.6 Hd?mm,最优的参数组合为??25?,5.6 pd?mm,??3?,R?0.5 mm,此时利用回归方程、有限元模拟以及物理实验得到的轴向剥离力分别为584N,580N,570N。(4)根据平底带孔冲压连接的结构特点,且成形后连接点颈部厚度值1?0.5Nt t时较容易产生颈部断裂失效,而颈部厚度值10.5Nt?t时较容易发生整体脱离失效,建立了FHC的参数化设计流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王小平,周强[8](2016)在《冲压件与自攻螺钉连接的薄壁管桁架工程实践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方(矩)形管桁架由方(矩)形管之间直接焊接或通过节点板焊接而成,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构造简单、用料经济等优点,适用于大中型跨度的厂房或公用建筑。由于焊缝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镀锌层容易遭到破坏,因而传统的焊接方法并不适合于厚度较薄(0.6~3.0 mm)的热镀锌薄壁方(矩)形管桁架。由通过总结普通方(矩)形管桁架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针对热镀锌冷弯薄壁方(矩)形管的管桁架。该桁架热镀锌冷弯方(矩)形管和设置在钢管两侧的标准冲压件通过自攻螺钉连接而成,具有用钢量少、生产方便、耐腐蚀、综合造价低等优势,适用于跨度不大于30 m的厂房及公共建筑等。介绍热镀锌冷弯薄壁方(矩)形管桁架的做法及工程实践,总结近年来有关这种冷弯薄壁管桁架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6年02期)
兰天鹏[9](2015)在《冷冲压连接技术的成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榫卯、点焊等传统连接技术的缺陷,国内学者提出了板材的冷冲压连接技术。根据其原理,提出了新的接头形式,并对其成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成形规律中,板材连接部分的厚度及宽度发生了一定变化,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成形载荷经历了特征变化,首先曲线缓慢上升,随后载荷急剧上升,当载荷达到一定程度后,曲线继续缓慢上升,直至保持不变。根据载荷曲线这一系列变化将成形载荷分成4个特征阶段。接头处的厚度变化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曲线近似对称分布。通过对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接头处的宽度明显增大,且二者结果吻合的较好。(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5年11期)
胡清根,陈金如,周先宝[10](2015)在《连接架的冲压模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连接架的加工工艺方案,介绍了所设计模具的主要设计结构特点。该设计利用内导柱导向,使小凸模有良好导向;同时采用四角形分步弯曲和弯曲之后再进行侧抽芯冲孔,保证了冲孔较高的定位尺寸精度;运用套式浮顶器对导正钉进行保护,使导料更精确。该模具把多套工序在一套连续模上,解决了孔边距较小工件用单工序模或复合模冲制有困难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凸、凹模采用了镶拼结构,便于拆卸及刃磨维修。(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冲压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汽车车身多种材料混合应用的发展,轻量化材料的连接面临新的挑战。无铆冲压连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金属板材连接领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介绍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特点,分析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阐述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发展,并对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最后,指出了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压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张扬敏,王龙,李帅帅.基于工艺优化的尾梁连接板冲压实现[J].模具技术.2019
[2].王志勇,韩善灵,卢翔.汽车车身轻量化材料无铆冲压连接技术的研究进展[J].热加工工艺.2019
[3].马智周,齐玉军,刘伟庆.复合材料拉挤型材冲压成孔螺栓连接抗拔性能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8
[4].肖贵乾.冲压连接工艺力学性能优化理论及其自适应优化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韩善灵,姜浩然,刘娟,徐海港.成形速度及温度对无铆冲压连接工艺的影响[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
[6].王柯.汽车后地板下连接板冲压成形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6
[7].黄倩.大厚度差及异质板间的平底带孔冲压连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
[8].王小平,周强.冲压件与自攻螺钉连接的薄壁管桁架工程实践及研究[J].钢结构.2016
[9].兰天鹏.冷冲压连接技术的成形规律研究[J].锻压技术.2015
[10].胡清根,陈金如,周先宝.连接架的冲压模具设计[J].铸造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