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去甲去氢斑蝥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斑蝥,衍生物,氨基,活性,水杨,硫脲,细胞。
去甲去氢斑蝥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威,曾造[1](2018)在《对氟苯甲醛缩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呋喃、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在四氢呋喃中合成去甲去氢斑蝥素,经过NMR测定其结构,并通过荧光光度检测最终产物对牛血清蛋白(BSA)的作用。实验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并表现为静态-动态联合猝灭。化合物在290、300、310 K时的猝灭常数分别为3.08×10~4L/mol、3.73×10~4L/mol、3.92×10~4L/mol;通过数据可知药物与牛血清蛋白主要经过疏水作用力联结在一起。(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曾造,舒群威,李金海[2](2018)在《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缩水杨醛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呋喃、水合肼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缩水杨醛,其结构经NMR、MS和元素分析证实,并测定了产物的抑菌活性及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对BSA为静态荧光猝灭,在293、303和310 K时猝灭常数分别是3.39×10~4、3.29×10~4和3.13×10~4(L/mol);化合物与BSA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其结合距离为2.688nm,结合位点数为1.049(303K)。(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建强,徐阳荣,孟庆国[3](2016)在《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呋喃为起始原料,经Diels-Alder缩合、取代和缩合3步反应,合成了14个新的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2a~2g和3a~3g以及6个羧酸钠盐4a,4c~4g,其中2a~2g和3a~3g结构均经ESI-MS和1H NMR确证.用MTT法初步测定2a~2g和3a~3g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2e和3a的细胞毒活性优于去甲去氢斑蝥素.用MTT法初步检测了4a、4c~4g对A549增殖的影响,发现其对A549的抑制作用均弱于去甲去氢斑蝥素.(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文智,徐阳荣,杨静静,李新利,孟庆国[4](2016)在《去甲去氢斑蝥素新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呋喃为起始原料,经Diels-Alder[4+2]缩合反应,制备去甲去氢斑蝥素,同时在去甲去氢斑蝥素分子中引入电负性较大的氧原子、氮原子。去甲去氢斑蝥素经SN2取代、缩合和过氧酸氧化叁步反应,合成了5,6-环氧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去甲去氢斑蝥素经S_N2取代、缩合、过氧酸氧化和取代四步反应,得到5,6-二羟基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经~1HNMR和ESI-MS确证。(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6年03期)
曾造,王伟,赵高禹[5](2014)在《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呋喃甲醛、氨基硫脲的缩合产物与顺丁烯二酸酐经Diels-Alder反应,得到结构新型的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认,并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产物产率达到76.2%。(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贾兆祥,李燕萍,刘晨江[6](2005)在《含取代吡唑基的新型双异恶唑N-取代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斑蝥素是我国民间传统中药,不但对腹水肝癌和原发性肝癌瘤珠有一定疗效,而且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对机体免疫反应没有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药用研究价值,但其对泌尿道和消化道有刺激作用.而人工合成的一种斑蝥素结构类似物去甲去氢斑蝥素,既能保留斑蝥素的抗肿瘤活性,又可消除它对泌尿道和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且在临床上表现出良好的升白效应.吡唑类杂环化合物因具有抗菌,抗痉挛,消炎,调节植物生长和抗血小板凝聚等强烈的生理和药理活性,从而引起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此外,异(?)唑衍生物作为一类有用的中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05-08-01)
刘福龙,江涛,左代姝,戚欣,展筱林[7](2002)在《去甲去氢斑蝥素-取代芳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去甲去氢斑蝥素与芳胺类化合物反应 ,得到了 18个化合物 ,其中 17个未见文献报道 .它们的结构被红外、核磁、元素分析证实 ,并测定了其抗癌活性 .(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2年10期)
[8](1998)在《α-氨基烃基膦酸二苯酯与去甲(去氢)斑蝥素和外式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酸酐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去甲斑蝥素、去甲去氢斑蝥素和外式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酸酐和α-氨基烃基膦酸酯的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斑蝥素类似物,并进行了抗肿瘤筛选.以期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MS、IR及元素分析确证.(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8年12期)
周爱如,邓戈,卢健,侯元怡,王广生[9](1987)在《去甲斑蝥素与去氢去甲斑蝥素对小鼠骨髓细胞DNA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已证明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下称NC)及去氢去甲斑蝥素(5-dehydrorlor-Cantharidin,下称DNC)均有抗肿瘤活性,而且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本实验证明两种化合物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机理系由于刺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1987年07期)
去甲去氢斑蝥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呋喃、水合肼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缩水杨醛,其结构经NMR、MS和元素分析证实,并测定了产物的抑菌活性及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对BSA为静态荧光猝灭,在293、303和310 K时猝灭常数分别是3.39×10~4、3.29×10~4和3.13×10~4(L/mol);化合物与BSA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其结合距离为2.688nm,结合位点数为1.049(303K)。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甲去氢斑蝥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威,曾造.对氟苯甲醛缩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J].山东化工.2018
[2].曾造,舒群威,李金海.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缩水杨醛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J].化学通报.2018
[3].张建强,徐阳荣,孟庆国.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活性[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6
[4].王文智,徐阳荣,杨静静,李新利,孟庆国.去甲去氢斑蝥素新衍生物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6
[5].曾造,王伟,赵高禹.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J].毕节学院学报.2014
[6].贾兆祥,李燕萍,刘晨江.含取代吡唑基的新型双异恶唑N-取代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的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05
[7].刘福龙,江涛,左代姝,戚欣,展筱林.去甲去氢斑蝥素-取代芳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02
[8]..α-氨基烃基膦酸二苯酯与去甲(去氢)斑蝥素和外式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酸酐的反应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
[9].周爱如,邓戈,卢健,侯元怡,王广生.去甲斑蝥素与去氢去甲斑蝥素对小鼠骨髓细胞DNA合成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