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思潮论文-周溯源

礼学思潮论文-周溯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礼学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荀子思想,荀学,战国时期,礼学

礼学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周溯源[1](2014)在《礼学思潮视域中的荀学重构——读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先秦诸子中,对荀学尤其是荀子礼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成果和孔子、老子思想的研究比较起来相对逊色,精品力作较为缺乏,时至今日,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上依然见仁见智。近读李桂民先生所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收获颇多,作者在对荀子思想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为视角,系统地为荀学研究建构新说,是一部推动儒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着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桂民先生兼攻先秦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近年来,其凭借着一种"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在《历史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独立发文数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专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是作者多年孜孜于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现举其荦荦大者,以窥此书的主要特色:第一,立意深远,以战国时期礼学思潮为背景诠释荀学。在荀学研究中,通论性着作较多,专题性研究着作相对较少。为了(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韩星[2](2014)在《“用力、用心思”写就的荀学力作——李桂民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是原始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涌现了一批学术成果,丰富了荀学研究。历史上的荀学曾广受非议,直至今天,扬孟抑荀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客观评价荀子思想及其地位,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近读李桂民新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感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杨朝亮[3](2014)在《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上,荀子思想曾长期招致误解和非难,时至今日,对其学派属性和观点诠释尚存在认识不一的问题。近年来,荀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无论是原典的解读还是学术史的研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但荀学依然存在研究薄弱的问题。新近面世的李桂民专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对荀学挈其纲领,发其隐覆,是一部多有创获的荀学研究力作,主要特色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4年01期)

[4](2013)在《《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桂民博士的专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于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导论外,共分五章,25.8万字,其主要特色为:(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桂民[5](2006)在《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试图把荀子思想放在战国时期的时代和思想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篇章架构上以荀子的礼学思想为核心,而旁及荀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在论述上没有采取机械、静态的分类方式,而是在论述荀子思想与诸子思想间关系中来展开自己对荀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动,打破了周礼维持下的社会结构的平衡,礼可变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在战国时期,任何学派在理论的架构中都不能不面对礼,都不能不对礼的时代价值作出判断,因此,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潮是围绕着礼学展开的。 论文包括导言、论文主体和结语叁部分,导言概述了《荀子》的研究现状、选题动因、研究方法,并对这篇论文的结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主体部分首先通过历史的分析,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动的成就和局限作了宏观的介绍,并考察了礼在战国时代的地位,进而认为战国时代是礼的转型时期,在思想上也一改往昔的“学术为天下裂”而呈现文化融合的态势。其次,通过对孔子、子思学派和孟子等儒家学者礼学思想的分析,认为“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特征,孔子从内在心性上为礼寻找根据的思路被儒家主内派继承和发挥,无论主张礼生于情,还是礼为外心的发用,他们在寻找礼的内在根据的同时并追求人道的终极性超越根源,在重视圣、智、仁、义、忠、信等范畴对礼的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礼对于道德的调节、文饰及德性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就德礼关系而论两者为分位一体的关系。对礼的内向开拓,体现了有德无势的君子,通过个体的内修和外显来影响社会的积极心态,并从内在心性上使礼学思想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在先王崇拜盛行的战国时期,荀子提出“法后王”即法周的观点,并以“道贯”的理念为礼建立了治道的根据,其性恶论也一反儒家内在超越的思路,以其经验性的品格论证了礼存在的必要和化性成伪的可能,其礼学思想体系以其鲜明的实践理性,为重建礼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荀子具体论述了教化的职责、目的、方式和内容,坚持教化为本和行礼上称情节欲的中庸原则,使荀子思想表现出鲜明的儒家人文主义立场,同时强调礼的名分意识,礼的敬天、敬祖、敬人功能,而对一般民众,礼保留了神道设教的特征。战国时期法具有相当宽泛的内涵,荀子法思想与法家之法在内涵、用刑理念和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荀子注意到了礼的礼仪、礼义和礼法方面,荀子之法指礼法、政令和刑法,战国时期出现的“道法”、“礼法”、“德法”的提法,事实上目的在于救法家之法弊端及对法进行制衡的努力。荀子之礼以无暇的思想品格,是衡量法为治法和乱法的最终依据。荀子思想中的重相意识、虚君主义,其思想受到了早期典范政治和晚周君相政治格局的影响,荀子并不是封建专制的始作俑者。另外,论文还详细考察了道、墨、法等派别的礼学思想,指出老子一系道者的思想,体现了周礼的内在精神,早期儒道思想和周礼有相通之处。战国中期以后,早期道家演变为稷下黄老道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学派,黄老道家在融法入道的同时,也进一步吸收儒家礼治学说的精髓,从而一改早期道者的迟暮气象,庄周则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表现出非儒和反礼的学术取向。墨子则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儒门礼学提出批评,其礼学思想对当时礼制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礼的仪式和象征意义的忽视,又使他走向了宗教的神秘主义。稷下法家虽不像叁晋法家那样排斥礼,但在礼法间本从关系上有着根本不同,荀子从治道角度出发,对各家思想既有继承和吸收,更多的是批评和理论回应,其礼学思想在战国礼学思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结语部分则通过荀子思想的历史命运和荀子身后的荣辱毁誉,分析了其不见用既有时代的必然,也有其理论的原因,作为一个面向现实的思想家,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其思想对秦汉后自觉以礼入法、文人仕进制度和儒家文化的非守成品格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6-04-01)

礼学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荀子是原始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涌现了一批学术成果,丰富了荀学研究。历史上的荀学曾广受非议,直至今天,扬孟抑荀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客观评价荀子思想及其地位,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近读李桂民新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感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学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周溯源.礼学思潮视域中的荀学重构——读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J].山东社会科学.2014

[2].韩星.“用力、用心思”写就的荀学力作——李桂民着《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杨朝亮.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

[4]..《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评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

标签:;  ;  ;  ;  

礼学思潮论文-周溯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