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伐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兴安,落叶松,林分,冷杉,森林,结构,林木。
过伐林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悦[1](2019)在《兴安落叶松天然过伐林抚育改造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经过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森林资源被大量采伐,林分结构趋于单一、生态功能低下,森林质量下降,因此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亟待解决。本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潮查林场内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包括择伐后人工促进更新、人工促进更新、诱导混交林、抚育间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10%、20%、30%、40%)在五年的自然更新后,分析不同的改造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的影响,结果如下:(1)林分改造5年前后对比,经过营林改造后对林分蓄积量影响显着,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年均生长量都有所增加,其中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择伐后人工促进更新,样地林分的生长情况良好,有利于林分生长。材积增长量呈现与胸径增长量和树高生长量变化趋势相同;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64cm、0.11cm、0.56cm、0.16cm、0.04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1m、0.31m、0.66m、0.34m、0.04m,单株立木材积连年生长量0.0089m3·hm2、0.0015m3·hm-2、0.0050m3·hm-2、0.0017m3·hm-2、0.0007m3·hm-2,群落结构逐步演替为兴安落叶松为主要林型的林分,非目的树种山杨逐渐退化;而未经过任何改造自然生长的对照样地2012年调查时为7落3桦+杨,现在变为5落4桦+1杨,林分结构退化,兴安落叶松占比减小了。(2)林分改造提高了林下植物多样性,增加了林下生物量。改造后不同林下的植被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有所提高,不同改造方式下差异显着(P<0.05)。改造样地林下植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增加1,19,2,8;灌木层越桔为优势种,占各样地重要值的36%,草本层没有突出优势种,诱导混交林技术对植被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3)林分改造改善了土壤质量。土壤物理性质的容重与土壤孔隙度呈显着负相关,孔隙度越大,容重越小,其他物理性质变化无明显规律,需继续观测研究;不同改造土壤化学性质:不同改造方式下土壤的全磷(P)、有效磷(AP)、速效钾(AK)、铵态氮(NH4-)均高于对照样地,但不同方式间无明显显着关系(P>0.05)。(4)中强度的间伐(30%)的样地林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生长最大,过高强度间伐会导致林木生长量下降。30%抚育强度可以提高林分蓄积量调整了林木的空间格局明显降低林木的枯死率明显,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在30%强度增加最多;在间伐强度40%林分的林下植被层生物量较好;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中以30%抚育强度效果最优。通过对采取不同改造后的兴安落叶松次生林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的改造方式对整体林分的影响,选出人工促进更新技术适合林分生长的经营措施,为改造兴安落叶松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玉宝[2](2018)在《兴安落叶松过伐林结构优化及其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数据,依据兴安落叶松过伐林结构现状,围绕间伐对象的确定方法、间伐强度的生成,人工辅助更新措施,母树的培育及格局,林分演替调控,林木格局及垂直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人工促进更新、诱导混交林、抚育间伐和局部抚育人工促进更新4种结构优化技术措施,初步分析了效果。结果表明:通过4种结构优化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调整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树种组成,降低林木聚集系数,优化林木格局,提高林分空间利用率,促进正向演替。(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科屹[3](2018)在《云冷杉过伐林经营诊断及目标树抚育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冷杉过伐林是云冷杉原始林经过多次高强度的“拔大毛”式的采伐干扰后形成的一种既区别于原始林,又区别于天然次生林的森林类型,它具有较为特殊的林分形成机制和生长发育过程。目前,在我国东北林区存在大面积的过伐林,正面临着森林质量低下、生态服务功能薄弱的局面。了解过伐林的林分结构现状特征,探索合理科学的森林经营途径,实现过伐林的有效恢复与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研究区,以云冷杉过伐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2块1hm~2的固定样地,运用森林经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并结合森林生态学原理,以地面样地调查和统计学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冷杉过伐林的林分结构综合特征,包括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林木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林木属性变量的空间异质性。并实施了传统经营(TM)、目标树经营1(CTR1)、目标树经营2(CTR2)和无干扰(对照样地CT)4种处理,对比分析经营前后过伐林的动态变化。这对于指导过伐林的植被恢复、林分结构优化、加快森林正向演替、促进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各径级内部,特小径级中的树种株数和蓄积分配极不均匀,臭冷杉占据绝对地位。林分直径分布分为叁个部分:14~34cm的中径阶呈波动式反“J”型分布,14cm以下的小径阶多呈左偏单峰山状分布,34cm以上的大径阶呈骤降断层式分布。Weibull、Negative exponential和Gamma函数能较好的拟合直径分布情况。根据主要树种的直径分布情况,臭冷杉和鱼鳞云杉呈增长势态;红松和紫椴呈稳定势态;长白落叶松、枫桦、白桦和山杨呈衰退势态。臭冷杉、忍冬、宽叶苔草分别是乔、灌、草层的优势物种。相比之下,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较乔木层丰富。林下更新不良,且树种配置不理想。(2)各径级林木的空间隔离程度较好,随径级的增大,空间隔离程度呈逐渐上升或波动式上升。臭冷杉的空间隔离程度最低、红豆杉的空间隔离程度最高;随着径级的增大,白桦、长白落叶松和色木槭的平均混交度逐级增加,而紫椴、红松、山杨的平均混交度保持相对稳定,其余树种的平均混交度变化复杂。随着径级的增大,林木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小;但各树种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臭冷杉、鱼鳞云杉、山杨、色木槭、紫椴、枫桦在特小径级和大径级上的表现正好相反,而水曲柳和春榆则保持稳定。林分整体呈聚集分布,各树种的角尺度频率分布呈近似左偏的正态分布曲线,随机分布的频率均超过50%,其中白桦最高,紫椴最低。(3)云冷杉过伐林具有云冷杉原始林所具有的复层、异龄、混交特征,极容易因此忽略过伐林所隐藏的潜在问题。经分析,云冷杉过伐林在树种组成、林分蓄积量等方面与邻近区域的云冷杉原始林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通过林分经营迫切性分析可进一步得知,云冷杉过伐林在天然更新、林木分布、目的树种优势度、健康林木比例、林木拥挤度和目的树种密集度这6个方面偏离健康稳定状态。研究区的林分经营迫切性指数超过0.5,表明林分经营十分迫切。(4)随着尺度的增大,林分由聚集趋于随机分布。大、中径级林木在所有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特小径级、小径级林木在中、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其中特小径级的聚集尺度和强度更大。先锋树种的分布格局最复杂,伴生树种和顶级树种的分布格局较明显。红松和鱼鳞云杉的分布格局较为相似,臭冷杉呈现出较大的聚集尺度和强度。林分中特小径级与小、中、大径级林木之间,由以正关联和无关联为主转变为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小径级与中径级林木在2m以内的极小尺度上存在正关联。而小、中径级与大径级林木均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顶级树种与先锋树种、伴生树种均存在显着的负关联性,而伴生树种与先锋树种之间的负关联则不显着。臭冷杉与红松、鱼鳞云杉的空间关联格局相似,但后一组合在大、中尺度上的负关联性范围更广,强度更大。而红松与鱼鳞云杉主要以无关联和正关联为主。(5)指数模型、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林木属性变量的变异特征。各林木属性变量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树高的空间自相关性程度相对最高,东西冠幅的空间自相关范围相对最大。各林木属性变量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4个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的程度及尺度皆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之下,各林木属性在东西方向的空间依赖性较强,而西北-东南方向或东北-西南方向上则在小尺度范围内具有复杂的变异。林木属性变量之间出现的空间相关性均属于中等程度的正向相关性,但空间相关性变程范围各有不同。在积差关系上存在相关性的林木属性变量,在空间结构上不一定存在相关性。(6)经过CTR1和CTR2处理的样地内的林木呈现出较大的生长量和较快的生长率,尤其体现在对目标树的生长促进作用方面。CTR1对促进全林分目标树和鱼鳞云杉目标树的生长效果明显,CTR2对促进臭冷杉目标树和红松目标树的生长效果明显。TM的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全林、鱼鳞云杉非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生长率和材积生长率方面,以及臭冷杉非目标树的材积生长率和红松非目标树的胸径生长率方面。而对于CT而言,除臭冷杉、红松目标树的材积生长率以外,其余各项统计指标均表明CT样地的生长效率最低。(7)TM对促进全林分的断面积生长率以及小径级林木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的作用较好,CTR2对促进特小径级蓄积生长率效果较好。CTR1和CTR2对先锋树种和伴生树种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量的促进作用较大,而TM对伴生树种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的促进作用较大。CTR1和CTR2明显增加了大径级林木的蓄积比例。CTR1进一步提升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相比之下CT最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持。TM与CTR1提高了极强度混交优势木和极强度混交随机状态林木的比例,但降低了随机状态优势木的比例。CTR2同样提高了极强度混交优势木的比例,但同时降低了随机状态优势木和极强度混交随机状态林木的比例。而CT使得3类最优组合林木的比例皆出现下降。CTR1和CTR2造成了死木与进界木在株数上的悬殊。CT样地中死木的径阶分布较为分散。各处理下林木均有向少数优势树种集中的趋势,臭冷杉在各处理下的变化率皆为正值,其中CTR1处理下的值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19)
雷相东,朱光玉,卢军[4](2018)在《云冷杉阔叶混交过伐林林分优势高估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比较混交林优势高的估计方法,为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调查53块云冷杉阔叶混交林样地,样地为圆形,面积600 m~2。在每个样地实测6株针阔叶树种优势木的树高和年龄,并采用针叶树的优势高、阔叶树的优势高、算术平均优势高、加权平均优势高4种方法估计林分优势高,通过不同优势高的相关分析、与林分年龄、蓄积量、生产力和密度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4种方法得到的林分优势高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434~0.980之间;但单用针叶或阔叶树得到的优势高与二者平均高的差别较大,算术及加权平均方法的结果非常接近;4种方法得到的林分优势高与林分蓄积量具有中等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358~0.577之间,以断面积加权林分优势高最大,但与林分生产力无显着的相关性;林分优势高受到林分密度的显着影响,与年龄的关系很弱。[结论]对于云冷杉阔叶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优势高都不能反映立地生产力,需要更多的验证和发展新的立地质量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叶林,李巍巍,徐杰[5](2017)在《浅析小兴安岭过伐林内光照条件及植被演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过伐林,通过均匀机械布点的方式调查林内光照条件分布状况,利用冠层仪观测手段定量计算观测点的郁闭度作为光照条件的分析指标;同时通过植被分层频度调查研究过伐林下植被的演替趋势。结果显示,过伐林中虽然红松种群在更新层和演替层都有较好的分布频度,具有进展演替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潜力,但是由于过伐林的整体郁闭度偏大,近半数区域的郁闭度都在0.8以上,对演替层红松幼树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透光抚育经营措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科屹,张会儒,雷相东,娄明华,卢军[6](2017)在《云冷杉过伐林垂直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云冷杉过伐林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在垂直层次上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探索云冷杉过伐林的生长过程、演替规律,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认识云冷杉过伐林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合理地制定和调整针对过伐林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2块面积1hm~2的标准地数据,首先,采用定量的树冠光竞争高法划分林层,将林分从垂直层次上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其次,在垂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包括各林层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树种隔离程度、竞争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以树冠光竞争高度法划分的林层分层效果较好,各林层树冠光竞争高、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着;(2)随林层高度的增加直径分布由反"J"形分布转变为左偏单峰状分布,中林层和上林层峰值差别较大;(3)各林层树种构成差异不大,但下林层中针叶树种蓄积比重偏低;(4)上林层更有可能出现较高的混交度,不同树种随林层高度的增加其混交度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5)随林层高度的增加,林分平均竞争压力逐渐减小,各树种竞争压力随林层的变化趋势与各林层总体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林层,不同生长习性的树种竞争差异明显;(6)各林层多呈聚集和随机分布,上林层更有可能出现随机分布,而下林层更有可能出现聚集分布。[结论]综合分析可知研究区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处于由过伐林向原始林恢复演替的进程中。垂直结构定量化的方法能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描述过伐林的结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地区过伐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玉宝[7](2017)在《兴安落叶松过伐林林木分类管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分整体出发,围绕优化林分结构,调控演替,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自然更新能力为目的,根据林木个体大小、年龄、位置、作用、用途和其他重要程度,提出了林木分类管理方法与技术。(1)目前林木分类方法应为一般性的指导,针对现实林分,要注重考虑林木格局、更新、演替、空间利用等因素,以符合结构优化经营要求。(2)将林木分为用材树、用材后备树、伴生树、演替树、母树、更新幼树和间伐树等7类,从而明确了结构优化目的性,有效分解了结构优化途径,方便抚育经营操作,可为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及方式提供依据。(3)不同结构的林分各类林木株数比例不同,相应的间伐强度、间伐树组成也不同。伐除一定比例的被压木以外,选定间伐树时应考虑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等各个层次。(4)依据林分结构现状、各类林木株数比例及构成,从林分整体上考虑优化问题,确定了较低间伐强度(5.1%~19.5%)。这将更有利于减少干扰,促进更新,调整树种组成,优化林分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蒋蕾[8](2016)在《基于GIS大兴安岭过伐林多功能评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又可贵的“绿色财富”,被亲切的称为“地球之肺”。森林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包括提供林木及林副产品、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森林游憩、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八大类。大兴安岭地区作为东北森林的重要屏障,是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重点保护工程,研究该区森林多功能评价体系,实现森林多功能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处理功能,本文基于GIS平台,以2008年盘古林场二类调查数据库和林场林相图为基础数据,其中起源属性为天然林的小班共计6059个,分为四类林种,分别为一般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护路林和环境保护林。基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林种筛选影响该林种多功能的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用改进雷达图计算评价值,建立小班水平上的森林多功能评价体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改进雷达图计算多功能评价值,具有唯一性,即运用改进雷达图面积和周长建立的评价函数,求得的函数值不会随因子顺序的改变而变化,使得多功能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明显优于普通雷达图。2)研究区一般用材林小班有1612个,筛选的主要评价因子有小班蓄积量C1、集材距离C2、小班面积C3、坡度C4、地位级C5、多样性C6、自然度C7。用改进雷达图计算1612个小班评价值,并对该值统计分析,得出均值为0.5279,说明该林种小班各项因子发展平均上处于中等水平。3)研究区水源涵养林小班有4279个,筛选的主要评价因子有树种组成C1、坡度C2、土壤厚度C3、林下植被覆盖度C4、多样性C5、自然度C6、保护等级C7、小班蓄积量C8、集材距离C9、小班面积C10。用改进雷达图计算4279个小班评价值,并对该值统计分析,得出均值为0.5051,说明该林种小班各项因子发展平均上处于中等水平,这与一般用材林的评价结果一致。4)研究区护路林小班有118个,筛选的主要评价因子距道路距离C1、树种组成C2、优势树种C3、林下植被覆盖度C4、多样性C5、自然度C6、保护等级C7。用改进雷达图计算118个小班评价值,并对该值统计分析,频率分布图显示有叁个波峰,集中在0.3-0.6,整体上不是很符合正态分布,均值为0.4664,说明该林种小班各项因子发展平均上处于中等稍微偏下水平。林种为环境保护林小班,共有50个,位于村镇周边,该林种多功能研究仅从林型、优势树种、郁闭度、龄组和过往措施方面简单分析。GIS技术及改进雷达图引用到森林多功能评价中,为森林多功能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平台和计算方法,使计算结果表达的更清晰形象、更具有科学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玉宝,张秋良,王立明,萨如拉[9](2015)在《兴安落叶松中幼龄过伐林林木空间格局对更新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过伐林的林木相对坐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胸径D≥10 cm林木对更新位置和格局有显着影响。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林分林木和更新幼树格局后均呈聚集分布。更新格局主要受林分林木和胸径D≥10 cm林木格局以及更新株数的影响。样方内的林木株数和其相互差异性,确定了林木格局,也影响了更新格局。兴安落叶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 3者在更新格局的相互影响中,前两者具有明显的规律,尤其兴安落叶松对白桦更新的影响较普遍。胸径D≥10 cm兴安落叶松对白桦更新具有促进作用。而D≥10 cm白桦对兴安落叶松的更新有抑制作用。在更新层中,由上而下白桦、兴安落叶松和山杨以垂直阶梯性分布。平均高占林分高的比例变化为:13.7%~75.0%,12.8%~72.8%,27.8%~61.9%。在今后经营中,将空间格局向随机分布调整,降低聚集系数。可通过调整D≥10 cm林木负二项参数来调控林分更新格局。参照D≥10 cm林木位置,掀开凋落物层,露出土壤,进行人工辅助更新。人工补植时,考虑D≥10 cm林木位置和格局,选择凋落物较厚,种子难以接触土壤的地点作为补植位置,与潜在天然更新能力的位置避免重迭,节省成本,有效促进林分更新,使林分结构更趋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玉宝,张秋良,王立明[10](2015)在《兴安落叶松过伐林枯立木分布格局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境内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伐利用后形成的兴安落叶松过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兴安落叶松林8块标准地每木定位数据,分析林木分布格局和样方(5 m×5 m)林木株数对枯立木株数影响,探讨了林分大树和更新幼树位置与枯立木位置的关系,阐明了枯立木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各树种枯立木比例,随树种组成成数增加而增大。枯立木主要在更新幼树阶段形成,径级分布集中在4径阶以下,其株数占总数的比例平均达82.2%。在更新幼树(含枯立木)中,生成枯立木的比例平均达8.8%。2)枯立木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木分布格局、样方林木株数和更新株数与枯立木株数有显着正相关关系,林木分布格局对枯立木分布格局无显着影响。林木聚集度越大,形成枯立木的可能性越大,数量也就越多。3)枯立木位置与更新幼树和大树位置有显着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落叶松和白桦相互关系。枯立木出现位置主要在大树和更新幼树集聚区域。大树对枯立木形成影响较更新幼树大,而且均以落叶松较白桦明显。白桦更新幼树对落叶松枯立木的形成,无显着影响。受影响的枯立木主要是枯立木株数中所占比例和树种组成成数较高的树种。影响枯立木位置的林木主要取决于其样方内位置和林木株数。(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过伐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数据,依据兴安落叶松过伐林结构现状,围绕间伐对象的确定方法、间伐强度的生成,人工辅助更新措施,母树的培育及格局,林分演替调控,林木格局及垂直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人工促进更新、诱导混交林、抚育间伐和局部抚育人工促进更新4种结构优化技术措施,初步分析了效果。结果表明:通过4种结构优化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调整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树种组成,降低林木聚集系数,优化林木格局,提高林分空间利用率,促进正向演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伐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嘉悦.兴安落叶松天然过伐林抚育改造效果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2].玉宝.兴安落叶松过伐林结构优化及其效果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3].陈科屹.云冷杉过伐林经营诊断及目标树抚育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4].雷相东,朱光玉,卢军.云冷杉阔叶混交过伐林林分优势高估计方法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8
[5].叶林,李巍巍,徐杰.浅析小兴安岭过伐林内光照条件及植被演替规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
[6].陈科屹,张会儒,雷相东,娄明华,卢军.云冷杉过伐林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7
[7].玉宝.兴安落叶松过伐林林木分类管理技术[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7
[8].蒋蕾.基于GIS大兴安岭过伐林多功能评价体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6
[9].玉宝,张秋良,王立明,萨如拉.兴安落叶松中幼龄过伐林林木空间格局对更新格局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
[10].玉宝,张秋良,王立明.兴安落叶松过伐林枯立木分布格局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