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端子及电机论文和设计-黄东亮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端子,包括绝缘底壳以及设置在绝缘底壳上的导线,绝缘底壳上设置有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通过导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可设置在电机本体上并与线圈绕组电性连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长度的连接线,而且电机结构紧凑、美观。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底壳(2-1)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底壳(2-1)上的导线(2-2),所述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第一接线孔(2-3)和第二接线孔(2-4),所述第一接线孔(2-3)和所述第二接线孔(2-4)通过导线(2-2)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底壳(2-1)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底壳(2-1)上的导线(2-2),所述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第一接线孔(2-3)和第二接线孔(2-4),所述第一接线孔(2-3)和所述第二接线孔(2-4)通过导线(2-2)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孔(2-3)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导电环(2-5),第二接线孔(2-4)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导电环(2-6),导线(2-2)连接在第一导电环(2-5)和第二导电环(2-6)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2-2)、所述第一导电环(2-5)和所述第二导电环(2-6)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接线孔(2-3)和第二接线孔(2-4)的条形槽(2-9),导线(2-2)设置在条形槽(2-9)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上盖(2-7),绝缘上盖(2-7)与绝缘底壳(2-1)扣合和\/或通过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U型凹位(2-10),所述第二接线孔(2-4)设置在U型凹位(2-10)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端子片(2-8),所述第二导电环(2-6)内壁设置有螺纹,导电端子片(2-8)与第二导电环(2-6)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片(2-8)与第二导电环(2-6)通过铜螺丝或铜螺栓连接。

9.一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电机本体(1)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2),连接端子(2)与电机本体(1)内的线圈绕组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本体(1)包括转轴(1-1)、轴承座(1-2)、电枢(1-3)、磁体(1-4)和固定板(1-5),转轴(1-1)穿设于轴承座(1-2)并通过轴承(1-6)与轴承座(1-2)连接,电枢(1-3)套设在轴承座(1-2)外壁,磁体(1-4)设置在电枢(1-3)外侧,连接端子(2)设置在固定板(1-5)上,固定板(1-5)与轴承座(1-2)螺纹连接,线圈绕组的出线端穿设于连接端子(2)的第一接线孔(2-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端子及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机一般采用直接出线的方式,即将UVW三根引线从电机内部的线圈绕组直接留出一段长的引线露到电机外面,这种出现方式不仅在电机安装时需要根据实际要求裁剪或拼接引线,还会影响美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用于解决现有电机出线方式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如下:

一种连接端子,包括绝缘底壳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底壳上的导线,所述绝缘底壳上设置有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孔和所述第二接线孔通过导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线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导电环,第二接线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导电环,导线连接在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之间。

优选的,所述导线、所述第一导电环和所述第二导电环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绝缘底壳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的条形槽,导线设置在条形槽内。

优选的,连接端子还包括绝缘上盖,绝缘上盖与绝缘底壳扣合或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绝缘底壳上设置有U型凹位,所述第二接线孔设置在U型凹位内。

优选的,连接端子还包括导电端子片,所述第二导电环内壁设置有螺纹,导电端子片与第二导电环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电端子片与第二导电环通过铜螺丝或铜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其特征在于:电机本体上设置有上述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与电机本体内的线圈绕组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本体包括转轴、轴承座、电枢、磁体和固定板,转轴穿设于轴承座并通过轴承与轴承座连接,电枢套设在轴承座外壁,磁体设置在电枢外侧,连接端子设置在固定板上,固定板与轴承座螺纹连接,线圈绕组的出线端穿设于连接端子的第一接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可设置在电机本体上并与线圈绕组电性连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长度的连接线,而且电机结构紧凑、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结构图1;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爆炸视图1;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爆炸视图2;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结构图2;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总体结构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端子,包括绝缘底壳2-1以及设置在绝缘底壳2-1 上的导线2-2,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第一接线孔2-3以及第二接线孔2-4,第一接线孔2-3 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导电环2-5,第二接线孔2-4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导电环2-6,第一导电环 2-5和第二导电环2-6通过导线2-2连接、导线2-2、第一导电环2-5和第二导电环2-6采用铜材一体成型。在使用时,连接端子安装在电机上,电机线圈绕组的出线端穿设并焊接于第一接线孔2-3,电机在大功率(超过5KW)运转时,线圈绕组出线端的焊点即使因大电流产生高温而熔融,线圈绕组的出线端仍然穿设于第一接线孔2-3,不容易脱离连接端子2,有利于提高电机的稳定性。导线2-2采用导电铜条,有利于提高流过导线的电流量和导线的散热效率,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接线孔2-3和第二接线孔2-4的条形槽2-9,导线2-2设置在条形槽2-9内,可以使连接端子2结构紧凑、美观。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连接端子还包括绝缘上盖2-7,绝缘上盖2-7与绝缘底壳2-1扣合,为了提高绝缘上盖2-7与绝缘底壳2-1连接的稳固性,绝缘上盖2-7上设置有螺纹孔,绝缘上盖2-7与绝缘底壳2-1还通过螺纹连接,可以避免电机振动而导致导电铜条脱落,提高电机的可靠性。

请参照图3-4,本实施例的连接端子还包括导电端子片2-8,导电端子片2-8一端设置有连接环,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外部导线2-2连接的引线卡箍,第二导电环2-6的内壁设置有螺纹,导电端子片2-8的连接环与第二导电环2-6螺纹连接,绝缘底壳2-1上设置有U型凹位2-10,所述第二接线孔2-4设置在U型凹位2-10内,便于安装第二导电环2-6和导电端子片2-8连接处的紧固件。为了降低大电流对紧固件的影响,导电端子片2-8与第二导电环 2-6通过铜螺丝或铜螺栓连接,可以提高电机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5-6,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电机本体1包括转轴1-1、轴承座1-2、电枢1-3、磁体1-4和固定板1-5,转轴1-1穿设于轴承座1-2并通过轴承1-6 与轴承座1-2连接,电枢1-3套设在轴承座1-2外壁,磁体1-4设置在电枢1-3外侧,电机本体1上设置有上述的连接端子2,连接端子2设置在固定板1-5上且与电机本体1内的线圈绕组电性连接,固定板1-5与轴承座1-2螺纹连接,本实施例的电机设置连接端子2,可以去除现有电机的长引线,从而解决电机在实际使用时因引线过短或过长而使用不便,且本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结构简单,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其技术方案和\/或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修改和变化。

设计图

一种连接端子及电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4281.6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71884U

授权时间:20191101

主分类号:H02K 3/50

专利分类号:H02K3/50;H02K5/22;H02K7/08

范畴分类:37A;

申请人:珠海仲华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珠海仲华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宝华路6号105室-54927

发明人:黄东亮;罗友能

第一发明人:黄东亮

当前权利人:珠海仲华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慧华

代理机构:44205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连接端子及电机论文和设计-黄东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